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教案設計範本

來源:才華庫 1.36W

《周而不比》教案設計範本

《周而不比》教案設計範本

教案:《周而不比》教案

教案作者:緣木求魚《周而不比》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周、比、矜、斯、責、舉、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重點辨析周、比、黨等詞一詞多義現象,‘教案’周而不比教案。

2.掌握文中出現的動詞活用現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觀點。

4.聯絡"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孔子擇友、察友、處友方面的主要觀點

2、難點:和而不同

課時建議

三課時

預習要求

1、誦讀課文、疏通文義、注出重點字詞

2、背誦有關交友方面的章句

教學過程

一、匯入一

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說苑·雜言篇》

匯入二

請用一個詞來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請說說你選擇朋友的標準?

朋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宮·大司徒》:"五曰聯朋友"鄭玄注:"同師曰朋,同志曰友"。

孔子很重視交朋友,《論語》中有很多精闢的交友之道。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周而不比》,是有關儒家的交往觀的,希望對我們今後的生活有所借鑑。

二、朋友有諍友,有肝膽相照的朋友,也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人交朋友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孔子選擇朋友的標準?(板書:擇友)

探究第16.4章,翻譯、齊背本章

對於孔子的這種交友觀,你是怎樣理解的?

提示:友直則聞其過,友諒則進於誠,友多聞則進於明。巧言令色,鮮矣仁,故友必擇而後交,不可混搭濫交或毫無主見地被選擇。

三、選擇朋友的標準有了,那怎樣選擇朋友呢?(板書:察友)

1、齊讀2.10、15.23章,強調"為"、"由"、"安"、"廋""舉""廢"的語義。

1)孔子選擇朋友的方法是怎樣的?

提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聽其言,觀其行。

2)介紹"管寧割席"這一典故。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礫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①讀書,有乘軒冕②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③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在園子裡一起拋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麼區別。華歆拿起金子,丟下鋤頭,離開了。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先生不是我的朋友啊。"。

評:這是管寧察看華歆的行為,考察他的興趣愛好,因華歆太看重名利而不願意與他交朋友。

3)介紹管仲

管仲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並篤於友誼稱於世。後常以"鮑叔"代稱知己好友。齊國內亂,管仲和鮑叔牙分道揚鑣,各為其主,成了敵對的.好友,鮑叔牙擁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小白要抓管仲以解射鉤之恨,鮑叔牙對小白建議如想成就大業,管仲不可缺少。後小白採納鮑叔牙的建議,拜管仲為相,鮑叔牙舉賢不避親,小白用賢不避敵,齊國的霸業由此奠基,管鮑之交稱為千古美談。鮑叔推薦管仲擔任宰相以後,自己情願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受俸祿,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幾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賢能,卻稱讚鮑叔能夠了解人。

2、齊讀4.3;4.7章,

孔子認為"觀過"可以"知仁",也就是說,人人都會犯錯誤,從錯誤中能看出一個的品性。對此你怎麼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過錯因人而異,各從其類,集中反映了犯錯者的個人特點。一個人的過錯,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品性。對其所犯過錯進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錯者是哪一類人,如君子常因為過於厚道而犯錯,小人則常因為過於刻薄而犯錯。

3、你在交朋友時要作選擇嗎?你又是怎樣選擇朋友的?

提示:學生說得有理的就加以肯定。

學生可能會說是"跟著感覺走",須引導他們,若不看他們的行為,不觀察他們的經歷,不考察他們的習慣興趣,你就無從知道他們究竟是直、諒、多聞之人還是便辟、善柔、便佞之人,混搭濫交或毫無主見地被選擇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教案《‘教案’周而不比教案》。或就近(如同桌),或有權有錢(於己有利),或傾向於選擇與他們具有相似行為方式的人做朋友,或誰對我好我就跟誰好。總之是無標準無原則無目標。

四、俗話說"相識易得好,久住難為人",交到了朋友,我們還必須學會怎樣與朋友相處。(板書:處友)

孔子認為應該怎樣和朋友相處,找出有關語句

2.14;15.23;15.1712.24:仁以為己任,周而不比,重義輕利

15.15:嚴於律已,寬以待人

4.3;14.34:愛憎分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17;4.26;12.23:適可而止

1、孔子提出了處友的各項原則,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什麼?

提示:為了輔仁(板:仁)

孔子講擇友也好,處友也罷(周),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益於仁德的培養,不是為了結黨營私謀私利(比)。因為這些處友的原則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道的,故而,輔仁之功,取友為大。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世說新語》

2、如何理解5.17章(課後練習)

補充資料:

錢穆《論語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兩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當因晏子之賢,不當謂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則敬意衰,晏子於人,雖久而敬愛如新。此孔子稱道晏子之德。孔門論人,常重其德之內蘊…今從第二解。

白話試譯:先生說:"晏平仲善於與人相交,他和人處久了,仍能對那人敬意不衰。

3、5.17章的評讀

補充資料:

南懷瑾《論語別裁》

《古文觀止》上有一篇,輯自《史記·管晏列傳》,提到晏子的車伕,一天回家時,太太要求離婚。車伕問什麼原因,他的太太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載晏子經過門口,晏子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簡樸無華,自居人下的樣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顯得意氣揚揚、自足自滿的樣子。你竟是這樣沒有出息,不長進的人,所以我要離婚。晏子的車伕聽了這番話,就馬上改過,力學謙卑。晏子看見他突然一反常態,樣子變了,覺得奇怪,問明瞭原因,晏子就培養他,從此立志讀書,後來官拜大夫。從這個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這個人對於交朋友的態度。他不大容易與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全始全終。

朋友之間的交往,多數人喜歡接交新友而輕慢故人,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於禮義,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於水,故能長久。雖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於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說才會"久而敬之"。

4、讀了4.26;12.23這兩章,你是否認為孔子很圓滑?如不是,又該如何理解?

補充資料: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南懷瑾《論語別裁》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視人際關係的和諧,認為禮的運用,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和。以禮為美,以和為貴,但這個"和"必須"以禮節之"。按照不同階層間的界限分別用"和"。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這兩個章節的現實意義?

補充資料:

朋友之道,平等獨立,不宜強加於人,即使忠言善告,也應適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則自討沒趣。這種"處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僅是"處世之道",因為它顯現了作為本體的某種人際關係的具體的情理刻度。過此刻度則此關係不再維繫。孔學中朋友之道最宜於現代的社會公德,即以獨立、自主、平等的個體之間的關係為基礎也。--李澤厚《論語今讀》

五、小組討論:選擇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發表自己的看法?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有什麼樣的素養;看自己在朋友圈子裡面,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