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評價(精選28篇)

來源:才華庫 1.69W

項羽的評價

一、項羽簡介

項羽(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的代表人物。

二、項羽的評價(精選28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項羽的評價(精選2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項羽的評價1

鴻門宴時,項羽的真實實力,好一齣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鉅鹿之戰時,項羽率領五萬楚軍,大戰大秦帝國合計四十萬人的長城軍團(王離部)和關中軍團(章邯部),先擊退章邯所部,奪佔糧道,再殲滅的王離軍團近二十萬人。

他的驚人戰鬥力把當時作壁上觀的各國諸侯聯軍都嚇怕了,才暫時推舉他當個頭領,即所謂統領四十萬聯軍的“諸侯上將軍”。

之後他又歷時半年,先迫降後坑殺了二十萬人的章邯軍團,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實際宣告了秦朝的喪鐘。

經過鉅鹿之戰的消耗,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時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可見總共只增兵數萬,其中屬於項羽的份額即使最多,其入關中時總兵力也不會超過七萬。

而與此同時,劉邦以兩萬偏師攻破武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招降八萬秦軍留守部隊,擴軍至十萬,欲佔據關中稱王,封鎖函谷關,招致諸侯聯軍眾怒。

項羽因勢利導,以四十萬聯軍兵威,以勢壓之,通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歸降,並裁軍至三萬,實力大損,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七萬軍基本盤,卻能借勢空手套白狼,裹挾了四十萬諸侯聯軍,連續殲滅四十萬秦軍;再靠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聯軍,威壓了劉邦,迫其讓出關中,成為天下名義霸主的項羽,自是此時最大贏家,

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於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 整個過程,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

其二、鴻門宴未登場的隱藏主角:楚王熊心。

若史籍中此時楚王(熊心)為戰國楚懷王(熊槐)之孫的記載屬實,那麼根據楚懷王死於前296年,距離鴻門宴已經過去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齡最低估計也有五十歲,正是個和劉邦一樣飽經世故的政治強人,絕非無知牧童。(為了方便區分,下文將熊心稱為“楚後懷王”。)

後世對楚後懷王評價也甚高,認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備的一代英主。

項羽的評價2

《垓下歌》表達了項羽對個人實力與命運不公的感慨,也寫出了他對於生命的不捨與留戀。“力拔山兮氣蓋世”是他生命力量的彰顯,“時不利兮騅不逝”則是面對厄運的一腔悲慨。歌中寶馬是英雄精神的化身,美人則是多情氣質的象徵。

面對“四面楚歌”的困境,項羽在承認“時不利兮”的失敗情況的同時,內心依然對生命有著極大的肯定(欣賞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生命力),依然對生命有著無限的留戀(對寶馬與美人有太多不捨)。這就是他“欲渡”的原因,他絕不想讓自己蘊含著無限力量與光輝的生命就此隕落。在結束了“萬種低迴”的多愁善感之後,接下來的“東城快戰”實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又一次彰顯。夜戰“潰圍南出”的行動對項羽真是輕鬆自如,漢軍的表現居然是“平明,漢軍乃覺之”。

然而命運馬上又跟項羽開了個大玩笑:“至陰陵,迷失道”,“田父紿(dài)之”。項羽被騙在讀者看來實在是一種“偶然”:“至陰陵,迷失道”就是一種“偶然”,失道中遇到了田父又是一種“偶然”,田父騙了他還是一種“偶然”,以上三個“偶然”有一個不發生都不至於讓項羽敗得潰不成軍。然而,正是這一連串的偶然事件卻直接導致項羽的“百餘騎”陷於大澤,不僅損失了他的生力軍,還延誤了退守的戰機。而看似“偶然”之間,其實暗含了司馬遷所嘆息的天命的“必然”,這也使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意識到天命的不可抗拒,於是終於有了項羽一而再、再而三的感慨:“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的評價3

項羽,歷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每每談到項羽,人們總想到他身披鎧甲,胯下烏騅馬,手持霸王槍的英雄氣魄;也能想到他優柔寡斷,猜忌將領,最終烏江自刎悲壯場景。項羽透露出大丈夫的氣概,也詮釋了人無完人的哲理

早在他年少時,偶遇秦始皇的車騎,便誓言將來必定取而代之,從小抱有大志,將來必成大器。長大後練得一身武藝,率領楚國將士奮勇殺敵,身先士卒,反抗秦朝統治,恢復楚國大業。昏庸的君主讓他義憤填膺,率兵起義,贏得民心,斬殺昏君,獨攬大權,自稱西楚霸王。

有人說他之所以能當上楚霸王,是因為他的出身高貴,乃項燕之後,依靠祖父才得以上位,可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渡江攻秦之際,項羽下令讓軍兵破釜沉舟,誓言不推翻秦朝決不渡江,一時間激發了數萬將士的鬥志,使得他們可以以一敵百,勇猛異常,項羽將士威震四方,足以說明他的才華與謀略,可見登上王位,並不是因為其出身顯貴,而是靠的真才實學。‘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南宋著名詩人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由此看來,項羽不愧為當世英雄。

可就在這看似完美的人物背後,卻有著無法彌補的性格缺陷。《鴻門宴》中,范增多次提醒項羽儘早殺沛公,以除後患。項羽卻故作不知,多次浪費良好的機會,放走劉邦入虎歸山,為之後楚漢相爭留下極大的隱患,這件事中項羽優柔寡斷的性格暴露無遺,同時也體現出他對於謀士的不信任,於是就有了之後劉邦巧用反間計,使得范增不得不離開軍營,半路病死。毛主席曾評價項羽“以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可見項羽之猜忌,是其最大斃命矣。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就是項羽在虞姬逝去最後之絕唱,實在令人悲痛不已。

項羽,勇猛善戰,有勇有謀,實乃大丈夫也。但猜忌用人,優柔寡斷,狂妄自大,最終無奈烏江自刎。比起神話中完美無缺的人物,我更喜歡這樣有優有劣的西楚霸王。

項羽的評價4

酈食其相當於是縱橫家,以三寸之舌遊說列國,為劉邦的”統一戰線“做了重大貢獻,他對項羽評價非常直接:“項王....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主要說的是,項羽賞罰不公,這一點估計有點“言辭偏激”,畢竟項羽也不會這麼差勁!但有一句話很重要,即“非項氏莫得用事”,結合陳平的“項王不能信人”的評價,就相當可信了!項羽不能信人,所遭到的最大遺憾是什麼呢?主要有兩個:(1)鴻門宴不聽范增之言,反而對項伯等項家人更信任,錯失殺劉邦的最好機會,(2)錯失韓信,因為韓信不被重用,還受到項羽“喑惡叱吒”,最終導致韓信為劉邦效勞!

因此,當項羽有“不能信人”這個致命弱點時,他無論如何,都成功不了。那麼,項羽為何能夠擊敗秦國呢?主要有兩個原因:(1)起兵之初,秦國強大,大家目標一致,眾人能夠齊心合力,(2)項羽的勇猛不可忽視,個人在士兵之中也很有威武,韓信說明了這一點,“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項羽的評價5

史書對項羽的記載也不過是兩三頁的文字,可是前面兩頁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就是:殺之、屠之、坑之、燒之。此足以說明項羽就是一個殺人魔王,秦朝滅亡,二十萬秦國子弟被活埋,秦都被付之一炬。項羽一生打了無數的戰役,幾乎沒有吃過敗仗,可以想象他要屠掉多少城,殺掉多少人啊!可是最後被劉邦集團分屍而死,卻讓無數人為他留下同情的眼淚。項羽的個人能力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無能,他的性格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裂變”。項羽用了三年時間就推翻大秦帝國,分封天下諸侯,當時他才二十六歲,少年英雄勇猛無比,他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霸”,自封為西楚霸王,由此可見他明確的人生觀,使用暴力壓倒一切,這也和他強大的自身能力優秀的軍事天賦有著必然的聯絡。“霸”這個字其實是一個貶義詞,它代表了蠻橫、霸道甚至是不講道理,而項羽恰恰就是這樣,以自身的優勢隨心所欲,把別人的生命視為一顆野草,稍不如意就滿城屠殺,這種人實為可恨!

項羽的評價6

楚軍主力北上擊齊,漢軍趁機東進伐楚!也就是說,項羽為了平亂齊國,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齊國,而不是劉邦身上,也就間接的給了劉邦發展壯大的機會。

田榮不斷的在齊國搞事情,項羽派人去剿滅,田榮就給他玩起游擊戰,遠遠躲起來。楚國大軍一走,田榮率領的軍隊又冒出來,到處斬殺楚國的軍士。這樣反反覆覆搞了很多次,讓楚國的大軍深陷在齊國的沼澤裡不能自拔。

齊國跟楚國是世仇,為了聯合齊國抵禦漢軍,雙方暫時合作,楚軍二十萬被韓信一場水給淹了,大將龍苴戰死,齊國成為漢土。九江王英布早就叛楚歸漢了,長沙王吳苪是漢王的忠實追隨者。

彭越在楚國後方搞游擊戰,搞得楚國不得安寧,大部分楚地都被彭越攻佔了。

項羽還有那些盟友呢?諸侯是一個沒有了,他們都跟劉邦結盟圍攻項羽!

唯一還忠於項羽的是魯地,項羽死後,魯人拒不投降,理由是楚懷王曾經封項羽為魯公,魯人要給項羽舉行葬禮。

韓信將項羽屍體縫合起來交給魯人,以公爵之禮厚葬,劉邦親自祭奠,魯人乃降!

所謂江東之地方千里,乃王霸之資,失敗的項羽回到江東,結果只有兩種,無論那種都是項羽不能接受的。一是被漢聯軍追殺,最終死於戰陣之上;二是被百姓捉住斬首或者扭送漢軍。兩千年來,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都被當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終國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後世英雄人傑,都將項羽當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然而,如果當真從項羽當時的立場和形勢看來,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被《史記》《漢書》掩藏的真實史實,項羽當時實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臨天下。

劉邦並非他最大的敵人,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弊遠大於利,也會嚴重損害自己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

項羽的評價7

項羽是司馬遷筆下最成功的悲劇英雄。《項羽之死》節選於《史記·項羽本紀》,生動地記述了項羽生命最後階段的三個場景,是司馬遷極著力、極得意的文字,也是“項羽”這部曠世悲劇中最感人也最引人深思的終章。

在學習《項羽之死》一文時,學生提出了疑惑之處:項羽在東城快戰後“乃欲東渡烏江”,但在烏江亭長請他上渡船時又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為什麼會有“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為?要理清這個問題,必須把垓下悲歌、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景聯絡起來看。

霸王別姬,垓下悲歌

“垓下悲歌”場景中最有悲劇感的顯然是項羽詠歎《垓下歌》一幕。項羽的“奈何”之嘆,不僅寫出了他自負不甘的悲愴之情,也寫出了英雄末路無奈又無助的悲慘處境。清人吳見思《史記論文》評曰:“一腔憤怒,萬種低迴,地厚天高,脫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也。”

項羽的評價8

面對幾千漢軍追兵,項羽三番進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殺敵“數十百人”,斬首敵將如探囊取物。只“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懼驚,辟易數裡”。可以想象,這是何等的聲威,何等的震懾,何等的神勇無敵。項羽在這裡進行的是“認命而不服命”的意志抗爭,也就此把二十八人的戰鬥力推向了極致(相對於漢軍而言,“亡兩騎”接近於零傷亡)。

項羽的快意作戰,是個性意志和生命激情共同創造出的奇蹟。在“快戰”的行動中,生命綻放出了尊嚴與自由,“快戰”本身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

當然,司馬遷以激情的文字濃墨渲染快戰之淋漓,不僅僅是表現項羽的勇猛無敵和神勇自負,更包含他對末路英雄深深的惋惜之情。這段鋪墊,就使下面項羽的烏江自刎產生了更強烈的悲劇效果。

項羽的評價9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陳平,曾對項羽有過一個評價很客觀:“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前面屬於誇獎項羽,但後面一句話卻是重點,“不能信人”,意思是不信任別人!項羽所信任的,不是項家自己人,就是妻子那一邊的親戚!至於能人奇士,項羽基本上都不用!眾所周知,項羽是一代勇猛無比的戰神。自從項羽烏江自刎之後,歷代文人墨客都同情項羽,比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彷彿,只要項羽過了烏江,那麼很可能捲土重來爭霸天下!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項羽有一個致命弱點,只有四個字,卻註定了他的失敗!即便項羽橫渡烏江之後,也很難捲土重來!因為性格決定命運,項羽性格上的弱點,決定了他很難成就大事業!

項羽的評價10

項羽成功了之後,個人威武膨脹,“不能信人”的弱點就進一步放大了。項羽很多手下都陸續離開他,比如韓信、英布等,都說明了問題。當然,英布離開他,存在個人私利,但和項羽不能信人也有關係!

言而總之,古往今來,想成就大事業的,哪個不是想方設法的增強力量,統一能統一的人,劉邦、李淵、朱元璋等概莫如此!因此,當項羽不能相信別人,不能接納外面的英雄豪傑,那麼他就越來越虛弱,失敗也就屬於必然的了!

項羽的評價11

從古自今無人能夠做到,也只有項羽這種,力拔高山之大力,氣吞山河之豪氣。千古無一之英雄才能做到。項羽的軍事思想及其作風,在中國古典戰爭中是不多見的。西方的古典軍事家中,無論是擊破波斯的亞歷山大,加封“阿非利加努斯”(非洲征服者)的大西庇阿,高盧戰記創造者凱撒,很多西方古典軍事家,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希望在戰場上以堂堂正正的姿態,以士兵的精勇和自己的指揮藝術取得最終的勝利。項羽最出名的就是成名的鉅鹿和彭城之戰,都是出了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在加上他很多時候就是正面碾壓,在絕對力量面前所有陰謀詭計都不行,當然配得起霸王兩字。歷史上有不少名將,或者兵法計謀厲害,或者治軍有方訓練有素,或者靠資歷和經驗取勝,但是項羽這種就靠無畏和武力取勝的,還是戰勝了各路好手的,也就他了。雖然項羽的軍隊少,但其手下有來自江東的八千子弟兵,超強的凝聚力,使得項羽的大軍屢屢以寡擊眾,鮮有敗績,項羽的對手劉邦,雖然籠絡了多方人才,但僅從兵員來看,他在起兵反楚之前僅有漢中一地,僅僅四年就奪得天下,手下的兵員更多來自五湖四海,其根基實際並不牢固。

項羽的評價12

對於項羽這個人,中國人都不陌生.他一世英明卻要落個臨江自刎的下場,難道真是上天讓他死嗎?跟他本人沒一點關係嗎?

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他在鴻門不但沒有殺了劉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謀士的再三暗示下無動於衷,最終放走了劉邦。以致後來被劉邦逼地無路可走。

但也有人說他是顯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認為:他在自己的地方殺人,不武;而暗殺劉邦在自己的營中,屬於謀殺,不是他的本性所為。顯示出了他的“軍人之度”。

這兩種對項羽的說法,個有個的道理。

但我認為項羽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視感情的:他對士兵猶如自己的兄弟一樣,哪個戰士受傷了,他回送藥送飲,問長問短,甚至會為死去的士兵流淚。有人說這是他“婦人之仁”的特點,我卻不大讚賞這種說法。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繪聲繪色地說成這個人是“婦人”。當他血戰沙場,潰敗秦軍,焚阿房宮的時候,他的“婦人之仁”還能找到嗎?這又說明了什麼?只有一個觀點,就是項羽是上述兩種性格的綜合。

而他在別人眼中,除會拼、會殺、會哭、會被感動之外,還有什麼?還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失敗只有一個,那就是放棄自信心。在那個年代,力量和謀略各佔半壁江山,直到現在也如此,有時候謀略會大於力量,赤壁之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項羽一直都是個英雄,雖然他失敗了,但他在眾人的心中,永遠都是勝利的。

項羽的評價13

西楚霸王項羽是楚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同時項羽也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項羽戎馬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數十次,除了最後的亥下之戰外,無一敗績。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這評價雖只有短短的八個字,卻足以說明項羽的英勇,那項羽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能當得起這麼高的評價呢?主要是因為他創下了三個世界第一,無人超越。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自幼勇武過人。項羽很小的時候,項梁讓他讀書,沒學多久項羽就不學了,然後項梁又教他練劍,同樣是沒學多久就放棄了,項梁對此感到十分生氣。沒想到項羽理直氣壯的說道:“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直接教項羽兵法,沒想到項羽對兵法十分感興趣。

項羽的評價14

項羽身高八尺,力大無窮,能夠將很重的鼎舉起來,這樣的記錄在世界上只有項羽一人能夠做到,或許有人會說,能夠舉鼎的不是還有一個秦武王嬴蕩和李元霸嗎?秦武王能舉起鼎沒錯,但卻被鼎砸死了,而李元霸只不過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而已,歷史上並無此人。

項羽除了創下了舉鼎這樣的世界紀錄外,在戰爭上也創下了兩項世界第一。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僅僅率領兩萬大軍,硬是打敗了章邯和王離率領的四十萬大軍,要知道章邯和王離都是當時的秦國名將,且王離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的孫子,所有說這場戰役的含金量是很高的。鉅鹿之戰是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第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國一共有四次,不過都是在項羽之後)。除了鉅鹿之戰外,項羽還有一次非常著名的戰役,那就是彭城之戰。漢二年,劉邦趁項羽在攻打齊國的時候,親自率領五路諸侯,大軍共五十六萬,向東攻打楚國的彭城,項羽知道訊息後,讓他的大部隊繼續攻打齊國,自己帶領三萬精兵去營救彭城,項羽帶兵從早上一直打到中午,從蕭縣的西打到東,殺死漢兵十餘萬。

項羽的評價15

雖然項羽驍勇善戰,但最後還是敗給了劉邦。有人說項羽失敗是因為他為人過於自負,性格殘暴。也有人說不能怪項羽,只能說是他的對手韓信太厲害,不管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昔日的霸王已經回不來了。只是誰也沒想到項羽縱橫一生,無敵於天下,最後竟然會落得身死兵敗的下場,甚至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虞姬在自己的面前自刎,實在讓人惋惜。古時候,“貴族”比“老百姓”擁有的資源,要多出許多:貴族普遍有文化,所以貴族成員看上去修養很好、很有禮貌;貴族不差錢,所以貴族成員穿戴都非常的光鮮靚麗;貴族可以住很大的房子,可以享受舒適的生活條件;貴族還有許多耕地,但是他們自己不種地,而是由老百姓為他們種地,他們只管吃。

項羽的祖父死於對秦戰爭,後來,秦始皇消滅了楚國,剝奪了項羽和他的族人上述全部貴族特權,因此,對於秦朝,項羽內心飽含了“國仇家恨”。

項羽的評價16

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相對於之前持續了八百年的大分裂歷史時期,無疑是更加積極的、進步的,更加符合歷史潮流的。

但是,秦始皇還沒有找到讓天下人從觀念上認同秦朝、從感情上全都融合為“秦人”的辦法,他就被代表六國貴族勢力的學者們,氣得失去了理智,他在短期內連續做出了窮兵黷武、大興土木等等一連串急功近利的事;這些事,讓全天下的老百姓,不但沒有感受到統一的好處,反而陷入了比統一以前,更加繁重的體力勞動。

所以,在陳勝點燃了反秦的星星之火以後,全天下的人,不論“貴族”還是“老百姓”紛紛響應,反秦的烈焰,頓時便呈現出燎原之勢:被秦始皇消滅的六國,一年之內全部復國,與此同時,還湧現出許多自稱“王公”的人帶領的反秦武裝。

當時的“沛公”,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就是這樣一支反秦武裝的帶頭大哥。

項羽的評價17

說到項羽,有生而發的一種敬畏和同情之感。不知為什麼,劉邦和項羽之間,我更傾慕於項羽,他的神武可謂氣吞山河;他的愛情,可為繾綣動人,大師,結局究竟是悲涼的,項英雄最終自刎烏江,美麗的虞姬亦是隨風而逝。帶給人是無限的惆悵和悲涼。

項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一日始皇帝遊會稽,項羽脫口而出這個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項梁因此奇之。氣候,舉拳而起,從者雲集,破釜沉舟救越破秦,令諸侯莫敢仰視,及自封西楚霸王,眾王反叛,更見其驍勇;討伐手東西,往來翕手,未知疲倦,他很講信用,只因允諾項伯善待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夫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吳江自刎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而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面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真正的勇士是無法被震攝的,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

他也是一位柔情似水的英雄,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姬的故事,無不體現到項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愛江山,也愛美人,項羽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認為他既愛江山,也愛美人。愛景山,他有南征北戰,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因為美色在四面楚歌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臨生死以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何況項羽身後有個如此乖巧的女子,難怪得到如此歡心。這處於項羽的柔情,他的重情義。

兩軍交戰,拼死一搏,所當所迫,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這十二個字在項羽本紀裡,項羽對自己的評價。項羽的一往直前,誓死如歸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會中發揚,那麼會多好。地震當中的,官員也秉持著這種精神,那麼我想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傷亡人員。這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前秦功臣讓我感動。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係,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慾,剝削員工的事例比比皆是。為什麼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項羽,他讓我嘆息,讓我感慨,讓我傷感。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的所評價著。

項羽的評價18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是這樣評價西楚霸王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中可見,這位女詞人對於項羽的態度是欽佩中夾雜了一份思念。也許吧,在南宋那個動盪的年代,尤其是在李清照面對家破人亡的時刻,她發出這樣的感慨是情理之中的。但站在21世紀的起點上,今天的我們恐怕不怎麼會認可項羽——那位在烏江拔劍自刎的霸王。尤其是當我讀完《鴻門宴》,儘管劉邦有劉邦的不足,但相比之下,項羽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讓人感到可惜的自大,以致最後用最不英雄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鴻門宴上,劉邦的幾句辯護之詞,幾句看似甜蜜的言語,項羽為之喜悅,為之興奮。那原本對劉邦的怒氣似乎在一瞬見化為烏有。范增的那意味深長的眼神,他置之不理,讓自己迷失在劉邦的甜言蜜語和他自己與日俱增的狂妄心上。可憐范增,為其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卻抵不過劉邦一張善於詞令的嘴,恨只恨自己跟錯了主子,投錯了門。

宴會上的刀光劍影項羽,不會留意到。他的大腦被自負填滿,()他對樊噲的“英雄惜英雄”之舉換不回人家對他的敬仰,他的一舉一動都將自己的缺點暴露無遺。驕傲自負,有勇無謀,優柔寡斷……他就這樣將自己致命的弱點赤裸裸呈現出來。試問這樣的人怎可成就大業?若為王,那必是有心機的、有謀略的、心思縝密的、能夠明辨是非的、野心勃勃的……項羽?他有嗎?!

如果他有,他不會輕視劉邦這個勁敵,不會不知道潛伏在他身邊的危險人物,更不會在劉邦四面楚歌之時寫下那首悲歌:“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自刎在江邊,並不是被劉邦所逼,而是他那些已沉澱於他內心深處的自負自大所釀成的慘劇。

面對項羽,不知是該說“活該”“自食其果”,還是該同情憐憫,或許是兩者並列著。鴻門宴裡犯的錯,怕是項羽一生中最致命的。也許一代霸王在江邊自刎反思的正是這件事。可惜歷史不會允許它重來,但只怕即使重來,項羽還會在另一個鴻門宴上繼續他的錯誤。

項羽的評價19

自古以來人們對楚霸王項羽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人傑,鬼雄”,也有人稱他為“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我則稱他為“‘近古以來未嘗有’的武夫”。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比較之下,我們能夠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後,項羽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對自我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為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為自我逃生,六親不認,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項羽最主要的性格特點是坦然直率,而劉邦的性格特點是狡猾誣賴。從另一方面看,項羽驕傲、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而劉邦比較虛心、豁達,善於採納別人意見;在政治鬥爭上項羽十分幼稚,異常在鴻門宴上更是如此,對於一個敵將的放肆行為視而不見,更呼其為“壯士”且“賜之卮酒,賜之彘肩”相比之下,劉邦在政治鬥爭中老練,在宴會上不動聲色,全力取得項羽的諒解;項羽不會用人,劉邦善於用人;項羽比較殘暴,劉邦比他仁慈;項羽是軍事人才,善鬥力,彭城大戰,帶三萬人把劉邦打敗,而劉邦善鬥智。

是的,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他演繹的那首《霸王別姬》成了千古絕唱,使得多少之後者扼腕嘆息,唏噓不止。

同眾多卑微的靈魂相比,他雖敗猶榮,雖死猶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的評價20

對於項羽這個人,中國人都不陌生.他一世英明卻要落個臨江自刎的下場,難道真是上天讓他死嗎?跟他本人沒一點關係嗎?

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他在鴻門不但沒有殺了劉邦,反而招待其一齊喝酒,在自我謀士的再三暗示下無動於衷,最終放走了劉邦。以致之後被劉邦逼地無路可走。

但也有人說他是顯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認為:他在自我的地方殺人,不武;而暗殺劉邦在自我的營中,屬於謀殺,不是他的本性所為。顯示出了他的“軍人之度”。

這兩種對項羽的說法,個有個的道理。

但我認為項羽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視感情的:他對士兵猶如自我的兄弟一樣,哪個戰士受傷了,他回送藥送飲,問長問短,甚至會為死去的士兵流淚。有人說這是他“婦人之仁”的特點,我卻不大讚賞這種說法。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繪聲繪色地說成這個人是“婦人”。當他血戰沙場,潰敗秦軍,焚阿房宮的'時候,他的“婦人之仁”還能找到嗎?這又說明了什麼?僅有一個觀點,就是項羽是上述兩種性格的綜合。

而他在別人眼中,除會拼、會殺、會哭、會被感動之外,還有什麼?還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失敗僅有一個,那就是放棄自信心。在那個年代,力量和謀略各佔半壁江山,直到此刻也如此,有時候謀略會大於力量,赤壁之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項羽一向都是個英雄,雖然他失敗了,但他在眾人的心中,永遠都是勝利的。

項羽的評價21

項羽的是非功過,歷史上各種評論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標準,能夠再舉例說明。例如司馬遷記載,劉邦說“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實際上這就有問題,到底用了沒有或者哪些方面用了哪些方面沒有用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宋人蘇軾專門寫過《論項羽范增》,作過一些具體評述,似乎是肯定范增的,“增亦人傑也哉!”南宋楊時的看法則不然,他寫道:“吾讀漢紀,至高祖謂項王有一范增不能用故為我擒,常以為信然。及讀項羽傳,觀范增所以佐羽者,然後知羽雖用增無益於敗亡也。”以上二人之評論雖然角度有所不一樣,但范增之所作所為,以及項羽與他的關係,仍然是需要具體研究的。前人評價當中,也有看起來比較“偏頗”的,例如明人趙弼所撰《雪航膚見》:“其中如論項羽殺宋義為是,先儒斷其矯殺為非;又論殺秦王子嬰,屠其宗族,伐其陵墓為是,先儒論其暴橫為非;又論項羽不殺沛公,有人君之度,先儒不能表而出之;又論項羽獲太公、呂后,三年無淫殺之心,聞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則篤於朋友之義,而先儒不能察;又論羽之才美,亙古無倫,烏江之死,本實天亡,而非羽罪,司馬遷、揚雄所論皆謬”(《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九)。

有些不是專門論項羽之作,其中也會有關於項羽的評論,例如南宋李石作《建康形勢論》中就寫道:“嘗謂項羽既取關中乃退都彭城,以成沐猴之譏,愚謂項羽不失……”隨後還大發了一通議論。保不保關中,乃至回不回江東這些戰略上的問題,也有不少值得進一步研究之處。回不回江東的問題,也是歷來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之一,唐宋詩詞中論此事的不少,唐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宋王安石也作過《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二人都是設想如果項羽再回江東,或能夠重振旗鼓。可是,如胡曾詠史詩《烏江》所說:“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這就是所謂無顏見江東父老,涉及到項羽的為人和性格等方面的問題。以至也有人評論項羽:“然觀其心度之所安,大抵知有楚而不知有天下,故其貪戀故國之榮,不啻如晝錦之快,是其志已可悲也,宜其天下不得而有也。”(宋·王邁《臞軒集》卷三)

項羽的評價22

“中原逐鹿,項羽出征誰能阻,豪情萬丈,傲視群雄爭榮辱。獨項羽,為紅顏衝冠一怒衝冠,唯項羽,惹天下英雄盡妒。又怎奈烏江水邊,一代英雄白骨枯。”

楚漢相爭,是一場帝王的相爭,項羽敗了,他在烏江水邊,孤獨落寞間,舉刀一揮,斷了自我戎馬一生,了結了四年的楚漢相爭,更折了多少人的英雄一夢。

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從來不是一個帝王,政治上的才疏學淺,註定是他只能是政權相爭中那個悲壯的犧牲品。他不是帝王,卻為英雄。

一屆兵敗之人何為英雄

項羽是一個鮮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愛過、恨過、輝煌過也落魄過。他同千千萬萬大眾般不完美,但他有他的魄力,他有他的雄渾。

英勇無雙,飛身上馬,持盾持刀,所向披靡。破釜沉舟,他親自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破秦軍。人人尊稱他是羽之神勇,千古不二。他一路披荊斬棘,無人能敵,正應對壘戰無不勝,能夠說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助他封神。

其實,項羽想要的不多,他追求的是什麼是權嗎不是。是榮華富貴麼不是。權利,他見的太多,財富,他置若罔聞。項羽想要的,大抵只是一個有愛人有朋友的家。但歷史殘忍的逼著一個西楚霸王,非要讓霸王成帝王,項羽對於稱王稱帝,沒有多大念想,他不像劉邦般吃相難看。有人罵他“婦人之仁”,有人贊他“君子之氣”,到頭來項羽想爭的真的不多。他身上從未捆綁著草民翻身的勵志故事,高貴的他很難看到腳下的實地,眼中卻能望近無限的星空。他永遠做不到毫無尊嚴的卑躬屈膝,他視人人為友,他待人人如己。這樣一個人,生來不是為了功於心計而稱帝的,西楚霸王,生來就滿足了人人心中對於英雄的幻想。

烏江自刎,項羽為自我的人生譜寫下了一曲英雄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我同千千萬萬後人一道,走過歷史的長河,見他了一面,評他了一番。一番言辭些許雜亂無序,一番言辭些許重複拖沓。

但我相信千千萬萬人心中都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我為項羽續一秒。”項羽,一屆霸王,一曲悲歌,更是無數人在日日夜夜所嘆惋又讚歎的英雄之軀。項羽歷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歷史上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褒貶不一,那他究竟是個怎樣樣的人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蒐集的對於項羽的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項羽的評價23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杯具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杯具,不僅僅是歷史的杯具,也是性格的杯具,而他的杯具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論點)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杯具(分論點)。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忙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終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我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能夠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杯具。(理智與情感的關係,項羽情感大於理智)

項羽的性格杯具還表此刻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話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最終讓自我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能夠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杯具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比較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項羽的評價24

在我們的印象中,項羽是一位忠肝義膽、滿腔熱血的英雄豪傑,有生之年戎馬倥傯,成一方西楚霸王,贏萬代有志之士之敬仰。然而這樣的一方霸主,卻為其大義而杯具地結束了一生。

項羽之敗,敗在優柔寡斷。鴻門宴中,項羽與謀臣武士已定除劉邦之計,劉邦狡詐圓滑表其“忠心”,項羽聽而信之,為人不忍,即便是下屬多次暗示,仍默然不應,他的心慈手軟,使他錯失了除掉對手的最好良機,也為鋪下一條走向滅亡的道路。

項羽之敗,敗在重義輕理。劉邦大軍重圍,項羽勢單力薄,四面楚歌,身處絕境,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項羽雖寧死不屈,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是換一個角度來想,他的選擇真的是有遠見卓識的嗎,他卻少的是冷靜,謙卑與忍讓,能屈能伸才可謂大丈夫,本有渡江逃跑的機會,東山再起,曾有詩云:“江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可他卻選擇放棄,一切也就無法挽回了,顯然他在“理”的面前選擇了“義”。項羽之敗,已是必然。

杯具性的失敗也同樣彰顯了他人格的魅力。那份大義凜然勇猛無敵造就了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也無疑毀滅了一個滿腔熱忱最終走投無路的勇士。無論項羽成功與否,氣壯山河的戎馬生涯總給後人留下無限的慨嘆。

縱觀項羽一生,他是失敗的勇士,也成功的英雄。

項羽的評價25

大漠長煙,孤泉冷月,在千年風霜與半生信仰之間,你坦然地選擇了向前再跨一步——即使一路苦行,也要披荊斬棘;

蘆花飄蕩,殘陽盛血,在生死險惡與一世梟雄之間,你坦然地選擇了向前再跨一步——即使走向地獄,也要差遣豪邁;

白駒過隙,時光如流,在朱戶閣樓與茅草小屋之間,你坦然地選擇了向前再跨一步——即使潦倒清貧,也要追隨心境。

向前再跨一步,是你寫下了萬里迢迢的歷史征途。

一千五百年前,你輸給了劉邦,但你卻贏得了從此以後所有人口中的`英雄之名。從歷史的大殿上走下,這條滾滾的烏江像一個歷史的隧道,我們隨手可翻檢到楚漢的遺蹟。遐想連篇,我似乎坐在了你的面前。

假如你生在古周、盛唐,你會成為周武王、唐太宗;假如上天給你一個信守不渝的對手,你也許會再造一個大楚;假如你少一點天真與優柔寡斷,真按范增的計謀,殺沛公於鴻門,也許會又創立一個新的天下。胸中四海翻騰作著這許多的“假如”,抬頭一看,你還是那樣平靜地坐著,目光更加執著,手中的的寶劍被摩挲的鋥亮。我不覺可笑自我的胡思亂想。我明白你已經這樣靜坐默想了兩千年,你明白氣數不可違,英雄無法挽救一手傾覆的杯具。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所說,如果項羽少一些天真,少一些高傲,度過了烏江,也未必能東山

再起,雖然你擁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卻輕信多疑,婦人之仁,在新豐鴻門宴,遲遲下不定決心刺殺沛公以至於錯失了北定天下的良機。更何況項羽又擁有別人不所有的殘暴,攻襄城之餘,項羽屠殺全城,鉅鹿一戰,秦將章邯已率軍投降,可項羽卻在新安下令坑殺20萬秦軍降卒,入咸陽,又殺秦降王,火燒秦宮室,劫掠婦女寶貨。連年的戰爭百姓早已不堪重負,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殘暴,百姓又怎能信服於你,縱使你有卓越的才能,縱使你能效仿勾踐臥薪嚐膽,試想如此一個出爾反爾的“膘悍禍賊”到了江東,江東百姓還會真心輔佐你,依然替你出謀劃策,他日伺機東山再起嗎王安石在詩中寫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事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你的天真,你的高傲,造就了你如此的杯具,既然氣數已盡,不如可是烏江的,與其屈天下,不如驚天動地刎於烏江,讓天地為之動容。

但你短暫的一生中,人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你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你的個人杯具。你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能夠說,“重義而輕理”是你的性格的最大痛點。

你的性格杯具還表此刻剛愎自用。你聽信項伯的假言丟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你不聽勸告逼走范增失去了半壁江山,你退守垓下最終在烏江邊告別了一切。你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兵敗得你無顏應對江東父老,在烏江邊上自刎而死。但不管你成功與否,你永遠是堪載史冊的英雄,因為你是如此轟轟烈烈,是如此氣壯山河,是如此大義凜然。

對面而坐,你說:“我本無我,不負天下。”

古往今來有兩種人,一種人安於此刻,拼命享受,死而後已;一種人為信仰而生,一生戰鬥,為了“將相寧無種,本無富和窮”的崇高夢想。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僅有極少數人才有幸被百姓篩選,歷史擢拔而為英雄,享四海之朝奉,得到永恆。

項羽的評價26

項羽這個人一生雖然短暫,但算得上是一個轟轟烈烈的英雄人物。多年來,一向被人們關注和研究著,各種各樣的評價都有。例如用《四庫全書全文檢索系統》(文淵閣版)鍵入“項羽”就能搜尋到2579條相關的資料。有的是專論項羽,有的是在討論歷史乃至某一時期現實問題時,涉及到項羽及其評價。又如古今的許多詩詞中都有對項羽的評價,有專門“詠項羽”或“烏江”、“鴻溝”、“鴻門”等詠史詩,也有在其他詩詞中提到的。當代偉人毛澤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應當也是一種對項羽的評價。

那裡我想先說一下古人的評價。首先是《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該不該列入“本紀”司馬遷的用意究竟是什麼至少從唐代以來,就已見仁見智。可是司馬遷寫項羽,是很用功的,寫得好,耐看。明人王世貞在《書項羽傳後》一文中寫道:“吾少時閱書至夜分而困,欲寐,輒取項羽傳誦之,即灑然醒。以為非羽不能發太史公筆;非太史公無以寫羽生氣……”

據司馬遷記載,戰勝項羽的劉邦對項羽是有評價的。而司馬遷的記載,是後世評價項羽的史實依據。絕大數人是把項羽當英雄看待的,生得轟轟烈烈,死得慷慨悲壯,所以李清照才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讚歎佳句。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後人評價項羽的功過是非,見仁見智,討論其失敗原因,從中吸取歷史的教訓,有些評價是耐人尋味的,值得重新審視的。上述王世貞的書後就項羽之是非有不少具體論述,從中能夠看到,他還與朋友們一齊討論過,他寫道:“至楚漢之為訟,則羽之負漢者一,而漢之負楚者三。……高祖死,何以見羽地下哉餘故友宗臣每酒間大呼,吾寧不成而為羽,不能成而為高祖。”這當然是一種私下的議論,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比較正式場合的評論也有,《貞觀政要·誠信》記載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與侍臣講“去食存信”問題時曾說: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本事行仁信,誰奪耶這是就“項羽引兵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民大失望”(元戈直注)批評項羽不仁不信。《貞觀政要》中還不止這一次提到項羽。

從歷史上的情景看,關於項羽的評價值得討論的問題很多,這些立場、觀點與個人所處的時代也有密切關係。所以項羽研究還應當也必然會繼續下去,許多問題可繼續討論,我想應當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以上所舉事例該如何看待從司馬遷的評價開始,甚至包括司馬遷記述的與項羽同時代人的評價,這能夠說是研究的研究。例如《項羽本紀》中記宋義對項羽說:“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又例如《淮陰侯列傳》記韓信之言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這些評價,夠我們討論一番了。

第二,我們今日來評價項羽,分析、討論項羽的性格、情懷、命運,發掘項羽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文化意義更大。應當說,後世乃至今日人們討論的項羽,有真實的項羽和想象的項羽、有形的項羽和無形的項羽之不一樣,這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的問題。

第三,項羽是一位軍事家,他的歷史貢獻主要在軍事上,他短暫的一生中有幾場重大的戰役,如鉅鹿之戰、彭城之戰、成皋之戰、垓下之戰,都是能夠再深入研究的。

第四,還能夠延伸一些問題作深入探討。如西楚霸王之“西楚”的研究。有關司馬遷論述的部分事件的考證是必要的,但考證必須實事求是,必須遵循考證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如此進行的考證和研究,方能帶來更多好的學術成果。

項羽的評價27

項羽的一生不是成功的,但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他的心思過於單純,尚武,夢想主義,可是項羽是個人,他能夠有那些不足的缺點,可這無法證明項羽只要改變了缺點,就必須會成功的因素。可若他真的改變了它們,項羽還是項羽嗎。

如今歲月變遷,千百年來烏江岸邊的樹枝綠了又綠,清風吹盡波濤,訴說一遍又一遍的往事,一身銀甲,無上榮光,一匹烏騅,嘶鳴戰場,一曲絕歌,終是留下了英雄的影子。

項羽的評價28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一名一向被稱為是千古英雄。

鉅鹿之戰,大敵當前,項羽卻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當所有人都覺得此戰必敗無疑時,他破釜沉舟,披著銀光鎧甲,聽著汗馬嘶鳴,踏著遍地骸骨,登鉅鹿之戰場,劍指咸陽,一身榮光,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齊擊敗秦軍。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奠定了當時項羽在諸侯間的領導地位,已勝過千萬英豪。一個名留青史的英雄,有時候不需要用豔麗的筆墨來刻意凸顯出他的偉大,因為英雄的榮耀光芒是無法在歷史的硝煙中磨滅的。

一戰之後,聞名諸侯,豪氣沖天,中原逐鹿誰又能阻。

項羽不僅僅是一代英雄,更是一介普通人,有著一樣的愛恨情仇。他與虞姬共同譜寫下了一曲垓下之圍。在虞姬面前,他不再是那個戎馬一生,人人畏懼的將軍,也僅有在她面前,他能夠脫下沉重的戰甲,沉甸甸的包袱,與她並肩坐在山頂看日落西山,傍晚賞群星璀璨,這一刻那個鐵血無情,叱吒風雲的戰士,已不見蹤影,時光已成了永恆的柔情。人道世事難料,完美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的。在戰火蔓延,群雄逐鹿的年代,垓下之戰,似乎奠定了他的結局。項羽自刎於烏江岸邊,當鋒利的劍刃不再指向敵軍,而是懷著無盡的淒涼,輕抹自我的喉嚨時,鮮血染紅了天邊的雲朵,血溶於烏江岸邊的江水,終是留下一世英名與悲壯。富貴不忘衣錦還鄉,有愧之時無顏應對江東父老,寧可死也不苟且偷生。犧牲無數多的戰士,卻落得身死他鄉的結局,而自我再次帶兵作戰,對先前的失敗置若罔聞,怎樣能夠做到。以一己之死,換取江東百姓平安,不願戰火蔓延,燃盡烏江之水。項羽烏江自刎,悲壯淒涼,熱血豪氣,用自我的方式書寫了一筆抉擇和忠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