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四月說課稿3篇

來源:才華庫 8.21K

篇一:《鄉村四月》說課稿

非常榮幸能在山原綠遍的四月裡到水繞山環的新洲來學習。雖然剛剛欣賞完來自安場國小的向先麗老師的國小四年級語文古詩詞《鄉村四月》的精彩課堂教學,還來不及整理和消耗,但這耳邊的子規聲聲,遠處鄉親的忙碌身影,對於向老師的課我又有了更多的領悟。 剛才大家欣賞了,整節課向老師都是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來有效的調控教學過程的。學生就猶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讀,或想象,或表達,無不顯示出勃勃生機。我想如此和藹可親的老師一定深受學生的喜歡和愛戴,“親其師則信其道”。

鄉村四月說課稿3篇

首先,向老師的課堂結構簡單而完整,基本符合詩歌教學。

向老師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解題引入——初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潛心會文,明詩意——別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驟簡單,突出了向老師簡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過程的思想。

其次,教學手段多樣化

1、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白滿川”“雨如煙”的情景,學生不由發出“哇”“呀”的感嘆,進而對詩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意思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導。①指導學生讀,比如初讀前問學生讀古詩要讀得怎樣,生答,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帶著感情等。而“了”這類多音字根據意思來讀。②指導學生記:“蠶”出示圖片介紹古人把蠶認

為是天底下最好的蟲,順勢問學生你準備用什麼方法來記住這個字,在用同樣的方法記住“桑”字。③引導學生學:古詩文的學習,先掃清字詞障礙,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悟詩的意境,走進詩歌品悟,走出詩歌讚美身邊的人們,把詩歌融進生活,這樣學生在以後學習詩歌的時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再次,向老師的課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

我們看到,整堂課老師沒有什麼滔滔不絕,總是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質疑,讀書,想象交流等形式,體會古詩的意思和蘊含的意境。該站在隊伍前頭時,老師“當仁不讓”,該排在隊伍中間時,老師順勢而人,該到隊伍後面時,老師悄然尾隨。在老師的穿針引線下,不難看出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沒有老師灌輸式的說教,而是大量採用了讀,由讀到悟到理解。短短四十分鐘,就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合作讀。分排合作讀等形式,較好地體現了讀中感悟,感知。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尤其令我欣賞的是向老師巧妙地迎合了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聲有色”的特點。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樣的”“如果為一二句詩作畫你準備用什麼顏色”“從詩的後兩句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傳統語文教學向來強調“厚積而薄發”,而新課標也強調: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應讓學生更多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的實踐性就是要擴大到所有與學生語言與言語有關的活動中去了,擴大到與學生文化生活有關的活動中

去。始終讓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活動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為學生的後續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基於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供大家探討。一是向老師在引導學生疏通本首古詩的意思的方法不是十分恰當,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相違背。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習古詩詞要在學生反覆吟誦地基礎上,自我感知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採取簡單的文字對譯,學生字字句句按照老師的模式化去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更不會激發學生創作詩歌地靈感。二是向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本首古詩的基礎上應開展適當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多去積累、收集類似的古詩。三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有理、有利、有節地使用工具書,讓學習輔助資料發揮應有的功效。

篇二:鄉村四月說課稿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的《鄉村四月》。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

文章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講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為: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德育目標為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美育目標為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三、說重點、難點

根據詩文的內容及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抓住詩中重點的字,想象詩中描繪情景景美、人忙。並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感悟詩人對古代勞動人們的讚美和熱愛。

四、說教法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古詩,能基本正確地進行朗讀,結合註釋內容粗知大意,具備了初步的認知水平,怎樣讓學生更深入的對古詩詞的語言的美和所表現的內容的美去品味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的。對本首詩的內容來說,鄉村生活對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

心理切入點。本首詩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初夏的獨特景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相同的特點,這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出來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讀、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學方法的一條主線。從開始接觸古詩時要求學生讀通順,讀正確,然後調動孩子游戲的天性,動起小手,踏起小腳為詩配上節奏,把詩讀成琅琅上口的童謠,接著,通過對詩人潛字用詞的體會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後又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們在詩中讀出畫兒來,通過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去領悟詩歌內容,寫詩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情感。在後面的延伸之中,選擇的依然是一首描寫鄉村生活的詩,便於學生的對比和積累。最後,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詩的影子,旨在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說教學流程

針對教材,針對學生,我設計了這樣五個步驟展開教學。

第一步:學習生字。

1、用動作或表情猜字,用圖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蠶、桑”。這樣可以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翁卷,匯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趣味練讀。

1、首先自己讀一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完之後用你的行動告訴我)

2、看大螢幕課件畫面老師範讀。

3、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2、同學們這首詩變成我們琅琅上口的童謠吧!(小手準備起來)

4、當年“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來讓我們也踏起來吧,踏出詩的節奏。

(練讀中讓學生基本達到會背)

第三步:想畫面,品讀詩意

聽了老師的範讀,看著畫面,你想到了什麼?其實,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學習詩時不僅應該熟讀成頌,,而且更應該大膽想象。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生入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畫面,抓住重點詞,“綠、白”、“遍、滿”“才了、又”等發揮想象,在想象中積累運用語文知識,“綠遍山原像什麼?”說話。把畫面說活了,說美了。再觀賞相應圖片,然後在欣賞中豐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從抽

象到具體再從具體中培養和完善抽象思維的過程,對語文教學來說,這是對學生語感進行培養的一個較好的手段,利用網路提供的豐富的圖片資源在這個符合學生學習文字的認知梯度上起到了一個較好的橋樑作用,使過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寫畫面,感悟詩情。

讀寫結合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古詩教學的難點。我採用抓住重點字“閒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蠶桑和插田的畫面,並要求學生從筆中流入出忙碌的鄉村農民,從而體會到農民的辛苦、勤勞及詩人對古代勞動人們的讚美和熱愛。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感悟詩人當時心情。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的基礎上再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運用學過的語文知識做到讀寫結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積累古詩

一節課只教一首古詩容量確實不大,寶貴的四十分鐘,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和許多古詩進行碰撞,同內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學完這首詩時,可以用這種學習方法延伸下一首詩,積累古詩。讓孩子們永遠生活在充滿古文詩意中。《鄉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幾首田園風光的詩。倒是這節課在這個環節上體現的`不那麼充分了,作為借鑑吧。

教學反思:一節課的教學結束了,但是回望整個教學過程,我的許多思考並沒有因課堂的結束而停下。正如黃老師所說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風景嗎”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課堂上每一道風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攝下來。”它是我成長的一面鏡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風景。雖然我的課堂非常失敗,但我是一個失敗的成功者。因為我不僅僅體驗我的教學設計過程,還得眾多名師們精彩的點評。我想這次活動在我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是一盞指明燈。

每當上完一節課時的我們也許經常會想,如果重新回到哪個環節,我會怎樣變化一下,這種種欣喜或沮喪都是我們在不自覺中已經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沒有文字呈現。其實有時候不是每個階段的東西都能用文字進行表象的,有時候我們的思考也會在混沌中會出現一時的停滯,只能在不斷的掙扎和進行對比中,找到自身無法達到的一些東西。我想自己應該是徘徊在一個平臺上了,沒有豁然開朗,更沒有渾然頓悟,所以表達出的一點想法,也極不成熟,無需分享,匆匆一觀足亦。

每當我靜靜坐在書桌前就會獨自思考。腦海裡浮現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如何使學生更加沉醉於自己的課堂之中;如何讓自己對文字的這種喜愛最大化的遷移給自己的學生,使更多的學生愛上我們的母語,沉浸其中;如何讓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覺越來越好,越來越細膩,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任重道遠且義不容辭。

過程是美麗的!也是最艱辛的!

篇三:鄉村四月說課稿教案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波光粼粼,天空中雲霧濛濛,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並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PPT、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是每次讀詩都停頓不好,所以設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到了讀,最重要是孩子們的想象力打不開,本次設計我就是在每一個知識點出,引導學生大膽想象。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裡的讀,是聲情並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昇華。讀出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後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四、激發興趣,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絡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前3分鐘與學生輕鬆談話聊聊自己眼裡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今本方法。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第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後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五、培養能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四月、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六、師生互動,說程式

(一)、解詩題

語文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願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匯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絡生活,又複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知詩人

在前期的準備中,學生已經對詩人翁卷有一點了解,更深入的瞭解需要老師補充,這樣有助於對詩文的瞭解。

(三)、讀詩文

在這裡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後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學生自由讀詩。

2、通過個別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品詩情

俗話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採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於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徵有別於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於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瞭,易於感悟,並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在前面有節奏朗誦的基礎上,藉助註釋、插圖、工具書、想象詩的大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最高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