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月亮上的足跡》

來源:才華庫 1.34W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1

一、學習目標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

①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學習重難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三、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為什麼》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四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五、自學設計

1、新課匯入

① 可用大螢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什麼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於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並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

然後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並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後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並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太空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並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3、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4、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5、延伸練習

①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六、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七、資訊反饋: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2

【教學目標】

1、學會快速閱讀的方法。

2、整體感知課文,能複述登月全過程,理解登月意義。

3、感受人類勇敢的探險精神,培養科學的探索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培養髮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能複述登月全過程,理解登月意義。

2、難點:培養髮展學生的想象力。

【準備工作】

1、上網查閱與月球,尤其登月有關的科學文字,圖片。

2、學生準備登月示意圖並嘗試複述課文內容。

3、學生畫一幅畫,題為《未來的月球》。

4、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小活動:陳秀媚同學背誦詩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匯入:(用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請大家看到我們熒幕上面的圖片,看到了什麼?(學生答:腳印)。可以告訴大家這個腳印不是普通的腳印,它所踩著的這塊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裡嗎?(學生答:月球)真聰明!有人已經登上過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學生答:想)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踏著《月亮上的足跡》,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請同學們把課本開啟到93頁。

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文章這麼長,我們怎樣才能把文章讀短?這時候大家就要學會找文章裡關鍵性的詞語和句子了。(一段時間後)看完的同學請舉手。告訴老師,文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敘述的?

生:時間。

師:對,時間在文章裡就是一些關鍵性的詞語,把握住了時間線索,我們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內容。那麼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情?有什麼主要人物?這件事又是怎麼發展的?帶著這些問題,學習小組交流意見,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學習小組交流意見,老師巡視指導,參與個別小組討論,答疑。部分學生回答,教師做適當點評)。

師:經過大家的合作,我們瞭解了登月的全過程,我們也可以把它分為四個階段簡單概括出來。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接著教師用幻燈片打出以下內容)

1、飛船升空前準備

2、飛船飛向月球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月球隊

師:登月的過程我們還可以用示意圖來表示,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做了這個預習工作,請大家把示意圖拿出來,很多同學畫得都不錯,哪位同學大膽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且給大家解說一下你的示意圖。

(兩位學生上講臺通過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附錄一》教師作適當點評)

師:這兩位同學通過示意圖,基本上把登月全過程複述下來了,做得非常好。接下來老師也把收集到的圖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看能否在裡面找到與我們課文相照應的內容,有的話請大聲告訴老師。

展示圖片並解說:第一張大家看到的是廣袤無垠的宇宙,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所以它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站。可是登上月球並非大家想象中那麼容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是人的生命,在一次試驗中,由於發射臺著火《第二張》,圖片上這三位宇航員不幸犧牲了《第三張》,從阿波羅1號到11號,中間有多少的淚水和汗水啊!(老師用深沉的語詞講述)接著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

師:看完這些圖片大家有什麼樣的感想呢?學習小組交流意見。(學習小組交流意見後,部分學生談感想)

師:的確,阿波羅11號的成功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個意義大家能否在課文找出來?

生:最後一個自然段: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師:非常好,現在大家集體把最後一個自然段朗讀一遍。

(學生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師:對於登月的意義,如果大家覺得書上寫得不夠全面或者你有自己的理解的還可以講一講。

(學生回答:教師概括並補充—登月的成功使人們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發達的科學技術使人類活動的空間不只侷限在地球,可以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以後我們還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

師:由此可見,這一步的意義非常重大,可是這第一步是美國人走的。一直以來,美國在航天領域上就一直遙遙,這是美國人的驕傲。那麼,在航天領域上我們國家有沒有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呢?

生:有,航天英雄楊利偉20xx年10月15日駕駛著航天飛船環繞地球飛行。

師:在此之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這種技術,現在我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全世界都對我們刮目相看。可遺憾的是,我們中國人還沒有登上過月球,大家是不是都很想上去啊?

生:是(大聲回答)

師: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但我們可以想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將來我們登上月球了,月球上會是怎樣一翻景象呢?老師讓大家把想到的東西畫成一幅畫,請拿出來。哪位同學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出來,並講講自己的構思。

(五位學生展示作品〈附錄二〉,教師隨機點評)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都很豐富。下面老師也把別人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看。

(螢幕上投影五幅圖片)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瞭解了登月的過程,明確了登月的意義。還有幾位同學通過示意圖,為我們複述了文章內容,做得很好。剛才大家也通過想象把未來的月球畫了出來,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變為現實啊?(學生答:希望)老師認為,我們七年級(1)班的每一位同學都是一粒偉大的種子,只要能在知識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紮下深根,這一定會茁壯成長,實現你們這些偉大的夢想。

作業:上課前陳秀媚同學背誦的詩歌中,有一句與月亮有關,(“我寄愁心與明月”)課後,大家查閱資料,收集關於月亮的詩詞。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3

學習要點:

1.掌握字詞,能概括課文內容。

2.通過朗讀課文,瞭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3.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概括課文內容,瞭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初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可望而不可jí( 即 ) chàng( 暢 )談

橢( tuǒ )圓 鐵鍬( qiāo ) 著陸( zhuó )

海yù( 域 ) 干擾( rǎo ) 液氫( qīng )

儀表( yí ) 休斯敦( dūn )

2.解釋下列詞語 。

可望而不可即 : 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暢談 : 盡情地談。

遙遙在望 : 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里程碑: 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誌的大事。

3.速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合上課本,自學檢測)

(1).人類第一次登月是什麼時間, 登上月球的人是誰,他們乘坐的是什麼飛船?

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飛船。

(2).飛船由什麼火箭載上太空,什麼地方發射成功,這次太空之行經歷了多長時間?

“土星5號”火箭,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195小時。

(3).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

“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4).請用一句話概括這一事件?

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

二、檢查匯入:

1.匯入新課

2.檢查預習,聽寫生字

3.學生介紹作者及背景,老師適當補充。

三、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根據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列出這次太空之行的全過程。

示例: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深入太空。

2.說說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第一階段(3—5),飛船帶著宇航員進入預定軌道。

第二階段(6—9),飛船作登月準備。

第三階段(10—14),宇航員登上月球。

第四階段(15—16)飛船帶著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

答案二: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3.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為什麼做這些事?

討論並歸納;做了九件事。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②他們拿出鐵鍬,採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

③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④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

⑥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鐳射儀。

⑦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⑧取出美國的星條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二)精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朗讀課文的第5--11段,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數字:“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儘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裡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對宇航員的讚歎。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3.寫作特點

明確: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進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時間線索。這就使讀者比較詳細地瞭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可以說,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是本文寫作的又一突出特點。

生動的語言是本文第三個突出特點。

(三)品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結合課文第2段、4段中的議論性語句討論:體會 “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的含義。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太空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因此說是“巨大的飛躍”.

2.用橫線在課文中畫出生動形象的描寫,並選擇一兩處進行賞析。

示例:“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

明確: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土星5號”火箭比作巨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

四、遷移提高

拓展延伸,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訓練點:聯想和想象訓練

可以用課件展示月球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反饋檢測:

(一)課內閱讀

1.這是一篇(紀實報道),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裡行間,讀者能體會到登月成功後,作者透露的( 喜悅)之情,以及作者對於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

2.下面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A )

A.小心翼翼 測定 神色莊重 陵晨

B.平穩降落 鐵鍬 暢談感受 等候

C.一葉孤舟 指令 神往已久 劇烈

D.一一道別 探索 執行不息 點燃

3.下面句中加線詞與括號中的詞互換表達效果將如何?

①月亮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掛)在飛船的上方。

答案:用“懸”準確。無所依也就談不上“掛”。

②三位宇航員到美國國會大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了演說,暢談(談)登月的感受。

“暢談”能表現出宇航員把登月的各種體會盡情地表達出來。

4.阿姆斯特朗在評價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時說:

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一小步”是實指,但這“一小步”是宇航員代表人類在月球上邁出的一小步,那麼這對人類多年探索宇宙的實踐來說,則是巨大的飛躍。

5.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答:用比喻的手法,生動的描述,很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二)課外閱讀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畫不出的。印象派畫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攝影、電影和電視也不行。音樂呢?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傳出了月光之情的。但畢竟只能勾起一點想象,終難有置身月光的視覺與觸覺感受。

陽光明麗、開闊,朗然現出一派陽剛之氣,卻不免有些炙熱與煩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進入月光,便被一種恍惚朦朧的境界所迷:這是我平日生活過的世界嗎?我還是我嗎?在人間,在仙境,還是在通往地獄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陽光浴人軀體,月光蕩人心魄,進入精神深處,引得離卻人間煙火,如在夢裡遊,長久置身月光之中,人會“異化”為幽靈的麼?這或許與嫦娥有關。與她的孤獨、寂寞、憂鬱有關,與她的綿綿鄉愁織就的悲劇氛圍之網有關吧。

人們靈魂深處潛伏著一種夢思,一經被月光點燃,便“裡應外合”地著了迷,身不由己,彷彿坐在一條船上,抑或搖籃中,晃盪著,顛簸著,飄飄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編織的夢境所環繞,所牽引,所左右。我害怕卻又迷戀於此。對於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於一個“如夢的行者”,讓他成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飄忽、去歷險、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顫顫的感覺隱約其間,像一角輕紗,一片葉子,或是失血的嘴脣抖動。月光的神祕性在於她似靜猶動,在於她的孤獨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殘燭,一頁信箋在抖顫。而當她依附於什麼,籠罩著什麼,便與她難以分割地構成一種幽暗的黏合,幻化出萬千種迷離之境來了。

尋夢者走著,走著,影子孤單,徒步向前。月光在村莊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著的莊稼地裡,在井欄邊,在場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溝壑裡暗暗流動。光與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間如蛇影穿梭。沒有車輛的路邊,黑黝黝的大樹,一個漢子伐木。他揮起的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壯健的肌肉。月光給他的膚色鍍上一層青銅的光輝、陰森而潮溼……

是吳剛麼?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裡幽幽地閃爍。

尋夢者走著,走著,曠野無垠,前邊有綿延的山嶺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他念著姜夔的詩句,一個“冷”字該是詠月詩的千古絕唱了。那些山嶺全在月光中半隱半現,冷僻而高遠,且有一座古塔傾斜,立體的月光從塔頂滑下,似有絲綢碎裂的聲音相伴。

尋夢者仰起臉望月,試著攀上幾級塔階。他聽見深山裡有犬吠月,他聽見遠處傳來了荒雞的啼鳴。

一個平淡無奇的白晝又將來臨,皎月如鉤,月光在漸漸地消隱……

(選自青島出版社《耿林莽散文選》一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炙熱(zhì ) 隱隱綽綽(chuò ) 信箋(jiān ) 皓月(hào )

2.作者在文章開頭認為繪畫、攝影、電影、電視以及音樂都不能較好地表現月光的美,為什麼?

明確:因為作者認為,繪畫、攝影、電影、電視以及音樂作品都難讓人有置身月光的視覺與觸覺的感受,不能真正讓人體驗到月光的美。

3.本文多次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從文中找出兩句。

明確:①陽光明麗、開闊,朗然現一派陽剛之氣,卻不免有些炙熱與煩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②陽光浴人軀體,月光蕩人心魄。

4.作者在文中主要幻想什麼?

明確:作者主要幻想有一個“如夢的行者”作自己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飄忽、去歷險、去陶醉。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4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教學設計

一. 匯入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並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2. 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然後由小組代表發言。

三. 研讀欣賞,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2. 宇航員登月後 做了哪幾件事?

3. 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四.拓展延伸,聯想和想象

1.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麼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象一下在登月過程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5

一、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三、教學設計、

新課匯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製作(關於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匯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於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於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四、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 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獲取重要資訊,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 人類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 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麼?

⑤ 採用什麼順序記敘了什麼過程?

⑵ 用上面的資訊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說明。

⑵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並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瞭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五、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影),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 看登月的實況錄影。

⑵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 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於作者把登月的複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麼?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麼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並朗讀、評析。

⑶ 探究3: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太空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六、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祕)

1、學生上網查詢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於“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蒐集到的內容製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 星空奇觀

⑵ 月球之謎

⑶ 中國航天

⑷ 登月計劃

⑸ 阿波羅之旅

⑹ 登月圖集

七、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八、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後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6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快速閱讀課文,較快地瞭解文章的內容大意。

2.依據概說--評說的結構方式和按時間發展的階段順序,掌握文章的結構層次。

3.用歸納文意要點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

4.學習敢於幻想、敢於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並受到鼓舞。

5.學用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概說--評說"的結構方式;程式順序(依託時間發展)--登月全過程;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平實準確的說明語言。

學習側重點

1.用歸納文意要點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內容大意。

2.敢於幻想、敢於探索的勇敢精神和當今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

3.學用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

【自讀程式】

1.梳通了解

①學習"自讀提示",瞭解學習該課的基本要求:"平實的語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點"。

②快速閱讀課文一遍,瞭解文章寫了哪些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出聲,不回視,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且計時。

③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自讀提示"中所列的),查閱字典,弄清它的讀音和意義,並讀熟寫熟記牢。

2.理解分析

①結構分析

A.默讀課文,按概說--評說的格局,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B.默讀第二部分"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發展和空間位置,把該過程分成四個階段。

②精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A.把課文朗讀兩遍。

B.分析第1、2自然段之間的關係,何為主,何為次。

C.歸納該部分大意。

③精讀第二部分(3~18自然段)

A.第一階段(3~5自然段)

a.先歸納各自然段大意,再概括此階段的大意。

b.畫出第4自然段中作者發表議論的句子,體會它的作用。

c.畫出第5自然段中含有數字的句子,體會它的作用。

B.第二階段(6~9自然段)

a.朗讀課文一遍,概括大意。

b.根據此階段和上階段的內容,畫出阿波羅11號飛船的航行路線,並標出時間、距離、速度等。(見後面練習六)

c.畫出此階段宇航員的行為,體會他們的心情。

d.賞析第8自然段,想像此時的空間美景。

C.第三階段(10~15自然段)

a.朗讀課文一遍,再默讀一遍,概括大意。

b.宇船員登月後做了哪些事,請在書上畫出。

c.體會第11自然段時間數字的作用。

d.背誦第13自然段的碑文,體會其中的豪邁、勝利之情。

D.第四階段(16~18自然段)

《月亮上的足跡》自讀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a.朗讀一遍,概括大意。

b.體會第18自然段結語的作用。

④精讀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

A.反覆朗讀阿姆斯特朗的話,能背誦。

B.概括此部分大意。

3.小結遷移

①把對各部分和第二部分各階段的內容概括寫在筆記本上。

②完成後面的練習題

③課本作業第三題。

(解說:上述自讀過程重在對登月過程及其意義的理解和體會,學習它的基本寫法,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科學精神。)

【自讀點撥】

1.總體把握

①在思想上要感到當代科技迅猛發展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影響,從而受到鼓舞,努力學習現代科技和文化知識,為科教興國和人類發展做出貢獻。

②各部分及第二部分各階段的大意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

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

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2.重難點分析

①重點:課文的結構方式;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②難點: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3.表現手法解說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7

教學重點

1.快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藉助關鍵詞句準確地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通過“廣播教學”,將從網上下載的一篇“北京中學生將‘飛’火星”的新聞報道播放給學生閱讀,以此匯入對新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熟悉課文

教師通過“廣播教學”給學生播放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反映人類首次登月過程的錄影,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直觀印象。

教師通過“檔案傳輸”將課文內容傳輸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快速默讀全文,在閱讀中獲取課文資訊,提取課文主要內容。學生可根據教師的要求,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圈點批註,並用自己的話對課文內容要點進行概括。

三、課文教讀

教師通過“集體討論”功能,提出討論題。例如:①課文可分成幾個部分?各寫了什麼內容。②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③宇航員登上月球做了哪幾件事?④課文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⑤登月有什麼意義?⑥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⑦文中的數字有什麼作用?⑧你對課文最後一句話如何理解?

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自由發言。每個學生都可以針對討論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供教師和其他學生觀看。

教師用“廣播教學”播放幻燈演示課件,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歸納和總結,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分析。

四、課堂練習

教師應用電子教室的“電子搶答”功能,釋出課堂練習題。例如: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答案是“可望而不可即”)。

學生可以進行搶答,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髮表的答案將顯示在題目的下面,而其他學生不能再進行回答。一題結束後,教師可以組織新一輪搶答。

五、自主探究

教師提供北京天文館、月球和登等網站的網址,讓學生自主登陸網站,瀏覽有關內容。

應用“虛擬光碟機”功能,教師提供光碟《小天使少兒科教系列——科技篇》中的錄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觀看。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每個學生的電腦螢幕進行監控,以保證娘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隨時進行引導。

六、課後作業

教師通過“廣播教學”釋出作業課後題目,要求學生寫一篇想象作文。例如:假設你此時正在遠離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過舷艙,你看到了美麗的地球。請以此為觸發點,展開想象,寫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作文並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版面和美術編輯,統一以電子文字格式上交,供教師進行批閱。如時間允許,教師可選擇寫得較好的學生作文讓所有同學在自己的電腦中進行閱讀欣賞和進行修改。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8

一、學習詞語

暢談——盡情地談。

昂首挺立——昂,仰。仰著頭,直立著。

遙遙在望——遙遙,形容距離遠。形容遠遠地望著。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見,但不能接近。形容看來可以達到而實際難以達到。

二、在 教師規定的時間內,快速閱讀課文。

三、作者以什麼為序來介紹人類登上月球的全過程?

以時間為序來介紹人類登上月球的全過程。

四、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討論後歸納:登月的全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3—5),飛船帶著宇航員進入預定軌道。

第二階段(6—9),飛船作登月準備。

第三階段(10—14),宇航員登上月球。

第四階段(15—16)飛船帶著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員在月球上做了哪幾件事?

學生討論後歸納:宇航員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體為:

①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②他們拿出鐵鍬,採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

③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④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了月球的表面;

⑤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鐳射儀、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⑥他們又取出了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嚴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

⑦他們跟美國總統尼克松接通了電話,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歸納:

①用來表時間,如“這一年的7月16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②用來表飛船離地球的高度和飛行速度,如“當達到182公里高度時,第二級火箭自動脫落,速度達到每秒6.8公里”,“此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③用來總結飛行的里程,如“這次偉大的探險來回共經過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七、總結、擴充套件

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過程。人類登上了月球,邁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結合課文,暢談未來探索太空的夢想。

八、佈置作業

假設你此時正在遠離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過舷艙,你看到了美麗的地球。請以此為觸發點,展開想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9

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要點點撥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解釋詞語

昂首挺立:

一葉孤舟:

遙遙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體感知

2、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3、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4、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5、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7.

7、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8、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寫登月全過程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數字,時間精確到分秒,在文中畫出來,說說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10、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五、學習小結

12、通過本文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達標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1)áng()首挺立(2)軌道()(3)橢圓形()

(4)小心yìyì()(5)鐵鍬()(6)狹zhǎi()

2、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3)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順敘的方法,即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的順序來敘述的方法,這樣讀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後後總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請各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每一階段的主要內容。

(二)課內閱讀

①三名宇航員在艙內吃了晚飯。在發射後13小時30分開始平靜地進入夢鄉。地面站停止對他們發出指令,以免干擾他們的好夢。他們必須好好休息,因為要成功地進行登月飛行,沒有良好的體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它飛過了月亮和地球距離的中間點,在19日晚上8點33分,又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這個引力的靜止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這一距離上引力平衡。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著,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著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著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著,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幾個語段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你的依據是什麼?

2、“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這句話運用的修辭是;“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這句話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什麼?你知道它的具體位置嗎?為什麼把它叫做“引力的靜止點”?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點的“他們”所指代的內容是一樣的嗎?請具體說明。

5、第⑤自然段劃線的句子是四個短句,很有氣勢,充分表達了作者無比激動的心情。請你換一種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這種心情,應該怎麼說?

6、你知道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是在什麼時候嗎?對我國進行的載人航天飛行活動你有什麼看法?

(三)拓展閱讀

人類為何對月球情有獨鍾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星。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願望。每當中秋佳節,皓月當空,把酒賞月,其樂融融之時,蘇東坡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們對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願。

②人們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麗動人的月光,但可能並不知道,月亮原來與人類的生命還息息相關呢。美國謝魯皮爾遜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陽系最初形成時,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牽引,成為它的衛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漿在高溫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旋轉式滾動,其結果產生了磁場。正是這一“超巨”磁場,對地球形成了一個“保護盾”,減少了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因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如果沒有這個“保護盾”,外來的射線會將最初出現在地球上生命幼體全部殺死,使生物根本無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長、繁殖。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講,月球成了地球上眾多生命的“保護神”。

③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心理變化也和月亮的盈虧週期有關。這是因為人體約有80﹪的液體,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液體發生作用,從而造成人體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滿月時為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發作。人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就連人類的謀殺、毒害、抑鬱和心臟病的發作也都與月亮的盈虧有關,並認為月亮產生的陽離子能誘發人的反常行為。人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必將更多地揭示出人類與月亮的深層次的奧妙。

④月球也是解決日益困擾著人類的能源問題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於真空狀態,太陽輻射可以毫無阻擋地到達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並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能長期獲得穩定的電能。由於月球既無磁場,又無大氣,太陽風離子可以毫無阻擋地抵達月球表面。加上小天體的撞擊,致使月球表面覆蓋的5—10米厚的月壤層都富含太陽風成分,如氫、氦、氖、氬、氮等,其中作為核電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蘊藏量極少,容易取用的估計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層5—10米的土壤內就含有氦-3總量達到100—500萬噸,可成為人類萬年以上長期使用的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發電燃料。

1、解釋下面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其樂融融

(2)息息相關

2、“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願望”,你能舉出實際的例子嗎?

3、根據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磁場”是怎樣形成的?

4、月球對地球的“保護盾”的作用體現在哪裡?

5、“精神不正常者”為什麼多在月夜發作?

6、從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從哪兩個方面為人類提供能源?

7、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留傳久遠的詠月的句子。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詠月的名句,你還知道哪些?請舉兩個例子,並指出作者是誰。

如:從小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跡

學習過程

1、昂首挺立:仰著頭挺著胸站立.

一葉孤舟:單獨的一艘小船.

遙遙在望:在望:可看見。遠遠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2、略

3、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4、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5、略

6、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

7、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8、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9、準確,科學,真實。這也是寫實報道的特點。

10、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達標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遠的看到,卻無法與之接觸,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遙遠,要登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誌的大事,很形象得說明了人類登上月球的意義重大。(3)心裡嚮往已有很長的時間,表明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想法由來已久。

3、準備、升空、登月、返航。

(二)課內閱讀

1、時間順序;依據是有表示時間的詞語,如:發射後13時30分;19日晚上8點33分;19日晚上9點32分;7月20日上午7點32分;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21日上午11點39分;11點51分等。

2、比喻;描寫。

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為月球和地球在這一點上引力平衡。

4、不完全一樣: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員”;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們”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

5、可以把四個短句都單獨各起一段,這樣更有氣勢,更能表達作者那種無比激動、自豪之情。

6、20xx年楊利偉;開放性題,可以從增強國防、國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說即可。

(三)拓展閱讀。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歡樂的樣子。(2)形象地說明了月亮同人類生命的關係非常地密切。

2、如:我國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漿在高溫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旋轉式滾動,其結果產生了磁場。

4、減少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使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

5、因為滿月時為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定。

6、(1)太陽輻射形成的太陽能;(2)核電燃料氦-3。

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3)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語文《月亮上的足跡》10

一、 學習內容及重點、難點

《月亮上的足跡》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對登月成功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想像能力,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 學習物件分析

我們的學生雖然不具備豐富的相關學科知識,但是他們思維活躍,可塑性強,有較強的求知慾望,愛動手、動腦,缺點是思考不夠深入。同時,通過資訊科技教育,七年級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網的操作方法。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通過網路尋找學習夥伴,分組學習,通過課堂討論達到知識互補,形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學習媒體設計

考慮網際網路知識良莠不齊,學生上網自控能力較差,因此,本課採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室和Internet有機結合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瀏覽區域網瞭解資訊,利用超級連結登陸教師申請的BBS站點上交流思想。課前,利用Flash製作網站《月亮上的足跡》,將教學中要利用的網上資訊和相關的網站在我的個人網站上鍊接好,以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教師組織學生展示學習所得,並通過BBS發表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網路只是學生學習的工具或媒體,學生通過網路瀏覽資訊,進行交流,不斷融入自己的思想觀念,分析問題,探究解決問題。

四、 學習過程設計(設計思想及網路環境運用分析)

(一)新課匯入,資源共享,成果展示

(成果彙報)展示學生網上搜集的關於月亮的文化知識,引入月亮的世界。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

把學生引入學習主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學生可將自學成果發表在BBS論壇中,教師及時點評總結。將傳統的師生之間單向交流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場所。

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教師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學生可以到網上查詢相關的內容,然後進行交流,互通有無,增長見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你說我說大家說)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1)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說明。

(2)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展示、介紹。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

(1) 看登月的實況錄影。

(2)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以直觀的方式進一步感知人類登月的過程,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談感受,學生的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四)拓展延伸

一位作家曾說“一個會回憶,會聯想,會想像的人,才是會構思創作的人。”下面就張開你們想像的翅膀,來完成想像作文。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總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我相信同學們的夢想有朝一日定會實現。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的未來更加美好!

(六)作業

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第一項必做,二、三項任選其一)

1.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為題,全班同學每人輪流寫一段話,發表在論壇上,進行故事接龍。

2. 圍繞“月球”這一話題,展開想像,寫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發表在論壇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