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孝廉是什麼意思舉孝廉的利與弊

來源:才華庫 2.99W

舉孝廉的利弊:

舉孝廉有利的一面。

學生(受教育)——皇宮侍衛,補郎或者補吏(行政實習)——舉孝廉(被選拔)——考試(合格後入仕)。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把那些有能力的人員選了出來。使得原來被補吏的太學生,依舊有升為做官的機會,而不僅僅是一個吏。這些人中,雖然還有一部分是貴族子弟,但更多的是貧寒子弟。這就使得原本把持在貴族、功臣、富豪手中做官的權力,轉移到了更大的.範圍之內。普通人通過在太學的刻苦學習,有了為吏為官的機會,寒門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國家也可以選到真正的人才。這是舉孝廉的有利的、積極的一面。

舉孝廉不利的一面。

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到了最後,卻完全變形,已經失去了選拔人才的作用。“蓋當時薦舉、徵辟,必採名譽,故凡可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為苟難,遂成風俗。”原先西漢時期,只需要官吏六百石以上者,為父母服喪三年。而到了東漢,即使是普通人也要服喪三年。那麼,為了突顯自己的孝道怎麼辦呢?只有服喪六年甚至二十幾年者,為的就是獲得名聲,從而入仕做官。後來甚至發展到,為自己恩主(推薦他去做官的人)服喪,甚至也達三年之久。一些人為了入仕做官,十分注重人際關係,注重和恩主的關係,形成人身依附,對個人盡忠而不對國家盡忠。社會知識分子都沉迷在這種虛偽的環境中,更遑論其他人了。這也說明,舉孝廉這個選舉制度後期已經變質,自然會被其他選舉制度替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