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的事例總結

來源:才華庫 2.72W

父愛的事例總結

父愛的事例總結

篇一:關於父愛的事例

故事1

兒子先天性聾啞,他既當爹又當媽

每天上午10時30分,走路有些不便的潘安都會準時出現在南寧市南化生活區的自行車棚,為出入保管車輛的居民分發保管卡。中午,隨便吃一些自己帶來的食物,便一直守候到下午6時。為了給自己一級殘疾的兒子多掙些生活費、檢查費,他默默地堅守著:每月工資700元,減去兒子上幼兒園的費用300元,剩下的還要負擔其他開支。他獨自承擔起了既做孩子爸,又做孩子媽的角色。

五年前,潘安還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當妻子順利生產兒子後卻被告知,孩子是先天性聾啞。做爸爸的喜悅頓時換成了深深的憂鬱。然而,潘安和妻子都沒有放棄給兒子治療,幾乎每年,夫妻倆都帶著兒子去各大醫院、聾啞學校做檢查、康復,但得到的依然是相同的結論:一級聽力障礙殘疾。

因為天生耳聾,潘安夫婦也就沒有辦法正常地教育自己的兒子潘林威。小小的潘林威茫然地看著大人們在自己的眼前走來走去,表情各異,卻不知道那些或悲或喜的眼神意味著什麼。

潘安是個內向的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說的一句話卻讓記者很受觸動:“跟一般的父親相比,我覺得我差一點點。”這句話背後,糾結了他5年半的反反覆覆的希望和絕望。在兒子潘林威5歲半以前,他經歷了因風溼致使腿腳不便,經歷了離婚,經歷了作為父親所沒有的“望子成龍”的奢望。雖然離婚後,潘安的父母平時幫忙照看潘林威,但潘安依然感覺自己父親的責任盡得不夠,不清楚如何教兒子。於是他便以身示範,比如他洗碗,兒子也跟著洗碗,他疊衣服,兒子也跟著疊衣服。不清楚如何溝通,他便用手勢來與兒子對話,用手指嘴巴表示要吃東西,用手畫圈滾動表示火車。但更多的時候是無法教孩子學會說話的無奈??為此,潘安也發過脾氣:“今年六一,我給他買了個蛋糕,但他不高興後用手把蛋糕都捏壞了。我也很生氣,覺得他不聽話,於是也生氣地把蛋糕丟了。”他覺得,如果孩子會說話,能教給他道理就好了,可是,這卻難於登天。

但是,潘安從不放棄打聽任何可以讓兒子學會說話的機會,比如,他得知兒子不能說話是因為舌頭太短,便想攢錢給他動手術;得知有植入人工耳蝸可助聽,他也想貸款給兒子做手術。但由於種種原因,他都沒能如願。如今,看著越來越大的`兒子,潘安憂心忡忡,他想起前妻耐心教兒子寫字、畫畫的場面,便升起了與前妻復婚的想法:“殘疾的孩子沒有媽媽,是很可憐的。”但潘安又認為這是一種奢望,“所以,我比一般的父親要差一點點,我最大的希望是兒子能夠說話,但這很難?”

 故事2

兒子愛好與眾不同,他選擇默默支援

父親喜歡拉二胡,兒子喜歡打鼓;父親欣賞陽春白雪,兒子欣賞重金屬搖滾樂。多年來,李瓊堂和他的兒子就好像這兩種樂器一樣,互不欣賞卻相互融合。

最早發現自己的兒子有點與眾不同,是在兒子讀國小四年級時,李瓊堂和愛人陸陸續續從鄰居、同事和其他孩子的口中聽說自己的兒子“跳舞很好看”。上了高中以後,兒子對音樂越發痴迷。有一天,兒子忽然提出要買一套鼓組個樂隊。“一套鼓得花2000多元,這在上世紀90年代來說算是大數目了。”李瓊堂跟愛人商量以後,決定尊重孩子的想法。這套鼓運回來時,在老家羅城算是個大事兒。

漸漸地兒子開始參加各種演出,在縣城裡小有名氣。“我開始擔心他的讀書成績受到影響,但又不想以嚴厲的方式去幹涉他。”李瓊堂說,兒子參加大學聯考的時候,他也想過自私一點,希望兒子考個經濟管理類等稍微“熱門”一點的專業,但是兒子堅定地告知他,要選擇音樂這一“門路”。果然,李鞏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

由於李鞏痴迷打鼓,為此,李瓊堂將新居的一個房間專門進行了隔音處理。但沒想到隔音效果不理想,周圍的鄰居時常前來找老李投訴和抱怨。李瓊堂也總是耐心地跟他們解釋。後來,李瓊堂再次對家裡的“練習室”動了“大手術”,終於把噪音消除到鄰居可以接受的範疇,漸漸地鄰居也理解了這個愛打鼓孩子的父親。

李鞏大學畢業後,遠赴北京尋找夢想,從事樂器出租公司的樂器管理工作,目的只是為了能繼續打鼓。但工作的性質就是不停出差,隨各種演出團隊四處奔波,李鞏感到與自己理想出入很大,回到南寧。

如今,在李瓊堂的支援下,李鞏創立的一家以打擊樂為主的培訓學校在南寧獨樹一幟,得到了眾多音樂愛好者和家長們的認可。“實際上,就算學校辦不下去了、失敗了,我也還是會支援他。”李瓊堂偷偷跟記者說。“我能給他的就是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身上,而是讓他自由發揮他的長處”李瓊堂說。

故事3

為人父之後,他愧疚曾“鄙視”父親

今年36歲,已婚並育有一子的農先生,自稱曾經是個“不孝子”。

農先生告訴記者,從小到大,他都看不起自己的父親,因為他讀書時,父親從來沒能在新學期註冊時能籌到學費。他每次都必須自己到老師甚至校長辦公室求情,讓學校批准緩交學費,害得他從小就極度自卑。因此每到新學期交學費時,他對父親的“鄙視”就更深一層。直到他艱難地念完大學,參加工作,成家生子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做父親的不容易,對父親的感恩和愧疚也就日加深刻。

農先生還說,記得小時候他去偷鄰居家的果子,還沒吃到嘴裡,就被父親發現,於是捱了一頓打,還在門口被罰跪了一個晚上。父親的這種過分嚴厲,有時也讓母親難過地進行責怪。而農先生表面很順從管教,但是在心裡,他卻看不起父親。因為他認為父親只能在自己的孩子和老婆面前逞強,卻沒有本事讓自己的孩子在同學們面前抬起頭。

儘管家庭很困難,但是農先生還是艱難地讀完了大學。參加工作後,農先生才知道掙錢多麼不容易。每次沮喪的時候,農先生總會想到父親,因為小時候,即便沒米下鍋沒油炒菜了,父親還是會淡定地吸著煙。每次給父親打完電話,農先生沮喪的心情就會煙消雲散——父親告訴他:工作不能只講錢,要講積累經驗和貢獻。

經過幾年的積累,農先生終於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很快也有了兒子。從兒子呱呱落地,到現在蹣跚學步開始學習新東西,圍繞兒子吃喝拉撒睡,農先生沒有哪一天不喊累。而父親卻淡定地對他說:“當父親沒那麼容易,要扛得住。”

為此,農先生突然問母親:“你以前是不是也鄙視過父親?”不料母親的回答很平靜:“你父親很不簡單,他對你們強硬,那是為了管住你們,其實他為了你們吃的苦太多太多了,你們是看不見的。你爸爸養幾個孩子容易麼,你現在才養一個,能比嗎?”

母親的話還沒說完,農先生開始很後悔把“鄙視”這個詞放在父親身上。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農先生慢慢體會到何為“父愛如山”??

篇二:關於父愛母愛的一些小故事

1.網銀是我爸幫我弄的,用的時候,發現驗證資訊是“女兒,努力!”

2.媽說:“想你的時候,就一個人去逛街,想像著那些漂亮衣服穿在我女兒身上是什麼樣子的,這樣我就開心了。”

3.家裡買臺大電視,我想放客廳,而老媽想讓放他們臥室。一直爭執不下,最後還是老媽妥協了。很多年過去了,有天老媽發簡訊:電視放我和你爸臥室其實是想讓你能來我們屋看,這樣可以多陪陪我們。當即釋懷,忍不住大哭。

4.爺爺拉著我說:“我很好,別擔心,你自己在外面注意身體,多吃點好吃的??”明明在飯桌上,我只看到一小盤鹹菜孤獨的擺著,眼前頓時模糊一片,那天是他80歲的生日啊~~~

5.在外第一個春節坐火車回家帶了一瓶綠茶,媽媽說:“我從來沒有喝過這個東西,好好喝。”

6.我是單親家庭,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平時老媽忙,每天就晚上能看到。一天半夜,狐朋狗友找我玩,出門前,媽媽一邊看站在門口換鞋的我,一邊幽幽地問:“你??可不可以帶我一起去?”鼻子一酸,眼淚立刻就流下來了。

8.大學後的第一個寒假,媽開始學習發簡訊。我是個沒耐性的人,本來幾句話的東西,卻嫌她手腳太笨,便沒耐心教下去了。晚飯後,媽和老爸在房間裡看電視,我在練聽力,那時候還用復讀機,恍惚間感覺有東西干擾,手機進條簡訊,只有5個字,媽媽問:兒,你在幹嘛?

9.爸爸一次重病,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都沒醒,後來在一個下午突然醒了。醒來時他嘴一直在動,媽媽把耳朵湊近了對他說:“你慢點說,我聽著呢。”爸很虛弱地說:“女兒該放學回家了,你去把飯做了吧??”

11.我讀九年級的時候,特別喜歡玩網遊,由於曠課過多,老師叫我媽來學校,然後老師當我媽面給我講網遊的利害關係,說到遊戲之中的裝備,我媽就問我:“那些裝備是不是放宿舍了?我先拿回家,你在這兒好好讀書!”當時我就不爭氣地哭了,現在碼字的時候也哭了??

12.姥爺去世了,因為媽媽從小不在他身邊長大,所以和他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平靜處理完後事,晚上回來,她栽倒在床上抽泣道:“女兒,你知道麼,媽媽沒有爸爸了??”我頓時心酸至極。

13.“你爸不在家,不想做飯,貓在陪我吃餅乾。”媽這條簡訊我一直存著。

14.出國一年,回來時媽媽已患上老年痴呆,迷迷糊糊,不認人。我走到床邊看她時,她竟忽然衝我笑了,說,“你胖了。”

15.小時候爸爸餵我藥,我嗆到了,媽媽就把他罵出去了。後來媽媽問姐姐爸爸哪去了,姐姐說爸爸在外面哭。

16.當年媽病重,我趴在她身上哭著說:“以後我一定要研究出治這病的藥!”媽虛弱地說:“量力而行,媽怕你累??”

18.小時候,爸喜歡叫我和他一起去買菜,遇到賣水果什麼的我就直接要,他也喜歡買給我吃,他總是把小手指留給我牽著。高中住在姨家了,一次回家,他讓我跟他去買菜,我走在他後面,看到他小手指還翹著,一如我小時候牽著他的樣子。

19.一輩子沒結婚的大姑給她唯一的侄子,也就是我,買了筆記本,辦了寬頻,又第N次借給我那酗酒親爹幾千塊錢。年前去超市幫大姑家買點米麵,突然,大姑說想喝點酸奶,來到乳製品櫃檯前,她拿起一盒酸奶看看又放下了,嘴裡嘀咕著,“怎麼這麼貴啊??”我1米94的老爺們不好意思在超市裡哭,藉口說自己想去廁所,一秒鐘都沒有停留地飛向洗手間,要不是拼命咬著牙,恐怕真忍不住當場嚎啕大哭。那酸奶上打的標籤是兩塊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