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高校籃球分層次教學模式的調查研究與思考論文

來源:才華庫 7.5K

對普通高校籃球分層次教學模式的調查研究與思考論文

對普通高校籃球分層次教學模式的調查研究與思考論文

摘 要 籃球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出現順應了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為各大高校更加科學合理的開展籃球教學活動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本文旨在探討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為體育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高校 籃球 分層次教學模式

籃球運動作為一項深受大學生喜愛的體育專案,在各大高校得以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希望通過籃球課程學到更多的籃球知識和籃球技能,為更好地參與這項運動打基礎。因此,在很多高校,籃球課程成為熱門體育課程。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由於地區差異或是個人興趣的不同,同一個籃球班級裡的同學往往會呈現出籃球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給教學活動帶來一定難度。在這種情況下,籃球分層次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一、分層次教學模式的概念及其在籃球課程中的表現形式

分層次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針對學生個體的現有水平、態度和動機等基礎條件的差異性,將教育教學物件分成若干個層次,按層次制定教育教學目標,分層施教,分層評價,最終實現培養目標的一種固定的教學組織形式。它不僅涉及教學方法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教學制度層面的變革。

針對籃球課程中的分層次教學模式,其主要表現形式為:為了更好的貫徹“以人為本、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將籃球課程的教學物件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分為不同層次的教學模組,分別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考核方法,因材施教,以便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二、對分層次籃球教學模式的調查研究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華東理工大學針對該校的大一大二籃球選修課程開展了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驗教學。具體操作方法為:將教學物件通過簡單的雙人傳接球配合三步上籃技術進行考核,結合主觀意願,把學生們按照原有班級的規模分為基礎班和提高班,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考核方法,開展分層次教學。通過近兩個學期的試驗,分層次教學模式在該校得以穩步開展。

本文針對華東理工大學參與分層次籃球教學實驗的學生為研究物件,在學期行將結束之際,對其展開問卷調查,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1份。在參與調查的131位同學中,基礎班74人,平均球齡4.3年。提高班57人,平均球齡5.7年。通過比較得出,提高班比基礎班平均球齡高出1.4年,根據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兩者的籃球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為籃球分層次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現實資料支援。83.2%的學生認可籃球分層次教學模式,說明大部分同學還是歡迎該模式的。不認可該模式的學生有1位,他認為,即便實行分層次教學,教學內容仍與國中、高中有重疊,不能認可。對於影響分層次教學效果的因素,同學們給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排位。隨著各大高校體育設施的不斷完善,場地器材等硬體設施已不再是制約教學活動的一大瓶頸。同學們更加理性的去關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科學設定,以及自身的學習態度和教師的職業素養等。這反映出,大學生們對籃球分層次教學具有較高的期待,而且非常認真的從各個具體環節表達了自己對籃球分層次教學的認識和體會。由於學校體育正朝著健康體育、快樂體育的方向發展,所以學生們更加註重所選擇的體育課能否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對於教師更注重的教學效率,學生們將其排在第三位。有優點必然有缺點,調查問卷中對該模式的缺點調查採用開放式提問,問題集中表現在:由於分班安排在網上選課之後,這會給教學進度及名單、成績管理帶來一定混亂;教學方法和內容不夠規範;分班及考核方法太過單一;提高班的教師水平受限等一系列問題。

三、結論與建議

籃球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出現順應了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為各大高校更加科學合理的開展籃球教學活動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模式的出發點和教學效果得到了大學生們的充分肯定。它具備實用、高效、易行等優點。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援與實踐經驗,該教學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我們應在今後的籃球分層次教學中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分層方法應便於操作,評價方法具有可選擇性,兼顧主觀意願,避免分層方法太複雜或一刀切。

2.不同層次班級的考核方法應區別對待,並建立不同層次班級之間的聯絡和人員流動。

3.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更加規範,重點體現差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4.對高層次的教學班級應配備更高水平的專業教師,避免因教師水平受限影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毛武陵,李培.高校籃球選項克“分層次”教學的探討[J].江西教育,2009,3:21.

[2]張海濤,侯桂明.籃球專項課“分層次教學”的實驗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1,16(1):55-57.

[3]張清,魏平.普通高校籃球課分層次教學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21(2):124-12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