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語文說課稿集合6篇

來源:才華庫 2.2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必備】語文說課稿集合6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

1、本課在教材、新課標中的地位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本文敘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單元是古代白話小說單元,所選課文均為古典小說名著,從設計意圖看,絕對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2、本課知識點與前後知識點的聯絡

《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說,語言表達上有較強的文言色彩,而內容上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語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課的重點,這裡不再贅述。就小說閱讀課而言,要求學生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這是小說閱讀的一種基本模式。這節課也將採用這一方法。這既是對前面所學小說閱讀方法的鞏固,也是對今後小說閱讀教學的延伸。

3、對教材的處理

作為名著中的名篇,《楊修之死》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為時已久,在學習這篇老課文時,怎樣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進行了一些不夠成熟的嘗試。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對於課文中存在的較多文言語句,要求學生在早讀課時充分預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不理解處教師及時點撥明確,課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詞句的講解。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對的理解分析與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於小說的內容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本課中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教師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習題一對內容進行了充分的預習。)這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發揮“導演”的作用,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定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從而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的物件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主人。

至於教學環節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討楊修的死因,還是先探討楊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慮是,在學生充分探討楊修死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提煉人物形象,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若先概括形象,則學生在探討死因時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後的拓展遷移部分,實際上是希望學生從楊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目標的設定

1、基於以上分析,設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①理清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過程與方法目標:①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②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資訊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2、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在“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部分提到:“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為:

①理清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教學難點確立為: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資訊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三、學法設計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七年級八年級已接觸過小說,並在本冊書第三單元專題學習過,對小說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通過教師的點撥、啟發,應該能夠在瞭解小說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障礙

對古典文學名著積累不足以及對小說所體現的三國時代的背景認識不足是學習本課的一大障礙,尤其在探討楊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時,學生往往會侷限於課文之中或對進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應採用的方法

學生課前結合課後習題一進行充分預習,把握小說主要內容並對楊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認識,為課堂中的探究討論打下基礎。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對問題各抒己見,再輔之以教師適時地點撥歸納。從而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識、培養能力。

四、教法設計

1、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安排

情境匯入——初讀課文(把握情節)——再讀課文(探討死因)

——研讀課文(概括形象)——拓展遷移——作業佈置

2、重難點突破方法

① 設疑激趣法,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定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

② 引導點撥法,在探討楊修死因時,學生可能會談的不夠深入,就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

3、匯入和過渡的設計

由《三國演義》開篇詞(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匯入,進入情境。

各個教學環節的國度,則根據上下環節的內容,或設疑或總結,自然過渡。

4、教輔手段的運用

本節課之所以選用多媒體教學,一是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圖片、聲音的選用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到課堂情景中;二是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清晰明瞭,更易把握。

五、作業設計

1、作業設計目標及意圖

①、以《從楊修之死所想到的》為題,寫一段話,談談你的認識。200字左右。

②、(選做)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並不相同,結合你的所學,以《我眼中的曹操》為題,寫一段話。200字左右。

作業一,學生上課時已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應進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對學生的觸動更大。

作業二,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結合《觀滄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說中的曹操形象進行一番比較,應該會更好的認識到《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擁劉反曹”的傾向。

2、難易梯度和針對性

作業一相對較容易,學生有話可說。

作業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並能對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有一定的挑戰性。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我教的這門課程是根據國家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要求,從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精選國內外的文學名篇,為學生提供閱讀欣賞並進行素質教育,鍛鍊學生的讀、寫能力,增強高職高專的綜合人文素養,提高我校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

第一是適用性

當下的大學語文教材,有的過於簡單,重複學習高三的語文課程;有的則拔得太高,是一種脫離課堂教學具體情況的課外閱讀。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們優選了這本教材,在選錄方面,側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高職語文教育的良性發展,優選具有高職特色的文章。做到選文經典、古今結合、中外兼顧。 第二是創新性

前六個單元一改以往的“以史為線”或“以文體為線”,而是“以主題” 為線索,按照篇章的主題思想進行章節的劃分,主要圍繞語言的應用,對生命的思考、對理想的探索、對社會的反思、真情的流露及智慧的整合。既富有廣度和深度,又注重文章內容和社會生活相貼近,提高學生的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高職大學語文不能像普通高校大學語文那樣,較為全面的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所以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刪減,選擇與職業院校學生聯絡密切的課文,如《我的母親》與《我們因你而驕傲》這兩篇課文,針對現在的九零後一代不懂得感恩,我們就從兒子對母親的感情與父親對孩子的感情兩個方面入手,學生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情感維度。同時我們選拔了一些好的篇章,提供給學生,讓其閱讀。我們都知道一定的閱讀是必須的,它雖不能改變命運,但是卻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豐富思想、提高認識。這門課就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們職業院校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綜合性最強的課程,許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藝術於一身。因此,大學語文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和重點課程。針對職業類院校的特點,我們改變以往大學語文作為輔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將我們的知識體系與專業課融合在一起,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從而使我們學校的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崗位,都能成為第一流的人才。

(一)注重知識的傳播(知識目標)

我們的學生在高中都極為系統的學過語文課,在語文課中識字、語法、詞彙、修辭、與相應的文學知識都接觸過,故在我們開設的這門語文課中,我們協助學生學習相應的古文、現當代文,以及教育意義極強的新篇章,讓學生從人文角度 掌握新的語文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吸取新的養分。從人文素養進行單元劃分,這顯然無論是理解還是記憶都比大篇幅的學習詩歌、戲劇、現代文及按文學史進行梳理的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能力目標)

首先就鑑賞教學而言, “大學語文”絕不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繼續。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來講,必須注重鑑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習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自動自覺的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應用到生活中。

其次從寫作能力的提高來看,高職大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賞類文章的創作,而是指標對專業、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種寫作實踐,如應用寫作。寫作能力是當今人才必須亟待加強的,大學寫作應以立足於學生已基本具備的寫作知識和寫作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寫作理論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強化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對寫作材料的蒐集、處理能力;並從文體學角度把握不同文體特徵,以具備常用實用文章的寫作能力。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應體現在具有文體感的文章的寫作上。

(三)注重高職大學語文的道德教育(情感目標)

高職院校是培養的人才,不是機械的只懂得課本知識,而不會實踐操作的大學畢業生。 我們這門課程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傳佈、道德薰陶與思想教育的功能,這種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說教,而要使學生在各個經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其愛國情感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課程中,這種功能從實現的途徑來看有三種情況:第一是通過大學語文教材的

內容以及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中對它們做出的闡釋、評價,或者說,是閱讀什麼、寫什麼、聽什麼、說什麼中的“什麼”來進行的。第二是通過語言本身,語言就是對“人的精神教育”,文即是道,語言本身內蘊著思想、人文、德育、態度。第三,技能中也包含著“德育”、“思想”、“人文”、“態度”。對於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張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無誤地理解,養成這種包容的態度,就是國語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所灌輸的人文精神,所培養的各種能力都體現了職業教育對學生素養與能力培養的要求。

三、說課程實施

我主要從兩大方面來講解:

一是教法,由於高校的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僅靠在有限的課時內學好語文是件困難的事,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在同一個班內針對不同型別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給予各類學生不同形式的輔導,從而使各類學生分別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速度,獲取數量,層次不同的知識資訊.(學情) 在教學中,我力求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把“接受型教法”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密切聯絡實際生活,做到課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語文,從而真正落實語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我校學生大部分都屬於思維比較活躍的型別,枯燥無味的課堂只會讓他們感到厭煩,老師一味的向他們灌輸知識,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為此,我重點設定了以下幾種教法:

情景設定法—激發興趣,逐漸深入。

提問法—逐步引導第一文庫網,逐漸深入。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是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沉澱的四種境界。在學法上重點採用了: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關於《孔子論修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孔子論修身》這篇課文的教學,一說教材,二說教學目標,三說教學重難點,四說這節課的教法與學法,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教材的第三單元的一節課,入選本單元的課文,大多講的是古今中外知名人士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從不同的體裁入手,有的文章簡潔而意味深長,有的文章則節選自文人的精品之作,情感真摯,催人向上。而《孔子論修身》這篇文章,作者總結了自己的對修身的不斷求索,要想修身,必要內省。又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範、氣度、胸懷和表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亦能借此自省,從而在人文素質方面嚴格的要求自己。

(二)教學目標

我將教學目標具體分為三個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著重理解課文中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

2.人文目標:準確理解課文中孔子關於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主要內容和修身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強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

3.情感目標:瞭解、借鑑課文中“內省”“忠恕”“誠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貧樂道、信念堅定、胸懷坦蕩、注重自省的崇高風範,提高自我修養、道德完善的自覺性。

(三)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教學重難點定為:

重點理解課文中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蕩的胸懷。將文言語句的翻譯、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歷史的侷限等等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中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造的過程,為此,我主要採納以下教法:(幻燈片) 朗讀探究法

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

同時將創設情境法、指導學生自學法、運用遠端教育資源法及想象體驗法作為輔助教學。

2.學法

我們的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充分感知大學語文的培養目標,主要用了以下學法:(幻燈片) 質疑提問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朗讀理解法

四)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品味、感悟,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出難點,教學程式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幻燈片)

1.激情匯入,誘發興趣。

2.指導方法,協助理解。

3.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4.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5.品新內化,拓展延伸。

一是激情匯入,誘發興趣。在深入主題之前,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好知

識的銜接,我先給學生看一段有關孔子的短片,“看與思”相結合,提出問題:“能談談你對孔子的理解嗎?”從而自由進入學生討論,進入了課文,再順勢而導,“談談你對《論語》中的某句話的理解”,讓學生放開了講,我適當的加以引導、點撥、提示。

二是指導方法,協助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這種需要尤為強烈。為此,在課堂上,我首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幫助學生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接著將進一步的翻譯與理解交給學生,在這裡,我只是輔助學生,把主動權教給學生。針對個別難理解的語句做重點的點撥。

三是討論交流,重在激勵。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進行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孔子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高完善個人道德的自覺性。這時教師參與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重在激勵、喚醒。之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這時老師要對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分步處理。

四是直奔重點,集中理解。在這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帶領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我將課文劃分為四個小節,要求學生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的主要內容,而概括主要內容可在若干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重點突出修身的方法—內省。孔子十分強調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規範,那麼怎樣實現“仁”呢?孔子說“為仁由己”。也就是說要實現“仁”,還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質就是不斷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孔子稱之為“內自省”、“內自訟”、“躬自厚”、“求諸己”等。

2.接著我要求學生用白話的形式將內省部分表述出來,從讀到寫,從寫牽引,這樣讀寫牽引法的運用,讓學生對修身的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徹了。

3.通過反覆閱讀挖掘修身的主要內容,這個層面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論。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文,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時間,所以,一方面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有深刻的體會,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而共同探討重點句子,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既有利於解

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五是品新內化,擴充套件延伸。

既然是內化就要對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我們的課堂之外,為此,我設計瞭如下幾個方面:

1. 參照現代文中修身養性的描寫,結合這節課的內容,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加強個人修養的認識.

2.結合實際談談,在當今這個時代,孔子有關人格修養的這些論述今天是否還有借鑑的意義?談談你會做些什麼,怎麼做,加深學生對《論語》修身思想的認識及其現代價值探討,從而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學語文,真正在生活中用語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板書設計上我力圖遵循: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突出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孔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要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修身為第一要。孔子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準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語文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1課《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的雙手裝點家園,裝點生活的美好品質。

我結合《語文課標》提出的要求和本課的內容,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鄉下人家最密切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3、運用多種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錄好詞佳句,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能隨文章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瞭解課文在空間、時間上交叉敘述的順序。並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教學過程】

《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薰陶”。面對這樣一篇詩情畫意的文章,讓學生充分地讀,無疑是理解、體驗的好方法。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讀中感知

上課伊始,教師配樂情境匯入,把學生帶進恬靜迷人的鄉村。然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讀中感悟

《課程標準》中倡導學生主體參與,合作交流,探索發現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把“讀”“議”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先讀後議,邊讀邊議,議後再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喜歡的方法來學習。在學生交流時,教師走進小組中,成為一個傾聽者。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轉變成引導者。學生彙報時無論怎樣說都是自己通過讀課文所獲得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教師不必過多講解,只適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即可。

三、讀中積累

教師在學生彙報時適時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並能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語感。然後回顧課文揭示寫作方法。最後,進行閱讀拓展以此培養學生善於積累的好習慣。總之,在教學中我力圖做到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並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合作學習的群體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簡單認識,但課堂是多變的,對於出現的不同情況我將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

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早上好!

我說課的篇目是《淡之美》。

第一個板塊——教材分析

說教材

教材有三個亮點。

一、恬淡淡泊的思想之淡美

《淡之美》是人教版職高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

課文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淡之美”,展現了作者對“淡之美”的理解,表明了他的一種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

作者借“淡之美”表達的審美情趣、人生態度,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一脈相承。他推崇淡妝女孩、早春西湖、水墨畫等,都與“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飾”、以少勝多、含蓄蘊藉的傳統美學理念相吻合;他推崇淡泊的物質慾望,與傳統道家儒家的“清淨無為”“安貧樂道”“淡泊明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精髓一脈相承;其實淡到極致,就是“無”,是“空”,作者看淡情感與物質慾望,這與禪宗佛家的“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的禪理不是相通的嗎?所以,作者說求淡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生命真諦。這篇可以啟迪學生如何去做人,以何種心態走好人生之路。

由於年齡與生活體驗方面的差異,要調動學生的直接和間接生活體驗,以期使學生對作者的“淡美”思想產生共鳴。

二、客觀辯證的語言之淡美

這篇文章是說理散文,行文從容舒緩,語言清新優美,富有思辨性,突出的特點是對比手法的運用。作者在濃與淡的對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的特點,自然而然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也不一概否定濃的積極作用——事實上也否定不了,顯得說理客觀辯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對比手法,讓學生體會如何選擇比較的物件,如何使比較的語言有分寸不偏頗,而更加具有說服力。同時,可採取朗讀和仿寫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語言的體會,學習語言的運用。

本文的語言也不是沒有瑕疵的,不知是作者的原因還是編者的原因。可選幾個語句,修改之後讓學生對比效果,磨練語感,並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文字的思想。

三、水到渠成的結構之淡美

這篇文章結構典型,很有借鑑作用。文章開宗明義,態度鮮明,從各個層面廣泛深入地闡述“淡之美”,並上升到人生與禪理的高度。態度鮮明,取材廣泛而又典型,形散神聚,值得學生借鑑模仿的很多,為降低難度達到好的效果,可要求學生作開頭的訓練。

模仿《淡之美》的開頭,寫作《濃之美》、《舉手投足之間》的開頭。

第二環節——說教學目標

教學的物件是10文祕(1)(2),學生相對而言,語文成績較好,說與寫的能力都比較強。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採取多媒體手段,節約時間,安排一個課時完成。

知識目標:領會各層面的淡之美的內涵,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內涵。(文章內容)

技能目標: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好對比的寫作方法。 (單元寫作訓練的要求是:觀點 材料 方法)

情感目標:對作者的“人生淡美境界”產生共鳴或者提出商榷的意見。(單元主題:人生真諦)

我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品味語言,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難點確定為:深入體會作者的淡泊人生觀。

第二個板塊——說教學策略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交流的學習特點,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教法:激趣匯入,分解難度,講練結合,評價激勵

學法:朗讀感悟,自主探求,合作學習

第三個板塊——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以“淡”字組詞,淡漠、冷淡、淡雅、淡泊、淡淡……

再以“淡淡”組片語,通過組片語,明確“淡淡”可以修飾氣味、顏色、情感等。

(這一匯入,既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活躍了學生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把一個抽象的“淡”字具體化,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蓄勢。同時,讓學生明白,“濃”“淡”是相對而言的,“淡”也與其他一切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作者在這裡也所表達的是他所理解的美好積極的一面。匯入3分鐘。)

二、【感知】課文開宗明義,一開始就說“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作者是如何闡述這一觀點的?

(1)用了生活中的哪些素材,闡明“淡之美”?美在哪裡?

(2)用了什麼方法來闡釋“淡之美”?一一梳理出做比較的物件。

(3)一讀課文,仿照例舉,梳理內容:

淡妝女孩,較之 ,美在

明確:淡妝女孩,較之濃妝女孩,美在本色自然

早春西湖,較之人工西湖,美在朦朧自然

水墨畫,較之工筆畫,美在含蓄;較之油畫,美在簡約

茶,較之咖啡,美在怡悅愜意

恬淡的感情,較之濃烈的感情,美在灑脫輕鬆

淡泊的物質慾望,較之強烈的物質慾望,美在輕鬆少煩惱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梳理出六部分的內容,並勾畫出這些層面的“淡美”特點。

這個句式,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文字,感知課文內容和寫作手法。為達成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走好第一步。 10分鐘。)

三、【品味】上一環節,已經明確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突出的特點。在濃與淡的對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特點,自然而然表明自己的態度,用語不偏頗,很有分寸感。

1、哪裡看出是對比?

明確:(1)“比”之句

淡比之濃,……

沒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

(2)比較詞:最 更

……,才是最美的西湖

一般說,濃到好處,不易;不過,淡而韻味猶存,似乎更難。

於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3)並舉兩個相反的事物

西方的油畫,……而中國的水墨畫,則……

咖啡是濃的,……茶則是淡的了,……

看得濃一點,……;看得淡一點,……

2、在對比中已經作者的態度,在對比中已見作者的語氣。

3、都是做比較,但是作者對比較之物的態度其實是不一樣的,有否定,有肯定。

淡妝女孩,早春西湖,是通過否定濃妝女孩和人工西湖(貶義、未必多感興趣),突出前兩者的淡美(有韻味,最美);

水墨畫和茶,是通過肯定工筆畫油畫、咖啡(毫無意義,是美;濃到好處,不易;是無法比較的),在比較中突出水墨畫和茶的淡美(更耐思索,似乎更難,寧可傾向於淡);

在濃和淡的生存方式上,作者選擇了淡,(更有裨益,自然是積極主義了,也未始不是又一種的積極)

在感情和物質慾望上,作者選擇了淡,(倒不如像水一樣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 看得淡一點)

(這一環節,落實教學重點,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採取同學之間交流分享互相補充的方式,活躍氣氛,節約時間。完善板書。10分鐘)

四、【質疑】三讀課文,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淡美人生境界”的內涵。

1、“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具體是怎麼樣的生活方式?從文章中歸納。

2、作者傾向於恬淡的感情關係和淡泊的物質慾望。你贊同他的這種人生態度嗎?

明確:

第一個問題:

行事、感情、物質慾望,都是順其自然,不在意成敗得失。

第二個問題:

鼓勵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語句去贊同或者反駁。如‘看得淡一點,你也許可以灑脫些,輕鬆些’,年輕的同學是不贊同的,寧可要甜蜜的感情負荷;‘密如膠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很多同學是有類似的經歷的;讓學生暢所欲言。

夫婦子女的感情也要看淡,有些同學是有疑問的,引導學生反思同學朋友之間的“不虞之隙”,反思父母對於子女的“求全之毀”。

作者看淡感情,與他在文革中的經歷很有關係,是被朋友親人傷害之後的一個老人的感悟。不必全部贊成。

在結合生活直接經驗闡述之後,讓學生調動間接經驗,講講古人的“淡美人生境界”。學生一般提到的是:安貧樂道的顏淵、淡泊明志的孔明、採菊東籬的陶潛。

總結:對於淡泊的人生觀,老師的看法是:文中說,物質的慾望是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淡泊的人生觀,只是對這種“慾望膨脹無限大的本能”的一種調節,以達到身心的平衡。

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淡一濃並存於一身,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自得”,也有“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淡然,源自他一生坎坷的仕途。

淡是對濃的一種稀釋,在我們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對物質過於追求,對心靈過於忽視,追求淡之美,是焦躁的心靈上吹過的一陣清新之風。

(落實情感目標。通過聯絡生活談體驗,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生活,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開啟了學生情感的閘門,實現情感態度內化。10分鐘)

五、【拓展】四讀課文,濃和淡都是一種人生方式,你的取捨是如何的呢?讀12-13小節,以此小節為例,另起一對濃淡之物進行對比,仿寫一段語句,表明自己的態度。

“……是濃的,……。有一種……。……則是淡的了, 尤其……。所以,……和……是無法加以比較的。但是,若我而言,寧可傾向於……。”

(這段文字,呈現比較物件,描述,舉例;呈現比較物件,舉例,描述;在描述中暗含比較,表明觀點。結構完整。學生可以從詩歌風格、人物性格、花朵顏色、飲食口味等等方面去選擇比較物件。

這是一個遷移性的語言練習,意在讓學生通過練習,拓展思維,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同時在語言實踐中進一步感受作者的語言美和節奏美,積累句式,豐富語言,把課文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從學生的完成情況看,這個設計的難度是合理的。用時5分鐘,就有同學完成,示範朗讀,師生評價,未完成的同學課後完成。)

六、【延伸】學習不能始於課堂,止於課堂。一份好的作業,就把學習延伸到了課外。

1、文章開頭“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開宗明義,仿照這種寫法,寫作《濃之美》《舉手投足之間》的作文開頭。

2、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但也不是沒有瑕疵,在欣賞下列句子的同時,請對比下面三組中的句子,聯絡上下文,選擇你感覺最好的一項。

(1)( )

a.淡比之濃,或許由於接近天然,似春雨,潤地無聲,容易被人接受。(課文)

b.淡比之濃,或許由於接近天然,似春雨,潤物無聲,容易被人接受。(網文)

(2)( )

a.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並不是現在這種樣子的。但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課文)

b.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並不是現在這種樣子的,但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改文、網文)

c.即使蘇東坡時代的西湖,是現在這種樣子,但作為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他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改文)

(3)( )

a.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才是最美的西湖。(網文)

b.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課文)

c.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在你眼前。(改文)

(這份作業,膠印好,課後發給同學。第一題,選擇《濃之美》,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想,選擇《舉手投足之間》,是因為這是單元作文的選作題目之一。

第二題,語句的比較,暗含分層理念,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感去做判斷,引導學生質疑課文的權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在自修自習課上,可與感興趣的同學討論答案。2分鐘)

第四板塊:說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在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這個詞語式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的印象和有關知識。

淡 美

淡妝的女孩 本色 自然

早春西湖 (否定濃,肯定淡) 朦朧 自然

水墨畫 (對比) 簡約 含蓄

茶 (肯定濃,選擇淡) 怡悅 愜意

恬淡的感情 灑脫 輕鬆

淡泊的物質慾望 (選擇淡) 輕鬆 少煩惱

第五板塊:說教學評價

上《淡之美》,我也力求達到一種淡美的境界,自己上得輕鬆自然,學生上得輕鬆活潑。立足文字,把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本堂課中達到會讀會學會用。

課堂反饋:設計操作性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體性得到體現。

作業反饋:附後。

教學反思:預設過多,生成不足。

說課完畢,謝謝!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語文新教材八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心靈詩語》中第五篇。從內容上來講,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點,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關注學習的情感體驗。本單元共編集了九首詩歌。這些詩作長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祖國,對母親深沉情感的表達,這充分體現了《兩綱》教育中加強“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而且,這些詩作想象豐富,情感澎湃,言語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夢而富於詩情的年齡特點。所以本單元內容在教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首《彷彿》在教材編排時儘管是泛讀篇目,但鑑於以懷念母親、讚頌母愛為主題的文章學生已多次學習,已有相關的學習體驗,而現代詩歌的教學剛剛起步,為此,我們備課組對本節課(也根據學生特點)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它作為精讀篇目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結合課題說學情

教學物件是八年級五班的學生,這個班的學生並不活躍,但對於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課堂上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喜歡說,其他同學比較安靜。他們對於寫作有一定的興趣。根據這些學生的特點,以及考慮到詩歌教學的整體性,我們備課組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泛讀改成精讀。希望學生能夠結合生活體驗很快地進入到詩歌情境中去,深刻體會詩歌中豐富的情感,並能結合自身情感體驗,化所學為所用,進行小詩或詩歌片段的的創作。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看,在此之前,已學過幾首近代詩或現代詩。比如本冊第7課《我愛這土地》,8課《鄉愁四韻》,以及第六單元的《短章一束》、學生對詩歌已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從學生的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於詩歌學習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詩歌語言精練含蓄,又富於音樂美;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思念母親的主題學生應該不陌生,這樣有利於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

我們知道,主體性學習一方面要求注重學生個性張揚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創設愉悅的氛圍培育學生群體,真正使學生個人、群體與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我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方法,以使他們充分體會這首詩樸實的文字背後所蘊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創設法,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感氛圍,幫助理解。

二是朗讀法,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讀中悟。

三是討論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廣泛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

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讀法,在讀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討論,突破難點;

三是切身體驗法,由詩中情感聯絡自身的體驗,進行創作。三、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新教材更重視積累與體驗,重視感悟與薰陶感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喚醒沉睡的記憶,不斷地探求、體驗、感受、認識新知,從而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適應時代發展的語文課程。因此,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品味語言等方式,感受詩中詩人豐厚的念母、愛母、頌母的情懷。

2、通過對詩歌的品讀理解,嘗試藉助於某一形象抒發心中的感情,創作小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我把這首詩的教學重、難點放在了朗讀、品味詩歌,用心感受樸實的文字間汩汩流淌著的念母、頌母的深情上。

三、說教學過程

對於這一堂課的具體授課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我把整個過程分成七個版塊:

第一部分——詩歌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希望通過對詩歌的誦讀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新詩作鋪墊。

第二部分——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第三部分——初讀詩歌,整體感知。學生自由地盡情地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

第四部分——讀出畫面。我設計主要是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詩歌欣賞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文字的認知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學生對詩歌畫面內容的理解要先於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把握,而畫面的把握為下一環節品讀文字背後的滋味,讀出詩情蓄勢。

第五個部分——讀出詩情,也就是催動情感,深刻理解主題,這是教學上螺旋上升的環節,可以這麼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裡,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裡行間我設計第一步由教師範讀;第二步讓學生合作品讀。現代詩歌教學的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為“我心中之詩”。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第三步,全班交流,並把品讀出來的滋味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達給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在能夠把握文章真摯深沉情感之後,請同學讀、集體讀,以便鞏固剛才的成果,讓學生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個部分——讀寫創作。讀詩、品文只是在“學”的層面上,而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於讓學生能用語言表達生活。現代詩歌的教學亦應本著這個根本,由學至用。

應該說,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對現代詩歌的創作練習上是重視不足的,許多會考作文要求就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在考試這指揮棒指引下,教師極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語文新教材八年級第一學期《心靈詩語》單元教學目標中明確規定 :要“培養學生寫作現代詩歌的能力。”我認為國中階段學生嘗試詩歌的寫作是可行的。首先,從理論上講,應該鼓勵我們的學生們“詩意”地生活著,對人間、社會、世界、生活的關懷懷有美好的願望,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緻、聰慧的生活;其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大量的朗讀,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由於學生的詩歌創作只是剛起步,本節課只要學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寫出來,哪怕只有兩三句,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後的創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據音律節奏分行排列,最後才提出適當考慮雙句或小節末的字的大致押韻的問題。

這個環節實現了對課本的拓展,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走出文字,然而又結合文字,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練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來表達情感的寫法,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個部分:佈置作業鞏固所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情況自組小組,有選擇地完成作業。完成對課內所學的延展,而建議學生均能去完成的讀詩給父母聽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訴父母對他們的愛的作業,則融入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

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雖有嘉餚》,我說課的內容為: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教學過程設計四個部分。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絡生活,紮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多樣性和階段性,七年級年級著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雖有嘉餚》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依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教學本課擬用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背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這是根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確定的。

能力目標: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這是根據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本課在整個國中語文知識能力體系中的作用而確立的。

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目標:聯絡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這是根據課標要求體現以人為本,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據七年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與學習重點,我把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作為本節課教學重點;把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作為本課難點。

二、說學生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課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資訊。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所以,本節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的點拔以及引導。為此,教學本課我將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朗讀"法貫穿讀、說、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

品析語言法:本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採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既發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多摘抄積累、熟讀成誦等讀書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三、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另外,我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中間採用朗讀領悟、合作討論、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質疑中學會創新,在比較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說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製作簡單的幻燈片。幻燈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創設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用情感喚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啟迪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獨有特點。據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按照誦讀感知——分步品讀——積累遷移的步驟進行。其教學分為五個基本環節: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複習匯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特定的情景。這樣匯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絡新知識,學生在欣賞了作品以後,迫切想知道同樣型別的文章,別人又是怎樣寫的呢?懸念的設定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在新課進行過程中,學生會隨時把自己的文章與課文進行比照,從而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作用時間比較長,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環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初讀課文,進入意境。

第一遍:聽讀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在螢幕上顯示一些易讀錯的字,供學生參考。

第三遍小組內互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然後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最後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

第三步:根據句意劃分朗讀節奏。

第三環節、精讀課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應以誦讀為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第四環節:探究作品創造閱讀。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在這一環節,主要是探討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

第五環節:反思總結,拓展延伸

課堂最後5分鐘,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學法。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收穫”變為創造。首先,師生一起以填空題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讓後讓學生探討“教學相長”的意義。

以上是教學的主要過程,“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生命課堂”教學理念的實踐!或許,由於學生的閱歷,他們還無法完全理解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堂課,把“教學相長”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靈魂與思想的原野裡播下一顆種子,在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中,隨著閱歷的增加,對這篇文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閱讀,學會積累,學會表達,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著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雲享受那精神的盛宴,雲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說課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