《塞翁失馬》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78W

各位評委老師:

《塞翁失馬》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塞翁失馬》。它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則寓言。主要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說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因為它用一連串的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為福了;後其子又“墮而折其髀”又轉為禍了,最後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轉化為福,如此迴圈往復地闡述了福與禍的對立統一關係,所以動人也吸引人,也因此,在匯入這環節中,我也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入,以便激發學生的興趣。

因為本文雖是一則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詩文,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因此就有必要地需要提醒學生應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虛詞,並能藉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意,這也是該課教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過講故事,同桌討論質疑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能從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也就是禍福可以相互轉換,並且能聯絡實際去正確地看待問題,這一點對七年級的農村學生而言是有點難度的。

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等人的教學論都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比如:自己疏通文意、查工具書等)都體現了這點,我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看待問題,並且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比如“你是如何看待好事與壞事的?”

按照以上思路,我在本課教學中,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教法:

1、朗讀法。通過查工具書,基本讀準字音,在朗誦中初步理解文意。

2、探究法。要求學生對每個問題能有自己的主見,並能充分表達並有所質疑。

3、啟發式。通過講故事形式,以事實來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並能聯絡實際生活,啟發學生看待問題應有正確的辯證的心態。

在一節課內完成目標,因而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設計的:

一、匯入。(以故事來匯入):

有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無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撿起來,一看,一疊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鈔,便趕緊揣入懷中。就在他準備走的'時候,被後面的人叫住,且以“見者有份”為理由也要分一份。這時的小王已經沉浸在意外之財的喜悅中,無暇細想,就給他點吧,堵他的嘴。於是將自己身上僅有的幾百塊給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開啟一看,拆開來,除上下幾張是錢外,其餘全部是白紙,那僅有的幾張也全是偽鈔。

然後我就這個故事引入——其實,撿到錢本是件高興的事,但是對於小王來說是不是件好事呢?(學生多數答“不是”)。那麼我們看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是否就絕對呢?我們先一起看看邊塞的老頭兒丟失了馬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這樣就引起了學生往下讀的興趣。

二、讀。

先給兩分鐘時間讓學生略讀課文,再抽學生讀,同時讓其餘學生注意糾正錯音,並將本文的易混字“墮”與“墜”,多音字“將”、“塞”、“折”與“好”字的幾鍾讀音以及難字如“跛”板書在黑板上,加以區別;然後老師再範讀,便於學生在注意音的同時,也應注意文言文的節奏,最後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做到熟讀。

三、析。

1)、3—5分鐘,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同桌同學相互討論解決疑問(這也體現了自主合作精神);

3)、抽學生複述故事(講故事),並評說。我再給予評析的標準:a、普通話標準,聲音響亮。b、口齒清楚,表達流暢。c、態度自然大方。d、講得具體、生動、形象。(有了這個參考,學生就容易評說)

4)、質疑。對於不能理解的字詞,經同桌合作討論後仍沒有解決的可當堂提問,由全班同學共同完成,我就適當點拔,如“居”作“過了”解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又培養了學生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悟。(通過問題設計的形式)

1)、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各抒己見)師再小結:a、“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b、禍與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板書)

2)、後來,從這個故事中引申了一個成語叫什麼?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課文中的老頭因丟失馬最終卻能因禍得福;而我在課前給同學們講“小王撿錢”的故事,小王因撿錢而失了錢。那麼,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好事(壞事)能變成壞事(好事)嗎?你應該用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呢?(可討論)聯絡實際。

——辯證地看。

六、板書設計:

跛bǒ——髀bì 塞翁失馬

將jiàng——jiāng√

塞sè——sāi——sài√

好hǎi——hào√ 對 立

折zhē——shé 禍——福

墮duò——墜zhuì 統一

(辯 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