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中生寫作指導:怎樣寫說明文

來源:才華庫 1.96W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徵

一篇說明文寫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沒有抓住事物的特徵,寫出來是不是使讀者得到具體而明確的認識。比如,你參觀了動物園,要向小讀者介紹長頸鹿。什麼是長頸鹿的主要特徵呢?跑得快,斑紋美麗,這些都不是長頸鹿獨具的特點。長頸鹿最主要的特徵是脖子長,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記錄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條又細又長的腿,還長著一個特別長的脖子。令人驚奇的是,它的頸椎骨只有七塊,數目和人的頸椎骨一樣。長頸鹿的七塊頸椎骨排起來,就是它的長脖子,每塊頸椎骨的長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這些寫清楚,才算抓住了長頸鹿的主要特徵,稱得上是一篇較好的說明文。否則,你就說不明白。

那麼,怎樣去抓特徵呢?

首先,要細緻觀察。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細緻觀察,才能對事物瞭解得清楚。河南鄭州市七中劉偉同學寫了一篇介紹《粉蝶》的說明文,文中對粉蝶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粉蝶為什麼不能在清晨飛舞,以及它對農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寫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據。這篇說明文曾被一些學校選為教材。劉偉同學為什麼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呢?這是因為他平時時生物就有濃厚的興趣,並且能親自實踐,仔細觀察。兩年裡,他製作了四百多個標本,光粉蝶標本就制了三百多個,共有五、六個種類。他在談體會時寫道:

“昆蟲的個體很小,特別是頭部構造很難觀察。我就向老師借了一個放大鏡,我觀察的東西就廣泛了,昆蟲中有粉蝶、蜜蜂、蝗蟲、蜻蜓、蚊子、蒼蠅等等;植物葉子中有柳葉、梧桐葉、榆葉、槐葉等等,還有草葉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鏡、筆、記錄本帶在身邊,上下學路上,去公園遊玩時抽空作些觀察,並記下主要觀察內容。”

 其次,要查閱資料。我們不能事事親身經歷,而說明文又要求特徵準確,材料翔實,這就需要查閱有關的資料,靠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來印證。比如,有個在長沙讀書的中學生,到北京旅遊,參觀了故宮,很想向同學們進行介紹。於是,他不但記下了參觀的印象,還買了一張《故宮旅遊圖》和一本《北京十大名勝》,從中瞭解故宮的歷史、地理位置和建築特點。這樣,他就知道:“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我國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皇宮,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整個宮城呈長方形,佔地七十二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周圍環繞著十多米高的城牆,牆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城牆的四角上,各有一個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群規模巨集大,佈局統一。我國明朝初年,為了修建這座宮城,曾經‘役使十萬工匠和百萬伕役。’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上面說的這些具體數字、建築特點,不查閱必要的資料,自然很難掌握。

 最後,還要學會比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一類事物,也各具特徵。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片樹葉。孿生兄弟,長得再相似,也能區別出來。抓住事物的特徵,就是抓住這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不同特點,從共性中發現個性,從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徵往往在同別的事物相比較中顯示出來。比如,要說明中國是一個大國,這個“大”字就很有學問。你可以直接說,中國的面積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明。中國的面積,與法國比,有十七個法國大;與日本比,有二十五個日本大;與英國比,有三十九個英國大;我們祖國的面積,相當於整個歐洲。這樣一比較,既具體,又生動,很有說服力。

總之,要抓住說明物件的特徵,一方面靠親身實踐,細緻觀察,另一方面又要善於向書本和有經驗的人學習,同時還要周密思考。學會比較,努力去熟悉所要說明的事物。

 二、說明要有條理

要想寫好一篇說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徵外,還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條理。依據事物本身的.條理來說明,就是要從複雜情況中理出頭緒,把事物的特徵,事物各部分的關係說清楚,所謂說明有條理,就是行文線索要清楚,層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如果顛來倒去地寫,文章的頭緒紊亂,同樣也會說不明,道不白。葉聖陶先生寫過一篇《景泰藍的製作》的說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條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絲”、“塗色”、“燒製”、“打磨”五道關鍵的工序,對每道工序的製作和原理都做了詳細的說明。結構嚴緊,條理清楚。

說明文有兩種,一種是說明具體事物,如介紹一種新品種;一種是說明抽象事物,如“什麼是世界?”。但是無論是具體事物還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徵,都有它的構造和結構,只要我們遵循事物的規律,按照一定順序加以說明,條理也就清楚了。

說明具體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後,由外到內,由主到次地寫,使讀者容易瞭解各部分的相互關係。例如,你們學過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這樣介紹這個普通小院的結構的:

“這個院子跟附近的許多院子沒有什麼差別,周圍是半人高的木柵欄;左邊是一間獨立的小屋,屋裡有一口井;右邊是兩間正屋,每間大約一丈見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個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廚房用的,從一邊小梯子走下去。

——這樣一個院子,在當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標準樣式。

讀了這段文章,我們對這個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構造和樣式一目瞭然,就是因為作者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說明——由外到內,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學在介紹具體事物的時候,沒有事先根據這些事物的相互關係理清脈絡,歸納分類,結果往往容易出現關係凌亂、層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紹商品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種罐頭、乾果、香菸和名酒。有菠蘿罐頭、桔子罐頭!荔枝幹,有中華牌香菸、牡丹牌香菸、前門牌香菸;有桂元幹、葡萄乾,有汾酒、竹葉青,還有清蒸元魚罐頭以及聞名世界的茅臺酒等等,花色多樣,品種齊全。”

這段話中所列舉的商品,既有種概念,又有屬概念,既有並列的關係,又有從屬的關係。作者沒有按照這些商品之間的內在關係歸納說明,而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層次不清,條理不明。這段話應該改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種罐頭、乾果、香菸和名酒。罐頭有菠蘿罐頭、桔子罐頭、清蒸元魚罐頭等;乾果有桂元幹、葡萄乾、荔枝幹等、香菸有中華牌、牡丹牌、前門牌等;名酒有茅臺酒、汾酒、竹葉青等。花色多樣,品種齊全。”

說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說明事物是“這樣的”,而且要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會這樣的。”這就要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說明,或由淺入深,或由表及裡,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結果,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數量到質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鳥為什麼會飛?人為什麼會做夢?都屬於這一類。如果是說明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如果屬於介紹生產技術,可以按照生產的程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條理,來確定說明的順序,文章才能寫得眉目清楚。

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以後,請你不妨做做這樣的練習: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學的朋友,暑假裡,他想到韶山參觀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參觀。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走最方便,怎樣才能順利地找到你家。那麼,請你寫封信告訴他:你家的地址,從北京到長沙應該坐幾次車,到了長沙,又怎樣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麼可供辨認的特點和標誌。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後,在路上不必多打聽就能順利地找到你家。

 三、說明文的語言要確切、簡潔、通俗

確切:說明文內容的科學性和專業性都比較強,它要求語言要確切,不能誇大和縮小。比如,有個同學知道他們學校種了很多樹,綠化搞得不錯,他在《我們的校園》一文中寫道:“我們學校的綠化面積在全市中學居首位。”這樣寫就有不夠準確的地方。如果有人問:“貴校的綠化面積到底有多少?你怎麼知道別的學校都不如貴校呢?”這位同學恐怕就不好回答,因為他只知道本校綠化搞得好,還來不及進行一番仔細的調查研究。所以,這句話可以改為:“目前,我校的綠化是全市綠化搞得好的學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過去”和“未來”;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這樣就比較確切了。

語言確切,首先是用詞準確。說明文最忌含糊其詞,什麼“大概”、“差不多”、“可能”……模稜兩可,該肯定不肯定,該否定不否定,用來說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國石拱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修建於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約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約九米。”

這段話中的數字,有的是約數,有的是確數。因為趙州橋在哪年建成,史書上已經找不到確鑿的記載,所以只能說個約數;而趙州橋的長度,卻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這不但要說明實有其橋,而且從這些具體精確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寫說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選取“最恰當的”、“最精確的”語言來表達。

簡潔:語言簡潔,就是精煉,乾淨利落,用盡可能少的話,把事物說清楚,不要羅嗦重複、拖泥帶水。比如“大雪把鐵路淹沒無蹤”,“下水游泳應注意些什麼”,這兩句話中的“無蹤”和“下水”都是重複多餘的話,應該刪去。

為了做到說明文的語言簡潔,還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義”。有些同學習慣於寫記敘文,喜歡形容和描寫,初學寫說明文,有時也要來一番“引伸”和“寓義”。比如,有一篇介紹《松樹和柳樹》的說明文,結尾是這樣寫的:

“我們既要學習松樹堅強不屈的品格,又要學習柳樹栽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的精神。”

記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這樣寫,說明文就沒有必要了,寫了反而“畫蛇添足”,不簡潔了。

通俗:語言通俗,就是運用群眾中明白通順的話,把本來是抽象的概念說得具體生動,把本來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下面,讓我們看看這段說明: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木。”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以上一例,是關於什麼是物候的說明。作者使用的語言通俗,說明具體而生動。它把氣候變化和動物活動、植物生長、農業生產的關係都說清楚了。

說明文的語言要通俗,並不是不要生動、有趣。葉聖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中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有些說明文運用擬人、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寫得很有趣昧。例如:

(1)莊稼有了化學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敵人的進攻了。

(2)蜻蜓被譽為昆蟲裡的“飛行之王”。在悶熱的夏季,暴雨將至或驟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飛舞。它好似一架飛機,而飛行技巧卻遠遠高超于飛機之上。

(3)“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是華北中部地區流行的一句農諺。這句農諺說明種莊稼要看節氣。

例①運用擬人寫法,讀來頗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飛機相比,貼切生動,使被說明的事物變得淺顯易懂。例③引用農諺,通俗地講解了節氣與種莊稼的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