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3.38W

聲聲慢教案設計

聲聲慢教案設計

1、學習作者所用的鋪敘手法,

2、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來表現心境的寫作方法

3、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2、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詞中疊詞運用的妙處。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分析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辛棄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課文

二、初步感知

朗讀課文,完成練習。

1、回顧作者及作品。

2、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3、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詞的大體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讀全詞,回答問題。

上片(寫自己的孤獨和淒涼。)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1、這三句運用了十四個疊字,表現了哪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寫人的動作神態,似在尋找失去的東西,追索過往的陳跡;第二句,寫環境的淒涼、寂寞;第三句,寫內心世界的愁苦、哀傷。)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1、大意?

2、"最難將息"的原因是什麼?(不僅僅是由於乍暖還寒的天氣,更重要的是內心無邊的孤獨和寂寞。)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1、大意?

2、這幾句主要寫什麼內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主要寫作者借酒澆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襲,但無濟無事。這樣寫既可以表現作者那一顆堅強心靈的憂鬱,又可以表現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1、大意?

2、這幾句有什麼作用?(這幾句進一步寫悲哀的深重、難以抵禦;同時,寫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寫作者憂傷不安的心境和渲洩內心的愁情。)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大意?

2、這幾句是怎樣來寫作者內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滿地的黃花,作者想到時光易老,歡樂不再。因而頓生感慨。)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這兩句有什麼作用?(這兩句主要寫作者在無邊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覺難以捱到天黑。用以寫表現作者內心難耐的寂寞和無邊的愁緒。)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1、大意?

2、這幾句是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這幾句是環境描寫,用以烘托作者內心孤獨和寂寞。)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一句雖是問句,卻用感嘆號收束,直抒胸臆,表現作者內心難以言盡的哀愁,教案《‘教案’聲聲慢教案》。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後練習。

2、朗讀背誦課文。

五、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做好練習冊。

(6)《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落職閒置幾十年,晚年被複用時借懷古詠史而言現實的一首詞,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本報訊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圖恢復,不用人才的憤懣。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後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縷遭貶抑,一生鬱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將一腔忠憤寄於詞間。繼承了蘇軾的開拓、革新精神,其詞題材廣闊,氣勢雄健,意境深沉。善於熔鑄經史,驅遣詩文,亦善白描,沉鬱頓挫、慷慨蒼涼之外兼有清麗明快、纏綿嫵媚之風格。有《嫁軒長短句》,存詞六百餘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訊息》,雙調,一百零四字。

二、謀篇立意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求國,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圖恢復,不進用人才的憤懣。

三、層次結構

上闋,即景生情,追懷孫權、劉裕,表達對英雄事業的嚮往和對苟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

下闋,陳古警今,借劉義隆失敗的歷史教訓,警告韓拓胄不應草率對敵用兵;借廉頗自況,抒發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四、寫作特點

1、圍繞作品思想內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由於這首詞用典恰切,感慨深邃,"發端便欲涕落,後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2、多用對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詞豐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業績與可悲的現實相比,用以鍼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劉裕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以歷史上英主與庸才之比,用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這是抒發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於統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感情都衝得淡淡的了;用廉頗的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用以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通過這些互動重疊的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五、重點難點解析

1上闋用了兩個典故,其作用是什麼?

孫權是當年西破黃祖,北敗曹操,與曹劉鼎足之勢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樓,首先想到閉門思過以京口為都城,後遷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與嚮往,只是像孫促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已無處可尋了。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餘韻,也隨時光而流逝了。作者對孫權的追慕和欽羨,實際上就是對南宋腐敗無能的諷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在那裡居住的劉裕,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能有劉裕這樣創大業的蓋世英雄和英明國君,作者的正確戰略意圖就以被採用。

這兩個典故,寫法雖異而用意卻相同,作者對能承父兄基業而有所作為的孫權和建立大業的劉裕進行歌頌,就是對南宋當局不知自振的鍼砭;作者懷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嘆南宋沒有英雄。

2、作者寫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達什麼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