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來源:才華庫 1.28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設計理念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確定位置》這一課,我主要體現了以下設計理念:

1.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實施“現實數學原理”,體現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

2.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知識的自然生成,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3.課堂教學充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特別是在練習的設計上,聯絡了我們的實際生活,這也正是我微型課題的研究方向。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習了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經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確定位置”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為第三學段學習“圖形與座標”的內容打下基礎。教材安排了2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我說的是第1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並能聯絡生活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方向與位置的有關問題。

五、教學重點: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六、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七、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我設計以下4個教學環節。

(一)談話引入

1.猜猜坐在第2組第5個位置上的同學是誰?

2.學生彙報,教師小結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從學生身邊談起,讓學生覺得很自然,很親切。通過學生找到不同的物件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位置首先要有一個標準即尋找到確定位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分別認識第幾列第幾行

教師分別介紹列和行,通過讓第三列的同學舉舉手,第五列的同學點點頭、第三行的同學拍拍手、第五行的同學笑一笑讓學生手、腦、口並用,既輕鬆愉快的明確了行和列的概念,又激發了學生參與的動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第二步:認識第幾列第幾行

有了列與行的概念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在第幾列第幾行,並通過小遊戲:教師報第幾列第幾行,此位置上的同學站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步:認識數對

出示教室情景圖,說說小軍、小紅、小芳分別在第幾列第幾行,然後在圓圈圖上找出他們3人的位置,最後歸納第幾列第幾行可以用數對錶示位置,由具體到抽象,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交流,進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掌握“數對”概念。

(三)鞏固練習。

第三個環節是聯絡生活,靈活應用,我設計了4個練習:

1.教室中的數對

此練習我分成3個層次:

(1)先讓學生用數對錶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2)我報數對,請相應位置上的同學站一站

(3)當數對中有數字是未知數時,所表示的意義,引出要確定準確位置,必須兩個數字都知道。

2.廚房中的數對

此練習我分成3個環節:

(1)用數對錶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2)通過比較,感受同一行的兩個數對,後面一個數字相同。同一列的兩個數對,前面一個數對相同。

(3)比較(2,4)和(4,2)是否表示同一個位置,從而使學生明確數對中前後兩個數字的順序不能顛倒。

3.會議室中的數對

說說會議室中花色地磚的位置,並在作業紙上寫出數對,交流後提問寫數對有什麼竅門?讓學生再一次總結方法,先數第幾列再數第幾行。

4.字母牆中的數對

讓學生通過數對在字母牆中找出對應的字母練成一句話,這可以說是一個練習,其實更像是個遊戲,既鞏固複習了知識又把學生的學習情趣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又一個高潮中結束新課。

(四)拓寬視野,全課總結

介紹用經線和緯線確定地球上任意一點位置的方法,拓寬學生視野。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計,縱觀整堂課的教學,我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關鍵詞的落實上。第1個關鍵詞是思維。凸顯矛盾衝突,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線處激起思維的火花;第2個關鍵詞是思想。強化符號化、簡約化思想,培養學生抽象和簡約化的思維品質;第三個關鍵詞是生活。從課開始,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出本課,在練習的環節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知識即是源於生活又走向生活。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授課內容的數學本質與教學目標定位

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第二節“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經歷探索簡單圖形軸對稱性的過程,進一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並由此探索瞭解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應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認識角是軸對稱圖形;

(2)探索並瞭解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

(3)能應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線性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通過說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的能力;

(3)通過學習進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數學思想.

●情感與態度:

(1)通過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對軸對稱現象有了一定認識,能夠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的基礎上,經歷探索的過程,掌握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為以後學習其他軸對稱圖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

三、教學診斷分析

1.在學習有關角的對稱軸是角平分線所在直線的時候,學生常常將角平分線理解成角的對稱軸,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作了特別強調;

2.運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問題時,學生常常會運用全等將角平分線的性質再證明一次,而沒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線的性質,簡化證明過程,因此,在本節課通過例題及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對角平分線性質的運用.

四、教學設計說明

1.根據新課程課堂教學理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師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比較優秀),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中學會運用角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數學課程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選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定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表述角平分線的性質,並互動說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的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裡,我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說理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

根據課標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我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中的第一課時。《數學廣角》是我們新教材中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綜上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韋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整理圖表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為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教學策略

四、教學策略:

1.關注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須通過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中通過擺、畫、移動、整理等過程得出韋恩圖,發現圖形表示的優越性,又讓學生經歷現場的調查並以圖形表示出來,最後運用語言、圖表來表現,是對集合知識高度理解與綜合應用的體現。整個認知過程是問題不斷解決,認識不斷清晰,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調查感知。

在課前通過合理有效的談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教學營造了輕鬆和諧的氛圍。首先調查學生喜歡游泳和足球兩項運動的情況,又引導學生用“喜歡”、“只喜歡”和“既喜歡……又喜歡”來介紹自己,提醒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為本課的難點突破埋下伏筆.使學生初步感受重複,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當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之後,水到渠成的引出課題。

2、設問質疑。引發衝突

一切學習源於對知識的渴求,只有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課伊始出現森林運動會小動物參加籃球賽、足球賽的情況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設問質疑,讓學生髮現表格之混亂,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小組合作,整理表格

當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後,及時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點要求:怎樣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幾種動物?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整理,在合作的過程中相機進行指導。當學生整理出簡潔明瞭的表格後,再巧妙地引出韋恩圖,接著利用課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義,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圖意使本節課的難點悄然解決。

接著根據學生觀察韋恩圖得出的資訊,引導學生從圖的形式轉化成算式的形式,從而解決了“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重點。

然後組織學生一步步創造出韋恩圖即集合圖,再比較圖與表,突出韋恩圖的價值,從而肯定學生的科學創造過程。整個環節完全是讓學生經歷自己創造韋恩圖的過程,學生在快樂的合作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因此學生主動地打開了數學王國的大門。同時,通過一道追加習題,強化新知。進一步感受交集的含義。

4、實踐運用,發展新知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改下很流行的話語。作為一節新授課的尾聲部分——實踐運用,應該促進學生髮展,因此,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1、讀圖訓練,強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設計的習題,加深對集合的認識和計算方法的掌握。3、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當場調查爸爸吸菸喝酒的情況,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設計出集合圖,在內化提升的過程中進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韋恩圖,讓他們明白韋恩圖在平時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習題的設計在有層次、有梯度、有價值的前提下,既,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又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了數學的價值。

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神奇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四個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造,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數學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合併同類項》。本節課選自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的第四節,是學生進入國中階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學習了代數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併的探索、研究。合併同類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其法則的應用是一次式加減的基礎,也是以後學習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礎。另一方面,合併同類項的法則其實是建立在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之上;可以說合並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這節課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

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什麼是同類項;二是:怎樣合併同類項。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採用引導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以此來達到他們對知識的發現,並自我探索找出規律,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 教學設計流程:

下面我就重點講一講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1)激趣匯入

師生競賽:求代數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為課代表所報的數。老師和學生一起將數帶入式中,比一比誰先算出這個問題的結果,先求出正確答案者為勝。

(設計意圖:以比賽的活動匯入新課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學習數學,同時為本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和鋪墊。)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動一:什麼是同類項

①找一找:以下幾組代數式有什麼相同點並用自己的話概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認識同類項,瞭解數學分類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斷下列各組中的兩項是不是同類項?並簡單闡明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加深學生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為後面合併同類項打好基礎。)

③找朋友:老師將12張寫有單項式的卡片分發給一些同學,然後讓學生上講臺給自己手中的單項式找同類項朋友,並請其他同學做裁判,看有沒有找錯朋友.

(設計意圖:在生動有趣的遊戲中,加深學生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而同時讓沒有參加的同學當裁判判斷分類是否正確,也培養他們的公平公正嚴謹的態度。)

探究活動二:怎樣合併同類項

①問題情景,引出概念

(設計意圖;從實際問題中獲得合併同類項的法則,體驗自主探索找出規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則

③探索步驟

(設計意圖: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合併的法則及步驟。學生通過自己摸索嘗試,印象更為深刻,知識更加牢固,體現了數學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愉快與收穫,感受成功的喜悅。)

(3)我會做: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辨一辨

(設計意圖: 讓學生掌握在多項式中判斷出同類項和運用法則進行合併同類項運算的技能,為本節課的實際應用做好鋪墊。)

②試一試: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先化簡再求值的思想方法,體驗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③生活實際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

(4)我會說:

為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採用由學生4人一組,互相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並找出在做題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然後由一位同學小結,其他同學補充,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注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仔細傾聽,並對學生髮言給予充分鼓勵和肯定,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同類項必須具備哪些特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享受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到此為止,下面說一說本節課我的教學評價。

二、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立足於問題情境的創設,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興趣化,教師在教學中作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激勵者和服務者,通過設計豐富多彩,與生活相聯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新理念。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方程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數學工具,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佔重要地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課時。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點也為今後學習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式有重要基礎作用。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解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解方程的慾望,教材設定了新穎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獲取資訊,列方程,然後嘗試主動探究方程的解法。並通過練習歸納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技能。

1、教 學 目 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並能解這種型別的方程

2、瞭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2)、能力目標: 經歷 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發展用方程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引入新問題(如何去分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通過埃及古題的情境感受數學文明.

2、教學重點:通過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學難點:探究通過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說教法:

在前面的學段中,學生已學習了合併同類項、去括號等整式運算內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因此,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根據學生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和麵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的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 1、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問題,而不是被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接受老師的答案。3、精心設計問題,因為好的問題設計能不斷激發學習動機,還能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可能。授課中通過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並得出結論。

三、說學法

教學活動流程圖 活動內容和目的

活動1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創設埃及古題問題情境,列方程解決該問題;發展利用方程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量與量之間關係的主要模型之一

活動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以學生已有的關於等式性質的數學知識基礎,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動3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應注意的事項;歸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活動4 小結 總結本節收穫

活動1、創設問題情境:

引言:這件珍貴的文物是紙莎草文書,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寫在一種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了在文書中記載了許多有關數學的問題

問題 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決這個問題?

(2)能嘗試解這個方程嗎? (3)不同的解法有什麼各自的特點?

設計意圖: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再一次讓學生感受方程的優越性,提高學生主動使用方程的意識

2、經過對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夠使解方程的過程更加便捷,明白為什麼要去分母,這是 去分母這一步驟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同去分母是科學的、可行的,明確為什麼能去分母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參與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動,從而發現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一方法也首次由學生自行突破了難點。

3、通過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2

下面方程 可以怎樣求解?

觀察方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先去分母

怎樣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這個方程

歸納總結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依據是等式的性質2,即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結果仍相等

呈現不同學生的解題過程,選取學生在去分母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引導全體學生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發現去分母的易錯點鞏固了學生對解方程的透徹理解。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團體協作精神,還對與重、難點知識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通過對錯例的辨析,加深學生對 去分母的認識,避免解方程時出現類似錯誤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轉化為熟悉的形式,新舊知識自然銜接,使學生體會到,只要把

新問題想辦法合理轉化為熟悉的知識,問題就能得以解決通過在解方程過程中去分母這一步驟體會轉化思想

活動3 解方程

設計意圖:用實踐來加深對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認識 結合本題思考,能總結解這種方程的一般操作過程嗎?

鞏固所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時說明解方程的步驟是程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

套,每個步驟要不要使用、何時使用都應視方程的特徵而定了解對方程的每一次變形都是為了將方程最終化歸為的形式解題時應根據題目特點,合理選擇解題步驟

小結

活動4總結

(1)學生能否總結本節的知識,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據,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體做法;

(2)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3)學生是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後複習、鞏固本節的知識,學會總結反思

四.評價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參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的評價要讓學生體會到參與學習、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獲得成績的喜悅,從而激發性的學習動力。在這節的數學課,如要獲得最直接、真實的反饋,就要儘量讓學生多說、多思考,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引導,並隨時觀察解決,評價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這節課通過現代化的技術的運用,節省出儘可能多的時間,提出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開放式的數學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交流中獲益。通過隨堂練習和作業來激勵其學習。同時做練習時,將評價及時反饋給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並在課後作成長記錄,使學生比較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習過程,特別感受自己的不斷成長和進步,為下一步教學提供重要依據。

數學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1、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十二冊“比例”這一單元第一小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在對比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更好地理解地圖。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首先說明為什麼要確定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明確它的意義,並給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結合兩幅地圖的比例尺介紹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又通過一個機器零件的放大圖紙,讓學生認識把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後說明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是1的比。例1教學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為後面比例尺的計算做鋪墊。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瞭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3.能讀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能熟練解答比例尺的有關問題。

說教法與學法

1、情境匯入,激發求知慾望。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活。來源於生活的數學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在教學中,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的發展與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創設了腦筋急轉彎和中國地圖的圖片情景,當學生聽到那個急轉彎的話題和中國地圖時,頓時產生了疑問:柳州到桂林的距離有100多公里,而一隻蝸牛從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鐘,比坐火車還快,這是為什麼?使得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求知慾望。積極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自學是一種自主、探究、發散式的學習方法,它會使學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數學的真諦。在教學中設計了自學提綱,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放開手讓學生去做、去說、去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學生交流回報自學的成果,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試圖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引入比例尺

1、我從柳州坐火車到桂林用了2小時,而一隻蝸牛從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鐘,這是怎麼回事?

教師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二、動手操作,認識比例尺

1、師:畫線段。用線段表示下列物品的長。

①橡皮長5釐米

②鉛筆10釐米

③米尺長1米

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如何在一張紙上畫出1米長的距離,從而使學生感受比例尺的作用

2、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彙報交流自學的成果,通過教師的引導建構起比例尺的知識網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