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千古風流人物

來源:才華庫 1.63W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1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把水中那棵被柔風搖動的柳樹,想象成你寫詩的模樣。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

黃蓮樹下,琵琶聲聲。你夜夜點一盞燈,讓跳動的火焰將書卷的墨香點染眉心的紅痣。

捧讀你靜坐窗下的剪影,是秋風的樂趣;捧讀唐詩宋詞的意韻,卻是你唯一的感動。

曙光浮浮沉沉,夕暉明明滅滅,歲月枯枯榮榮。多少次掀開季節的窗簾,卻未能尋到你無語的花影;多少次扣響思念的簷鈴,卻未能聽到你透明的笑聲。

煮一壺溫暖的香茗,舊年的雨露就象清澈的淚,淡淡的甘甜之餘隱隱有一絲寂寞的苦澀。

為何你的一生,是情詩情句壘積起來的一生,從多情走向多情,從尋尋覓覓走向冷冷清清,走向蒼涼沉鬱,走向曉風疏雨蕭蕭的歸來路。

從舊愁走向新愁,你足足走了一生啊,可你還是沒有走出心頭上的愁字。你的愁字有說不盡的意味,有無盡的美好。如風過浩渺的湖面,如夕暮濛濛中的秋色,如窗前憔悴的黃昏疏雨,如年年插在雪裡醉醺醺的梅花。

空寂夜空,一對深情的眼睛滿含期盼。獨坐黃昏,等雁鴻飛來,任殘陽淹沒希望。蕭聲紛紛如雨,無意中淋溼你的雙眸。

是詩意的日子很消瘦。

且坐在自己的影子裡,讀風,讀月,讀雲。

任寂寞的遊思為你抒情,寫下不朽的詩章。

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別,只有在你詩詞中才美麗無雙。連同那綿綿的恨意,開出絕世的憂鬱之花。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柔弱的你盡仰天長嘆:“恨生非男兒,不能躍馬揮戈,馳騁疆場……”

綠紅肥瘦也罷,不過江東也罷,你那一鴻顫慄的情愫已深深的播撒進億萬人的心田之中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人比黃花瘦的不僅是你,萬千心事難寄的不僅是你,乍暖還寒時悽悽慘慘慼戚的也不僅只你。可你抬頭低首之間,有一種破裂的聲音令你不能忘懷。總見感悟的碎片閃著花的光芒,綴滿遺憾。於是泣血撰寫《金石錄》完成了亡夫遺願……帶傷的鳥兒跌落滿枝的寂寞,再愁一千零一遍也不堪回首。任表白枉自佇,白髮欺人,只一種滋味濃在心頭。又溢位心頭。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洗淨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個女人把腰彎成一個大大的愁字。在你心中,愛情凝固,像一個寂寞的小屋;在你的筆下憂愁不動,累積成一枚遠古的化石,一個滿腹傷感奇女子,國破之悽,喪夫之痛,你一樣也沒忘。多虧了你沒有忘,我們今天才有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痛徹;才有了“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辛酸苦楚;才有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肝腸寸斷;也才有了“九萬里風鵬正舉”的浪漫絢麗;才有了“至今思項羽。不敢過江東”的豪邁與悲涼。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2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傑。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他歷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來面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臥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汙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嚐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情,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一生得到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其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3

諸葛亮——上天的寵兒,他似乎擁有揮不盡的才華和無盡的智慧,以至於劉備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赤壁之戰,他舌戰群儒,分析戰事,以少勝多,逼得曹操敗走華容道。公元223年劉備內憂無患,憂忿成疾死後,他又效忠於劉禪,前後六次出師北伐曹魏,最終死於軍中。

一曲高亢的《出師表》,牽動了多少人的心,這篇表文寫於蜀漢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他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對於後主,諸葛亮既是忠貞不一的臣子又是受託孤之重任的長輩。表文中興國安邦之理既要講的透,語氣又不可用重;既要循循善透的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諸葛亮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並且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

如果說,天空的湛藍離不開雲的陪襯,那麼,蜀漢地興盛必然離不開諸葛亮的智慧;如果說,魚兒的暢流離不開水的滋潤,那麼,赤壁的勝敗必然離不開諸葛亮的策劃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4

“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他身著一件潔白的長衫,面帶笑容,從那不屬於他自己的是非之地走出來。他雖出身沒落的的貴族家庭,但他的離去驗證了孟子的“貧賤不能移”。他就是被後世稱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的陶淵明。

他一心向往田園,願過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難山”的悠閒生活。他看穿了官場的汙穢,可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他那理想化的“桃花源”,何嘗不令人神往,又何嘗不是作者自我解脫的一種寄託。

迫於生計,他與四十一歲第三次為官,任彭澤令,本想為民做主,本本想安心生活,但官場上的趨炎附勢,卑躬屈膝與他“愛丘山”的本性相挬,於是他在任職八十一天後高呼“吾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

也許有人要說,陶淵明這種隱居鄉里的.生活是一種逃避,是一種消極避世,不敢正視現實的逃避。既然他生在那個政治黑暗的時代,既然他不能選擇自己的生存環境,和不留在官場,堅持正義與黑暗鬥爭呢?

誠然,在那樣的時代,需要一些勇士去開創新局面,但對於那些有能力的文人,對於那些有志向,但亂世不能讓他們的才能得以施展的文人來說,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理想被撕碎,看著自己的志向被踐踏,他們的心開始滴血,他們的靈開始流淚。他們該怎麼面對?於是他們選擇了不看——歸隱。

如果說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的,那麼也是三分消極,七分明智。因為他歸隱後快活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裡,你以“飲酒詩”表達自己對世俗的憤慨。從酒中走出,歸自然而去。

閱讀陶淵明有一種寧靜,恬淡,輕鬆,似乎有一雙銳利的眼睛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指引我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5

大家都聽說過朱元璋吧!!!他的大兒子的兒子,也就是他的皇太孫——朱允炆。這也是個風流人物呢!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諡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個放牛娃、寺廟裡的小沙彌,經過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一舉掃蕩群雄、推翻元朝,開創了大明基業。他深知,創業難,守業亦難,因此十分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他登上皇位的同時,就冊立了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並延請名儒宋濂等人為太子之師,希望能將朱標培養成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洪武25年(1392年)四月,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史稱“懿文太子”,這令朱元璋異常傷心。朱元璋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受到了考驗,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他的繼承人。而若根據嫡長繼承製度,應該將皇位傳給太子的長子,也就是虞懷王朱雄英,但是雄英於洪武15年(1382年)5月薨,這樣朱標次子朱允炆就成為首選。

然而朱元璋擔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難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此外,朱元璋也曾考慮過從幾個兒子中選擇。二子秦王朱樉此時最長,但他實在玉不琢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棣文韜武略,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是個不錯的人選。一次,朱元璋對幾個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時,翰林學士劉三吾認為不可,“立燕王,置秦、晉王於何地?且皇長孫四海歸心,皇上無憂矣。”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朱元璋於是下定決心,9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從年號來看,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2歲的時候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峰,承繼了朱元璋開創的一統天下,改年號為建文。然而,細心的大臣會發現,新君的臉上並沒有君臨天下的驚喜,更多的則是愁容。是啊,年輕的皇帝面前有兩道難解的題目:一是如何改變太祖建國以來形成的`動輒殺戮的嚴峻政治氛圍;二是如何解決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也許太祖朱元璋生前並沒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孫登基伊始就開始著手變革他所開創的大明王朝。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採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情。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乃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的改變。他還立即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之官職。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6

古往今來,風流人物數不勝數,他們不畏權貴,一心報國。栓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諦。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你精忠報國,視功名為糞土,你帶兵抗金,氣勢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你慘遭奸人陷害,含恨屈死。你是一代英雄,是抗金的功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你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你躬耕隴畝,隱居隆中,你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你輔佐劉備,興復漢室,你作八陣圖,為天下奇才。你被眾人評價,是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是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你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名臣。你在抗元被俘,誓死不屈。你不畏強權,英勇就義。是儒家所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代表。

這些千古風流人物,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雖不用捨生就義,但也要像他們一樣報效國家,為國爭光。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7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李易安,“年年雪裡,贏得滿衣清淚!”林妹妹,“紅消香斷有誰憐?”吾更愛千古風流人物――曹操是也。

――題記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沒有誰能像曹操那樣,引發我無限的思緒和敬意。雖然曹操不具有劉備的仁德、呂布的武藝、諸葛亮的聰明,但是他的智慧和謀略是這些人都不具有的。三國時期,可謂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而我卻偏愛曹操。

人有才不難,有德也不難,難得的是德才兼備,而曹操曾東征袁紹,路經一片麥地,他下令不得踐踏麥子否則將要問罪。自己卻因馬受驚而踏壞了不少麥子,他便要自行問罪,卻因手下眾將力勸,最終,他還是割發代首,以減輕其罪行。千古流傳,吾動之!

曹操還曾為迎接一位謀士的投靠,而赤腳相迎。這樣的行為所體現出的仁德,也並不亞於劉備那樣淚水似的仁德。仁義之至,吾動之!

曹操非常看重人才,這一點劉備與孫權遠不及他。龐統曾先後投靠孫權與劉備,但因龐統貌醜,孫權竟不任用,而仁德美名遠揚的劉備也只是封龐統一個芝麻大的官。可龐統在赤壁之戰前夕,詐降曹操之時,曹操卻重宴相待,封其大官,不以其貌醜而嫌之。極具領導風範――愛才!吾動之!

曹操不但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更是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就在我讀了他的《蒿里行》後,對他更加敬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句詩,深深體現了曹操對遭受到戰亂的百姓的同情。愛民之心,吾動之!

記得我讀《三國演義》時,總希望曹操能贏,這樣一位德才兼備、任人唯才的.人不贏,真是天理不容。但是他每次在戰場上遇見諸葛亮,總是大敗而歸。他雖然輸了,在他有生之年沒有完成統一中國的巨集願,但是他的千古風流卻讓我感動!

歷史早已過去,我們現在在追溯舊事,來看曹操之“奸”。曹操之“奸”並不令人憎惡,那是因為他的“奸”是豪傑之“奸”,並非小人之“奸”。古往今來有兩種人,一種人為現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後已;一種人為理想而生,死而後已。曹操就是後者,他的確實現了超時空的存在,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8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成了多少人夢中的偶像,現實的楷模。她的凌雲之志,她的萬丈雄心,以及她巾幗不讓鬚眉的風格,不能不讓人由衷的欽佩!直到今天,武則天仍是一個謎一般的女子,高高聳立在人們的視野中。

就連中學的女生們,也抑制不住自己的仰慕之情,說著當如武則天的豪言壯語,更不知有多少人感嘆:女子當如武則天!

古代,男尊女卑是社會的習俗,武則天以一個平凡的女子,依靠自己超人的聰慧和過人的膽識從一個普通的後宮女子直到皇帝,的確創造了一段傳奇和神話。皇宮禁地,富貴和權威齊集,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武則天能在勾心鬥角,利慾充斥的紫色宮牆內,縱橫捭合,不但把握了自己的命運,而且把天下踏在腳下,這哪裡又是一般女子所為!有多少人千方百計、苦心詣旨、終身奮鬥,也不過是為了後宮的一席之地,以求衣食無憂,富貴常伴,光宗耀祖。大不了覬覦皇后之位,母儀天下,但這又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又有多少人連這個念頭恐怕都不敢起。

武則天,不但做到了母儀天下,而且敢為天下先,如一把利劍刺穿所謂的封建道德的層層阻難。

高高在上的武則天,把天下的興亡都抓在手中,發號施令,英武絕倫,她用她的.知人之明,識人之智,用人之術,把一個繁盛帝國的根基深深紮下。一個女子,能成就眾多男子不能成就的事業,能讓世界因她而精彩,離開她不行。這樣的一個女子,真乃英雄。女子當如武則天!

她憂國憂民的心召喚著天下的英才,她用心結著一張網,網住了大唐的盛世。發號施令,浩蕩儀仗,從者萬千,不過是琴之一曲,曲過就是難言的寂寞。春去秋又來,樹葉綠了又蕭瑟。秋夜枕涼,無邊的帳幔,空蕩的殿堂。一滴淚,在月光下閃著寒光,風搖著大殿頂上的風鈴,不時在夢中迴響,誰又會看到,一代女皇獨自垂淚!

面對重重的困難,她鎮定而驕傲。大唐必須向前走,能帶領的只能是自己。她以無比的自信信手揮灑,天空風和日麗。她鼓起自己所有的勇氣,爬一方萬眾矚目的高峰,她捧起大唐萬里的河山,用心鐫刻著最美麗的風景。

一個女子,謀劃著一個大國十萬裡的出路,運籌著千萬人生活的藍圖。而肩上扛著的,已知的未知的多少困難、艱險,都如大山般向自己的壓來。有時她也在問自己,登上高峰到底給自己帶來什麼?高處只有不勝寒!命運如果註定讓一個女子來負擔所有的沉重,為何還給了她如斯的寒冷。

冬雪又飄,四周寂靜無聲,唯聞一聲嘆息,唯有獨依門樓望白茫茫的大地。屈膝的奴婢,只是機械的做著該做的事。前呼後擁的人群,誰又是自己的知己,可以噓一聲寒,問一聲暖?什麼時候可以放肆的笑幾聲,自在的跳幾曲舞,贏得幾聲喝彩幾聲噓籲。什麼時候可以獨登高山,看風景無邊,泛舟西湖,任時光荏苒?

只是啊,春花秋月等閒過,白了少年頭。腳步蹣跚,容顏早逝。夢裡依舊的,是家鄉的小河,家鄉的茅屋!只是啊,誰來傾聽自己的心事,訴一訴時光的腳步。誰來安慰走向年邁的心靈,回到曾經的年輕?但她笑,樹已成林,花已開放。但她笑,百年孤獨,千年滄桑。

高高的無字碑,空空的碑文,猶如空空的寂寞,誰來書寫她的一生?人已遠去,消失在歲月的風塵,她已不見,只有風在吹,小草在招搖。

匆匆去了,萬事皆休。去追隨她摯愛的高宗,再同他訴說這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讓心靈再次找到溫暖和呵護。那裡該會有擁抱,讓自己回憶起當初入宮是的歡喜。

女子當如武則天,誰知那份雄心,展鋪在艱辛困苦的舞臺上,誰知那高高的寶座,其實冰冷的異常。女子當如武則天,誰知那份深深的寂寞,足以把靈魂啃噬的殘缺無比,誰知那深味的孤獨,如秋風掃著青青的樹葉。女子當如武則天,誰知一世的英名,都賦予了黃土,誰知坎坷的一生,只是一座土丘,一具沒有文字的石碑。千種風情盡埋,萬種方儀都隨風。女子當如武則天,風華絕代,雲起浪湧,她在歷史的天空中沉默不語,身後一片喧譁。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9

“山東及時雨,孝義黑三郎”,“仗義疏財,忠肝義膽”,“梁山呼保義,鄆城宋公明”,這一切的聲音,都在共同呼喊著一個名字——宋江。

一個父兄眼中“孝字為先”的孝子,一個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頑劣之徒,一個由“忠”和“義”交織而成的歷史碑文。

施耐庵筆下的宋江是《水滸》中矛盾的中心,在報效朝廷和建設梁山中,在盡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終處於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與“仁義”間的選擇。

宋江是“仁義”的,“及時雨”的稱謂非他人能及,“救晁蓋”、“濟武松”、“殺閻婆”、“三打祝家莊”,這一幕幕至今仍然歷歷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條,“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準則,這一切,都樹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將中的地位,位列天罡,執掌地煞,何等的榮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暢快;劫富濟貧,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風。

但這恰恰是施耐庵為宋江吹響輓歌前的空響,宋江畢竟還是一個鄆城小吏,在他的骨子裡,透著的是對大宋王朝忠貞報國的志向。“敢笑黃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樓的詩,看似輕視朝廷,實為他因報國無門而空自嘆息。

不論是晁蓋打曾頭市後的私見宿太尉,還是水淹高太尉後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蓋死後,替換“聚義廳”為“忠義堂”大匾,處處透著他對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卻忘了,在腐朽的趙宋王朝裡,哪有他一個鄆城小吏的生存空間。

可悲呀,可嘆!可憐梁山一百單八將盛極一時,最後卻落得死散凋零。

縱然面對這些,宋江在忠與義之中放下了曾經緊握的刀槍,在忠與義中作出了最後的選擇,對於宋朝的毒酒,他一飲而盡,想以死“表明忠義”,更令人惋嘆的是,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讓他服毒酒隨他而去。

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圓幾何,成大任,重大義,男兒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筆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與義的交織中,迷失了自己,最終只能淹沒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與“仁義”之中,他選擇了忠君,選擇了一條看似美麗卻永無出頭之日的道路。

他走了,或許他依然會笑對朝廷,依然毫無怨恨,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來,我願看到那個真正“笑黃巢”的宋江,那個水泊裡“替天行道”的宋江。聽,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蘆葦水道中飄得很遠,很遠:“生死至交一碗酒……”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10

其實,我在潛意識裡就一直認為;曹操是不可逾越的曹操,是我們中國人的輝煌,而且,我一直很痛恨羅貫中,曹操,明明是一個拿破崙似的一個人,不,是遠超於拿破崙的人物,卻被他們寫成都了一個無恥的小人。

說曹操是奸雄,其實英雄才是更貼切一些,曹操的聰明才智卻被說是奸詐狡猾,這實在是天大的冤情。

其時,曹操從小就很聰明,小時,曹操很頑皮,他父親忙於事,沒時間管他,但是,他叔叔經常告訴曹操父親關於曹操的一些劣跡,曹操對他叔叔可謂是恨之入骨。但是礙於是長輩;沒有發作,終於,他想到一個好辦法有一天,曹操的叔叔看見曹操口吐白沫,渾身抽搐,忙向曹操的父親說,曹操生了重病。待曹操的.父親回來時,曹操正在玩耍,其你道:“你不是生病了嗎?”曹操笑道,“我沒病啊,誰人咒我?”後其父不再相信曹操的叔叔。

曹操這不叫奸,這是智慧的體現。

從驍騎校尉到大漢丞相,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一人知道。

憑什麼說曹操奸詐,智慧難道只是諸葛村夫所有的?難道屬於一個敗在曹丕手下的人所有?

曹操是用計,諸葛亮也是用計,雖說手段不同,但目的殲途同歸,那樣曹操亦可稱為智絕,諸葛亮亦可稱為奸絕。

如果說曹操殺死許多人,那諸葛亮和周瑜小兒叱?他們一把火燒死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八十三萬鮮活的生命,遠遠超過曹操休殺人之數的百倍千倍。

試問,在三國鼎立時期,有誰能超過曹操,論智慧,他不亞於諸葛亮,論武力,他與關柴夫,黑臉飛之比毫不遜色。

三國第一人,決定是曹操之所得。

五十四歲之時,亦戀大喬,小喬,何不為風流。

曹操,人類心中的驕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