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34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四新文化運動說課稿

步入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古老的中華文明逐步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本課就是這一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先進的中國人在探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逐漸步入思想文化改造和政治制度建設相結合的層面,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此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說教材:

二、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物件為高二學生,具有一定歷史思考能力,歷史學科的基本思維已有一定的養成,可以引導他們對某些歷史現象從歷史各種要素進行解讀。同時,本課的思想文化運動等歷史現象,只有結合必修一、二相關內容才能理解清楚,需要老師營造新的歷史情境予以引導,合作探究。

三、教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探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同時期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把五四新文化運動放到世界大背景下思考,培養學生整體史觀。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手段營造新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提取有效資訊。

(2)通過分析、概括、評價等歷史活動,培養學生基本歷史素養。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分析,讓學生體會思想解放是社會進步的先導。

(2)先進的中國人在探究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上,經歷了一代代人的探索和努力。

4、教學重點: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新”“舊”之爭和後期的“改良”與“革命”之爭。

確立依據:儘管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但明顯的呈現出不同的階段。讓學生在再認再現基本的歷史現象基礎上,進行初步比較,為進一步探究歷史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形成保障。

5、教學難點:“新”“舊”之爭、“改良”與“革命”之爭的原因以及評價。

確立依據:引導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其背後的歷史因素,是新課改對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也是歷史學科大學聯考能力的集中體現。

四、說教法與學法

1、說教法

本課內容涵蓋的面較廣,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歷史現象,較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我將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創設新的歷史情境,以啟發式教學法為主,輔之以討論法、比較法等。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建構起關於本課相對科學完整的歷史體系。

2、說學法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歷史探究過程中來,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況,使學生能自覺愉悅的展開歷史思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各層次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胡適和黃侃的關於白話文和文言文的三個爭論

設計意圖:正在使用的現代語言就是白話文,文言文對於當代的學生來說晦澀難懂,它是如何為白話文取代的呢?通過歷史上的這一有趣的小片段,讓學生初步體驗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自由及文學革命。

胡適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主將,因此當時反對他的舊派學者很多,尤以黃侃為最。黃侃字季剛,與章太炎、劉師培齊名,被稱為“國學大師”。

有一次,黃侃對胡適說:“你要是真心實意提倡白話文,就不應該名叫‘胡適’,而應該名叫‘到哪裡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個哈哈,胡適則氣得臉都白了。

一次,黃侃在講課中讚美文言文的高明,舉例說:“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電報必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長達11字。而用文言則僅需‘妻喪速歸’4字即可,僅電報費就可省三分之二。”

這一次,胡適回擊了,而且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絕。也是在課堂上,胡適大講白話文的好處時,有位同學不服氣,並用黃侃關於文言文電報省錢的論調來反駁。

胡適說:“不一定吧。要不我們做個試驗。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祕書,我不願從政,便發電報拒絕了。覆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省錢。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擬一則電文,看看是白話文省錢,還是文言文省錢。”

同學們果然紛紛擬稿,最後胡適從電稿中挑出一份字數最少且表達完整的,其內容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胡適念畢,不無幽默地說:“這份電稿僅12個字,算是言簡意賅,但還是太長了。我用白話文只須5個字:幹不了,謝謝。”隨後胡適解釋道:“幹不了”,已含有才學疏淺、恐難勝任的意思,而“謝謝”既有對友人費心介紹表示感謝,又有婉拒之意。可見,語言的簡練,並不在於是用白話文還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當,白話文也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簡練。

胡適一番精闢的闡述,是對黃侃“文言文電報省錢”之論調的回馬一槍。同學們聽後不由得紛紛點頭贊同。在胡適等的不懈努力下,白話文最終取代了文言文。

五、說教學過程

1、學生自主學習

2、闡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概念

3、五四新文化運動“百家爭鳴”的表現

4、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百家爭鳴”的原因

5、如何評價

環節一: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的構建

設計意圖:同桌之間自然形成小組,自主閱讀教材,瞭解基本內容後為後面基於新的歷史情境探究打好基礎。

環節二:歷史概念闡釋——五四新文化運動(1915—1923)

材料一

材料二“德國侵佔青島,日本侵佔青島,我們的國土,被列強肆意搶奪!我們的人民,被走狗任意出賣!五月九日,永記勿忘!我們不是不願意抗爭,不是不敢抗爭,我們有的是愛國的人民,但是政府的不作為,讓我們的希望破滅!巴黎和會,列強們的特權展示的淋漓盡致,我們的要求僅僅是改變我們的恥辱地位,有錯麼?我想大聲質問眾大國:何為公平,何為民意,何為獨立自主?”

——五四運動學生演講稿

材料三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究其起點,就在寄希望於新青年。故其刊物取名《青年雜誌》(後更改名《新青年》),發刊辭則為《敬告青年》。李大釗的名文《青春》更是熱情洋溢地歌頌青年與青春,期望青年人能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新青年》的讀者,主要也是青年人。五四運動是青年運動,正是經此之後,“新文化運動”一詞才風行海內,掀起了愛國反帝的洪波巨浪。

材料四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主要是通過日本傳到中國的。早在辛亥革命前後,中國大批留學生湧向日本。在他們中許多有志之士想借鑑日本學習西方的經驗來挽救衰敗的舊中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當時社會主義思想在日本的介紹和傳播,給予中國留學生以強有力的衝擊。

材料五毛澤東在談到五四運動時說:“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了不少東西,但行不通,理想總不能實現,國家每況愈下。於是,“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受十月革命啟發,先進的中國人終於找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的路——這就是結論”。

設計意圖:學生在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教材中已經初步接觸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歷史概念,這裡通過營造新的歷史情境,讓學生了解文學革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載體,建構起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在思想文化層面的內在聯絡,進一步明確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歷史概念,為後面的探究做鋪墊。

問題設計:請結合圖片和文字材料分析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內在聯絡?

環節三: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自由“百家爭鳴”

1、圖文材料展示

在1917年的北大,既有為人桀驁、稜角畢露的陳獨秀,又有留學海外年輕瀟灑的博士胡適;既有“風流才子”劉半農,也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既有政治保守而舊學深沉的穿長袍、拖長辮的精通六國語言卻欣賞女子小腳和男子蓄妾的辜鴻銘,也有後來敢踢蔣介石的“狂狷文人”劉文典……他們都能在北大找到抒發其學術思想的舞臺。一時間,北大成為大師雲集的場所,“新潮”與“國故”對壘,白話與文言相爭,流派紛呈,百家爭鳴,北大從此不再平靜。

問題設計:從圖片和材料中,你能提取那些歷史資訊?

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知當時的思想自由氛圍,對當時的“百家爭鳴”形成初步認識。

環節三: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自由“百家爭鳴”

2、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

材料一頒佈《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

——袁世凱

材料二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他有13個博士學位,他嘲笑英國人,諷刺美國人沒文化。在眾人皆呼打倒傳統文化聲之際,他成了異類,逆潮流而動,高調的宣稱“大海對岸那邊有幾萬萬人,愁著物質文明的破產,哀哀欲絕地喊救命,等著我們來超拔他們”。

——辜鴻銘

環節三: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自由“百家爭鳴”

2、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

材料三“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則,取相容幷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

——1919.3.18蔡元培致《套言報》函並附答林琴南的信

材料四“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我們都不推辭。”

—————陳獨秀

問題設計:概括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歷史人物的基本觀點,並歸納指出這一時期“百家爭鳴”大致可分為哪幾類及其實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瞭,這一時期“新”“舊”各自的指向是什麼?從而讓學生感知在如何引導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上“新”“舊”之爭的激烈程度。

3、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期

材料五1911年11月,胡適《新思潮的意義》“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這是其時關於“整理國故”思想的第一次,也是最為系統的理論闡述。他強調說:“這是我對於新思潮運動的解釋。這是我對於新思潮將來趨向的希望。”由是,統一的新文化運動公開分道揚鑣,歸趨兩個方向:一是遵循馬克思主義,實行社會革命;二是“整理國故運動”。 — ———鄭師渠

材料六隻講“德、賽”兩先生是不夠的',還當講“費先生”(哲學)。歐戰後西人想到了須請“費先生”出來,“講個根本和平的辦法。因為費先生是很可以幫助賽先生達他的目的,並且人類應該有一種高尚的生活,是全靠費先生創造的。總之,前數十年是賽先生專權的時代,現在是賽先生和費先生共和的時代。這是歐美一般賽先生和費先生的門生所公認的。何以貴志只擁護賽先生,而不提及費先生呢”?————梁啟超

問題設計:據材料概括五、六的主要觀點是什麼?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什麼趨勢?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派出現的“改良”與“革命”的分化,仍然是出於對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探索,由此突破教材的重點。

環節四: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為什麼會相繼出現“新”與“舊”、“改良”與“革命”之爭?

1、為什麼會出現“新”“舊”之爭?

設計意圖:本部分採取弱化處理。前面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對這一問題已有初步的認識。這裡再現自主學習表格,是為了引導學生明白它屬於哪種歷史現象的背景。

材料一“此班大戰,使西洋文明。露顯著之破綻。此非吾人偏見之。凡研究現代文明者,殆無不有如是之感想……自受大戰之戟刺以後,使吾人憬然於西方文明諸國,所以獲富強之原因,與夫因富強而生之結果,無一非人類間最悲慘最痛苦之生活……然信賴西方文明,欲借之以免除悲慘與痛苦之繆想,不能不為之消滅。”

——杜亞泉《戰後東西文明之調和》》,《東方雜誌》第十四卷第四號》見《杜亞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為什麼會出現“改良”和“革命”之爭?

材料二(1)“美國大總統威爾遜屢次的演說,都是光明正大,可得現在世界上第一好人”,對威爾遜鼓吹的所謂“公理人道”寄予厚望。

(2)各國都重在本國的權利,什麼公理、什麼永久和平,什麼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我看這兩個分贓會議,與世界永久和平,人類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萬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來直接解決不可。

————陳獨秀《每週評論》

問題設計:兩則材料共同顯示了中國歷史發展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世界的角度來探究中國這一時期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道路的轉向,同時讓學生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出現分化的歷史必然性,它對以後中國現代化道路產生深遠影響,從而突破教學難點之一。

環節五:如何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

1、教材的評價:再次呈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不斷反覆呈現自主學習表格,明確教材對這一問題的評價,引導學生把表格內容日益歷史情境化,形成初步判斷。

2、歷史人物對其評價

材料一“北大三兔”。胡適曾笑言:北大三隻兔子領導了新文化運動。所謂北大的“三隻兔子”,指的是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北大新派教授陳獨秀和胡適。蔡元培生於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陳獨秀生於清光緒五年己卯(1879),胡適生於清光緒十六年辛卯(1891),按十二生肖說,都是屬兔的。

材料二毛澤東的評價:“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見《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三蔣介石的評價:“我們試看當時所謂新文化運動,究竟指的是什麼?就當時一般實際情形來觀察,我們實在看不出它具體的內容。是不是提倡白話文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零星介紹一些西洋文藝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推翻禮教否定本國曆史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打破一切紀律,擴張個人自由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國,毫不抉擇地介紹和接受外來文化就是新文化運動?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所要的新文化,實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險了!”

——蔣介石《哲學與教育對於青年的關係》,見《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18卷),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版第279頁

問題設計:胡適、毛澤東和蔣介石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有何差異?他們各自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待五四新文化運動?

設計意圖:一方面讓學生從更多角度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另一方面讓其進一步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以後中國歷史走向的影響。

板書設計

一、闡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概念

————延續、發展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百家爭鳴”的表現

————“新”“舊”之爭、“改良”“革命”之爭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百家爭鳴”的原因

————政治危機、經濟發展、國際影響

四、如何評價

六、課外拓展

1、再現錢玄同和劉半農自編自導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反映百家爭鳴的自由的情形,分析評價雙簧戲。

2、讓學生就某些歷史人物如辜鴻銘或歷史現象查詢資料寫論文,從而加深理解。

錢玄同,原名錢夏,號疑古。浙江吳興人。19歲留學日本,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遷到北大後,參與該刊的編輯工作,是由陳獨秀牽頭的六位編委之一。而劉半農於1917年到北大擔任預科教員時,就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他與陳獨秀、胡適、劉半農一道,並稱為《新青年》的四大臺柱。從1917年起,他們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多篇倡導文學革命的文章,成為當年反對封建文化的衝鋒陷陣的鬥士。

兩人既是同事,也是戰友。他們攜手合作,製造的“雙簧信”曾經轟動一時。當時,新文化動剛剛起步,許多人習慣於恪守舊的傳統,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缺乏足夠的認識。為壯大文學革命的聲勢,宣傳文學革命,錢玄同與劉半農於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別扮演了正、反兩個角色,進行辯論。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發表《文學革命的反響》。這篇文章以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頑固派身份,陳述新文化運動的罪狀與弊端,攻擊《新青年》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劉半農則以新文化運動的捍衛者身份,發表了《答王敬軒》的長篇文章,針對“王敬軒”所列的新文化運動的罪狀,以犀利的筆鋒逐條批駁,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這就是他們的“雙簧信”。

他們的“雙簧信”,在輿論界引起很大反響。有人寫文章為“王敬軒”鳴不平,有人寫信責問《新青年》為什麼發表“王敬軒”的文章,各種觀點,紛紛出籠,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就連頑固派的代表人物林琴南,也跳出來為“王敬軒”張目,於1919年初,在上海《新申報》發表文言小說《荊生》,攻擊陳獨秀等倡導新文化運動的鬥士,並希望軍閥勢力用武力來打擊新文化運動。

七、說課反思

新課改要求歷史課堂從以前優化教師的“教”轉向如何優化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展開的過程,讓學生把課堂變成其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

謝謝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