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的基本結構詳解

來源:才華庫 2.78W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通常由“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要求是開頭必須提出論題或論點,主體部分選用材料分層次地論證論點,結尾歸納總結。本論是文章的主體,是對問題的分析。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議論文的基本結構詳解,歡迎閱讀。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詳解

一、並列式結構。

先提出總論點,然後並列地從幾個方面分別對總論點加以論述,即論述部分是由並列的幾個分論點的論述組成的。並列式的幾個分論點常常放在每段開頭,以顯示層次。

在論證思路中,為了論述的方便,將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平行的、並列的分論點,或是把論據並列起來,論證的幾個層次或段落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這就是並列式。

如福建滿分作文《穩中求勝》文章在亮出中心論點“為人沉穩,穩中求勝”之後,便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的論述:“a.沉穩從志而來,b.沉穩從難而來,c.沉穩從無慾而來”。這三個分論點共同證明了中心論點,論證充分,結構清晰。

運用這種結構形式的關鍵,是對一個總論點能夠從不同的側面來加以認識,並能夠並列地排出幾個能說明總論點的分論點來。

例:

說“思”:

1.要養成多想的習慣(總論點)

2.多思才能把知識學活(並列分論點一)

3.多思才能有所發明創造(並列分論點二)

4.多思腦子才越用越靈(並列分論點三)

二、對比式結構。

通過對比來論證論點。對比有正與反的對比,現在和過去的對比,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對比,同一事物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對比,等等。

在論證思路中,把兩種事物(或意見)加以對比,或者是用另一種事物(或意見)來烘托某一種事物(或意見),這就是對比式。對比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

例:

說“思”:

1、生活中的兩種人:勤於動腦的人;懶於動腦的人。(態度對比)

2、不同態度的不同結果(結果對比)

3、不同態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對比)

4、應學習第一種態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結論)

再如江西一考生的《公則生明》本論部分先引作文材料以做反面典型,由此帶出兩例正面典型事例。這樣,三個事例一反兩正,對比鮮明,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三、遞進式結構。

在論證思路中,按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絡,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步步推進,這就是遞進式結構。

它的特點是各層的前後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變更。一般議論文采取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思路,即體現了層進式結構的特點。

“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現象說到本質;可由可能性說到必然性;可從經驗說到問題,再說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可從“是什麼”說到“為什麼”,再說到“怎麼樣”……這種結構形式能使問題的剖析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

例:

說“思”:

1、“思”就是提倡動腦筋(是什麼)

2、“勤思”的重要(為什麼)

3、還要“善思”(怎麼樣)

再如大學聯考作文《正直是做人的根本》,文章先擺出女學生拒絕廣告的現象,接著說明這樣做的原因,再評論女學生這一行為的意義和價值,這樣層層遞進,說理深刻,從而透徹地揭示了問題的實質。

四、“總-分-總”式結構。

先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即論點,然後加以分析、論證,最後得出結論。這種結構形式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來展開論述的。

這是文章運用最多的一種結構方式。在論證思路中,有的是先總說後分說,有的先分說後總說或者先總說後分說再總說。這就是“總-分-總”式結構方式。

例:說“思”:

1、學會動腦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提出問題)

2、搞好學習、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動腦筋(分析問題)

3、要養成多動腦筋的習慣(解決問題)

如滿分作文《誠信所至,金石為開》開頭引用古語,提出論點,這是引論。本論先說誠信的作用,再說誠信的適用範圍。結尾點題,照應開頭。總結全文。是典型的“總一分一總”結構,顯示出作者較高的謀篇水平。

五、“正反式”結構

提出論點後,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任何一個論點,既可以從正面論述,又可以從反面論述;把兩方面結合起來,說明才更透徹。有些論點可側重從正面論述,結合進行反面論述;有些論點可側重反面論述,結合進行正面論述。

例:

說“思”:

1、要提倡多動腦筋(提出論點)

2、多動腦筋的重要(正面論述)

3、不動腦筋的危害(反面論述)

六、“歸納式”結構

先擺出一系列能說明總論點的事實,然後歸納得出總論點。歸納式往往用於段落裡對某個觀點的論證,而用作全文結構形式的較少,一般與其他形式結合使用。

例:

說“思”:

1、牛頓從觀察蘋果落地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例項一)

2、瓦特從觀察燒開水到發明蒸汽機(例項二)

3、馬克思從觀察商品交換到發表剩餘價值學說(例項三)

4、凡事必須多動腦(歸納)

七、“證明式”結構

先提出總論點,然後用一系列事實證明之。層次安排與歸納式正好想反。(例項略)議論文是每一個命題,幾乎都可以按這幾種結構形式構思。多進行“一個題目,多種構思”的訓練,有益於開拓思路。當然,以上只是議論文的幾種基本結構形式,在具體運用時要求靈活變通,駕馭自如。

議論文寫作指導

一、什麼是議論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二、議論文的三要素

(一)論點

古人云:“文以意為先,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無論寫什麼文章都必須立論。立論就是針對客觀事物或問題,直接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態度。

舉例:1、如針對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商談香港迴歸問題,有人提出香港可以暫時不駐軍,鄧小平則擲地有聲說: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問題!

2、“五四青年節”,各地都在舉行慶祝活動,各級黨委、政府部門主要領導悉數參加會議,足見領導對青年的重視。有媒體用這樣觀點做題目:關注青年就是關注祖國的未來。

(二)論據

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通俗說,就是文章中“擺事實、講道理”,所以,論據主要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包括代表性事例(名人故事等),確鑿的資料,可靠的史實等;理論論據主要是指文中使用的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等。

論據使用注意事項:

1、論據必須為論點服務,即觀點和材料要統一,能證明論點。

2、論據要典型,不能用諸如“我同學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同時論據更要豐富(多積累、勤積累才能做到)

3、論據要新穎。新穎方能吸引人。選擇新鮮的別人尚未用過的論據是金子,別人已用的論據你能變換角度用是銀子,別人經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記住:寫作文時,如果你能一下子想到的事例,別人也會一下子想到,所以就註定你的論據不夠新穎了。

4、論據豐富時,事例排列的順序應當這樣:古今中外。

(三)論證

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紐帶。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

中學階段常用的論證方法有:引用(引言)論證、事例(名人、時代人物)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類比論證、因果論證以及比喻論證。舉例:

一、揭示實質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列舉出屬性相同相關的幾個事例之後,對其進行歸納昇華,點明論據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絡,回扣深化論點。如:

史學家司馬光寫《資治通鑑》花了19年;相聲藝術宗師侯寶林為學諧語手抄一部10多萬字的《諧浪》;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花了27年;德國著名醫生歐立稀連續試驗914次,終於研製成治療人體內錘蟲和抗螺旋體病菌的新藥——新坤凡納明。這些事例充分證明了古今中外無數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業的成功,祕訣就在於他們有恆心和毅力。(考場優秀作文《恆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舉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個事例之後,點明瞭其中包含的道理,從而使中心論點“恆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論證。論據與論點聯絡緊密。

二、正反對比法

這種方法,就是列舉正反兩種事例形成對照,然後加以分析,論證觀點。如:

黑格爾曾經自誇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卻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使世界陷入了戰爭的深淵。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塗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了道德的標杆,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後的善後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裡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終於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考場優秀作文《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以上兩個論據,一正一反,對照鮮明,有力地論證了“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這一中心論點。

三、反向假設法

這種方法,就是列舉事實論據後,從正面或反面假設分析,從而揭示論據和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絡。如:

學習借鑑會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則必將導致失敗。

趙人邯鄲覺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後忘記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趙國的下場。東施羨慕西施的美麗,覺得她一肌一容,盡態極妍,便學習她的姿態,照搬她的動作,可她終究不是西施,在別人看來她不但不美麗,反而成為做作的典範。真是偷雞不成反蝕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進肚裡。

倘使邯鄲能在學步之時,融自己的步伐特點,在借鑑的同時取長補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獨特的步伐特點,可能他就不至於爬回趙國了,說不定還會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東施能充分認識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優勢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許也會成為一種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賞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場優秀作文《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舉的是兩個反面論據,接著用“倘使……會……”“假若……會……”兩個複句從正面假設分析,從而很好地論證了“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步,才會彰顯個性,取得成功”這一中心論點。

四、正面推理法

這種方法,就是通過對所舉事例的正面剖析,以小見大,從而推論出其具有的普遍意義,強化論點。如:

史載:晉平公讓大夫祁黃羊推薦南陽縣縣令,祁黃羊毫不遲疑地推薦解狐。晉平公驚訝地反問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敵嗎?”祁黃羊笑了笑說:“您讓我推薦的是縣令,並沒有問誰是我的仇敵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幹,成為百姓擁護的好縣令。又一次,晉平公讓祁黃羊推薦一位法官,祁黃羊推薦了祁午,晉平公聽後又很震驚,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推薦他不怕別人說閒話嗎?”祁黃羊認真地回答說:“我是把最能勝任的人推薦給您,並沒有考慮他是誰的兒子。”事實上,祁午正如他父親所言,辦案精細果斷,政績顯著。孔子聞此曾讚歎道:“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是啊,祁黃羊兩次推薦人,雖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認知、判斷卻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可見,認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異,並非總受“情”的束縛。(考場優秀作文《怎一個“情”字了得》)

這段文字通過對祁黃羊推薦人才事例的剖析,從正面推論出了“感情左右理性並不能一概而論,應因人而異”的道理。

五、引申類比法

這種方法,就是把所列舉的事例加以引申或類比,聯絡實際,從而突出其觀點的現實意義。如:

英國數學家多番維爾傾注了30多年的精力,把圓周率值推算到小數點後800多位。可是後人發現,他在第300多位時就出了錯誤,也就是說,他後面二十幾年的努力都是白費。科學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多番維爾如果能在推算過程中經常客觀地審查自己的步驟和資料,就可能不會留下這個遺憾了。科學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常常聽人後悔自己做得不好,什麼不該做;事後再多的悔恨也於事無補,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對“出”的意義有一個更好的認識。(考場優秀作文《人生的“出”與“入”》)

這段話由英國數學家多番維爾的事例,引申出一個人做人、處事或認識社會應“出乎其外”,審察反觀,這樣才會少犯錯誤。

六、因果分析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列舉事例的基礎上,分析產生這一事實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而原因就是所要證明的觀點。如:

三國時的馬謖,乃蜀軍一員大將。鎮守街亭,他把20萬大軍駐紮在高山上,久經沙場的老將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將士信服,唯有馬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謖也被依軍法身首異處。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於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的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固執己見,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在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考場優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在平時的寫作實踐中,論證方法使用注意事項:

1) 例證法。利用典型事例進行論證就是例證。運用例證時要注意就事論理,揭示所舉例子包含的道理;要揭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絡。切忌例子加論點,沒有具體分析。

2) 引證法。引用名言(還可以用公認的道理、原則等)來闡明觀點就是例證。運用例證時要注意所引道理與論點吻合,切不可生搬硬套,還要對引用的道理進行評析,挖掘它的涵義。另外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一些古典詩詞中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強論證的力量,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議論文的文學性。

3) 喻證法。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論證觀點就是喻證。運用喻證要注意比喻的確切、精巧、含意深刻。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文章論證的形象性。

4) 對比法。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事物,或者同一種事物的兩種不同情況的對比,來論證觀點的方法就是對比法。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

三、議論文寫作的思維準備

(一)發散思維——定立意

舉例:西方人吃鐵蠶豆,吃了殼,吐了豆,搖頭說:“肉薄、核大,什麼好吃?”西方人煮茶吃,倒去茶水吃茶葉,皺眉說:“澀而無味,有什麼好?’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至少包含如下道理:1、看問題切忌片面化 2、不能死板硬套,搞經驗主義 3、不要自以為是,凡事想當然 4、切莫盲目排外 5、孤陋寡聞會誤事 6、不可輕率下結論 7、客觀事物的價值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二)逆向思維——定立意

舉例:

1) 近墨者黑:身正,近墨未必黑。

2) 知足常樂:不自滿是永遠向上的車輪。

3) 言者無罪:因言獲罪者比比皆是。

4) 後生可畏:激情四射,才華橫溢的同時別忘了沉澱,否則江郎也會有才盡的一天。

5) 藝高人膽大:但是也要看到“大意失荊州”“河裡淹死的多是會水的人”,因此藝高也要謹慎。

6) 開卷有益:好書有益多多,壞書則未必。

7) 班門弄斧:弄斧到班門方可有長進。

8) 勤能補拙:勤奮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否則徒勞。

9) 守株待兔: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學生時這種“等待”最為需要。

10) 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味迎合世俗豈不讓人平庸。

(三)辯證思維——定立意

寫出下列事物的兩面性。

(1)虎 (2) 蠶 (3)笑 (4)哭

參考答案:

(1)老虎有勇猛的一面,所謂“虎虎有生氣”,也有凶惡的一面,所謂“苛政猛於虎”。

(2)蠶有其無私的一面,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也有其自我束縛的一面,所謂“作繭自縛”。

(3)笑有歡愉的一面,所謂“歡歌笑語”,但偶爾也有悲傷的一面,所謂“落第舉子笑是哭”。

(4)哭本是痛楚的表現,所謂“欲哭無淚”,但是也有高興的一面,所謂“出嫁閨女哭是笑”。

四、考場如何寫好議論文

1、寫好字

一篇內質不錯的文章,字跡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評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試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閱卷者打分的情緒。美觀整潔的書寫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對閱卷者評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筆劃要清楚。字跡筆劃清楚,字型端正,就能給閱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龍飛鳳舞,一路狂草,但難以辨認,就算文章寫得好,也難以讓人欣賞。其次,字型要適中。字型過大,卷面有擁擠繁亂之感,觀之不雅。字型過小,閱讀起來如覺蟻行,極其費神。再次,儘量少塗改。要塗改也須規範地塗改,切忌亂塗亂畫,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點,造成凌亂之感。

2、擬好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遞顯要資訊的重要部分。由於它位居文章結構之首,所以文章題目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閱卷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議論文擬題的基本要求是:在準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可鮮明,可形象,可簡潔,可別致,可整齊,不一而足。總之,以能激發閱卷者閱讀興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最佳。

議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徵,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夠傳達出文章內容之大概,便於閱卷者準確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

3、開好頭

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裡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為評分標準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於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於作者展開論述,不致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匯入話題。

4、中間段寫好首句和末句

議論文的結構是否嚴謹,條理是否清楚,論證是否嚴密,論據是否典型,關鍵在中間段的寫作。而結構、條理、論證和論據等是議論文評分的重要細則,因此,寫作議論文要儘量符合這些標準。

常見的論述模式是:首句為小論點或承上啟下的過渡詞句;中間圍繞小論點,運用恰當的事實、理論論據,或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分析說理;最後結合論述內容寫一兩句小結的話語。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寫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脈絡,顯示全文的論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體論證結構常用正反對比式。許多道理只要從正反兩面說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論述嚴密。在考場中熟練地運用這種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開寫作,減少失誤,節省時間。同時,它可使閱卷者能便捷地依據評分標準,在中檔以上分項計分,避免不利於考生的個人評分因素出現。

5、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絡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6、結好尾

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說:“寫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考慮好結尾。有了結尾,如何開頭,中間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結尾當如豹尾,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如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於閱卷者看完結尾後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乾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

7、語言形象暢達

語言項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準。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常擺出說大道理的架式,將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術語一股腦搬出來,以求說理的充分、透徹,但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道理有一千種說法,要儘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要顯形象生動之效,除了採用比喻、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形象暢達乃至華美的語言必不可少.修飾議論文的語言,注意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和反覆等修辭,使文章形成華美流暢感;注意運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強不可辯駁之勢。修飾語言之功,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積久成習,自然會有長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