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彈性》含反思

來源:才華庫 8.73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彈性》含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彈性》含反思

一、教材內容分析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彈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彈性”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彈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還不是很瞭解,,因此,我設計了系列活動,“有趣的彈性玩具”、“彈力的大小”、“製作彈力小玩具”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彈性的特點,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同時,本教材除了源於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兒的共鳴,產生學習探索慾望外,還有利於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掌握觀察、操作、記錄等科學方法,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二、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

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綱要》的教育目標,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通過有序探索、自由發現,讓幼兒感知彈性這一科學現象,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記錄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

3、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

除了以上情感、認知、技能三方面的目標外,我還將關注幼兒活動發展中的生成性目標。

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

如何讓幼兒在探索、談論、交流中進一步瞭解彈性的特點。

三、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定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到“遊樂園”去玩,發現玩具中的祕密的情境引入,為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動手操作法: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在玩中主動探索彈性玩具的不同玩法,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現象。第二次操作是對所投放的`各種材料進行分類,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

3、測量、記錄法: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彈性的特點的環節我引導幼兒以測量、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為下一個環節的交流與分享做準備並讓幼兒在其中感受到科學的一條基本法則——說理要有事實依據。

三、說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提供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佈置“遊樂園”,有彈性和無彈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兒記錄卡、筆,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繩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種可用於測量的物品。

四、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好玩的彈性玩具”,→瞭解彈性的特點→找找哪些東西有彈性,三個操作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一、創設嘗試的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兒引入由各種彈性玩具佈置而成的“遊樂園”,告訴幼兒“遊樂園”裡的玩具都有一個小祕密,小朋友可以試著用多種方法發現它們的祕密,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慾望,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著重讓幼兒通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彈性這一科學現象。這是活動的重點,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首先,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其次,隨機在小組中引導他們討論:“你玩了什麼,是怎麼玩的,發現什麼。”這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最後,通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物體的彈性。初次嘗試後,孩子們對彈性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地瞭解彈性的特點。於是,我因勢利導讓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瞭解彈性的特點。

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玩具有彈性的現象。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彈力玩具前後的變化規律,從而瞭解彈性的特點。這是本活動的難點,我採用了測量、記錄法來突破難點。首先設定問題情景:“怎樣在玩的過程中比較準確地瞭解玩具的變化呢?”引導幼兒從多方面想辦法,鼓勵幼兒遷移以往的經驗選用最方便、有效的測量法來記錄玩具的變化。然後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記錄,最後讓孩子依據實驗中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彙報,從而形成新的體驗:原來這些玩具有彈性:拉一拉,手放開,恢復原來的樣子;壓一壓,手放開,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整個活動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品有彈性。

綱要強調,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因此為了讓幼兒瞭解彈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品有彈性。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教學反思

總觀這堂課,我個人覺得我抓住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也做了正確處理,教學設計板塊清晰,發揮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但還存在很多細節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