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秋天的懷念》說課稿(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6.38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秋天的懷念》說課稿(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秋天的懷念》說課稿(精選6篇)

《秋天的懷念》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秋天的懷念》。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選自國小語文S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屬精讀課文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一個"情"字貫穿文章的始終。《秋天的懷念》是當代令人佩服得作家史鐵生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筆觸,回憶了母親在自己癱瘓時幾件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為讀者詮釋了偉大母愛的內涵,課文是作家對母親的追憶,更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課文語言含蓄,情感真摯細膩。

六年級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本課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薰陶與感染,感悟人間真情,及時的給學生作一次愛的洗禮。同時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生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主題並不難,關鍵是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熱愛生活!在感恩中理解愛,在感動中滋潤心田。

二、說教法與學法

據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認為這種情感濃重的作品應該重在閱讀與感悟。《新課程標準》對作品閱讀的要求是"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我將綜合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式,咀嚼語言,感悟感情。在整體閱讀中感知,在品讀中感悟感動。同時也靈活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和《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本課生字詞,熟讀並理解生字詞。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怎樣通過細節描寫描寫來表現偉大的母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四、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教學目標的設定,由此確定本課文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怎樣通過細節描寫描寫來表現偉大的母愛。教學難點為:讓學生感悟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五、教學過程

<一>解題匯入。

首先出示並齊讀課題《秋天的懷念》,懷念是思念的意思,寫的是一種感情。那麼作者在懷念誰?為什麼是秋天的懷念呢?又有什麼事值得作者去懷念的呢?從課題提出這三個問題,意在讓學生產生好奇,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信此時學生已經迫不及待的開啟書本,尋找答案了。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a、作者懷念誰?

b、有什麼事值得作者去懷念的呢?c、為什麼是秋天的懷念?

這三個問題的設定意在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內容,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抓住關鍵資訊。

2、教師範讀課文,並配音樂《燭光裡的媽媽》。

在讀的同時讓學生解決生字詞的問題。而配樂為了營造氣氛,逐步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本文的慾望。

3、學生比賽讀。

比賽往往能激發學生表現自我的願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有利於調節課堂有利的氣氛。教師引導學生從正確、流利和有感情三個等級對同學的朗讀作出評價。相信學生一定會積極參與,也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礎。

六、探究細節、真情感知。

提示學生看課文的插圖。(是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人物,去幹了什麼。)學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花了。"這個時候我應該抓住時機提問;"那麼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誰?(母親)文中一共寫了幾次?(兩次)都是那兩次?由此讓學生再次迴歸文字。

1、母親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現如何?為什麼要拒絕?母親的表現又如何?從中 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母親?

這四個問題兩兩為一組,前一個問題的回答並不難,關鍵是後一個問題必須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細細品味才會有所感悟。比如,我為什麼要拒絕母親去看花呢?學生很可能抓住"癱瘓"二字。這時候我應該順勢介紹作者雙腿癱瘓時才21歲,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當時的無助與無奈,讓學生體會到:"21歲是人生中黃金時期,是那麼的年輕,那麼的有活力的一個年齡,可以施展抱負,創一番事業的階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輪椅上,面對四壁徒然悲傷。通過換位思考,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理解作者的暴怒無常和無理取鬧。"我活著有什麼意思"這句話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絕望和無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閉自己,拒絕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並非作者一人,還有母親比他更加的痛苦,因為兒女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由此我們轉向對母親的表現的分析與品味。如"如母親愛花,可自從我癱瘓後,她侍弄的花兒都死了"可見母親對兒女的愛遠遠大於愛花,也說明我癱瘓後母親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到我的身上。

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裡行間都體現著偉大的母愛,這樣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於每個人的情感體驗都不盡相同,這裡不必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重在讓學生自己找出讓自己感動的句子,並說說為什麼即可。教師只需稍加點撥,最後很自然的得出這是一個……的母親。

第二次看花,重在讓學生品味母親的表現,引導學生抓住母親的表情和神態的語句,體會母親愛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臉現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讓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她突然不說話了,對於跑跳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等等。細微之處見真情,讓學生自己畫一畫,記一記,做標註等方式,品味母愛,然後小組討論,繼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時學生已經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

至此學生對本文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理解,這時候我抓住時機提問:面對母親的請求,我的態度為什麼由拒絕變為答應呢?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縱深思考。討論交流後,相信也能理解是"偉大無私的母愛在感染者作者,讓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熱情。"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課文最後說,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們到底懂得了什麼?

教師可以提示:作者主動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經走出了絕望。在母親去世後作者回味母親生前為他做的一切,終於讀懂了這份感人至深的母愛,是母愛使他走出封閉的自己,是母愛讓他重拾生活的熱情。所以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懂得了"兒女是否好好兒活,是母親最惦記的。只有好好兒活,才是對母親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懷念。

七、作業

母愛是偉大的,同時也是平凡細碎的,有時是一句話,有時是一個動作有時是一個神態,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受之母愛而忽略了母愛,學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應該用心去感受母愛,理解母愛,珍惜母愛,不要留下任何的遺憾。現在就拿起你的筆,寫下母愛的點點滴滴。

八、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本著簡單明瞭的理念,設計如下:

秋天的懷念

拒絕看花

答應看花

主動看花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秋天的懷念》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選自冀版語文實驗教科書十二冊第18課。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課後練習及反思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導致身體發燒,高位截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後來,在他的許許多多的文字裡,都寫到了他的母親。母愛這個主題,史鐵生一直是牽腸掛肚的,縱觀他的成長之路,其實就是母親用生命的代價鋪就的,因為他對母親的理解是在母親去世以後,這使溝通成為永遠的不可能,也成為作者心中永遠的痛。在一種迫切的願望中,使他對母親的理解昇華為世界上最為動人的詩篇。

《秋天的懷念》便是這樣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將零零碎碎的細節串聯起來,寫出了自己在癱瘓時,懷著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細心、耐心、小心地照顧自己,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文章的語言樸素、真切,卻又意味深遠,寄悲觀於從容,蓄智慧於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學目標: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文章的主題並不難,但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熱愛生活呢?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聯絡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操作目標:

一是讓學生理解文中生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感悟母愛無私、博大、寬容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

三是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3、情感目標:一是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體悟母愛。

教學難點:

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教法學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閱讀訓練重點,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對話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通過"抓細節之美,品言語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運用"剖析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方法,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讀:

教師先簡介史鐵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歡樹》中懷念母親的句子:(幻燈片《合歡樹》片段)"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裡,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裡穿過。" ——《合歡樹》

讓學生默讀這段話,並說說從中讀懂了什麼?這一教學設計的思想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走進文字"對史鐵生的作品、對本文的主題有一個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從這一段話引伸到本文的學習。

(二)初讀檢查學生的讀書預習情況為後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首先檢查學生對文中四個生詞的認讀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讀課文,最後教師進行全文的範讀。在這裡教師一開始就範讀全文是想為後面文字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也為學生的朗讀、理解做好一個方向指引。

(三)品讀。

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對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品析來體會母愛的偉大。首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幻燈片學法指導)(1)我們要讀懂一個人,無非是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大家從這三方面認真去思考,就能讀懂。細心品讀課文,邊讀邊想:雙腿癱瘓後,"我"的心境是怎樣的,母親又是怎樣關心我的,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深受感動?勾畫相關語句,把讀後和感受記在書的旁邊。

邊讀邊想,從畫的詞句中你讀懂了什麼?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明白母愛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細節。這裡教師順勢進行學習的引導過渡到後面的學習。母愛就是一個行動、一句話語、一個神色。概括地講母愛是一堆細節,一堆不起眼的細節。如果把母愛比做大海,那細節就是一滴水,一滴水匯成了大海,一堆細節聚成了母愛。史鐵生通過一個個細節描寫了母愛,細節往往是不起眼。我們來好好品位細節,想想"母愛"究竟是什麼?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本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談感受,通過感知母愛是一個個細節這個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重要環節的學習,教師的引導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主體地位。

然後再讓學生讀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通過交流、討論、對話等多種學習方法好好地品悟這些細節,如文中的"擋、躲、撲、抓、笑、悄悄地"等字詞,來感受母愛是理解、是寬容、是牽掛、是呵護、是擔憂、是細心。從而感受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新課標指出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

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是樸實的、真切的。如何讓學生從真切的話語中感受到母愛,讀出文字背後所隱藏的偉大母愛,這就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精當點撥,讓學生目透紙背讀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這個過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讓學生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心靈。

(四)悟讀。

這一部分主要透過作者對最後一段中菊花的描寫來領悟"好好活"的意義,明白生命的真諦。首先讓學生明白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就是希望兄妹倆好好活。如何體會這個"好好活"是怎樣的活?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他倆去看菊花的這段話,結合平時學習、理解的方法來體會文中菊花描寫所隱喻的話語,討論究竟該怎麼活才是好好活。學生討論、交流懂得"好好活"三個字既是母親臨終前的無盡囑託,又是作者對生命存在終極意義的探詢思考,更是對我們所有活於世上之人的告誡。

這個問題對於學生而言既有開放性又有創設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價值意義,無論學生怎麼回答,只要其人生觀是正確的就是可取的,並且是值得稱讚的。就如新課標所所提出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品讀過程中,我適時連結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病隙隨筆》《務虛筆記》,並告訴學生當史鐵生用筆在他那殘疾的身體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時候,他終於好好活了——用他的筆在書寫著好好活。這是他對生命意義的探詢,更是對"好好活"三個字的詮釋。接著讓學生回顧全文、全課說出自己的理解:這秋天的懷念到底是懷念什麼呢?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學生再次齊讀課題最後教師總結從史鐵生的身上我們受到了啟發,世界上有看得見的殘疾也有看不見的殘疾,身體的侷限這輩子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靈。為此,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作為站著的活著的我們必須——好好活!

五、課後練習根據新課標的要求:

通過語文學習,要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課後我為學生布置了三項練習,力求讓學生在說、讀、寫三方面能力得到發展。(幻燈片課後練習)

1、表達練習:結合你對史鐵生的瞭解及今天你在課堂上的所學,把這篇課文講述給你的父母聽,一定要說說自己學後的感受。

2、寫作練習:回顧母親愛你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寫一篇習作,體裁不限但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閱讀練習:在課餘時間,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的懷念》說課稿3

一、說教材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這一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體驗親情,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及在體會文章情感中學習朗讀。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緊扣本單元的學習重點,為接下來幾篇文章的學習打下基礎。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先生的真情之作,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愧疚和對生命的熱愛之情,歌頌了母親偉大無私的愛。文章的描寫、語言十分細膩,善於通過神態、語言、動作描寫來突顯母親的形象,是文質兼美的佳作。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國小階段的學習和七年級第一單元的學習,以及具備一定的朗讀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在朗讀過程中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調。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發展,情感體驗向更深更細的方向發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此外,對於國小階段,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較強。

學校的學生基礎紮實,思維活躍,因此在課堂中會盡量讓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與發言中。學生對作者比較陌生,但對於文章中所表達歌頌的母愛較為貼近,可以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揣摩語言,體會情感,獲得審美體驗和思考。

三、說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的語文課程重要“基礎”二字,七年級階段的學生仍處於打基礎階段,因此要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目標1:掌握生字詞,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含義是本課的基礎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指出:“要使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品和作者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氣和語調進行朗讀,表達自己對作品和作者思想內涵和情感態度的理解。”閱讀教學特別是教像《秋天的懷念》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時,應讓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其語言的精妙和細膩的情感。因此定下目標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語調和節奏的變化。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秋天的懷念》中所歌頌的母愛離學生的生活和近,也極具啟發意義。因此,確定目標3:通過圈劃、品味、揣摩文章中“母親”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描寫來感悟、體會文章中細膩豐富的情感。

四、說教學方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秋天的懷念》一問,無論是從語言還是內涵來看,都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因此,可以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前讓學生認真收集資料,課堂中積極開展討論,充分展開師生、生生和生本之間的對話,運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

此外,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法貫穿整個課堂,注重讓學生從讀到感悟,提升感悟改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感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感知的能力,深化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秋天的懷念》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秋天的懷念》。

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以親情為主題,以不同的生活為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學習本單元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為敘事性散文作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本文語言樸素、真切,寫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實體驗,在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剛升入國中的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探究,尤其是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他們樂於發言,課堂上能與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與同學積極合作、共同學習。但是也存在情緒不穩、浮躁等問題。鑑於他們的生活經驗所限,對於特殊境遇下如何體會深沉無私的母愛會有所困難。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及存在的問題,我確定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

通過母親的“好好兒活”,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絡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四、教法學法

教法的運用: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四種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閱讀感知法:遵循閱讀的整體性原則,引導學生反覆閱讀文字,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問題引導法:用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文字,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學法的滲透:教是為了不教,本節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滲透學法。

1、品評賞析法:學習過程中,對文中精彩的語句、段落進行品評、賞析、積累。

2、討論交流法: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五、教學設計

在對教材和學生分析的基礎上,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基本原則,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配樂朗誦《合歡樹》片段,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愛,進入主題,這篇書寫著母親對兒子愛的《秋天的懷念》。

設計意圖:聯絡本單元的內容,喚起學生曾有的情感體驗,通過朗讀,為下文的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情感鋪墊。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閱讀文章,篩選資訊,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

2、為什麼會在秋天懷念?

要求:邊讀邊在文中劃出相關的語段,瞭解文章的情節。

設計意圖: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閱讀,主動學習,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簡潔準確表達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分析形象

通過熟讀、品讀文章,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人物。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母親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分析母親的形象。

2、母親是怎樣教導我要“好好兒活”的,理解母愛的內涵。

要求:品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母親動作,語言和神態的詞句,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並圈出重點詞,仔細品味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然後小組一起交流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讀、品讀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補充背景,增進學生對寫作背景的瞭解,進而討論交流、分析鑑賞文中母親的形象,母愛的內涵,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積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愛,突出教學的重點問題。

(四)再讀課文,引發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知識,讓學生再讀文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引發思考。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

2、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段落,帶著感情誦讀,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把握文中“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思考當下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好好兒活”,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問題。

(五)重讀課文,再次感受愛母的懷念

越是懂得“好好兒活”的含義,就越是無比的懷念,就如飄落的樹葉片片飄到兒子的心裡,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幾個圖片,教師朗讀《合歡樹》、《我與地壇》、《有關廟的回憶》的片段,營造氣氛,感染學生。

(六)佈置作業,讀寫結合

1、閱讀史鐵生的名篇《我與地壇》。

2、學了這篇文章,你對母愛有什麼新的認識?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母愛的理解。

《秋天的懷念》說課稿5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選自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屬精讀課文。本單元課文主題為: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一個“情”字貫穿文章的始終。《秋天的懷念》是當代作家史鐵生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筆觸,回憶了母親在自己癱瘓時幾件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為讀者詮釋了偉大母愛的內涵。

課文是作家對母親的追憶,更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課文語言含蓄,情感真摯細膩。七年級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本課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薰陶與感染,感悟人間真情,及時的給學生作一次愛的洗禮。

同時七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學生要理解課文的`內容與主題並不難,關鍵是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熱愛生活!在感恩中理解愛,在感動中樹立“好好兒活”的信念。

二、教法與學法

根據以上教材與學情的分析,我認為這種情感濃重的作品應該重在閱讀與感悟。《新課程標準》對作品閱讀的要求是“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我綜合運用了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式,咀嚼語言,感悟真情。在整體閱讀中感知,在品讀中感悟感動。同時也靈活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與《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賞析文章的寫作方法,體會偉大、無私的母愛。

(2)合作交流並聯系生活實際,激發感恩情懷。

(3)積極思考,探尋“好好兒活”的含義。

四、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教學目標的設定,由此確定本課文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細節描寫來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感恩情懷。教學難點為:學習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五、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設計的教學時間是兩個課時,今天我所說課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介紹作者,匯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是中國當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課文所寫內容屬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在介紹作者的同時也就交待了課文的創作背景。因此我就設計了通過介紹作者來匯入新課的方式。

在中國當代的文壇上,有一位“硬漢”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鐵生。他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

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他在與病魔抗爭的同時,在病榻上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絃》,散文《我與地壇》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那麼是什麼力量讓史鐵生寫出這麼多震動中國文壇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史鐵生,從他所寫的這篇文章《秋天的懷念》中尋找答案。

(二)、初讀全文,整體把握。

1、我從網上下載了本篇課文的配樂朗讀錄音,先讓學生聽朗讀錄音,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問題,由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後回答。因為本篇課文作者是以“看菊花”為線索來寫,我在本課時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為線索來分析文章內容與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後進行小組討論並回答。

文中幾次提到了秋天裡去看菊花?簡要敘述。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親是怎麼說的?我什麼態度?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

母親: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親:“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麼時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這一個問題,只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不做過多的分析。通過以上三看菊花的敘述,學生已經從整體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內容情節與作者的感情變化,下面就很自然地進入了第三個教學環節,也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環節。

(三)、三看菊花見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敘事線索也是感情線索,但在具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研讀賞析時是各有側重的,以避免授課方式重複給學生帶來的疲勞感。對第一次看菊花,側重於從母親與我的言行描寫的對比中,發現母親關愛兒子的深情,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1、一看菊花,對比之處見真情。

問題:第一次看菊花時,“我”是什麼樣的表現?有怎樣的情緒與心態?母親是什麼樣的表現呢?她為什麼想讓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緒上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四周的牆壁。

心態上悲觀絕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麼勁!

母親: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眼邊紅紅的;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好好兒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覺。

母親不願看到兒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讓兒子走出去,走出這個壓抑的空間,走出心理上陰影。

總結:母親生病,默默承受——兒子生病,脾氣暴躁

母親生病,兒子毫不知情——兒子生病,母親默默鼓勵

通過這樣一個直觀的對比,讓學生明白:母親在自己身患身病的情況下,對兒子的暴怒無常依然能夠理解並寬容,並堅強地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她對病痛的艱難忍受,對兒子的寬容理解、堅強鼓勵都源於她對兒子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

2、二看菊花,細微之處見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側重於從細節描寫方面來引導學生感悟,讓學生明白母親的愛不僅是偉大的、無私的,也是最細膩的。

問題:從本段中找一找,你能從哪些地方發現母親的細心,母愛的細膩?

學生在瀏覽、討論後,會指出以下細節描寫的地方,然後師生共同明確:

(1)“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為什麼要擋在窗前?怕兒子看到窗外蕭瑟的秋天景色而觸景傷情。

(2)“她忽然不說了??比我還敏感”。由於兒子癱瘓,怕跑與踩一類的字眼勾起兒子傷心。

總結:這是一位心細如髮的母親,疼愛而又理解兒子,她在乎兒子的感受勝過她自己,這樣的母愛是細膩的。

(3)這樣的一位細心的母親,怎麼會讓“她侍弄的花兒都死了”呢?

討論後明確:這樣一位細心的母親,愛花的母親,她怎麼會漠視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無力。母親病得那樣厲害,還要為兒子日夜操勞,她柔弱的肩膀實在無力承受這麼多啊!可她還是將自己的病痛隱瞞,唯恐自己的病情會給兒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點的負擔,這一切,只因她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兒子啊!

3、三看菊花,“重生”之後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側重於從文章最後一段的景物描寫中,體會作者生活態度的變化,對應教學目標設計中“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1)第三次看菊花時,母親已經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仔細閱讀最後一段,與第一段相比較,說說作者的生活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是什麼促使了這種變化?

第一次時,作者情緒上暴怒無常,心態上悲觀絕望,可以從動作與語言的描寫中看出來。例如:“望著望著天上?四周的牆壁。”“我狠命捶打??我可活什麼勁!”

第三次時,“黃色的花淡雅??好好兒活”,對花的描寫,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撿拾起了生活的信心,決定與妹妹一起“好好兒活”。結尾重複母親“好好兒活”的話,揭示了主旨,“我”說要好好兒活,體現了心中的堅強與自信。是母愛促使了這一轉變。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寫母親病痛的句子或表現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討論一下:

示例:A、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睡不了覺。B、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已經病成那樣。

“我”在生病時只顧著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親的身體狀況;而母親卻忍受著病痛與心痛鼓勵兒子,這怎能不讓“我”感到愧疚與自責呢?正是這種愧疚與自責,帶給“我”心靈的震顫與反省,讓我徹底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與懦弱,也獲得了重新生活的動力與信心。

總結

本文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一位偉大無私的、堅強的母親對兒子理解、寬容與關愛,也深情地表達了兒子對母親的愧疚與懷念。

作業

推薦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有關廟的回憶》,體會史鐵生對母親的無盡懷念。

板書設計: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我不去” “什麼時候” 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親: 聽說北海??去走走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愛:偉大、無私、細膩

我: 懷念 愧疚

《秋天的懷念》說課稿6

各位評委: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秋天的懷念》。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等七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秋天的懷念》是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當代作家史鐵生的一篇懷念母親的回憶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筆觸,回憶了母親生前在自己癱瘓時的幾件小事,用一個個平凡的細節為我們詮釋了偉大母愛的內涵。

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生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主題並不難,關鍵是如何使學生在把握母愛這一主旨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薰陶與感染,感悟人間真情。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七年級學生能在閱讀中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因此我設計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本文寫作背景以及作家史鐵生;學習本課生字詞,正確讀寫“癱瘓、暴怒、沉寂”等;掌握回憶性散文的寫作;理解關鍵句子“好好活”等。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如何用細節描寫來表現偉大的母愛;有感情地朗讀,探究三次看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學會熱愛生活。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單元目標要求重視朗讀,把握文章感情基調,注意語氣、節奏的變化;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從母親的語言、神態、動作等細節描寫來感悟偉大的母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好好活”等的關鍵詞句,並聯系現實生活,感悟人間真情,學會“好好活”。

四、說教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怎樣去學習。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法

3、點撥法

五、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此,我準備採用以下學法:)

1、總結歸納法。

2、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35分鐘)

(為實現我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我準備用1個課時來完成教學。)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3分鐘)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課匯入的環節十分重要。匯入語如下:)

同學們,老師在正式講課之前先請大家大聲地朗讀《合歡樹》中的這段文字,並說說讀懂了什麼?

(師生共同探討出這是作者懷念母親的句子,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匯入本課——《秋天的懷念》,接下來,我將繼續要求學生:)

1、齊讀生字詞,如癱瘓、暴怒、沉寂、侍弄…教師糾正字詞讀音。

2、自主舉手介紹作者史鐵生,以及寫作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基礎上,進入整體感知環節:)

通讀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這一問題,只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不做過多的分析。通過以上三次看花的尋找,學生已經從整體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變化,進入深入研讀環節。)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讀(22分鐘)

1、初次看花,對比之處見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敘事線索也是感情線索,但在具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時各有側重,以避免授課方式重複給學生帶來的疲勞感。

初次看花,側重於從母親與我的言行描寫的對比中,發現母親關愛兒子的深情,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1) 小組分段朗讀,討論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時,“我”是什麼樣的表現?有怎樣的情緒和心態?母親是什麼樣的表現?她為什麼想讓我去北海看花?

從而師生共同探討出:(板書)

對比:母親生病,默默承受——兒子生病,暴怒無常(板書)

母親生病,兒子毫不知情——兒子生病,母親默默鼓勵

(通過直觀的對比,學生明白母愛是無私,偉大的。為接下來突破教學重點奠定基礎:)

2、二看菊花,細節之處見真情。

(第二次看花,側重於從細節描寫方面的分析,讓學生明白母親的愛不僅是偉大的、無私的,也是最細膩的。)

默讀全文,小組討論:從課文哪些細節描寫的句段看出母親的細心,母愛的細膩?

教師適當點撥,進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a)“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為什麼要擋在窗前?怕兒子看到窗外蕭瑟的秋天景色而觸景傷情。

b)“她忽然不說了……比我還敏感”:由於兒子癱瘓,怕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勾起兒子傷心。這是一位心細如髮的母親,疼愛而又理解兒子的母親,她在乎兒子的感受勝過她自己,這樣的母愛不僅是偉大無私的,更是細膩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後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學重點,第三次看花,側重於對文章最後一段的探討,把握全文感情基調,體會作者生活態度的變化:)

快速瀏覽全文,仔細閱讀最後一段,小組討論回答:與第一次相比較,母親已經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說說“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是什麼促使了這種變化?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歸納出:

a) 第一次時,“我”情緒上暴怒無常,心態上悲觀絕望,第三次時,對花的描寫,結尾重複母親“好好兒活”的話,說要好好兒活,體現了心中的堅強與自信。是母愛促使了“我”的這一轉變。

老師範讀全文,小組討論回答:找出表現“我”心懷愧疚,同時又懷念母親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樣活?

b) “我”生病暴怒無常,悲觀絕望,母親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勵兒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責;但正是這種愧疚與自責,帶給“我”心靈的震顫與反省,懷念起母親而決定,決定和妹妹“好好兒活”,實現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學重難點,為拓寬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完全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拓展延伸環節:)

(四)再讀作者、拓展延伸(3分鐘)

1、師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向學生明確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

2、向學生介紹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告訴學生和史鐵生相比,作為健康的我們,更應該“好好活”,學會熱愛生活。

(完全突破教學重難點:)

(五)應用知識,作業佈置(2分鐘)

(開放性的作業佈置可以更好的應用新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推薦課外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思考“好好活”在其間的表現。

2、根據本課的學習,回顧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的生活細節,寫一篇回憶性散文,字數不限,要求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