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讀後感(通用25篇)

來源:才華庫 3.12W

《長征》讀後感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讀後感寫作方法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聯——聯絡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1]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絡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的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的前面。

《長征》讀後感(通用2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征》讀後感(通用2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征》讀後感1

這些天,重新拿起了王樹增先生的《長征》,翻開書本,重新閱讀那些用強大的意志和堅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心裡不禁生起漣漪,平靜的心靈重新被震撼。

知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收集大量長征資料,採訪上百位親歷長征的老紅軍,並數度行走長征路線而創作的60萬字長篇紀實文學《長征》,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以全面的視角,理性地反映“長征”的作品。

王樹增的《長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70年以來,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王樹增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實地採訪了許多老紅軍戰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的國家統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還講述了在這一偉大壯舉中許多感人小事,讓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

數萬人的萬里長征,面對的是百萬虎狼之師,面對的是高山懸崖、冰天雪地,面對的是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和無底的沼澤……雄關漫道、險象環生,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積雪覆蓋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4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敵人派來追擊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名族放牧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但他們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帶充飢……這令人感到絕望的險境,卻被這支隊伍以滾燙的熱血與鋼鐵的意志戰勝了!

這是紅軍,這就是百折不撓的紅軍。身著薄衣,飢寒交迫,是什麼讓他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克服種.種困難的呢?是意志,堅強的意志。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說的就是紅軍,在經歷了草地泥潭,渡過了雪山激流,經歷了冰霜的磨礪,

“紅軍”這一柄長劍更加鋒利,直取日本帝國。俗話說:“困難就像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紅軍用一次長征完美地詮釋了它。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他們一路浴血奮戰,捨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萬里長征。長征喚醒中國的民眾,給予他們從未有過的嚮往和信念,讓中國社會最底層赤貧的農民,手工業者,失業者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世間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走向嶄新的中國的起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史雖已過去,但在國際形勢日益緊張、天下尚未太平的現狀下,我們依舊更需要虔誠的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勳,繼承光榮革命傳統,發揚先輩長征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道路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寧說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

畢竟,任何輝煌的業績都需用努力去創造,我們應從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吃皮帶”、“嚼草根”的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挑戰命運的精神中學習他們那種艱苦奮鬥精神,無怨無悔的氣概,為理想而奮鬥的勇氣。而知識就像滿目琳琅的大寶庫,探尋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只有經過磨練的人,才會不停地與困難做鬥爭,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如徐霞客歷經千辛萬苦終完成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就像司馬遷飽受屈辱終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像梵高孤獨貧窮一生卻為後人留下價值連城的作品;就像貝多芬雙耳失聰卻撫著琴鍵譜出優美的驚世曲調。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學校我們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孜孜不倦的學好每一科知識,用科技來強國,沿著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斷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齡,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在人類物質與精神發展的今天,行走在這條崇山峻嶺和水流湍急的路途上,世人難以忍受疲勞,勞頓和生存條件的貧乏。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熱津斯基走過長征後說:“對嶄露頭角的新中國來而言,長征的意義決不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深刻的多,它是國家統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後東西必要的因素。”

王樹增先生用寫實的手法,把長征歷史上一場場戰鬥,一次次靈魂與肉體的掙扎,真真切切的告訴讀者。我從長征中讀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長征就是一場人類不可能超越的苦難,無法跨越的一道山樑。就在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然不斷的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甘願忍受疲憊、勞頓之苦,重走這條蜿蜒於崇山峻嶺和急流險灘的長征之途,也就是為了能夠重獲這種力量,填補心靈的荒蕪。一個沒有精神的人,是心靈荒涼的人;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作為中國人,更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長征的意義。

《長征》讀後感2

“黑夜沉沉,朦朧的黎明前時分,

遙望遼闊而古老的亞細亞莽原上,

一條覺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龍在躍動、躍動,

這就是那條威力與希望化身的神龍!

他們是些善良的,志氣高、理想遠大的人,

交不起租稅走投無路的農家子弟,

逃自死亡線上的學徒、鐵路工、燒瓷工,

飛出牢籠的鳥兒——丫環、童養媳,

有教養的將軍,帶槍的學者、詩人……

就這樣匯成一支浩蕩的中國鐵流,

就這樣一雙草鞋一根土槍,踏上夢想的征程!”

一位義大利的詩人用這樣的詩篇來描述人類歷史上的這場偉大遠征。長征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走過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廣袤溼地。在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路上,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和合圍之中,平均每天急行軍五十公里以上,平均每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不畏犧牲的遠征!

讀王樹增《長征》一書,時光也彷彿回到了一九三四年的井岡山蘇區。於是自己開始重新上路,走過那千山萬水,感受那雨雪風霜,認識行進在這隊伍中偉大的紅軍士兵,緬懷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先烈!

“一個十六歲的小戰士,他在連續刺倒了兩個敵人之後,又和另外一個把刺刀刺入他後背的敵人抱在了一起,無論敵人怎樣扭打他就是不鬆手,直到趕過來的戰友把這個敵人刺死——小紅軍終於鬆開了自己的雙手,他踉蹌著撲向自己的戰友,背上依然插著敵人的刺刀。”

“三排長的身後是一條長長的血跡,他一直爬到敵人的機槍跟前與這個川軍射手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二排長已經奄奄一息,手裡還握著刺刀,刺刀的刀刃深深地插在一個川軍的肩胛骨裡。”

“生在江南的女紅軍譚懷明倒在了中國西北蒼涼的大山裡,兩眼直直地望向臘子口上那一線淡青色的天空。紅四方面軍婦女團一營一連,全連近百名官兵,七十多人陣亡於臘子口。”

每每讀到這樣的段落,自己總會溼了眼睛。這樣壯麗的犧牲令江河變色,使山川動容,然而在二萬五千里路上大大小小四百餘場戰鬥中,這樣的犧牲不也僅僅是一個縮影嗎?董存瑞、黃繼光...一個個英雄的名字在共和國的歷史中熠熠生輝,而他們,這些個無名英雄卻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工農紅軍!他們都是共產主義事業的獻身者,他們的錚錚鐵骨鑄造了人民軍隊的鐵血軍魂,他們的光輝事蹟必將永遠激勵後世兒孫!

在中國工農紅軍中,無論是政治和軍事精英,還是不識字的紅軍戰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們都堅信自己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奮鬥者,他們都堅信中國革命的隊伍“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他們激情萬丈、前赴後繼、視死如歸,決心為每一個紅軍所認同的理想犧牲生命。自己曾經親到瀘定橋,海拔七千多米的貢嘎雪山和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對峙,大渡河在奇峰險山切出的深谷中衝出,猶如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當年橫跨大渡河兩岸的只有十三根鐵索。也許,在對面把守的國民黨川軍無法明白紅軍為何能夠空懸在萬丈深淵上順著那些搖晃的鐵索發起衝擊。戰勝對面守軍的並不是二十二名英勇的紅軍勇士,而是紅軍強大無匹的革命信念。正如作者書中解釋道:“自人類進入有紛爭的時代以來,所有的推進力量從來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群體,而只能是某一種理想或某一種信念。”

因為付出了太多的犧牲,因為在難以承載的犧牲中始終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艱難險阻皆成為一種鍛造。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無與倫比的勇敢,這便是可以創造人間奇蹟的精神!毛澤東同志的那首《七律.長征》自幼便習得,如今又有了更深刻的一層領悟: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讀後感3

是在一次黨課上聽聞《長征》這本紀實文學的,年輕的老師講到動情處竟淚光閃閃,於是下課後就找來研讀。

閱讀期間,因緣際會去了趟北京,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那時,北方的秋已經很深了,踏出紀念館大門,發現路旁的銀杏樹有著醉人的金色,一串串樹葉如風鈴般在風中搖曳,生活竟是明晃晃的美好——我緊緊身上的衣服,猝不及防地想到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夜裡行軍、飢寒交迫……是什麼力量讓這樣一群青年,義無反顧地跟著黨走?是什麼讓他們慷慨赴死?又是什麼讓看似不可能的長征最終取得了勝利?

我在《長征》這本書中尋找答案。記不清多少個瞬間,我放下書閉上眼,鼻子發酸,心緒難以平靜。之後,我的眼神慢慢掠過每一個英雄的名字,試圖以認真地默記表達我對他們的敬意。如果眼光和淚水能開出小雛菊,真希望他們的墳前此刻能有些許的暖意。英雄們的身影像是一組群雕,由信念、紀律、為民、毅力雕刻而成。假如要問,哪一種是其他品質的出發點,最終決定了長征的勝利,決定了抗戰的勝利,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想,是信念!“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讀完《長征》,我更深刻地讀懂了這句話。

當戰爭打響時,紅軍將領喊的是“同志們跟我上!”;紅軍官兵捨身往死,攀懸崖架人梯,冒著槍林彈雨前進;紅軍不同隊伍之間相互協作,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也要拖住敵人。紅軍用實際行動,表現出共產黨人大局在胸的寬廣襟懷,詮釋了理想信念的偉大作用。

面對群眾,紅軍一心為民,說話和氣,買賣公平,而老百姓也給了紅軍最誠摯的心意。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要離開於都時,從下午起,紅軍官兵就開始打掃借宿的老鄉家的院子,把水缸裡挑滿水,甚至還上山割了些草把房東家的牛餵了。百姓們知道紅軍要走了,婦女們聚集在一起把她們做的鞋和縫補好的衣襪送給紅軍;年紀大些的婦女拿著針線站在路邊,發現哪個紅軍衣服破了就匆忙上前縫幾針;孩子們追著隊伍往紅軍的口袋裡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書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遵義東南有個叫桑木埡的地方,紅軍駐紮在那裡的時候,紅軍小衛生員經常給百姓看病。有一天,小衛生員一個人上路去追趕隊伍,沒走出多遠就被殺害犧牲了。當地百姓們把小衛生員的遺體洗淨,埋在路邊,那裡從此被百姓們叫做“紅軍墳”……

面對飢餓,紅軍嚴守紀律,同舟共濟。在一些連隊3天沒有一粒青稞的情況下,仍舊對所經藏區的財物糧食給予妥善保護:在山裡發現無人看管的犛牛,儘管官兵們無米下炊,但絕對不會殺牛,還會割草養牛,幾天後牛主人找來,紅軍全數奉還。經過玉米地,實在餓極了,便煮點玉米葉吃,當玉米地主人——一位老阿媽揭開紅軍的鍋,看到煮的是玉米葉子,回家端來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給紅軍。連司務長給了老人三塊大洋後,官兵們才狼吞虎嚥吃起來,看得老阿媽在一旁直抹眼淚。

面對同志,紅軍犧牲自己,保全戰友。爬雪山過草地,不少擔架員和炊事員倒下了。擔架員的負重太大,他們不願丟下那些在作戰中負了傷的紅軍戰友直至自己累死,而受重傷的戰士為了不拖累別人,把草蓋在自己臉上佯裝已死去。炊事員犧牲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違反了輕裝的規定,他們總想多帶些食物,以便日後別讓官兵們餓著。不單單對人,哪怕是對一匹戰馬,飼養員也照顧精心。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人的一生,總歸要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自己,信念能讓人擁有不竭的動力,化被動為主動。進入新時期,相信每個人仍能從“長征”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滋養。或是愛崗敬業的工作熱忱,或是勇於拼搏的英勇氣概,或是相信未來的樂觀精神,或是團結協作的高尚品德,尤其是黨員和領導幹部,更應該自我叩問,是否傳承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使命?

讀完這部作品,作者的一段話令人難忘: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中國工農紅軍所進行的長征。讀懂了長征,就會知道人類精神中的不屈與頑強是何等的偉大;就會知道生命為什麼歷經苦難與艱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時,天地將會多麼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榮。

《長征》讀後感4

王樹增的《長征》這本書讓我特別驚訝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詩和悲歌。作者認為每一個長征參與者,不管他是司令員還是炊事員,都是歷史的主角,所以他永遠是在描寫隊伍,隊伍在怎麼走,而不是在描寫統帥部。之前長征在我們的意識裡簡直就是一幫“神人”幹成的事兒,一幫“特殊材料製成的人”。而作者把他們從神壇上請下來,請到平地上,讓我們將心比心跟他們去比一比。我們發現這些士兵的心地是純淨的,他們單純———我就要活下來!什麼時候我都要活下來!只要不倒下,就跟著這支隊伍走!而且堅信仗打勝了,公平的世界就到來了!這種純淨令我們敬仰。雖然在書中作家描繪了很多戰鬥和戰役過程,但這部書不是一部軍事史,也不是一部黨史,是一部從絕望走向希望,從絕境走向新生的心靈史。比如瀘定橋,書中四百零四頁是這樣描述的“一座有鐵索支撐起來的空中吊橋,13根碗口粗的鐵索連線兩岸,鐵索上鋪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橋頭的橋樓已被沙袋緊圍,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壘,從堡壘的射擊孔中伸出的機槍正對鐵索,瀘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緊貼河邊,城牆高約兩丈,上面的堡壘所配置的火力在橋面上形成了一張火網”。飛奪瀘定橋,從軍事上無法解釋。不要說那邊有一個營在那兒堵著,一杆機槍就全封鎖了,誰也過不來。可那22個紅軍晃晃蕩蕩就過去了,所以,到最後,與其說是打仗,不如說就是拼意氣。當你發現對方已經捨生忘死的時候,肝膽俱裂啊,使敵軍的意志瞬間垮掉了。而且瀘定勇士22人,一個落水的都沒有。我們看有些電影拍飛奪瀘定橋,不停地往下掉人,但從這本書上看來一個都沒犧牲,全過去了。

很多當年長征中的事,我們今天讀來有時候不可思議。讀的時候我就想,很多的時刻我都絕望了,要是我,我做不到。我肯定不往下走了,沒路了。比如,四渡赤水,那麼一條小河來回走四趟,幾萬人的部隊。那肯定是絕境了。很多這樣歷史的關口,我們今天不會想得到。好比我們的人生,會碰到很多這樣的事情,好像沒有路了,絕望了。其實看看長征,我覺得世界上恐怕沒有絕望這一說,哪兒有衝不過去的口子啊?我想,認識長征不必說大話,就是結合自己人生,你就會有收益。從那些走過長征的普通士兵身上我們可以挖取一點能夠滋養我們今天心靈的東西,使我們更堅強一點、或者更快樂一點,或者更自信一點。不要輕言失敗,不要輕言放棄。有這樣一種閱讀的收穫,說大了就是民族前途,是一種民族的自信心。

《長征》讀後感5

當我合上《長征》一書的時候,我的思緒任在江西的瑞金、在金沙江、在渡河、在大草地、在大雪山、在吳起鎮;耳邊迴響的是金沙水拍雲崖暖的慷慨激昂、是大度橋上衝鋒的紅軍健兒、是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的歷史畫卷;我在問自己,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的前輩創造瞭如此輝煌的業績?答案是:信仰。

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時候,《人類1000年》一書由美國時代出版公司出版,該書公佈了從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千年間,人類歷史進成中所發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科學領域的學者們共同認為,在已經過去的整整一千年中,這一百件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就有我們中國共產黨在1934年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走過的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

可以肯定的是,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在評選一千年間影響了人類歷史程序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時,他們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共產黨人並無共同之處,他們也不是從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中國紅色武裝的軍史角度來看待長征的。

長征是什麼?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長征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轉戰地域面積的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都大。長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其中的五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終年積雪;長征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湧險峻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的溼地,那片人跡罕至的溼地面積幾乎和法國的國土面積相等。更為重要的是在總里程兩萬五千裡的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鬥在四百場以上,平均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除了在少數地區短暫停留外,在飢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平均每天急行軍五十公里以上。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犧牲的遠征,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八萬陸仟多人踏上長征之路,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時全軍僅為近八千人。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近十萬大軍開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時,全軍三萬三千人。1935年11月紅二方面軍兩萬一千多人從國民黨三十多萬的合圍中衝出去,踏上的長征之路,1936年到達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全軍一萬一千多人。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開始長征,經過數月的顛沛流離和艱苦轉戰,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到達陝北的武裝,全軍兵力最多的時候八千多人,最少是隻有一千多人。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中國工農紅軍轉戰大半個中國,一路浴血奮戰,捨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中國共產黨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長征喚醒了中國千百萬民眾,他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跟隨者那面紅旗一路遠去,堅通道路的盡頭就是勞苦大眾千百年來所夢想的一個平等、幸福的中國。

世界上不曾有過這樣的向中國工農紅軍的隊伍:指揮員年齡平均不足25歲;戰鬥員的年齡平均不足20歲,14歲至18歲的戰士至少佔百分之八十。年輕的紅軍戰士在數天未見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的翻山越嶺投入到殘酷的戰鬥中,其英勇頑強和部位犧牲舉世無雙,在兩萬五千裡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

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與1981年來中國走"長征路".當這位西方的政治家帶著他的家人來到大渡河邊時,他被這條湍急的河流和兩岸險峻的崖壁震驚了,他被三萬中國工農紅軍在幾十萬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渡過這條大河的壯舉震驚了。布熱津斯基後來講到:"對嶄露頭角的新中國而言,長征的意義絕不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的多,它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後東西的必須要因素".——長征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限的人類精神的豐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無論持何種意識形態,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給於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須的永不磨滅的信念,是信仰不朽的象徵。

我被書中的每一次戰鬥、每一次犧牲、每一次會師感動著;因為付出了太多的犧牲,因為犧牲承載者不屈的信仰,長征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是,堅定的信仰,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這些都是可以創造人間奇蹟的精神。我們的偉大的導師講過: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通過學習,我感覺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壯麗的史詩。只有知道長征,才明白什麼是苦難與輝煌,只有瞭解長征才清楚的。

《長征》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毛主席的《長征》,終究曉得了赤軍具有的堅強意志,想到過去的事,臉不由自主地燙了起來。

長征經過了兩萬五千裡,已成為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的載體正是那些征途上的兵士,赤軍兵士!他們那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自我的大無畏精神讓我打動落淚。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趁樹湘率領部隊為赤軍墊後,在保護主力部隊撤離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了。比及他們撤離時,湘江已被國民黨封鎖,他們又餓著肚子退回山西打游擊。撤離途中,陳師長腹中中了仇敵的子彈。但他仍然堅持到底,命令其他兵士撤離,本人來保護,最終被仇敵抓住,壯烈犧牲,年僅29歲。多麼可敬的人啊!多麼可愛的兵士啊!如果沒有了陳樹湘這樣的兵士,這場戰役如何能取勝?如果沒有了千千萬萬個陳樹湘,長征能勝利嗎?在這樣無數的光環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超卓的兵士,他們大概沒有令人們為之稱讚的勇敢事蹟,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

夜,靜靜地夜。窗外已是萬籟俱寂,群星璀璨的夜空中掛著一輪金燦燦的圓日那樹枝上的貓頭鷹,正睜大眼睛,預備抓一隻愛惜美味般的田鼠。喧鬧了一天的城市在夜幕下變得格外安好。與此時,我正躺在床上久久難眠,我的腦海裡不竭地浮現赤軍兵士過雪山、草地那雄偉巨集偉的場面,心裡不斷地稱讚他們的堅強意志,不由思緒萬千,心潮磅礴。

那是一個酷暑難耐的暑假。登山的那天,天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那天爸爸和媽媽正好閒得沒事做。於是,我們全家決定去爬那生長著生氣勃勃的樹木的紫荊山。來到山腳下,望著那彎彎曲曲的山路,我不由有此忘而怯步。但在媽媽的鼓勵下我還是開始爬起山來。

長征途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豪傑故事,這些故事也常常在我的心中飄蕩。那種不平不撓,不畏犧牲,一往無前的豪傑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辦事的崇高質量,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

長征途中赤軍前無望不穿的高山峻嶺,江河阻攔,後無數不盡的重兵強敵、機槍大炮的追擊,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赤軍卻僅靠動手中彈藥不多的破槍爛炮,硬是從國民黨百萬大軍組成的包抄圈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打開了一條大道。是什麼特殊的力量使實力如此弱小、配備如此落後的赤軍收穫了成功呢?是精神,是信念,是聰慧。

《長征》讀後感7

翻開這本著作,是歷史課以後。剛剛學完長征,心裡帶著崇敬和感動看了這本書。

由於博古和李德的錯誤指揮,長征就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圍敵人的包圍圈,用著簡陋的裝備,在艱難的旅途中,長驅兩萬五千裡,完成了世界震撼的浩蕩史詩!

雖然學過這方面歷史知識,但是《長征》給了我更大的震撼,更為具體的再現了長征的每一個細節。這一段的崢嶸歲月,它帶來的偉大意義,他給我們後人的激勵,都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裡。雄關漫道真如鐵,紅軍一共爬過18座山脈,渡過24條河流,經過14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的包圍,打敗敵人派來的中央部隊。它們用堅強的意志,嚴明的紀律,堅定的'信念和顧全大局的胸襟帶來了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消滅紅軍企圖,儲存了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了。

對於紅軍來說,長征一定是一段難捱的離騷,但是他們為了新中國的命運化難捱為動力,捨棄了塵世的情感,用無怨無悔的氣概,奮不顧身的勇氣,為理想而奮鬥的信念為新中國譜寫了最壯美的樂章,它響徹了每個中國人心靈的最深處!

回眸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歌頌歷史,更為了從歷史中找到更高潔的靈魂,從歷史的背影中找到它留給世人的一抹光亮。看完長征,有人哭的梨花帶雨,有人會沉思半天。這是長征的力量,人們可以為它不朽的精神感動落淚,願意因它開始思量現狀。是啊,長征帶給我們蕩氣迴腸的震撼,它告訴我們一種精神,困難面前永不低頭,肯吃苦,要有奮不顧身的奉獻精神,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

長征是一段註定被歷史銘記的偉大時刻,它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我願意做一個歌頌者,緬懷革命先驅,讚揚他們的品格和精神。我更願意做一個有這樣長征精神的中國少年,尋著歷史背影裡的光亮,走向更燦爛的明天。

孟子說“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紅軍吃過草根,野菜,最終不是成就了一個奇蹟麼?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們要在生活和學習中保持這種長征精神,生活像不規則幾何,我們不知道何時相交平行,我們也不是能預知未來的使者,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難,就用這種精神激勵自己吧,我們作為中國少年,一定可以像這些給了我們美好今天的英雄一樣,挑戰自己,勇往直前!用這份寶貴的中華之魂,洗禮自己的心靈。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72週年之際,我作為一箇中學生,再次回眸歷史,對比昨天與今天,從歷史的背影裡尋一抹光亮,沿著光亮前進。

《長征》讀後感8

合上《長征》這本書,那一幅幅驚天動地的畫面,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仍久久縈饒在我的眼前,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紅軍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被迫開始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長征。整整兩年的征途,總行程2.5萬餘里,最後終於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其間,紅軍先後跨越了近百條江河,征服了約40座名山險峰,其中包括20餘座海波4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山,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長征途中,發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情啊!雪山上的“小太陽”、草地裡的小紅軍、叢林中的“造船廠”……我要給大家說的是一個最普通也是最感人的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乾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他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乾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乾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和紅軍相比,我是多麼慚愧啊!紅軍能吃到樹皮草根已經很滿足了,而我現在面對滿桌的飯菜卻還要挑三揀四,真是太不應該了。《長征》這本書猶如一面鏡子,讓我時時反省自己,檢點自己;《長征》這本書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軟弱和嬌嫩。我們應該以紅軍“不怕困難,捨己救人,持之以恆”的崇高品質為指引,征服學習、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讀書,決不能浪費光陰,虛度年華。

《長征》讀後感9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是毛主席對長征的概括,從這兒我讀出了紅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長征途中,發生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不會忘記《金色的魚鉤》《倔強的小紅軍》《軍神》《豐碑》《草地夜行》《三人行》等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展現給我們的有激烈的戰鬥場面,有鋼筋鐵骨般的戰鬥英雄,有捨己為人的普通戰士,有同志間濃濃的親情。在這些故事中,《金色的魚鉤》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懷。

一位年過半百的炊事班長,為了讓患病的幾個小戰士吃到足夠的食物,寧願自己啃他們吃剩的魚骨頭,喝漂著一點菜葉的所謂的野菜湯,最後餓暈在釣魚的小水溝邊。即使在他生命垂危時,也不願浪費一點兒食物。他為了紅軍隊伍,為了革命,為了長征的勝利,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精神!

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和紅軍相比,真是生活在天堂裡呀!雞鴨魚肉,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服裝鞋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紅軍過草地時,一人只帶了一包青稞面,吃完了挖野菜,啃樹皮,吃草根,最後甚至連皮帶也煮著吃了,除了飢餓寒冷,還有槍林彈雨,急流險灘、雪山草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紅軍戰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呀!

在我們的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也會像工農紅軍遇到的大雪山、大草地一樣,遇到許多挫折和失敗。有的時候,我們因為學習方法不恰當而成績落後;因實力不足而在比賽中失利;因自己的錯誤受到同學、朋友的冷落等等。這些時候我們都不能灰心失望,甚至放棄自己,因為長征途中紅軍叔叔面對那麼多艱難險阻都能克服,我們所面對的失敗和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只要我們敢於面對、總結教訓、及時調整自己、堅持不懈,一定能像紅軍戰士們一樣,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誘惑,面對同學,我們需要長征精神。

《長征》讀後感10

讀完《長征》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讓我明白新中國能有今天是多麼地不容易。改革開放也有30年了,我們應該想想到底為祖國,為黨做過些什麼。

祖國能有今天,是那些戰士用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真的是應了古人那句老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直到今天為止,還有許多人都在埋怨上天為什麼自己不是外國人,甚至還有人改了國籍或是搬到國外去。想想長征那時,毛主席他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有今天的,他們那時候是多麼苦。但是他們挺過來了,他們沒有放棄,可是我們這些學生,一點苦也吃不了。今天我們能坐在這麼寬敞的教室裡讀書,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可是有的人說不讀就不讀了。你們應該感到羞愧,不管你們到了哪裡你們都應該記住:是祖國給了我們這一切,是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一切。

中國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今天我們能有幸走到一起是多麼地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團結一致,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新中國成立60週年了,時間過的真快,這幾十年來,今日的祖國已不是昔日的祖國,我們也不是昔日的我們。祖國在變我們也在變,我們都變得越來越好,祖國也變得越來越強大,我們都為此感到驕傲。可是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為祖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他們都是偉大的,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們,你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改革開放30週年了,那些歷史還在眼前閃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畫面。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整整五千年的歷史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地神奇。我們的祖先是怎麼生活的,是怎麼為我們發明了那麼多寶貴的財富,我們的祖先真是偉大。

我欣賞我的祖國,是因為中國曾經經歷了多少滄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啊;我愛我的祖國,是因為它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敬我的祖國,是因為在孫中山這位大總統的領導下,打響了“武昌起義”,發動了“辛亥革命”,使中國從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走了出來,是因為祖國多壯麗風景使人心曠神怡……

我愛我的祖國,我為我的祖國驕傲,我慶幸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

《長征》讀後感11

時光如箭,日月如梭。轉眼間,長征時至今日已經勝利85週年了。《長征》這本書,是我在校圖書館中不經意看到的,當我發現這本極具歷史意義性質的書籍時,興奮至極,內心頗不寧靜。

《長征》主要講的是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離開紅色根據地,踏上了漫漫征途。“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每當讀起毛主席的這首經典詩詞,我的心中不禁湧起當年長征那壯烈豪邁的場面: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在彈盡糧絕,後面又有追兵的情況下,紅軍仍然沒有放棄,也沒有拋棄受傷的同伴,而是克服重重困難,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陝北革命根據地,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長征》使我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只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就能夠創造奇蹟!這便是長征精神,舍小家而為大家!

長征猶如一座豐碑,光輝地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成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奮圖強,堅忍不拔,積極向上,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俗話說:“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現在的社會,我們豐衣足食,有人還抱怨飯不好吃,想想紅軍過草地,挖野菜,啃樹皮,吃皮帶……有人抱怨衣服穿得不夠時髦,想想紅軍翻雪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同學們,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很優越,但千萬不要忘記,當年,有一支軍隊,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只為了創造今天這樣美好而和平的生活!我們一定要緬懷先烈,學習長征精神,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努力拼搏!

《長征》讀後感12

讀完王樹增先生的《長征》一書,書中那用強大的意志和堅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讓我心裡生起漣漪,平靜的心靈深受震撼。

數萬人的萬里長征,面對的是百萬虎狼之師,面對的是高山懸崖、冰天雪地,面對的是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和無底的沼澤,雄關漫道、險象環生,紅軍身著薄衣,飢寒交迫。是什麼讓他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克服種種困難的呢?是堅強的意志。俗話說:“困難就像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紅軍用一次長征完美地詮釋了它。

王樹增先生用寫實的手法,蒐集了大量歷史資料,採訪了上百位親歷長征的老紅軍,把長征歷史上一場場戰鬥,一次次靈魂與肉體的掙扎,真真切切地告訴讀者。我從長征中讀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長征就是一場人類不可能超越的苦難、無法跨越的一道山樑。在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然不斷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甘願忍受疲憊、勞頓之苦,重走這條蜿蜒於崇山峻嶺和急流險灘的長征之途,也正是為了能夠重獲這種力量,填補心靈的荒蕪。一個沒有精神的人,是心靈荒涼的人,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作為中國人,更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長征的意義。

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走向嶄新的中國的起程。歷史雖已過去,即使在現今社會,我們依舊需要虔誠地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勳,繼承光榮革命傳統,弘揚先輩長征精神,艱苦奮鬥,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征道路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長征》讀後感13

記得從上學開始就不斷學習《長征》中的故事,長輩們也會經常向我提起其中的故事,對此我也非常感興趣,至今有許多感人勵志的情節依舊曆歷在目。

二萬五千里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奇蹟,是人類戰爭史上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在歷時兩年時間裡,各路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終於勝利到達陝北。雄關漫道、險象環生,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積雪,渡過24條河流,經過14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的包圍。他們開進和順利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沒有去過的地方,但他們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帶充飢,他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同心同德、眾志成誠徵服了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縱使裝備極其簡陋,給養嚴重匱乏,環境艱苦,數十倍敵軍前堵後追,但紅軍卻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嘆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把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絡一起,義無反顧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的歷史重任,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蕩氣迴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社會的歷練中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孜孜不倦的學好每一種技能,用科技來強國,沿著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

身處太平盛事,想想那些為了後來者的幸福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的長征英雄們,我們還有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周圍的一切嗎?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此刻重新聆聽《長征》的故事,感受長征先驅們創造的輝煌,體驗他們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動之餘無不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崇敬,同時也對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聖和光榮。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才恍然體悟到那段血風腥雨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堅強的毅力開闢通向輝煌的大道。

《長征》讀後感14

王樹增先生的《長征》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巨集大的敘事結構記述了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驚人壯舉。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在國民黨右派分子的百萬大軍的圍追下進行大規模軍事轉移,輾轉行軍數萬裡,一路跨越了十餘個省,翻過二十多座山,波過三十多條洶湧大河,穿越人跡軍至的廣袤沼澤地……

這本書全面記叔了紅二,六軍團,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二十五軍的軍事轉移行動,一路喚醒千百萬民眾,給予民眾從未有過的嚮往扣希望。他們不論職務,年齡,性別,都堅持走下去。

其中,一位小宣傳員令我印家深刻。他叫鄭金煜,他總揹著柴火走在最前面,但是,途中他病了,突然,他叫住了政治委員,斷斷續續說:“我在政治上是鋼鐵,但是我的腿不管用了,我要掉隊了,我捨不得紅軍,我看不到勝利了。”走出草地前一天,他死在了馬背上年僅十六歲。

我們跑操站隊旁有句話形容紅軍再合適不過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長征》讀後感15

今天,讀完了《長征》一書,雖然已經學過很多關於長征的課文與詩,再加上歷史課上所學的有關長征的歷史,對長征這一盛舉已經瞭解的不少。再次翻開《長征》這本書,回味長征故事,心裡仍是五味陳雜。

長征,一個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詞。現在是一九三六年中國工農紅軍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的八十五週年。這些年裡,全世界對於長征的報道層出不窮,慕名尋訪長征路也絡繹不絕。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混亂中國,有一支隊伍卻在為國家復興、民族解放而進行著難以想象的艱苦奮鬥。他們積極向上又甘於奉獻,在艱苦卓絕的困境中奮勇拼搏,執著地探尋著中國前進的方向。這群人就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這兩年期間,中國工農紅軍在數以百萬計的敵軍的圍追下輾轉行軍兩萬五千裡,一路跨越了15個省,翻過二十多條山脈,渡過三十多條洶湧險峻的河流,穿越人跡罕至的廣袤沼澤地……面對數十倍的敵人,無比巨大的傷亡犧牲,他們沒有退縮。正如這本書的作者王樹增所說:“長征是黑暗天際間迸裂出的一道照徹大地的光亮。紅軍戰士最終用勝利捍衛了自身的崇高信念和革命理想。”

在我們的學習中也需要長征精神來支援,堅持、不怕困難、不放棄……都可以使我們成功。

長征,作為全人類勇敢奔赴理想的宣言,將永遠向世界傳送希望,播種燦爛的信仰之花。

《長征》讀後感16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長征》這本書,讓我感受頗多。

這本書講了紅軍為了不被國民黨圍剿,被迫實行轉移,退出中央的根據地,執行戰略轉移,進行艱苦長征,紅軍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經過了14個省,翻過了18座大山,跨過了24條大河,走過了無數的荒草地和雪山,足足走了兩萬五千裡。在這過程中,因為紅軍們堅韌不拔的精神,所以,他們打贏了三百八十多次戰鬥,佔領了七百多座大小城市,雖然他們也損失很多幹部,但是長征的結果總是好的。

是啊!讀了這本書讓我十分自豪,紅軍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都是依靠“打土豪,分土地,讓全家幸福”的信念活下來,所以,我只要不放棄任何希望,就能轉危為安,渡過難關。

《長征》讀後感17

“四渡赤水出奇兵,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如銀。”一句句耳熟能詳的旋律,唱出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險阻,從貴州突圍,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後到達了甘肅會寧。橫跨了當時中國十四個省份,歷經大大小小四百餘場戰鬥,平均三天就有一次戰鬥。《長征》一書就是作家王樹增所寫的一本紀實文學。紅軍長征十分慘烈,下面且聽我列舉個例子。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冒險主義執行者實行錯誤的戰略方針,導致紅軍未能粉碎國民黨第五次圍剿,被迫離開中央蘇區進行長征。在過了第三道封鎖線後,暴露行動目標。蔣介石東拼西湊了幾路“圍剿軍”利用滾滾湘江,建立起第四道封鎖線,這便是湘江戰役的起始。那天,風雲壓城,血流成河,殺聲震天。紅軍萬分艱難地過了湘江,從開戰時的6.4萬人,到結束時的3萬人,紅軍損失慘重。這,就是湘江戰役的結果。

縱觀全書,從起點的中央蘇區,到終點的甘肅會寧。大大小小的戰役描繪的十分清晰。讓我不禁折服在了毛澤東、朱德等一系列共產黨領導人的雄才大略之下。現在國家要求學黨史,我覺的學黨史的主要因素是讓我們瞭解共產黨人的奮鬥歷程。讀完本書,我對共產黨這個百年大黨的敬愛又添了幾分。本書用樸實無華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透露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心懷天下的博大胸襟。

讀完本書,我明白了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不屈的意志,什麼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英雄主義。無疑,人類歷史上所有不敗皆源於此。具備了這種精神,中國革命才得以取得勝利。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就有希望爭取到光明燦爛的未來。長征永存人類史冊!

《長征》讀後感18

《長征》,分為上下兩本厚厚的大書,僅僅是拿在手中掂量幾下都能感受到其內容之厚重。

封面上蜿蜒曲折的路線如同長江黃河般曲折,似乎猶疑不定地奔向北方,幾次掉頭就又向前,又彷彿一條匍匐在紅色大地上的巨龍。兩枚小小的黨徽堅定而顯眼的在兩頭閃耀著,絲毫不被周圍的紅色所吞噬。

“長征”。兩個大字似乎與小小的光芒呼應著,光芒更加頑強耀目。

長征,中國革命史上一次偉大壯觀而又犧牲慘烈的大型軍事轉移行動,被作者濃縮為兩本書,每一個散發著墨香的方塊字背後都有匿名的犧牲,每個標點背後都隱藏著領導人無數個日夜的運籌帷幄。我與戰士們一同歡笑,一同悲傷,一同走過萬水千山,我為他們的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而肅然起敬,為領導人的準確判斷與正確決策而折服。在閱讀過程中,我彷彿也走了一次長征路。

合上書,心中仍有一個疑問:是什麼支撐著他們走過長征二萬五千裡?他們明明可以安逸的在家裡生活,何必去遭那樣的罪呢?

暑假去北京旅遊,看完升旗後,漫步在擁擠的人民廣場上。忽然喧囂消失,抬頭看見矗立在面前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

簡單的四方體,單調的石灰色,看上去矮墩墩的。這令我有些驚訝,我本以為紀念碑會刻滿烈士姓名。然而這樣的單調卻帶給我更沁入心懷的震撼,我忽然間明白了。

這支“窮人的軍隊”能讓他們脫離飢餓,更重要的是,他們掙脫了心靈的鐐銬,擺脫了思想的枷鎖。生活不再是單調的石灰色,疲憊麻木的軀體又找到了熱血的靈魂,燃燒著,直到最後一刻。他們在隊伍中相互攙扶著,一起跳出那漆黑的深井,仰望廣闊的藍天,看見希望的光芒。

也許前幾天有人在碑前獻上一束白菊花,幾片純白無瑕的花瓣,飛舞著,飄向那在平坦的人民廣場上,在滾滾歷史洪流中,唯一堅定的隆起,幾個金字在灰色中熠熠生輝——人民英雄。

這時我才明白,那光芒,是不朽的。

現在時代已將接力棒傳到下一代年輕人手上,而我們也將全力奔向那不朽的光芒。即使深陷泥潭又如何?有了希望,冰山也能被熾熱的心融化。

我們不會一直停留在用刀片肉搏的長征的時代,但我們永遠需要長征戰士們無私奉獻,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曾經走過了多少轉眼間已成歷史,重要的是,新生的力量在崛起,帶著過去傳承下來的精神,奔向心中不朽的光芒。

《長征》讀後感19

長征是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間被列為中國具有巨大影響,並被選入歷史程序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之一。

現在我們對於“長征”的理解是指1934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自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在向陝西、甘肅一帶的大規模戰略轉移。然而,“長征”不只是這一串冰冷的文字,它所能記述下來的,“長征”它所上演的是一系列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世界上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軍隊,官兵軍裝是一樣的,頭上的紅星是一樣的,犧牲時的姿態也是一樣的,在中國工農紅軍中,無論是政治和軍事的精英,還是不識字的紅軍戰士,官兵們如同一個人一樣的堅信:自己是為一個偉大的事業奮鬥。他們都堅信中國革命的勝利。“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他們激情萬丈,前仆後繼,視死如歸,決定為每一個紅軍所認同的理想犧牲生命。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中國工農紅軍所進行的長征,讀懂了長征,就會讀懂人類精神中不屈與頑強是何等偉大;就會知道生命為什麼歷經苦難與難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時,天地將會多麼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彩。

世界上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軍隊,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戰鬥員的平無年齡不足二十歲,十四歲至十八歲的戰士至少佔百分之四十,年輕的紅軍官兵,能在數天不見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的翻山越嶺,然後投入激烈的戰鬥,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

為此,我們有心要重新上路,走過那萬水千山感受那風霜雨雪,認識這支隊伍中的偉大的紅軍,感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長征》讀後感20

今天拜讀了由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紅色經典鉅著《長征》,書中以50多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兩萬五千里長徵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工作中,我們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用知識來強國,沿著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雙手虔誠的捧著《長征》這部經典名著時,才恍然體悟到那段歷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荊棘叢生,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

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佈滿了荊棘,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毅力開闢通向成功的大道。

《長征》讀後感21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國小的時候,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讓我對長征充滿了好奇,這是一群怎樣的人?面對萬里長征路上的艱難困苦,卻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凡。

暑假裡我看了王樹增的紀實作品《長征》,讓我真正瞭解了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險的遠征。中國工農紅軍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翻越了二十多條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溼地。而更重要的是,在總里程遠遠超過兩萬五千裡的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鬥在四百場以上,平均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是什麼讓紅軍戰士不怕犧牲,不畏艱險?我想就是救人民於水火的永不磨滅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吧。

看了《長征》後,我熱血沸騰,拉著爸爸一起去遠足。那天早上雖然天下著雨,卻是38℃的高溫。媽媽說:“找個天晴的日子再走吧!”這怎麼行,說好今天走就今天走!儘管下雨、天熱,但一點也沒阻止我遠足的熱情。

我們撐著傘,揹著小揹包出發了。一開始我和爸爸還興致勃勃地邊走邊聊天,可是雨越下越大,雨水模糊了我們的視線,打溼了我們的雙腳,我們寸步難行!夏天的雨如變臉的娃娃,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幸好雨停了,我們鬆了口氣,可是雨後的公路上更加悶熱,熱浪洶湧而來,熱辣辣的陽光打在我們的身上,汗水就像斷了線的珍珠從臉上、身上滾落下來……

我們不停地往前走,20裡後我的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腳也磨出了泡。爸爸開始落在我後面,叫苦不迭想停下來。路邊的荷花也高傲地昂起頭想看我們的笑話。就這麼停下來嗎?可是有個聲音告訴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面對這麼多的困難都堅持下來了,我怎麼能這麼輕易放棄呢!我咬咬牙,硬是走完了30裡的遠足。

30裡,25000步,雖然只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九牛一毛,可是卻讓我明白:不管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即便風雨兼程,只要不忘初心,挑戰自我,終能不負此生,迎來成功……

《長征》讀後感22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每當讀到這首詩時,我就會想起王樹增先生寫的《長征》一書,心靈像是受到了洗禮,感受頗豐。在那段斑斕巨集大的歷史中,中華兒女為了反抗強暴、尋求民主自由、探索國富民強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在最艱苦的地方,遇到最複雜的危險,用生命和鮮血築起了中國人立身安命的高聳的脊樑。他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路上披荊斬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完成了這一偉大壯舉。讓我對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有了更高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

《長征》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在根據地遭到敵人毀滅性的“圍剿”或是在軍事指揮失誤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一次巨大的軍事轉移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長征跨越了中國的十一個省,翻越了二十多條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溼地,總里程遠遠超過了二萬五千裡。在艱難的長征途中,紅軍隊伍要隨時隨地克服飢餓、寒冷、傷病等困難,還要時常與數倍於己的敵人進行激烈的交戰。是什麼給與他們這份信念,是什麼給與他們這份執著和不棄,使得他們一次又一次在難以想象的艱苦甚至是在絕望中再度重現光輝。是黨,是黨的理想信念給與共產黨人精神支柱,艱苦奮鬥,永不言敗的精神,這就是黨的精神,黨的信念。

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因擔任後衛任務,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三十四師的戰士幾乎全部陣亡,師長負傷被俘。他在被國民黨押送的途中撕開自己的腹部,擰斷自己的腸子犧牲。死後居然還被軍閥何鍵殘忍地割下了頭顱,懸掛在城門上,他犧牲時年僅二十四歲。

在四渡赤水時犧牲的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三團二營的小衛生員龍思泉,他由於為當地的老百姓治病,沒能趕上隊伍而被當地的民團捉住後殘忍殺害。當地的百姓悄悄地埋葬了這位小紅軍,並把他稱為“紅菩薩”。後來當地百姓只要有了疾病,都會到他的墳前燒香跪拜。這位小紅軍犧牲時剛滿十八歲。

還有為保護傷員身中十七枚彈片的賀子珍;為保護毛主席犧牲的紅軍班長鬍昌保;進入草地後沒捨得吃一粒糧食,而被餓死的紅三軍團某部的炊事班錢班長……那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畫面,那一個個捨己為人的英雄,仍久久縈饒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它深深震撼著我的靈魂,紮根於我心。

他們都值得我們敬佩不已。他們懷著對黨的信念面對生死時,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嘆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蕩氣迴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長征》讀後感23

讀《長征》紅色經典時,我深深感受到了黨的正確理論和指導方向,黨的精髓所在,縱然歷史遠去,但中國奪得偉大勝利後一直深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是正確的。建國以來,中國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今以昂揚的姿態,向世界展現著自己的風采,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民族強。祖國的強大,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中國崛起了,我們也要再接再礪,讓我們攜手共進、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在1935年12月27日陝北瓦窯堡會議上,毛主席對長征的意義作了準確的概括,他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喚醒了中國的民眾,給予他們從未有過的嚮往和信念,讓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的農民,手工業,失業者從共產黨中使他們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世間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走向嶄新的中國的起程。長征是中國獻給世界的壯麗的史詩。長征在人類程序中留下的是:堅強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這大概就是長征精神,我堅信這種精神將代代相傳。

傳教士薄復禮離開中國回到英國後對全世界說: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有的。我想是很能反映中國脊樑在祖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具有的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武氣概,從而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長征》讀後感24

長征之長,長於兩萬五千裡;長征之徵,徵在艱難險阻。

《長征》是由歷史學家王樹增著的一本書,它講述了1934年開始的長征的全程。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遠征。這條路跨越了中國的十五個省份,翻過了二十座大山,其中五座終年積雪,渡過了三千多條大江,走過了危機四伏的草地……想想這些就足以讓人退縮了吧,可困難還遠遠不止,還有十倍於自己的國民黨軍隊與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圍追堵截。但是,這些帶著娃娃稚氣的紅軍戰士們,沒有畏懼,更無退縮。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慘烈的遠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紅一方面軍八萬六千多人開啟了長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到達陝北吳起鎮時全軍僅剩八千人。在這兩萬五千裡的艱難險阻之中,每三百米的路就要用一個年輕的靈魂來守護。從離開到到達,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活了下來,那十分之九的紅軍,你們都在哪兒呢?你們可知你們的親人是怎樣地思念你們,怎樣地期盼你們的歸來?可是,回不來了,永遠都回不來了,英勇的你們光榮犧牲,永遠地留在了長征路上。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忍辱負重的遠征。這些年輕的戰士啊,他們一路艱辛,只是為了正義,只是為了心中的信念,可是正義化身的他們在敵人的眼中卻被稱作“赤匪”。武器簡陋的他們所面對的往往是裝備了飛機大炮且數十倍以計的敵人,年輕的娃娃兵們能在好多天沒見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的翻山越嶺,然後再投入激烈而殘酷的鬥爭,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忍辱負重只為心中的信念。

邪終不壓正,雖然經歷了千辛萬苦,但是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支撐著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勝利定然是屬於你們,你們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長征》讀後感25

《長征》這本書,是我在書店不經意看到的。我發現這本書時,興奮地手舞足蹈,實在是好久沒讀到這種歷史書了。

《長征》講的是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離開紅色根據地,踏上了紅軍長征的漫漫征途。之後血漫湘江,損失數萬名寧死不屈的紅軍。“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新掌握軍事指揮權,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岷山,穿過大草地,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陝北革命根據地,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長征》使我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只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就能夠創造奇蹟。長征精神,就是寧可犧牲自我,也要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受盡了壓迫和剝削的中國人民,百年來的怒火噴湧而出,即使犧牲自我,他們也要創造一個平等、公正的國家!

紅軍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樂觀。你看,紅軍長征多麼艱苦,在紅軍眼裡不過是“只等閒”;五嶺連綿不斷,只不過是“騰細浪”;烏蒙山多麼高大險峻、氣勢磅礴,在紅軍眼裡只是小小的“泥丸”罷了。

俗話說:“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現在的社會,我們豐衣足食,有人還抱怨飯不好吃,想想紅軍過草地,挖野菜,啃樹皮,吃皮帶……有人抱怨衣裳服穿得不是太冷就是太熱,想想紅軍翻雪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同學們,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很優越,但千萬不要忘記,當年,有一支軍隊,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只為了創造今天這樣美好而和平的生活!我們一定要緬懷先烈,學習長征精神,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努力拼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