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蟬貝殼》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4W

一、 教材和學情分析

《短文兩篇—蟬貝殼》說課稿

1、 教材分析

《短文兩篇—蟬、貝殼》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這兩篇散文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誦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經典之作。兩篇文章都是精緻而內涵深刻的優美散文,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七年級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易於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思維。有感情的朗讀時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但對已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較難以達到。因此需要教師師範朗讀,指導誦讀。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發現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二、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分析

(一)結合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以及新課標中對閱讀教學“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2、 瞭解欲揚先抑及由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對比探究閱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二)依據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語言優美、細膩的風格,學習文章先抑後揚的寫法。

教學難點:對比探究閱讀;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方法。

三、 教法學法分析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多媒體課件,以誦讀—鑑賞—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景法、朗誦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學法指導:

在對本課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朗讀法、對比探究閱讀法法。

四、 教學過程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痛苦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呢?”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2、 夯實基礎

(1)知人論世,作者簡介

小思和席慕容的相關介紹,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歷程和創作情況。

(2)檢查字詞預習,為更好閱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3、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聽準字音,注意朗讀的感情、節奏。目的是“品語言,入意境,展想象”

(2)自由朗讀課文。讀出語氣,讀出感情。此環節教師指導誦讀,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初步感知文字表達的情感和哲理。在讀的過程中,請學生思考:

(1)、《蟬》這篇課文裡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2)、《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後生髮了哪些聯想?

此環節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並且要求學生聯絡文章的主旨以及問題所處的具體語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明確答案: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裡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裡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呢?

4、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蟬》一文中的“斜陽裡,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2)、《貝殼》一文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3)、《貝殼》課文最後一段說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4)、這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研讀賞析課文,對文字進行深入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對比閱讀和思考,更深一步的分析體會兩篇短文的寫作手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這一環節中,要把著力點放在過程上,既要看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還要看是否做到全員參與和全程體驗,更要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明確答案:

(1)、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裡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裡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3)、 作者並不希望建立叱吒風雲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緻、一絲不苟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讚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4)、明確: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歎的東西的願望。

5、課堂小結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麼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通過學習這兩篇短文,我們會高聲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6、佈置作業

生命是遼闊的大海,蘊蓄著不盡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著無限的希望;生命是廣袤的星空,綻放著智慧的花朵。請以“感受生命”為話題寫——篇文章。要求:題目自定,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少於500字。

五、 板書設計

短文兩篇

蟬  ——珍惜生命——欲揚先抑

貝殼——把握生命——直入主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