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殘奧精神的心得體會

來源:才華庫 8.93K

學習殘奧精神的心得體會

學習殘奧精神的心得體會

曾被醫生“預言”活不過三十歲的張小玲,今年已51歲,前五屆殘奧會奪得乒乓球10塊金牌,可謂成績斐然。她認為“每一場比賽都是展現自我的新起點。”

在北京殘奧會乒乓球半決賽中,她苦戰5局不敵瑞典小將,無緣“六連冠”;但在銅牌爭奪賽中,3比0戰勝對手,以銅牌結束了北京殘奧會之旅。張小玲很坦然:“不是每一次都一定能拿冠軍,能打到這一步,我盡力了,沒有遺憾。”

是什麼使張小玲身殘志堅、青春不老的呢?是體育給了她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讓她的身體仍然充滿活力和激情。

類似張小玲這樣的故事,在北京殘奧會上比比皆是。

在1984年第七屆殘奧會上打破了中國殘奧會金牌“零”的紀錄的平亞麗。她媽媽懷著她的時候感染了風疹病毒,命裡註定出生以後是殘疾人,8歲時媽媽又不幸患上癌症,離開了人世。這苦命的孩子被少體校老師看中,練習短跑。她的人生從此改變。

平亞麗感慨地說:“命是先天的,運是自己後天努力的,要想走那邊,都是我自己決定的。”如果說,健全人蔘加體育鍛煉是為了健身和娛樂的話,那平亞麗們完全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用她的話說:“體育是殘疾人更好地活下去的.助推器。”

應當說,殘疾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許多人曾因此而產生絕望、輕生的念頭,而當他們投身於體育後,奇蹟發生了。波黑坐式排球運動員埃爾明?優素福維奇說:“上帝給我留下了一扇門,體育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豈止是生命,還煥發了青春,使青春長駐,人生絢麗多彩。

當記者問張小玲“以後還會繼續打球”時,她不假思索地說:“我從來沒想過何時掛拍”,並表示,只要國家隊需要,她會努力訓練,爭取再戰倫敦殘奧會。這充分體現了一種超越自我、不斷追求的精神。

在北京殘奧會上,“年齡傳奇”的運動員並非鳳毛麟角,他們精神矍鑠地出現在各個賽場上,令人肅然起敬。

國際殘疾人奧委會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稱之為“殘奧精神”,是“獨特的力量之源”。這是奧運精神在殘疾人體育運動中的具體體現。奧林匹克是一種生活哲學,其核心思想是追求身心和諧發展。北京殘奧會則形成了“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在這個世界上,山高水長、天崩地坼、身疾肢殘,都是客觀存在。當無法直接逾越的時候,不妨試著轉轉身,或許轉身就是方向,助你另闢蹊徑,踏上成功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張小玲、平亞麗不正是這樣的麼!

現實生活中,人生道路是不可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的。有時候生活的路走得不順暢,往往與個人的思維不科學、視野不開闊、視點不集中不無關係。北京殘奧會,拓寬了我們的眼界,啟迪了我們的思路,促使和幫助我們轉變單一的思維方式。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困難、挫折,總超不過殘疾運動員吧!

所以,許多觀眾看了殘奧會比賽,感慨萬千:

一位河北觀眾李維說:“什麼叫超越自我,什麼叫自強不息,這些抽象的概念在那一刻具體起來了。“

北京欒女士帶著九歲的孩子看比賽,很激動:“太佩服這些選手了!給孩子和我都上了生動的一課。

一位北京通州的劉先生,看完舉重比賽後悔只買了一場票,他還要去“淘”票,因為“殘奧會比賽的精彩真是出乎意料!”

一位百度網友說:“超越、融合、共享”是北京殘奧會的理念,這一理念詮釋了“精神寓於運動”的殘奧理想。我想,這裡所說的“超越”,對於殘疾人來說指的是超越自我;對於健全人來說,則是超越狹隘的觀賽理念。我們都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完成自己的超越,也就達到了心靈上的融合,從而也就共享了殘奧會帶給世界的快樂與感悟。

殘疾運動員超越自我、追求人生價值的精神,是全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高爾基說過:“向前、追求……這才是生活的目的,讓整個生活都成為一種追求吧,屆時生活將出現一種高度美好的時刻。”

平亞麗奪得殘奧會冠軍後,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生就是一場不落幕的奧運會,我不能走下領獎臺後,就不再去經營我的人生了。”她把“殘奧精神”帶到了生活中,學習勞動技能、創業,經營人生。她又有了新追求,打算北京殘奧會後再開兩家按摩店,幫助殘疾兄弟姐妹開始創業。

殘奧會上捷報頻傳,紀錄屢破,不就是健兒們不斷追求的結果麼?殘疾運動員的追求,體現了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反映了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是對奧林匹克精神具體而生動的詮釋。體育鑄就了他們完美的生命,他們又將生命演繹得如此多姿多彩,以至一般的健全人都難以企及。這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奇蹟,也是生命的奇蹟。

北京殘奧會只有短短的十二天,但“殘奧精神”不滅,奧運人生不落幕。平亞麗說得好:“成為自己的冠軍,才能真正駕馭命運。”

作者後記:作為本文作者,看了範文中國站長邢楓的事蹟,覺得有必要為範文中國拉一下票,範文中國是值得推薦的專業免費,綠色安全,不像那些垃圾,彈窗多多,這是個值得珍藏的免費,請記住網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