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幼兒園說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來源:才華庫 1.76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幼兒園說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幼兒園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隨著幼兒身心的發展,中班幼兒對周圍環境充滿著好奇,他們總是不停的看、聽、摸、動,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伸手去摸、去拿,他們會積極運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感興趣的事物。在戶外踢球的時候,常常聽見幾個孩子討論到各自小腳的本領,如“我踢的球很遠”“我的指令碼領大,會騎自行車”“你看,我還會用腳尖走路呢”等等,孩子們對腳的興趣十分濃厚。由此,我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根據該年齡段幼兒的活潑好奇、喜歡積極動用感官探索周圍世界的特點,設想通過《有趣的腳》這一活動,讓孩子們對腳有個較全面的瞭解。另一方面這一選材注意了情趣性、遊戲性和幽默感,避免簡單的說教和操作,進一步增加幼兒瞭解周圍事物的特點,也給幼兒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間。

二、目標分析:

為鼓勵幼兒探索,滿足其好奇心我確定了第一個目標“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祕密,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在平時的活動中,我發現我班的孩子特別膽小,缺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的勇氣,所以我把“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作為第二個目標。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祕密,從而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2、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三、準備分析:

1、腳印的引出,為幼兒探索腳的祕密做了鋪墊,引出了孩子們比腳印、探索腳的祕密的願望,使幼兒學習更主動、更積極。

2、四條小路的創設,為幼兒探索腳的祕密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幼兒通過親身的的體驗去感覺腳的祕密。

3、水彩筆、報紙、剪刀的提供,為幼兒打開了又一尋求知識的通道。“小畫家”的稱謂讓幼兒有一種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大膽的與同伴交流,發展他們手指肌肉的鍛鍊和同伴之間的合作精神。

4、錄音機的使用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扇窗戶。孩子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做著腳的運動,既為好動孩子的興趣永續性提供了機會,也為一些內向的幼兒提供了適合他們學習的途徑,讓他們在幽靜的環境中,靜靜的得到知識的薰陶。

活動準備:

1、腳印2、四條小路(墊子、積木搭的、塑料小路、木棍路)

3、彩筆、舊報紙、剪刀(供幼兒印腳印用的)4、錄音機、磁帶

四、流程分析:

1、活動一開始,我讓孩子們自由的玩腳印,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自主的發現自己的腳和腳印有什麼不一樣,為下一環節“探索腳的祕密”做了一個前期的準備工作。在“一起動動小腳”這個小活動中,孩子們可以邊聽著音樂,邊跟著我的指令做一些相應的動作,看似是做做動作,其實是在鞏固一些腳的部位及名稱,既為好動孩子的興趣永續性提供了機會,也為一些內向的幼兒提供了適合他們學習的途徑,讓他們在幽靜的環境中,靜靜的得到知識的薰陶。

2、為了讓孩子們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我在這個環節中通過所創設小路,讓幼兒去探索,探索小腳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樣的感覺,並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發展了孩子交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討論小腳的用處和保護小腳,是為能力較弱的孩子所設計的一個環節,這也是此教學活動中的一優勢。

3、“印腳印”是這個活動的延伸部分。在這個活動中,利用聽課老師的資源,讓孩子們和客人老師之間互動起來。

活動過程:

(一)、玩腳印、比腳印,探索腳的祕密

1、幼兒玩腳印。2、幼兒比腳印。

師:把你們的小腳跟腳印比一比,你會發現什麼小祕密呢?

3、交流討論:你發現了什麼?你的小腳怎麼樣了(腳長大了,腳趾長了,寬了……)4、腳趾操(鞏固對腳的認識)

(二)、遊戲(走小路):提供四條路

1、孩子們來找一找有哪四條路?

2、請你們光著腳到四條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覺怎麼樣?(幼兒自由走小路)

3、交流:你走了哪條路,感覺怎樣?(幼兒自由講述)

4、師小結幼兒講述內容。

5、再次嘗試,體驗走小路。師:我們的小腳感覺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樣的感覺,小腳還有什麼本領呢?

6、討論小腳的用處:(走、跑、跳、踢)幼兒每說出一種,全體幼兒學做。

7、討論保護小腳:小腳有那麼多本領,我們平時怎樣保護小腳呢?(穿鞋、穿襪子、洗腳、剪腳指甲……)

(三)、延伸活動:印腳印

五、活動反思

(一)、活動目標的達成分析

1、這是一次主題背景下的活動,《有趣的腳》的活動目標是來源於主題目標,在幼兒已有一些相關的經驗的基礎上,確立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祕密,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和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這兩個目標是比較適宜的,由此給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作了較好的鋪墊。

2、活動中的材料與環境的投放,為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創設了一定的條件。如孩子在玩一玩小腳印的過程中,孩子們瞭解到了自己的腳比腳印大和寬。在嘗試走各種不同材料、質地與路面的小路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直觀的探索,體驗到了腳在不同材料、不同質地與不同路面上的不同感覺,由此也就自然的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同時我又為孩子創設了較多體驗後的交流時間,給了孩子們充分的講述機會,另外我倡導的那種平等、自主、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毫不拘泥的大膽講述了自己的發現,從而就很自然、流暢的實現了第二個目標。同時在孩子們的探索過程中,擴充套件了已有目標的涵義,如孩子們不僅在活動中達到了老師預設的目標,而且在交流過程中,也達到了個別經驗上升為集體經驗的目標,使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得到了激發,探索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探索的求知慾望也越來越強烈。

(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分析

1、我班幼兒已經有了較強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在探索過程中也比較有自己的主見,且想象較豐富,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在印腳印時,陸宇衡不僅印出了腳的大致輪廓,還有模有樣地畫出了尖尖的腳趾。剪腳印的過程中,謝意她印的腳印像彎刀,吳彬卻說他印的腳印像月亮,他們兩人的個別交流,引來了其他孩子的不同意見,看到這種情景,我既沒有給予肯定,又沒有給予否定,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可能也會為我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而生成新的學習內容。

2、在走小路的過程中,孩子們都積極地去體驗了各種小路的不同感受,洪揚舜帆等幾個活躍的孩子走完了軟軟的草地、又去嘗試走那硬塑的積木路和鵝卵石路,在交流發現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大膽說出了自己的發現,此時同伴的發現,又引發了幾個膽小、動作慢的孩子產生了繼續探索地興趣,自主地又去體驗了,所以雖然給交流帶來了麻煩,但卻充分說明了大多數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程度是積極而主動的。

(三)、不足與改進思路

1、孩子在玩腳印的環節中,我為孩子提供的小腳印,原意是想讓孩子在與小腳印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腳已經長大了,長寬了,腳背也長厚了的結果。但由於我提供的這些小腳印是我隨意製作的,缺少一種腳印與孩子之間的可比性,所以孩子在探索中,只發現自己的腳比腳印大和寬。實踐的操作,讓我意識到了前期準備上的不足,由此也想到了改進的策略,就是以後應該準備與孩子小時候有關聯的腳印,比如剛入小班時,讓孩子把腳印留下來,寫上名字,做好以後活動資料的收集工作。

2、在走小路這個環節中,我本意是想讓孩子通過走各種小路來引發孩子愛護腳的興趣,但由於我當時有一種過程意識,在設計活動時沒有周全的考慮問題,所以沒有提醒孩子去充分體驗,致使在如何保護腳的這樣一個話題中,孩子們將剛才聞到的香和臭這一經驗聯絡了起來,當時我想拉回孩子的思維方向,但覺得已無力迴天了,就只好順著孩子們的話題草草結束了。因此,我覺得以後應該讓孩子充分體驗各種感覺,讓孩子們從光著腳、穿著襪子到穿著鞋子走小路的各種感覺都去嘗試一下,積累較多的生活經驗,那麼孩子可能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會運用多種材料去嘗試的探索方式,這是一個培養幼兒學會學習的最好教育策略。

3、最後一個環節,讓孩子畫自己現在的腳印時,由於我提供的是報紙,材質較軟、易皺,孩子構線時較難控制報紙的平整性,畫好的腳印與孩子腳的大小差距較大,因此,我的改進思路是畫紙的提供可以選用鉛畫紙等一些材質較厚的、平整性較好的紙張。

幼兒園說課稿 篇2

一、設計意圖

隨著主題活動《奇妙的世界》的進行,小朋友們對各種動物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動物們各自與眾不同的外形特徵,對孩子們特別有吸引力。故事《小烏龜開店》情節簡單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貼近幼兒生活,易於幼兒理解。中班幼兒通過家庭、社會活動、角色遊戲等途徑對成人社會的不同工種及其特徵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並表現出了較為濃厚的興趣,他們樂於模仿、表演,樂於藉此進行遊戲、交往。而”小烏龜“這一動物形象是幼兒所熟悉喜愛的,而且有著鮮明的外形特徵,較易引發幼兒的多種聯想。

綱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中班語言活動《小烏龜開店》恰恰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講述中懂得每個人各有優點,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

二、目標及重難點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1、樂意參與講述活動,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2、引導幼兒根據烏龜的特徵大膽思考和想象,幫助小烏龜開店。3、引導幼兒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徵大膽想象,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三、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2、操作圖片、動物卡片若干。

四、活動流程及目標達成策略

根據中班上冊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三個環節:

1、提出疑問、激發興趣。

“小烏龜也想開一家店,可是開什麼店好呢?”“小烏龜拿不定主意了,還是讓我們和小烏龜一起去看看別人都開了些什麼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提出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來觀看動畫,為下面的講述作鋪墊。

2、觀看動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幫小烏龜開店。

這一環節通過邊觀看動畫邊思考問題“大象開了什麼店?你從哪裡看出來的?猜猜大象怎麼會想到開花店的?聽聽大象是怎麼說的?”等等,再完整欣賞故事,讓幼兒樂意參與講述,並大膽地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達出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活動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3、活動遷移、找“老闆”。

主體昇華,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為商店找“老闆”,參與活動,在前面活動的經驗上幼兒會更有主見地作出選擇。

五、活動分析

整個教學活動貫穿了開放式提問,儘量讓幼兒在答題時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小螃蟹每碰到一個朋友,我就提出問題:“大象開了什麼店?你從哪裡看出來的?猜猜大象怎麼會想到開花店的?聽聽大象是怎麼說的?”等,從而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記憶,增加了他們講述的機會。

幼兒園說課稿 篇3

活動目標: 托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把火車連線起來,體驗成功的快樂。

設計思路:

《方案》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的情景,讓孩子操作和擺弄玩具,提高手指的靈活性和手眼協調能力。”小火車這個材料來源於孩子的生活,是孩子在玩汽車城的遊戲時產生的。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我提供了小火車,但發現幼兒玩火車的方法和汽車沒有區別,,正好幼兒園組織親子一日遊,利用這個機會,我對家長提出帶孩子去坐坐小火車,感受火車和汽車的不同。之後我充分挖掘了小火車的功能,對小火車進行了改造,把《方案》中的一些目標和觀察要點隱含在火車這個材料中,讓孩子在操作擺弄中發展各種能力。

此次活動中的小火車我選擇了孩子喜歡的水果形狀:西瓜和香蕉,使火車更有童趣,更激起了孩子的遊戲興趣。同時在活動中注重孩子的活動過程,留給孩子更多的操作機會,我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觀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情、語言,在需要的時候適當的介入孩子的活動,以提升他的原有經驗。

材料提供:

數字火車(3套),綠色西瓜火車、黃色香蕉火車、紅色火車、泡沫火車各一套(各有十幾節);牛奶盒做的山洞,軌道,滑坡;各種材料的繩子(色彩、質地、粗細都不同)。

活動過程:

1、教師以開火車的形式引導孩子參與活動。

2、孩子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火車。

2、教師以觀察為主,適時指導。

過程中托兒可能出現的行為:

孩子按照一種材料連線火車。

兩種材料的火車連線(現成和自制的火車)。

沒有規律的連線。

火車顏色和繩子顏色的配對。

兩種顏色有規律的連線。

拉著火車鑽山洞,過軌道。

孩子模仿生活,用語言表達火車開到哪裡。

孩子比一比火車的長短。

教師適時介入,引導提升經驗,但不強求。

說說託班插入式活動:快樂小火車

《方案》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的情景,讓孩子操作和擺弄玩具,提高手指的靈活性和手眼協調能力。”小火車這個材料來源於孩子的生活,小火車是孩子在玩汽車城的遊戲時產生的,當時有幾位孩子在開小汽車時發出了“嗚嗚、卡嚓卡嚓”的聲音,另一個孩子說:“這是小火車開來了。”於是我在第二天的汽車城邊增添了小火車。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們玩火車的方法雷同汽車,正好幼兒園組織了到和平公園的親子活動,我就對家長提出要求:一定要帶孩子乘乘小火車,讓他們感知火車和汽車的不同。回來後發現幼兒有想把火車接長的動作。為了使孩子的這一玩興得到提高,促使孩子手指接扣能力的提高,推動孩子的發展,因此我對小火車進行了改造。在一開始投入的是一種型別的火車(數字),孩子是隨意的玩的,隨著孩子操作的提高,我逐漸投入紅色的火車,綠色的火車,黃色的火車,但這些色彩的要求並沒有對 孩子說明,也不強求孩子一定要達到,而是讓孩子不斷操作,讓他們在自己的操作中積累經驗。正是充分挖掘了小火車的內在功能,力圖在小火車中隱含多種可能會產生的目標(有顏色、數字、形狀的目標),使孩子有層次、有個別化的發展,在原有基礎上有提高。這符合《方案》中的教養理念:“提倡更多的實施個別化的教育,使保教工作以自然的差異為基礎。”。同時根據《上海市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中的觀察要點中提出了“讓孩子認識紅、黃、綠、知道圓形、方形,能數數,會比較長短”。

此次活動的小火車我利用了現成的和自制的相結合,選擇了孩子喜歡的水果形狀:西瓜和香蕉的形狀,使小火車變得更有童趣,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同時我用其它材料製作火車,讓孩子感受操作不同的材料所帶來的成功感。這次火車頭所用的繩子我也選擇了不同質地的材料:有毛線、絲線、塑料線等,而且色彩也和火車的色彩一致,這和隱藏的目標(色彩配對)是一致的。但是這些並不強求孩子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可以在此次活動中實現,也可以在以後實現。

插入式活動不同於其他的活動,它凸現了個別化教育,使保教工作以自然的差異為基礎。它注重的是活動過程,強化的是各個孩子在活動中的個體經驗,教師關注的是不同孩子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不同行為。因此我在插入式活動中的角色更多的是觀察者、玩伴者,讓孩子自由擺弄。本次活動我力圖凸現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教養理念,作為觀察者,在此次活動中我重點觀察幼兒可能出現的一些行為,如:孩子按照一種規律連線火車;兩種顏色有規律的連線; 沒有規律的連線;比一比火車的長短;拉著火車鑽山洞,過軌道;孩子用語言表達火車開到哪裡等。

此次活動一開始我採用點將式的方式,以遊戲的方法帶幾名孩子到已準備好的環境中,因為《規程》中指出:“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中。”因此以遊戲的方式匯入,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經驗選擇操作的材料。因為孩子的經驗是在操作擺弄中獲得的,而不是教師教授的。過程中我的玩伴角色是根據孩子的語言、行為、表情或出現的困難而出現的。當孩子產生問題時,教師要解讀孩子的行為,要尋求開啟目標的機會之窗,即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是預設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行為。教師只有在觀察到孩子出現的行為中再進行指導,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經驗積累。(如:……………)此次活動的保底目標是讓孩子把火車連線起來,這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有不同的難度,能力強的孩子會很快連線的,但能力弱的孩子會很慢連線的,教師要根據能力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觀察和指導,讓孩子充分操作後再看實際情況而言。教師在活動中不能急於把答案告訴給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這些行為可能孩子在活動中沒有體現,也有可能孩子出現了,因此我在活動中要注意觀察為主,為活動的後繼發展做準備。

幼兒園說課稿 篇4

活動目標

觀賞周邊的寶塔,有興趣瞭解它的歷史和典故,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之一,願用摺紙的方式表現寶塔的魅力。

活動設計

第一時段:識別各種寶塔

材料:幼兒較為熟知的各種寶塔照片、方形手工紙。

玩法

1.從龍華塔、方塔等上海現存的寶塔人手,識別幾種幼兒熟悉的寶塔,說說它們建造在哪裡,分辨他們不同的特點。

2.學用手工紙摺疊寶塔的基本方法,並將數個疊高成寶塔。

第二時段:金陵塔

材料:各色手工紙、供裝飾的粘

貼紙、金陵塔模型。

玩法

1.觀察金陵塔、學唱上海說唱"金陵塔".

2.模擬金陵塔,從任意裝飾到區別塔門、屋簷和鈴鐺,有目的地為金陵塔裝飾。

3.對照金陵塔的塔層,發現顏色、裝飾物規律排列,嘗試將眾多作品疊高成金陵塔。

第三時段:我國的寶塔多美麗

材科:各種寶塔照片、各種同色系大小不同的手工紙、裝飾材料。

玩法

1.共同商討選擇摺疊的寶塔。

2.對照各種寶塔的顏色和樓層,商討選擇何種顏色和大小不同的色紙。

3.分工摺疊。

4.統一裝飾材料進行裝飾。

5.將各自摺疊的部分合起來,做成寶塔。

第三時段活動過程

目標

觀賞周邊的寶塔,有興趣瞭解它的歷史和典故,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之一,願用摺紙的方式表現寶塔的魅力。

材料:各種寶塔照片和對應的背景紙、各種同色系大小不同的手工紙、裝飾材料。

過程

一、觀察討論

1.看看說說各種寶塔的名稱。

2.分別介紹每個小組的人數和任務

師:你們小組有幾個人,準備做什麼寶塔,它有幾層?

3.觀察材料,選擇哪種顏色

師:想一想選哪一種顏色,是有深有淺還是一樣深淺,從下到上是一樣大小,還是下面大上面小或者漸漸變小,各幾層,用什麼材料來做門、屋簷和鈴鐺?

二、小組合作製作

1.小組共同商定材料,選定後先選取手工紙,摺疊以後再取裝飾材料。

2.邊製作邊對照同伴的作品,先做好的可以幫助同伴一起做、做得快爭取多做幾層,做到分工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任務。

3.將摺疊寶塔固走在背景紙上。

三、對照觀賞

1.對照寶塔,是否符合樓層。

2.從選用顏色、大小和裝飾分別觀賞各自的創意。

3.教師推薦合作好方法。

活動解析

我教幼兒學摺紙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摺紙就是這樣一項深

受孩子們喜歡的運用手指尖的手工活動,同時也是一項手腦並用的益智活動。

一、摺紙的意義

摺紙是我國傳統手工藝術之一,是以自然形象和生活中的各種器物為基礎,按照一定的

規則和手法,通過動手對紙張的手工摺疊等操作進行摹擬,摺疊出不同形態的物體形象。

摺紙是千變萬化的。一張薄薄的紙,經過折、疊、翻、拉等方法就可以綻出美麗的花朵,展現出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建造出一座座漂亮的房屋……所有看到的東西都可以通過摺紙來表現,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它造型優美、生動、誇張,樸實、熱烈,具有一種簡約美。

學習摺紙需要用眼睛看著步驟圖,思考摺疊的過程,在折的時候,要親自動手,其間遇到問題,還要仔細去想剛才別人是怎麼折的。這樣就可以使孩子開動腦筋、活躍思維,還要按照步驟圖一步步地折,不能跳躍也不能顛倒。通過遵守從前至後的摺疊步驟,能培養兒童認真觀察的習慣和做事的順序性、條理性,從而達到手、眼、腦三位一體的綜合協調。

二、幼兒摺紙的十大步驟

經過反覆實踐嘗試,我們選取了以下十個摺紙步驟,按照不同年齡幼兒的思維特點和手眼協調能力因勢利導,逐步推進。

●小班

先從對邊折和對角折開始,使一張平面的紙摺疊成立體房子、小動物等玩具。邊對邊,角對角,都要反覆強調對整齊。對整齊之後還要注意摺痕要非常明顯,用指尖在摺疊處來回用力劃幾次,折的邊要像一把刀。反覆強調這一點,養成習慣後,到中班、大班折任何東西都能比較平整,否則步驟越來越多之後,形也就失真了。例如,有的中班幼兒在我愛我家主題中製作的傢俱七倒八歪,桌子椅子的腳都站不穩,大都是在小班時摺紙沒有對齊的經驗所致。

●中班

在小班對邊折的基礎上嘗試四角向中心折(桌椅),兩邊向中心折(鋼琴、房子)、集中一角折(企鵝)等多種對齊摺痕的方法。除此之外,還可嘗試向裡反折的方法(交通工具)。這些摺疊方法都是在小班基礎上的推進,通過多步驟的組合就可變化出許多幼兒熟悉的物體。在摺疊時一般會有數個步驟,此時必須注意幼兒思維邏輯性較差的特點,要將步驟控制在5個左右。

●大班

大班幼兒手眼協調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摺紙的重點就是取正方、雙三角和雙菱形等三

個方法的變化,其中雙菱形難度稍高一些。在幼兒掌握這些方法後,我們會引導幼兒以此為

起點、接著往下折的方法來減少步驟。當然還有更為複雜的摺紙,但有的步驟過多,有的摺疊難度增大,例如摺好以後還要拆開,重新再折等。在幼兒園階段學習過於複雜的摺疊,和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距離,雖然反覆練習也可掌握,但是隻能模仿,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創造性表現。

三、摺紙與創造之間的關係

任何藝術表現的魅力就在於創造。過去,我們誤認為摺紙有明確的步驟規定,給幼兒創

造空間太少,所以減少了幼兒摺紙活動。經過討論和實踐,發現摺紙非但不會影響幼兒的創

造,而且還有很多給幼兒創造變化的機會。

1.摺紙時刻不能離開生活情景

我在給孩子摺紙工的時候都會從生活情景人手。比如說"春天到了",有一句古詩中說

道:"春江水暖鴨先知",便是動物對水溫變化的體驗發現春天來了。我們就教幼兒誦讀古詩

"詠鵝".啟發孩子摺疊大白鵝時,就設計了一個個情境,即將大白鵝放進春天小河的背景中,不斷變化,組成生動的情景故事。又如"折寶塔"放置在"我是中國人"主題中,是因為覺得中國的名勝古蹟中就有各種的塔,著名的龍華古塔、松江方塔就在上海,蘇州虎丘塔,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孩子們一接觸寶塔就產生極大的興趣。折的寶塔就和他們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絡。還比如同樣是在有關春天的主題裡有個摺紙"小花壇",對於大班孩子來講,花有很多不同的意義,所以在這個時候來給大班孩子折不同的花。生活情景與直接的生活經驗和摺紙建立了聯絡,幼兒的觀察想象才能被啟用。沒有情景,折什麼東西也沒有意義。

2.給幼兒留有創造的空間

在摺紙中,摺紙的步驟是一樣的,折出來的形態也是一樣的,怎麼來發揮出它的創造性 呢?我在實踐中體會到發揮創造性是有很多途徑的。

其一,排列不同的畫面。比如"詠鵝",折的都是一樣的鵝,但是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在排列的時候就可以千變萬化。那麼該活動創造的重點就放在畫面安排和構成情景上。

其二,進行不同的裝飾組合。例如摺疊寶塔,幼兒在折寶塔的過程中,可對照著看到的寶塔來考慮,它是幾層?大小關係是怎麼樣的?然後幾人合作如何裝飾。再把它疊起來,裝飾不同,摺疊的層次不同,選擇的色紙不同,寶塔的裝飾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其三,摺疊的變化。例如摺疊花,都是雙正方折,但是它在雙正方以後可以摺疊變化,先變康乃馨,又可變成鬱金香,還可變成牽牛花和百合花,這是摺疊方法上的創造。

所以,在給孩子摺紙前一定要考慮好給孩子創造的空間在哪裡,如果只有一種方法固定不變的內容,那就寧可不做了。

四、同一內容起點要低,由淺入深,逐步遞進

比如"摺疊寶塔",我設定的目標為:觀賞周邊的寶塔,有興趣瞭解它的歷史和典故,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之一,願用摺紙的方式表現寶塔的魅力。這不是一個即時的剛性目標,可視幼兒把握的具體情況,分成以下三個步驟逐步達成。

步驟一:初學摺疊寶塔

材料:幼兒較為熟知的各種寶塔照片、方形手工紙。

過程:

1.從龍華塔、方塔等上海現存的寶塔人手,識別幾種幼兒熟悉的寶塔,說說它們建造在哪裡,分辨它們不同的特點。

2.學用手工紙摺疊寶塔的基本方法。

步驟二:裝飾寶塔(金陵塔)

材料:各色手工紙、供裝飾的貼上紙、金陵塔模型。

過程:

1.觀察金陵塔、學唱上海說唱"金陵塔".

2.模擬金陵塔,從任意裝飾到區別塔門、屋簷和鈴鐺,有目的地為金陵塔裝飾:

3.對照金陵塔的塔層,發現顏色、裝飾物規律排列,嘗試將眾多作品疊高成金陵塔。

步驟三:合作摺疊寶塔

材料:各種寶塔照片、各種同色系大小不同的手工紙、裝飾材料。

過程:

1.共同商討選擇所要摺疊的寶塔。

2.對照寶塔的顏色和樓層,商討選擇何種顏色和大小不同的色紙。

3.分工摺疊。

4.統一材料進行裝飾。

5.將各自摺疊的部分合起來,做成寶塔。

我看到幼兒開始在折一個寶塔的時候,都熱衷於折出寶塔後在上面貼各種閃亮的貼紙,

當時雖然貼得很亂,但是我還是充分尊重他們的興趣,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去規定裝飾要求。

在充分滿足貼上貼紙以後,再啟發大家發現一層貼一種花樣,或左右不對稱,放在一起以後並不怎麼好看,然後進一步對照真實的寶塔,發現每一個寶塔,不但左右裝飾對稱,而且每層都是一樣的。又如:開始的時候,幼兒都是各自做寶塔,但是要由一個人來疊成一個寶塔的話,7層的寶塔就要折7個小寶塔來疊起來,一樣的裝飾還要重複7次,幼兒就有了大家合起來做的需要。他們會一起商量,由幾個人來做比較好,互相協調選擇彩紙的顏色、大心、怎樣裝飾,變教師的規定為幼兒自主安排,在過程中體會到和同伴協商、合作的重要性,至於幾個人結伴,均可由幼兒來決定,可多可少。

紙活動是幼兒手工活動中的一項,它微小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是活動區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摺紙活動特有的性質開展活動,才能讓幼兒喜歡摺紙,在創造變化中體驗摺紙帶來的歡樂。

幼兒園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通過一次集體活動,我發現孩子們的自我中心意識都較強,似乎還不懂得從外表體察他人的情緒,也不懂得應當怎樣妥善管理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說體諒他人和寬容他人,於是我設計了心情這一活動,旨在讓幼兒能夠學會並懂得理解情緒的特徵,並在活動過程中初步理解情緒轉化的外在形式和培養幼兒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就如《綱要》社會領域中所說: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

二、說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嚮導的作用,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幾個目標:

1、引導幼兒在體察、感知、理解中。懂得人的基本情緒特徵及成因。

2、通過分析討論初步理解情緒轉化的外在形式及培養幼兒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

3、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重點:幼兒能夠在活動中,懂得人的基本情緒的特徵及成因。

難點:在活動中,同過討論、分析讓幼兒認識並初步學會怎樣轉化自己的情緒,學會體諒、寬容他人。

三、說準備

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適應,為此,我做了以下的活動準備:

1、課前準備:請幼兒回家注意觀察家人的心情,並請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多媒體課件、紙、筆。

四、說教法

《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式探究的師幼互動,我採用的教法有:

1、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幼兒觀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由於教具的直觀形象,幼兒獲得知識技能有顯著的效果。本次活動的演示法是讓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手段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知更加的透徹。

2、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互動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的操作是讓幼兒把自己今天的心情畫出來。

五、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操作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感官參與法:在活動中,通過讓幼兒看、聽、說、操作等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幼兒更深刻的體會到情緒的不同。

2、體驗法:在活動的第3環節中,我讓幼兒自己畫出自己的心情,並表述了自己的心情,在畫畫說說中引導幼兒更深一層的體會理解情緒轉化的外在形式。

3、討論法:在活動的第3環節,我通過引用討論法,讓幼兒在講講議議中,初步理解情緒該怎樣轉化的外在形式。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在討論之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對心情的不同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六、說過程

活動流程為:分享交流活動—體驗理解—內化自我—延伸活動

1、分享交流

活動開始,我就請幼兒將自己昨天在家觀察家人心情的記錄呈現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家人的心情,因為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觸的家人,幼兒又非常地熟悉他們,對他們生氣的特點,開心的表情都非常的瞭解,所以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幼兒都非常積極踴躍的發言,在熱鬧的交流討論中,幼兒在無形中對人的基本情緒的特徵都有了一個初步大概的瞭解,理解到人在生氣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開心的時候也一樣,並引導幼兒在分析的過程中瞭解無論是生氣還是開心都有原因。

2、體驗理解

對情緒有了大概的認識後,就應該讓幼兒初步理解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情緒轉化的外在形式。我採用的是觀看多媒體課件,首先觀看的是被被因為心情不好拒絕參加遊戲的短片,觀看完後,提問幼兒,那貝貝心情不好,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呢?請幼兒想辦法幫助貝貝,在幫助貝貝的過程中,幼兒既學會了要體察他人的感受、寬容、體諒他人還培養了他們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在討論完貝貝後,接著觀看了佳佳的表現,對於佳佳的表現,幼兒都非常的贊同,在與的鮮明對比後,幼兒更深刻的體會到應該懂得分享快樂。各種的假設,不停的提問,讓幼兒更加的融入了短片中兩位幼兒不同的情緒中,而短片中兩位幼兒鮮明的情緒,也讓小朋友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應該學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最後,幼兒還學會像佳佳一樣帶給他人快樂。

3、內化自我

在討論過別人,幫助過別人後,幼兒對情緒的基本特徵及成因以及情緒轉化的外在形式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候,請幼兒來畫一畫自己今天的心情,然後用語言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在畫畫說說的過程中,讓幼兒知道我們不僅可以自我調節,還可以幫助別人調節心情,用自己的好心情去感染周圍的人,幼兒通過自身的參與體驗理解,對自我的認識得到了一種昇華。

4、延伸活動

活動結束,關鍵是引導幼兒對心情有進一步的瞭解,所以我引導幼兒到語言角去繼續說出自己的心情,或者是到美工區去給自己的心情配上顏色,就如《綱要》社會領域中所說: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該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在延伸活動中,繼續引導幼兒對心情的認識和學習。)

七、效果預測

本次活動我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暢談中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內在感受,並運用討論、模擬體驗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想法,達到了預期效

幼兒園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眾所周知,蔬菜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裡,蔬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如:常見的番茄、土豆、黃瓜、白菜、辣椒等。雖然他們知道的不少,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通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知道蔬菜的營養價值使幼兒對蔬菜有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蔬菜的喜愛,激發幼兒愛吃蔬菜的情感,並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因此我覺得選擇本次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必要性。又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通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活動重點:通過猜謎、多媒體課件、遊戲體驗及品嚐蔬菜沙拉,讓幼兒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們主要是通過幼兒猜謎、動手操作、分類、製作等活動,在看一看、擺一擺、玩一玩、嘗一嘗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3、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黃瓜、白菜、土豆、花菜等實物若干、蔬菜寶寶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展示各種蔬菜的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互動主體性,採取相互尊重、協商、交流、共同構建的方式,並共同學習與成長。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卡通飛飛這個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孩子探索的慾望。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2、演示法:教師在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展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植物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植物的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四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找朋友扮演蔬菜娃娃,共同體驗分類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輕鬆、活潑、詼諧的音樂,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能正確地對蔬菜進行歸類,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蔬菜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玩一玩、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個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對蔬菜進行分類,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進行分類。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利用了輕鬆、活潑、詼諧的音樂,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蔬菜分類的快樂。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猜謎遊戲——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製作延伸

一、設定情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情境:小飛飛來和小朋友遊戲)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小飛飛和蔬菜寶寶來做客,引起幼兒興趣。

1。小朋友最喜歡的小飛飛和一群蔬菜寶寶來做客了。

2、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圖片或實物: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這些蔬菜中,可以吃的部分是什麼?

3、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長圖,知道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五部分組成。

以上我為幼兒創設了語言情境和物質(蔬菜)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蔬菜特徵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飛飛作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猜謎遊戲(課件演示法):逐一出示各種蔬菜寶寶,通過猜謎遊戲瞭解蔬菜能吃的部分不一樣。

1、紅漆桶,地下埋,綠的葉子頂上栽,切開紅漆桶,清涼可口好小菜。(胡蘿蔔)說一說胡蘿蔔的樣子?(形狀、顏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師告訴小朋友胡蘿蔔還有“土人蔘”之說。因為胡蘿蔔中含有澱粉酶,能助消化,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吃胡蘿蔔可以補充維生素。

提問:

(1)我們應該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2)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可以吃它的根?

2、猜謎語:瘦長的身材,翠綠的面板,全身是疙瘩,醜了自己美了別人。(黃瓜)那我們應該吃黃瓜的哪一部分?(果實)還有什麼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番茄。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豆莢)。

3、看圖中是什麼蔬菜?(白菜),老師可以說說白菜的樣子。我們該吃它的哪一部分?(葉)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吃它的葉。(菠菜、油菜)

4、提問:這是什麼?(土豆也叫洋芋或馬鈴薯)。土豆發了芽時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圍的肉削乾淨,才可以吃。我們吃它的莖。

5、考考小朋友:小朋友們,平時吃我的哪一部分(螢幕)

三、瞭解蔬菜的營養價值,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蔬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多吃蔬菜有助於身體健康,能使我們長得更高更快更聰明,因此。平時不能挑食。

四、遊戲體驗:分類遊戲:《找朋友》

給每個幼兒提供一個蔬菜寶寶,讓幼兒根據蔬菜的特徵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麼部分的,然後聽音樂去找朋友。

利用輕鬆、活潑、詼諧的音樂,讓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能正確地對蔬菜進行歸類,並能自由地、誇張地表現可愛的蔬菜寶寶形象。

五、品嚐交流:《蔬菜沙拉》:

教師出示用番茄。黃瓜。紅蘿蔔做的沙拉,請幼兒品嚐,交流《蔬菜沙拉》的製作方法。讓幼兒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逐步意識到多吃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

六、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做蔬菜沙拉,鞏固對蔬菜的認識。活動結束,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蔬菜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還有很多吃法,使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製作蔬菜沙拉,引發幼兒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悅,進而為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