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55W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山居秋暝》說課稿

你們好!我今天有這一個展示的機會,非常榮幸,謝謝您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內容是《山居秋暝》的教學設計及分析,我分三個大部分說課:分別是教材分析、課時安排及教法學法、教學程式設計。

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近體詩六首》中的其中一唐詩,教材把它列為講讀課文。第二單元是唐宋詩詞鑑賞,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有專門的規定,要求本冊教材的閱讀部分在前兩冊學習各類現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礎上,集中進行文學鑑賞教學,培養學生感知、理解、品評文學作品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根據編者的要求,欣賞詩詞,要在反覆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時,為感知詩的聲韻美,還要懂得一般的格律常識。王維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歌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既能品味到中國文化的精華,又能感受唐詩的情感美和音韻美。從中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薰陶。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語文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根據課文的'內容,確定以下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感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2、知識目標:瞭解近體詩的常識及體例(如節拍、對仗、押韻等)。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

3、能力目標: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反覆吟誦,聯想品味,提高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理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風格

(三)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欣賞詩歌清新秀麗高潔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準確,精練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3、疑難句子: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二、課時安排及教法、學法。

(一)教學時數:1課時。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講授法、誦讀法、提問法。

講授法:運用簡明、準確而又生動的語言講述作者背景和寫作的時代背景,在這首詩中穿插王維的身世和當時的社會背景。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聽讀——導讀,最後集體誦讀;從方式上看,播放錄音,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詩味,欣賞、領悟詩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我在本詩中“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下功夫,在串講詩文大意後,讓學生勾勒描繪出這幅山居秋晚圖。同時對於詩歌的理解,我設計了很多個問題, "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著一個,形成一種"追問",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目的——這是提問法。

本課採用了《山居秋暝》朗讀磁帶1件,用於聽讀訓練,直接服務於誦讀法;以詩解詩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景再現、繪畫出圖的運用,培養學生了形象思維,有利於他們的形象體驗。

(三)說學法。

在當今資訊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詩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讓學生思考、朗讀以及描繪出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效果。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三、教學程式設計。

教學根據“感受—理解—應用”的閱讀規律,從學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內容,按照“歸納”的思維路徑,組織教學。整個程式分為六個步驟進行,具體是:

(一)匯入新課。

在投影儀上播放以《山居秋暝》為歌詞的歌。由《鹿柴》、《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以及蘇軾的評價引出作者王維。這樣匯入從視聽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要求邊聽邊注意把握詩歌節奏和感情基調,體會詩中情感,想象詩中意境,初步感受詩的意蘊之美,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誦讀:請兩位學生模仿讀。全班聽讀,檢查學生課前自讀情況。針對學生易錯字音,藉助投影儀進行正音教學。

3、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齊讀形式品味詩的語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三)再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要求學生用紅筆畫出自己難解難通的字詞句

1、分析居、暝、空、新等字的字義。(板書)

2、分析“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個賓語前置句,以及“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疑難句式,串講詩文大意。

這樣的設定是使學生讀懂詩文,把握詩文大意。

(四)情景再現。

請一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描述全詩,且請一學生上講臺按照自己的理解體會畫出來。最後教師加於渲染。經過前面的有聲體驗,再通過描述和畫圖這些形象體驗,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五)精讀課文,領悟內涵。

1、解題:由本單元學習的前兩篇課文《夢遊天姆吟留別》《琵琶行(並序)》的古體詩的詩體引出《山居秋暝》是近體詩。並介紹近體詩的常識。

2、鑑賞品味。

(1)全詩共寫了哪些山中之景與山中之人?都有什麼特點?詩人用什麼詞語描繪它們?

歸納板書:山(空)、雨(新)、月(明)、鬆、泉(清)、石、竹、蓮、浣女(喧)、漁舟(下)

(2)明明有浣女忽然漁舟,但詩人為什麼要寫空山呢?

由《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引出此時浣女的喧和漁舟的下是為襯出山是幽靜的。理解本詩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

(3)理解月、鬆、泉、竹、蓮等意象,這些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4)山中那麼的景物,為何詩人單單選取這些景呢?引出這些景的共同特點:清、靜、潔。詩人選取這些景是與他的身世有關的。引出王維、字摩詰的小故事。

(5)山中還寫了浣女和漁舟這些人事,表達作者怎麼樣的心情?浣女、漁舟都是自由自在、歡快逍遙的生活。聯絡作者當時的現實背景,表達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

(6)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在這裡王維反其意而用之。詩人為什麼要反用其意呢?這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表達王維怎樣的感情?

引出“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汙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這裡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不願同流合汙,追求潔身自好的情懷。“留”一字便把全詩主旨點了出來。主旨:任憑春天的花草凋謝吧,這裡秋景迷人,我願留居山中。這裡耐人尋味,一方面表露了詩人對山中秋色的喜愛,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隱居山林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的意願。突出詩人要歸隱的願望。

3、藝術特色。歸納板書

(1)由全詩所畫出來的畫引出本詩最大的藝術特色詩中有畫。

(2)由浣女喧和漁舟下突出山中的靜,運用了以動襯靜的寫法。

(3)由近體詩的特點引出本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的特點。

4、結合板書,歸納小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通過了山、雨、月、鬆等意象,運用了運用了以動襯靜的寫法,描寫了山村秋天傍晚的美麗景色,表達詩人嚮往歸隱生活的願望。

(六)佈置作業。

1、熟練背誦《山居秋暝》,仔細品味詩中的意境

2、找讀一些王維的其他詩歌作品

這樣設定引導學生走出文字,學會詩歌鑑賞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附板書設計:

居:居所、住所

新:剛剛

天氣:古:自然界的氣

今:氣候、氣象

隨意:古:任憑

今:隨便

芳:香草,代指芳菲美景

歇:消歇、歇息

句法:

明月照鬆間,清泉流石上

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

山居秋暝

王維

景:

山(空)雨(新)

月(明)鬆 清

泉(清)石 靜

竹 蓮 潔 留

人: (歸隱)

浣女(喧) ——歡快、自由

漁夫(下) ——逍遙、自在

藝術特色:

1、詩中有畫

2、動靜結合

3、對仗工整

音韻和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