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2.0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1

一、前言

本課選自北京師範大學按照新課程標準編寫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第二單元的最後一課,是一節活動探究課。學生在學習了“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單元內容後,對社會發展的歷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推進有了初步認識,瞭解了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感受到時代進步對人類社會的重要影響。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一定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用身邊的“歷史”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增強學生的感悟,激發他們的時代責任感。同時,歷史課的實踐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但書本的歷史距離他們畢竟很遙遠。他們渴望走出教室,用自己的頭腦、眼睛和行動,近距離感受身邊的“歷史”變化,見證社會的進步。

2.經過一段時間的歷史學習,學生已經能自主形成正確的觀點和想法,並具備來證明這種觀點和想法的一定能力,如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定的表達能力等。

3.國中階段的孩子們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願意通過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歷史的探究活動課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調動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計劃採用的教學方法:互動式學習: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也就是創造一個充滿探索精神和自由表現的學習情境。

四、活動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學會合作學習,在對蒐集資料進行整合時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能夠運用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通過與人交往、合作、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室、圖書館、博物館、網路等資源,收集資料,並進行妥善處理,培養自主獲取資訊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進行市場調查,家庭採訪進一步瞭解身邊歷史的變化;能夠通過社會調查,進入社會情境,接觸社會現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等途徑,瞭解社會基本運作方式,人類生活基本活動,積累社會生活經驗。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樂趣,認識到“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努力學習,與時俱進而自勵,創造更好的明天。

五、活動重點和難點

(一)活動重點:

活動內容的思想性要寓於知識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帶動知識性;同時還應考慮中學生年齡特徵、個性特徵,以及活動內容與課內知識的聯絡。

(二)活動難點:

歷史課外活動應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力求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結合起來,這是搞好歷史課外活動成敗的關鍵。

六、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教師的準備工作:積極認真的備課:包括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其他準備工作:蒐集、準備必要的資料、資源;製作必備的課件;教師佈置給學生的準備工作:確定活動主題(主題一:照明方式的演變與更新;主題二:交通運輸方式的'演變;主題三:莆田的名稱由來;主題四:莆田工藝城的發展與變化);確定活動小組;確定小組長及主持人;制定活動計劃書;課後根據主題蒐集資料並進行資料整合;

2.學生蒐集資料:學生確定主題;分組蒐集:根據主題;制定研究方案、步驟和方法;具體蒐集、分工合作。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匯入新課

人類天生就有一種歷史情結,正如孩子出生要知道自己的母親,浪跡天涯的遊子難以忘卻故土。尋根意識、歷史意識、家園意識都表現出對歷史的依戀。你最感親切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事物,你想對它們有更深入的瞭解,就需要探究這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內涵。今天就讓我們展示身邊的歷史變化,感受祖國博大的文化吧!

2.學習新課

活動結果進行展示,各組學生準備以各種形式加以展示。如通過課件製作、新聞釋出會、自制模型等形式予以展示。

教師只是適當加以指導,充分體現綜合實踐課的自主性的特點,學生根據自己所長蒐集、展示。

3.課堂小結

以評價進行小結。

附:“瞭解身邊的‘歷史’”活動評分表 (學生自制)

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體現綜合實踐性特點。

4.課堂練習

歷史課上要進行一次題為“瞭解身邊的歷史”的探究活動,請你設計一個活動方案。(寫出基本步驟即可)

5.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1.上活動探究課,教師必須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確定題目時,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也要給予必要的引導,如:明確目的、制定計劃、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節日上的新的發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情感。通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節日等方面發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法: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日的發展內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麼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四、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麼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在南方經濟發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著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後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著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麵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產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熱鬧的瓦子

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瓦子”。瓦子裡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日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七年級歷史教案2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國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國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於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瞭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並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資訊,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鍊,並且運用聯絡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儘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 “遊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後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徵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衝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物件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網際網路、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並且樂於參與教學,善於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並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瞭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於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鬆匯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後,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噹噹》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鬆、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麼關係,並詢問:同學們是否願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顯示今天的學習遊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並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瞭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後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定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後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 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螢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 學生使用白板 遊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 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後,我引導學生迴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於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後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裡,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 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並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x。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後,服飾也不再體現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 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歎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國中政治課中關於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 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資訊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徵。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於統治階層又屬於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於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 學生使用白板 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讚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後面的活動。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絡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4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2、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況。(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從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讀教材,總結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目標導學二 金滅遼及北宋

(一)滅遼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宋金對峙形勢圖)

2.提出問題:圖中金滅遼的基本概況?

教師指出:女真崛起之時,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勢力收復被遼佔領的失地,遣使與金相約夾攻遼朝。1125年,遼被金滅亡。

(二)滅北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2.(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背景)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為什麼金會在滅遼之後對北宋動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在滅遼後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3.(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敘述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著妥協求和。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目標導學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體出示問題:南宋的建立情況)教師講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況。(北宋滅亡後,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多媒體出示岳飛影象)根據課本知識回答岳飛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復失地: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

教師講述:工業革命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加深了當地的貧窮落後。以印度為例,英國對印度的棉紗輸出造成印度棉紗工業衰敗。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3.(多媒體出示宋金對峙圖和問題: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分組討論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內容: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3. (多媒體出示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教師總結:宋金議和的最終結果 (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資訊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裡。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裡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裡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裡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5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匯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籤: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6

第一單元史前時期:

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類歷史的起源,指導元謀人是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2.瞭解北京人發現的過程,指導根據化石推測北京人的特徵及生產、生活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知識要點。

2.通過觀察《人類進化示意圖》《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說出人類進化的`

大致過程及我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情況,初步掌握閱讀歷史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講述北京人遺址發掘過程中的小故事,體會考古學家執著探索的精神,結合北

京人遺址中的考古發掘,認同北京人遺址在同期遺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學重點:

北京人

教學難點:

勞動創造人本身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相關的課件及資料圖片,發給學生預習指導,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學習。

的特殊之處?

觀察第二幅圖片,認識達爾文及達爾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7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藉助鄉土歷史——齊國曆史的獨特魅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歷史並不遙遠,歷史就在身邊,培養學生主動探討,善於蒐集處理資訊的方法,通過問題導學,啟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並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各國不斷改革,是國富兵強的根本。

2、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藉政治威勢,晉國憑藉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2、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併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過程

匯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傑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麼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麼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麼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根據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後做一概括總結。

①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③“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麼?

過渡:齊桓公以後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後持續百餘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麼?

3、為什麼本處於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麼?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嚐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說明了什麼?(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後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並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麼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麼?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絡,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絡,分析因果關係,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

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曆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於“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裡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裡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瞭解身邊的“歷史” 的教學設計 10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