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設計參考

來源:才華庫 1.11W

關於教學設計參考

關於教學設計參考

篇一:小熊購物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混合運算

小 熊 購 物

第1課時

教學內容:P2 --4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熊購物”的情景,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後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書寫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3、引導學生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能正確進行乘加、乘減兩步式題的計算。

4、培養學生書寫規範,計算認真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法學法:引導發現法、動手操作法

教學準備:口算題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開火車)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觀察下面每個算式裡含有哪些運算?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導學生認識:只有加、減法計算的兩步式題一般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購物的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仔細觀察主題圖,提問:你能知道那些數學資訊?

2、提出問題:假如你們是顧客,你想買哪兩種食品?每種食品的數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師選學生提出其中一個問題,引出例題:胖胖要買1個蛋糕和4個麵包需付多少錢?

3、解決問題。

(1)嘗試獨立解決。

(2)學習脫式計算:3×4+6 6+3×4

(3)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

組織學生討論:3×4+6 6+3×4 各表示什麼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塊麵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塊麵包和1個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紅的“3×4”表示4塊麵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個蛋糕和4塊麵包共付18元。

這兩種情況所付的錢都是相等的。所以,3×4+6與6+3×4這兩個算式都可以求出買1個蛋糕和4個麵包共付多少元。

(3)以上兩個算式有什麼共同點?(都含乘、加計算的兩步式題)

討論:含乘、加計算的兩步式題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4)認識脫式計算的格式。(板書)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該付18元。

是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式題。)

板書課題: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

提問:這樣的式題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

2、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計算。

四、總結強調:

1、計算乘加、乘減兩步式題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既有加法,又有減法,而且還有乘法的兩步式計算題,我們把它也叫做“混合運算”(板書:混合運算)

五、作業設計:練一練 第4、5題

板書設計:

小熊購物(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該付18元。

教學反思: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對用乘法計算和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已經有了認識,但是對學生來說,理解“先乘後加減”的運算順序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運算順序上。教學時,我從學生感興趣的購物活動入手,圍繞這條主線,引入問題、分步計算到綜合計算,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先算乘法的合理性。不足之處,在分析解題思路時,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說為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學生的年齡小,口頭表達能力不夠好,導致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比較多。

篇二:四年級習作《寫童話故事》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習作指導課《寫童話故事》

一、教材分析

本次習作是在以“童話”為主題的單元閱讀學習之後,是在以“讀童話、編童話、講童話、演童話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學習之後,學生對童話的內容、特點有了基本的瞭解,對童話故事有了一定的興趣。學生們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可以通過本次習作──寫童話故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童話的特點,進一步培養學生讀童話、寫童話的興趣;初步領會編童話的方法;培養學生想象與表達的能力,讓學生樂於表達,易於表達;感受童話的魅力及編童話帶來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1、能展開豐富的想象編童話故事

2、把故事情節寫得生動有趣。

3、學習修改自己的習作和欣賞評價他人的習作,感受編童話帶來的快樂。

三、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讓想象變得豐富。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最近,我們讀了許多的童話故事,認識了許多童話人物,今天,老師還為大家請來了一位童話人物,看看它是誰呢?(課件:出示小蜈蚣的圖片)

咦,它在說什麼呢?(課件:出示小蜈蚣說的話。)

一起讀一讀。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根據這句話來寫童話故事。

2.激趣提問。

讀了小蜈蚣說的這句話,你有什麼問題呢?看看誰的問題最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學生提問。教師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3.教師相機引導:

(1)鞋從哪兒來的呀?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買做??

(2)是一些什麼樣的鞋呢?咱們想象一下?

A學生想象

B教師啟發想象:咱們還可以讓想象更豐富一些,來,老師給你們一些啟發。(課件出示圖片:丁丁鞋、香香鞋、跳跳鞋、帶帶鞋)也許還有?

4.小結方法,引導學生朝後想。

大家都根據小蜈蚣說的這句話在想小蜈蚣有鞋之前的事,(課件)咱們把它歸納為朝前想。(板書:朝前想)帶著這些問題大家還想到了故事中一些有趣的地方。現在,小蜈蚣已經有鞋了,小蜈蚣有鞋之後又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咱們在想的時候哇,不僅可以朝前想,還可以朝後想。(板書:朝後想)

好吧,就按照咱們所總結出的方法,(課件)根據老師的提示和你們自己所想的問題在音樂聲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想一想吧。

(1)學生交流,師相機用詞歸納並板書學生故事中的情節。

孩子們想出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咱們三言兩語地說說看。

(2)小結:剛才孩子們按照“朝前想,朝後想”的思路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板書:想象豐富)根據小蜈蚣的一句話想出了這麼多有趣的故事。老師也獎勵你們欣賞一個有趣的故事片段。

(二)例文引路,將情節寫得有趣。

1.學習例文寫法。

(1)咱們來讀讀這個童話片段。看看故事中哪個地方最有趣,小作者又是怎樣將故事寫得有趣的。

課件出示片段:

小蜈蚣那一百雙丁丁鞋穿在腳上立刻便響起了美妙的音樂,樂得它一會兒伸伸這條腿,“丁丁丁──”一會兒跺跺那隻腳,“噹噹噹──”它興奮地說:“我的鞋子會唱歌!我的鞋子會唱歌!”一群小鴨子正好走過,也跟著音樂的節奏,左擺一下,右搖一下,還哼起歌來:“嘎──嘎嘎!嘎──嘎嘎!”隔壁的狗熊大嬸聽見了,也一邊扭著她那肥肥的腰,一邊揮著她那厚厚的掌。大象可羨慕了,對小蜈蚣說:“你那麼多雙鞋,給我兩雙行嗎?”不等小蜈蚣回答,狗熊大嬸接過去說:“能把你的一個腳趾頭塞進去就謝天

謝地嘍!”

(2)你覺得這個故事中哪個地方最有趣呢?

教師相機板書:“說”起來;“動”起來。

(3)小結:看來,讓童話中的人物說起來了,動起來了,故事就會變得有趣了。(板書:故事有趣)

而且一個個童話人物就彷彿從紙上跳到了我們的面前,咱們就能讀著文字把故事表演出來了。想試一試嗎?

(4)師讀故事,全體學生演童話片段。

現在,你們就是小蜈蚣,狗熊大嬸,小鴨子,大象了,咱們看著文字該說就說,該動就動。可以站起來喲。

多有意思呀!等會我們也要也像這位小作者一樣寫出童話故事中最有趣的一個片段。如果我們真正地讓童話故事中的人物說起來了,動起來了,我們也能將自己寫的故事表演出來。

(三)課堂練寫。

1.同桌互說,互演故事。

打算寫哪一段呢?(課件)讀讀咱們的寫作要求,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吧。你也可以一邊說一邊把最有趣的地方表演給同桌看。

課件出示寫作要求:

“請你寫出童話故事中最有趣的片段。可以用下列提示作開頭,也可以自編:

(1)小蜈蚣終於有鞋穿了,它決定將所有的鞋都穿上??

(2)小蜈蚣穿著它那漂亮的鞋子走出了家門??

(3)小蜈蚣決定去商店買鞋了??

??”

2.課堂練寫故事情節。

在孩子們的故事中,有的小蜈蚣穿上了隱身鞋,有的小蜈蚣將自己的跳跳鞋送給了森林裡的朋友們??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趕緊寫下來吧。看看誰能讓故事中的人物說起來,動起來。最好還能讓我們讀著故事就能表演起來。

學生習作。

(四)評改習作。

1.引導學生學習欣賞、評改兩篇。

誰願意將自己寫的故事片段與大家一起分享?其他同學邊聽邊看看故事中的童話人物說起來沒有,動起來沒有。

優美的朗讀會讓你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2.學生自改。

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自己編的故事,對照要求進行修改。課件出示修改要求。

3.改後習作欣賞、評價。

(1)哪位孩子願意將自己修改後的童話與我們一起分享分享?

其他孩子可注意看看他的故事中,童話人物說得怎麼樣,動得怎麼樣。

(2)哪些同學還願意將自己習作中寫得最有趣的地方與大家一起分享?

(五)拓展,總結

你們看,我們大家根據一個句子,按照“朝前想,朝後想”的思路,就編出了這麼多想象豐富的故事,還試著讓童話中的人物說起來,動起來,咱們的故事也變得越來越生動有趣了。相信孩子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繼續採用這樣的方法還能編出更多有趣的童話來。

篇三: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學目標

1 .抓住細節描寫,品味文章內容,把握作者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 .通過文字分析,學會細節描寫的方法,品味文章作者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找出文中對亡妻的生活細節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鑑賞細節描寫,體會文章語言特色

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是蘇軾對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這種深情,我們的現代作家孫犁也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板書課題)

亡人: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關於某人的事蹟,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 (見學案,請生回答)

師:本節課我們要完成那些目標呢?誰來讀一下(出示ppt)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明確目標,讓我們進入文字,快速瀏覽課文,請用最簡潔的詞語給每一段擬一個標題,找一找文中寫了亡妻哪些逸事?(見學案,討論完善)

板書 : 緣定、初識、持家、臨別

(三)再讀課文,欣賞細節

1.過渡:孫犁回憶妻子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中注重細節描寫,什麼是細節描寫呢?(生回答,見學案)

細節是細小的環節和情節,可以是一個細小的場景,也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

用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來體現人物個性,展現人物情思的藝術手段叫做細節描寫。

師:細節描寫有哪些作用呢?請同學讀一讀課本108頁的資料讀一讀。

明確:組成作品的價值,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作品的主題。

2.過渡,細節往往於細微處不同凡響,往往通過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讓平凡事情細緻感人,作者是通過哪些細節來刻畫亡妻的?你讀出了什麼呢?(結合學案提示) 明確:

細節1:她點頭笑著說:“真不假,什麼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裡來!”——一如既往的溫柔和內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對婚姻的滿意。

“點頭笑著”動作、神態、語言描寫

妻子一如既往的溫柔和內心的幸福感以及對婚姻的滿意。作者對那天的雨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大凡人們感謝天,是因為他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難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將自己與妻子的婚姻記為“天作之合”正是因為妻子給他帶來了愛、幸福、寬慰、甚至寫作的靈感、語

言的源泉。

在此,與其說作者在謝天,不如說是在謝妻;對天的感念,其實就是對妻的感念。

細節2:“我看見站在板凳中間的那個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鑽進了一輛轎車。”

“盯”“跳”“走”“鑽”——靦腆害羞

“ 盯”,寫出了一個姑娘對自己未來夫婿的強烈好奇心。從未見過面,卻已是確定的婚姻關係,這種好奇心是如此的強烈,以至她不顧姑娘家的禮節,大膽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然而這一盯,卻暴露了自己,於是不顧穩重,“鑽進”了轎車。寫出了亡妻的靦腆羞澀,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這個印象留在了他的記憶最深處。

細節3:她嚴肅地說:“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禮教觀念很重,又非常質樸。

細節4 :“麥秋兩季,??那你哭什麼呢?”

“她彎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個後仰,沾了滿身土,北瓜也滾了滿地。她站起來哭了。母親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個個揀起來,背到家裡去了。” 初為人媳的嬌慣、柔弱

細節5:我從外面回來,看到她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勞

妻子婚後跟婆婆到地裡摘北瓜,背不動被筐子弄了個後仰。此細節生動地寫出了妻子的柔弱

明確:用對比和鋪墊的手法寫妻子如何從一個嬌慣的女兒變成一個吃苦耐勞的妻子與慈祥的母親。

細節6: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下走。——關愛孩子

細節7: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易於滿足

一個婚前丈夫把兩丈花布寄到她孃家去的小事,她不但記了一輩子,並且臨終還令她“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充分體現妻子對恩愛的珍視。

總結:通過細節描寫,為我們展現了平凡生活中亡妻的美,一段和諧幸福的婚姻,光有一方的美是不夠的,夫妻雙方的情感更重要。

3.那作者對有怎麼樣的情感呢?讀課文,並在文章中找出來

明確:懷念,感激,自責,歉疚

補充:抗日戰爭時期作者在外奔波,沒有顧及到家人,文ge中有遭受到迫害,離開家在幹校勞動,1955年起身體多病,家裡活幹得少,沒有擔負家庭的責任。

4.既然作者講的是我對妻子的愧疚之情,為什麼文章的最後一個片斷講的卻是妻子幸福地離去?妻子含笑離開人世難到不應該是丈夫最大的欣慰嗎?(討論)

這種幸福是對於亡妻而言地,她知道這塊花布的背後藏著丈夫對她的理解和愛,縱然一生含辛茹苦也可以幸福地含笑九泉了。但是對於作者而言,亡妻的幸福感卻更增加了他心中的愧疚,亡妻對於婚姻幸福的要求很低,只是一塊花布就讓她感到了幸福,可就是這樣最低程度的回報,作者做得也很少。面對妻子最後的一笑,作者心中湧起的是再也無法補償的愧疚。我想人生最大的悲傷也莫過於此,這是一種至悲。(板書:至悲)

我們甚至可以講亡妻的每一分美,都在增加作者心中的悲,作者心中的至悲來源於亡妻的至美。請同學將最後的片斷再讀一下,體會一下這至美至悲的情感。

5.最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孫犁的這首《悼內子》“一落黃泉兩渺茫,魂魄當念舊家鄉。三沽煙水籠殘夢,廿年囂塵壓素妝。秀質曾同蘭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老屋榆柳今尚在,搖曳秋風遺念長。”

是的,老屋榆柳今尚在,只是斯人已去,物是人非,留下來的只有亡妻的笑貌和綿綿如秋風的思念。

(四)比較品讀,感受文章語言特色

請比較原文與修改後的文字,談談自己的看法。

修改片段一:她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像極了兩個生薑頭,)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進了肉裡。我看了痛心不已,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愧疚!)

修改片段二:臨終之前,她(深深地吸了口氣,很吃力地)問道:

“你那時為什麼把布寄到我孃家去啊?”

我(強忍住悲痛,哽咽著)說:“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啊!”

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她在即將告別人世時,心中念掛的居然是這樣一件於我來說不值一提的小事,這讓我再也不能抑制悲傷,淚水噙滿了眼眶。)

明確:孫犁那種平淡蘊藉的語言完全被破壞了。作者的感受不用言明,應留給讀者想象空間。

清新自然,通俗易通,簡潔精練,細膩多情

鐵凝:當我重讀了他的作品,依然深深地受著感動。他的作品所抵達的人性深度是那麼刻骨;它的既節制、又酣暢的敘述所成就的氣質溫婉而又凜然;它那清新而又講究的語言,以其所呈現的素樸大美使人不願錯過每一個字。

一則字字皆是血,句句都是淚,全文悲痛慘絕,不忍卒讀,悲痛濃得化不開。

(五)總結:

亡悼主題有不同的風格,但是率真的性情、真誠的人格、真摯的情感,具有打動人心的永恆魅力。情到深處,在華麗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唯有那真實而刻骨銘心的細節和質樸平淡的語言,才能留給讀者無盡的遐想和回味。這篇文章語言質樸,正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體現。

附:板書 亡人逸事

天作之合

看戲相親 真實的細節

勤勞持家 平淡的語言

臨終訣別

篇四:《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學設計--邢燕

《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學設計--邢燕 一、教材概述:

★ 課名是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 ,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七單元第20課的部分內容。

★ 本部分內容所需課時為1課時.

★ 蘇維埃俄國誕生後,擺在俄共面前有兩大任務:鞏固政權和向社會主義過渡。在完成這兩大任務的過程中,俄國先後採取了戰士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也就是這節課的兩個核心內容了。

二、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新經濟政策的主要要點;

(2)理解: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歷史原因、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3)運用:探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對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及對當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借鑑意義。

★ 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結合多媒體,主要以創設情境,問題探究方法為主結合談話分析、解析史料、歷史比較等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進行較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任何一種經濟體制的確立,都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都要隨社會的發展不斷調整,改革是社會主義不斷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三、教學重點:

★ 重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 難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四、教學設計:

匯入新課:

欣賞影片《列寧在1918》經典片段:一位瘦弱的老農坐在街道一個偏僻的角落裡,面前擺著兩個裝滿農產品的袋子,顯然是在兜售自產的農產品,類似於“擺地攤”。老農似乎有所顧慮,經常四處張望。同學們能找出上述場景中的不正常之處嗎?

生1:擺地攤應在人多的地方,不應在偏僻角落。

生2:商品應醒目地擺放,不應放在袋子裡。

生3:憑勞動賺錢天經地義,為什麼要有所顧慮呢?

師:我與大家有同感,這是為什麼呢?

生:不知道

師:《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這一課將告訴我們答案。

推進新課: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問題探究:什麼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它在什麼背景下實施?為什麼要實施?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又帶來了那些影響?我們該如何評價它?、

1、背景:

指導學生根據《列寧在1918》中的片段並結合教材引言和正文第一段,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分析、歸納、概括。

2、目的:

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援紅軍,戰勝敵人。

3、內容: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內容,師生共同分析每項措施所起到的作用。理解其政策的“戰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點,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使學生加深對這一政策執行力度的感性瞭解。

4、作用及評價:

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提供的材料,抓住列寧引言中的關鍵詞“戰爭條件”和“基本正確”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實事求是地評價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進而說明在國內戰爭結束後,其政策的消極影響日益嚴重,以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黨領導人不得不正視現實,調整經濟政策。

二、新經濟政策:

1、背景:1920年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經濟危機: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爭使2000多萬人喪生,農業生產直線下降,1920年的糧食產量只及戰前1913年的一半。日用物品嚴重缺乏,糧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數工廠無法開工,1920年的工業產值只及戰前的13.8%。

政治危機:經濟困難引起政治危機。生活的困苦引發人民的不滿情緒,廣大農民、工人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滿,特別是農民強烈反對餘糧收集制,要求經營自由和貿易自由。

2、實施:1921年3月。

3、內容:

採用表格的形式將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措施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分析二者的不同之處:“戰時共產主義”的特點是用強制性經濟統制手段來管理經濟,違背經濟發展規律,而新經濟政策則是利用市場和貨幣關係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進而加深對新經濟政策的理解,並由此得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和“新”的含義。

4、作用:

在講這部分內容時適當出示資料材料,如將1913年、1920年、1925年三個時期俄國工業和糧食生產增長狀況進行比較,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積極作用有比較直觀、具體的認識,也可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方法。

課堂小結:

十月革命的勝利宣告了蘇俄的誕生。為鞏固新生政權,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對擊退敵人的進攻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新經濟政策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它是在承認落後和自身錯誤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但是由於後來的蘇共領導對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20世紀20年代末,新經濟政策被逐步取消了。代之而起的是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舉事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成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鞏固練習: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之所以是一項臨時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 途徑,主要是因為:

A.與生產力水平不相適應 B.調整了生產關係

C.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D.拆散了工農聯盟

2、(09年廣東卷B)列寧曾講過:“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這裡的“嘗試”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3、在三年內戰結束的若干年後,列寧說:“俄國就像是一個 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拄著柺杖走路了。”這裡的“柺杖”指的是:

A. 蘇維埃政權 B. 新生的蘇聯 C. 新經濟政策 D. 計劃經濟體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