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通用11篇)

來源:才華庫 1.87W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

讀後感書寫注意事項

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通用11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通用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1

暑假中,我閱讀了經典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它的作者是一個美國人,也許人人都會詫異吧:一個外國人瞭解中國嗎?他是怎麼想的呢?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找到這本書,一刻不停地閱讀起來。

作者名叫埃德拉·斯諾,他是著名的美國記者。他來到中國西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多次談論,並且深入紅軍的現實生活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地方人情、大致行動進行一五一十的記錄,再經過寫作成了現在的《紅星照耀中國》!

作者在書中的語言樸實,黑白分明。作者對“白匪”國民黨進行了狠狠的駁斥,稱之為“狂熱瘋子”“無知土匪”;對中共領導人、紅軍戰士還有紅小鬼加以讚揚。其中作者讚揚毛澤東“博覽群書”“工作仔細”“頗有天賦”。

是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們雖然出身卑微,卻有一份救國救民的信念,並且為了實現它不懈努力,不為一時的成功而得意忘形。他們還不忘初心,清貧樸素,去努力達到新的目標,不知疲憊,為國家效力,不求功名只求國家富強、和平。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創造了全中國的未來。

紅軍戰士們也是讚賞有嘉。一邊是國民黨重兵的圍追堵截,一邊是惡劣到極點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資供應,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這些紅色戰士,不僅譜就了長征這樣舉世罕見的偉大史詩,而且鑄就了無與倫比的精神豐碑。

《紅星照耀中國》一經發表,就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他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革命的燦爛輝煌,讓成千上萬的青年燃起愛國之心,即使八十幾年後的今天,這本書也不曾褪色。

如今的我們身處和平年代,當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在空調間裡享受涼爽,不妨好好想想:是誰讓我們過上了這樣的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啊。他們身處硝煙時代,用自己的血和智慧鑄就了今天!知道了這些,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他們堅持不懈、一心為國民、在強大的困難面前毫不退縮的精神?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2

預裡堡是位於寧夏東南部的一個古老的回民城地,斯諾在這裡找到了司令員彭德懷。

在我的印象中,彭德懷是一位驍勇善戰的紅軍領袖。事實上,他的確如此。他曾舉行平江起義,並與起義的農民會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他亦曾帶領一支約有八千個兄弟的“鐵軍”趕跑了何鍵的六萬,攻佔下湖南省會長沙。他身經百戰,只受過一次傷,身體極為健康。政府軍懸賞五萬到十萬元要緝拿他,他的司令部門孫卻只有一個哨兵站崗,他在街上走時也不帶警衛。

然而,透過《紅星照耀中國》的白紙黑字,我竟窺見了一個可愛得有些孩子氣的彭德懷。

在作者筆下,彭德懷是個愉快的愛笑的人。作者坦言:“我必須承認彭德懷給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談話舉止裡有一種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不轉彎抹角的作風很使我喜歡。”看來,彭德懷的人格魅力連外國人都被深深折服。他有一件個人衣服,孩子氣地感到得意,那是在長征途上擊下的敵機後用繳獲的降落年做的背心。讀著讀著,彭德懷孩子氣的笑容浮現眼前,彷彿小孩子在過年時得了件新衣,純真的笑靨便立即綻放,快樂如此簡單!純粹!簡樸的生活使他面對一件降落傘製成的背心都能如此“得意”,比起國民黨領袖的錦衣玉食,彭德懷反倒更令人可親、可愛、可敬!

“衝到頂上去!”當作者同彭德懷要一起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時,彭德懷突然各他氣喘吁吁的衝下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躥了出去,在我們之前到達山頂。”精力過人的他曾多次提出挑戰。這是否令你想起童年時與小夥伴大戰三百回合的場景?彭德懷作為一位在將士中極有威信的首將,竟也如此淘氣活潑。內心的童真可愛一覽無餘。做為紅軍的領導人之一。他理應揹著雙手,邁著鴨子步踱來踱去,緊鎖著眉,一副威嚴冷峻的樣子,可是他沒有。他甚至與“紅小鬼”一起笑稱作者“大鼻子”也許正是這份輕鬆的心態才使他能夠依然理智和微笑著去面對各種傷害,複雜的困難局勢,或許正是這份童真童趣才使他那樣喜歡孩子。

原來,你是這樣的可愛。而且,或許這就是共產黨人所具有的真性情!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3

跟官方史書比起來,《紅星照耀中國》(以下簡稱《紅星》)的語言更加生動,更加吸引讀者的興趣。幸好“探險家”斯諾來到中國的西部世界,探索了中國的一隅並記錄了生動的故事。

《紅星》裡許多可歌可讚的故事不在本文記述,謹以此文記錄本人一些膚淺的收穫。

革命者

《紅星》中記述了一些革命者,不知道斯諾會不會驚訝,但是我感嘆紅軍中的一些大人物做的是“推翻”自身利益的事情。他們中有富農子弟,小資產階級子弟,甚至大資產階級家庭,竟然站在了革命的一側。原因是什麼呢?通過仔細閱讀,我尋找到一個答案----他們是中國人,革命不單純是為自己洗心革面,更是為了整個民族自立自強。這不就是那句老話“格局開啟”

格局

格局打開了,信念堅定了,可以邁開步伐向前走了。走路是要有方法的,大步向前,跬步徐行,三步一回頭,都是優美的步伐。紅軍沒少走彎路,但終是走上了正確道路。白軍沒少走彎路,但縱然走上了不歸路。誰的步伐好,歷史給了答案。我們個人怎樣才能走出這樣的步伐和人生旅程呢?我認為要因時而異,乘事而行,造勢而進,不要忸怩,不可故步自封。

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

斯諾是戴著白區售賣的有色眼鏡前往紅區的,但是他能夠、願意、也確實是為了摘掉有色眼鏡才來到這片地區的。如今,各種意見領袖漫天飛舞,豐富諮詢撲面而來,反轉劇情超脫劇本。人們該如何增強定力保持獨立思考,能不能給自己點兒時間看子彈飛一會兒,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選擇

讀書識字是有用的'。如今我們不能滿足於字面意義的讀書識字。這個時代,難再有舊式文盲,誰還不會識字讀書,認得幾門外語的也大有人在。識了字,要讀好書,要會讀書,還要會用書。《紅星》裡面的人物,讀哲學、政治、歷史,取其精華。我們不跟偉人比,我們只跟自己較勁。爭取每週拿出5%的時間,讀一讀好書,每年讓出一週的時間到外面“讀一讀”世界,會是有好報的。不要拋棄讀書,不要拋棄自己和世界。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4

一位英勇的將軍,指揮紅軍完成一次次“以少制多”的戰鬥,他就是彭德懷。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彭德懷的偉人面紗被揭開。向我展示了一個堅貞不屈的勇士形象……

彭德懷的幼年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心靈。他從小就有能力照顧自己,當被老師打時,“他舉起一條板凳,揍了老師一下”,這一舉動是多麼與眾不同,使彭德懷先生的勇於反抗的精神爆發出來,這就是彭德懷“不屈”精神的起點。當時社會的,彭德懷家庭破裂,他的專制祖母甚至把他趕出家門,但是,彭德懷並非“近墨者黑”,當他看到窮人飢餓、富人過著紙醉金迷生活的場面後,起了惻隱之心,他帶領農民反抗,堅貞不屈地為農民而戰,為窮人服務!

“為人民服務”是共產主義的核心,彭德懷的思想與共產黨發生了驚人的碰撞。當他被逮捕時,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每次他又決定不屈服,堅持到第二次再說”,他像所有的共產黨人一樣“橫眉怒對國民黨的威脅,寧可倒下去,也不願屈服”。看到彭德懷“昏過去了好幾次”,從未招拱一項證據,我的內心受到了震撼,更為彭德懷這種偉大的精神所感動!

彭德懷到一九二七年才參加共產黨,都說“童年是長大後的影子”,幼時的遭遇使他早已具備了一位紅軍戰士所有的精神。當斯諾採訪彭德懷時,他對戰術的熟悉對時局的看法讓我為之讚歎。彭德懷認為游擊戰是紅軍取勝的關鍵,為了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這三座“大山”,紅色游擊隊蓄勢待發。他們宣傳共產主義,不畏艱險,與農民共同戰鬥,是“不屈”;他們憑藉極小的兵力與敵軍拼博到底,是“不屈”;他在重重封鎖下,“用樹皮做短衫,把褲腿剪下做鞋子”,是“不屈”……是共產主義之光照亮了中國,更是像彭德懷這樣戰士的堅貞不屈的精神為那縷紅色增添了光彩!

彭德懷說:“戰術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數不支援我們,我們就無法生存。”正是他這種以人民為本,以戰術為要,以堅持為鋼的戰鬥理念打敗了國民黨,使紅色中國閃閃發光!

作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更應接下重任,學習像彭德懷那樣堅貞不屈的精神,我們要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更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還要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情懷……

彭德懷不僅是一位紅軍戰士,還是每個共產主義者的榜樣。他的那種堅貞不屈的精神,將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閃耀,使他們團結起來,讓祖國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5

彭德懷是共產黨中著名的將軍,是紅軍領袖人物。起初,我以為他就像電視上那些在軍事演習中坐在裝甲車裡,不苟言笑的將領一樣板著臉,讓人不敢靠近。可看了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以後,我才知道,原來他是這樣的平易近人。

彭德懷行五出身,在湖南、南昌都進過軍校,畢業後,因才能出眾,迅速提升,成為一名軍官。後來,彭德懷以自己的第一團為核心,聯合起它官兵和學生髮起起義。兩年後,彭德懷積聚一支約八千人的“鐵軍”——紅軍五軍團,他們攻佔長沙,將國民黨六萬趕跑。這種.種經歷,使得彭德懷作戰經驗豐富,有戰略思想,為日後成為司令打下基礎。

在書中,彭德懷十分關心部下與同伴,在一次長征中,整整六千英里,大部分都是步行,而他的馬都讓給走累了或受了傷的同伴。彭德懷也十分節簡,伙食就跟部下一樣,不搞特殊,一般都是白菜,麵條、豆、羊肉之類。他的部都很敬重這位領導。而看看現在那些有權力的肉,每天都是山珍海味,穿著名牌西裝,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將百姓放在眼裡。相較之下就能看出元帥是多質樸,他認為自己只是個普通人,和其他百姓沒差別,多麼平易近人啊!

彭德懷還很喜歡孩子,他身後有一群“紅小鬼”跟著,他們也充當許多職務。彭德懷常常和兩三個小孩坐在一起,向他們教授政治,也不恥下問地詢問百姓現狀。

更加難得的是彭德懷二分大度,不拘小節。他不在乎敵人有多痛恨自己,有多想殺了自己。他沒有大費周章的去佈置自己的保安任務,他的司令部外僅有一個哨兵。我想就算紅軍要安排一個排去保護他,他也不會同意。彭德懷甚至將自己、徐海東、毛澤東等人的通緝傳單儲存下來,在背面印紅軍宣傳品。這樣的豪放,他難道真的不知道這些是什麼嗎?他真的一點不在乎嗎?

總而言之,彭德懷一反傳統、嚴肅的將軍形象,他是那樣平易近人,彷彿只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但他是那樣有趣、可愛,我們怎麼能不喜歡呢?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6

在紅軍中,像周恩來這樣的人是相當少見的。紅軍大多是農民出身的人,多多少少受過壓迫,反抗意識自然會覺醒;而周恩來則不同,他是一個大官僚家庭的兒子,似乎註定要做個讀書人——他有突出的文學天賦,在班上成績優異。

當今的中國也有不少叛逆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大多成績普通甚至糟糕。至於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呢,大多乖巧聽話,骨子裡有著順從師長的思想,自然缺乏反抗意識。但周恩來是個反例。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之時,周恩來作為學生領袖組織學生運動,因而被送入監牢。獲釋後,他加入共產黨。

周恩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他生於官僚之家,卻投身革命;他沒有受過壓迫,卻與被壓迫者共同鬥爭;他“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麵子哲學”,“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被斯諾評價為“狂熱分子”。他的確是狂熱的,對革命充滿熱情,但他又是平靜的,談吐溫和,頭腦冷靜——這是他受過高等教育的結果。因此,他又是一位富有知識的叛逆者。有的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思想保守頑固,沒有獨立見解;有的人,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卻因為受教育程度低,不知如何通過合適的渠道將思想付諸行動,而周恩來兩者兼備,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他的加入,無疑為共產黨注入了活力。

倘若中國有更多像周恩來一樣,有知識,又有獨立思想的人,想必中國該是一片生機吧?我們需要敢於向傳統,向主流思想挑戰的叛逆者,但這些叛逆者必須是有學識的、理智的、冷靜客觀的,否則,只會給社會添亂。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7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出身貧苦,稚號未脫,在剝削和壓迫中成長,他們活躍於蘇維埃共和國的每一片土地。這些藉藉無名的“紅小鬼”們,便是千百萬人民群眾在革命實踐上一個真切的縮影。

初八紅區,斯諾並未感受到這群孩子們的獨特,穿著大上幾號的軍裝,垂垂欲墜的紅軍八角帽,極彆扭的著裝在他們看來是“革命”的象徵,因為他們還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少年先鋒隊員”全身迸發著一種令人驚異的青年運動所表現的生氣勃勃的精神。

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團體,在紅軍領袖日理萬機的間隙,貫注了靈動的色彩和無限活力,在那些名垂千史的領袖身邊,從未缺少過這樣純粹質樸的孩子,以至誠熱情的心將他們的“馬克思主義詞彙”伴著濃重的鄉音娓娓道來。看似尚且早幼的孩子,卻是帶著得意揚揚的語氣闡述自己數年前參加紅軍的履歷。他們或許沒有悟透何為共產主義,有的只是一個質樸的信念:紅軍是要解放貧苦人民的!在他們簡單純粹的心中,參加“少年先鋒隊”,被戰士們親切地呼成“小鬼”,都是從前不敢奢想的殊榮。

但這群小戰士們,卻與真正的戰士無異,他們從未因年少而要求特殊待遇,他們與游擊隊一同上戰場,以致於引起白兵的嘲笑,他們的確是太小太輕了。這樣的小戰士,也有數百名,在暗無天日的政治監獄裡,孱弱的身板經受著嚴刑拷打,但他們的堅忍與忠誠令人歎服,這樣的精神,與他們對紅軍的崇高推崇息息相關,這隻有如此年輕的少年才能做到。

這樣的一群“紅小鬼”,真正極載入史冊的卻是寥寥無幾,令人痛心哀婉的是,這些年輕的小戰士們,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或許只留下了一個無名無姓無跡的土丘,蔓上生生不息的如同他們一樣充滿朝氣的青草,曾與他們親密無間的偉人早已名垂青史,而他們也許身首異處,在祭尊了鮮血的土地下,如過眼雲煙般消逝……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8

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經有很多國際友人對中國給予過各種形式的幫助,比如埃德加斯諾。

毛澤東曾經說過,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作為一個美國記者,斯諾是第一個把中國共產黨、紅軍介紹給全世界的人,讓更多的人知道,在東方的大國有著這樣一個政黨,這樣一隻隊伍。

《紅星照耀中國》的意義不只是向外界介紹了中國的革命情況,它還是一部詳盡的歷史資料。

一九二七年之後,由於國民黨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導致大批共產黨人的犧牲,蔣介石撕碎了偽裝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輕的共產黨於死地。全國各地都在搜捕共產黨,甚至敢於同情共產黨的行為也會導致死刑的懲罰,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著掉腦袋的危險,義無反顧的追隨在共產黨的紅旗下,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理想是什麼、鬥爭的方向是什麼,並不為當時的大多數人所瞭解,在國民黨的宣傳機器的惡意詆譭下,共產黨被說成一小撮反動的暴民,而紅軍則是為數不多的、衣衫襤褸的土匪罷了。

但是國民黨無法解釋的是,如果真如他們所說,共產黨是暴民土匪且人數少得可憐,為什麼一直無法被消滅?相反還繼續擴大著根據地?共產黨真的是反帝的麼?或者如國民黨支持者所說的,他們激烈的抗日口號只不過是爭取公眾的同情和絕望的掙扎,是亡命的漢奸和土匪最後的呼號?

總有些人願意追求真相,即使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斯諾無疑是這種人。

儘管心中忐忑,斯諾還是在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軍幫助之下,毅然決然的踏入了這個被蔣介石政府描繪成是充滿血腥、暴力、野蠻、土匪當道的紅色根據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寫給毛澤東的介紹信。

然而懷著冒險心情的斯諾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擔心毫無必要,這些紅色區域絕不是國民黨政府所說的那樣恐怖,正相反,在這裡,有著人民真正支援、信任的政府。

由於外界的封鎖和造謠,共產黨領導人的情況一直不為外界所熟知,國民黨不停地在炮製他們的“惡行”,並且諷刺的是,在多次報道毛澤東、朱德等共產黨領袖死亡的訊息同時,他們又懸賞對這些人進行緝拿。

按斯諾自己所說,他只不過是一個好奇心強、敢於冒險的洋鬼子,但是在紅色政權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貴賓的待遇,而共產黨的領導人們也對其坦誠相見,為其的採訪報道提供一切便利條件,這和國民黨的遮遮掩掩、欲蓋彌彰、顛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過和共產黨、紅軍的接觸,斯諾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不惜犧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產黨,為什麼紅軍在人數、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能夠轉戰南北,為什麼人民群眾會如此的支援著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才有希望,因為紅軍是真正的人民軍隊。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9

在書店裡來回徘徊,弄得我眼花繚亂。我不知道該選哪一本書,一瞬間那幾個英語英文字母:RED STAR OVER CHINA。下面是幾個紅字“紅星照耀中國”,看到這本書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國的象徵——五星紅旗。

這本書是一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寫。主要講述了紅軍長征的故事,它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現了他們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革命精神。

讓我瞭解到,毛澤東、彭德懷……他們都是領導人,卻毫無領導的架子,與戰士們同吃,同睡。在賀龍二三事一章中,斯諾騎著一個皮包骨頭的馬,背弓起像一彎新月,它在發抖。斯諾嘲諷道:“你們怎麼能夠騎著這種瘦狗去打仗呢,你們的紅軍騎士就是這樣嗎?”李長林說道:“什麼事都是這樣——槍炮、糧食、衣服、馬匹、騾子、駱駝、羊——最好的都送去給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啊!在前線,那些英勇殺敵的紅軍戰士更值得我們敬仰。

在當時的孩子,最小的十一二歲就當紅軍去前線殺敵,瘦小的雙肩擔起沉重的槍支,在戰火紛飛的環境裡,隨時可能喪命,可他們並不畏懼。想想現在的我們,先進的學習裝置、優美的學習環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報效國家呢?

記得小時候冬天,我總嫌天氣冷,不願意起床,在被窩裡真暖和,媽媽用盡了所有的辦法,可是對我還是無計可施,最後家裡還是點上了爐子。想一想紅軍在長征時,雪山連綿,鞋子、衣服破了沒人縫補,他們不冷嗎?不是,他們心中那份執念,給他們溫暖,支援他們走著下面的長征路。

作為一個美國記者斯諾是第一個把共產黨介紹給全世界的人,讓更多人知道,有一個為人民的黨叫做共產黨,有一個英勇的軍隊叫做紅軍。

他們的友誼不分國界、信仰,都有自己要奮鬥一生的理想。共產黨如此,斯諾又何嘗不是呢?讀完這本書,我想:我也要像紅軍一樣,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一把,加油吧!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10

《紅星照耀中國》,一本真實描述紅色中國的著作。埃德加斯諾以他充滿熱情和生動的筆觸,記述了日漸成熟的中國共產黨的一點一滴,描繪了堅忍不拔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戰士,英勇卓越的革命鬥爭,以及熠熠生輝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著名論斷,共產黨的基本政策,小到黨員和民眾的言行舉止,構成了傳神而又立體的影像,令讀者無不身臨其境,為之動容。作品沒有過多的政治說教和歌功頌德,寫得富有生活氣息,很有趣味,讀來輕鬆愉快,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精神風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華民族正處於苦難之間,這種苦難來自於她的兩個收養的孩子的內鬥,和強大近鄰的覬覦。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黨章黨旨都源自西方,西方文化的舶來品在中國生根發芽,成為了在華夏大地爭奪統治權利的兩大黨派。即便在日本暴露出其對中華民族的強烈的侵略慾望時,兩黨依舊爭鬥不已。

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斯諾正式踏上前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旅程。 不得不佩服一個外國人的勇氣,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說到的:“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難道不值得拿一個外國人的腦袋去冒一下險嗎?我發現我同這個腦袋正好有些聯絡,但是我的結論是,這個代價不算太高。”我相信這種危險程度並沒有被誇大——在斯諾剛進入蘇區不久,外界就流傳出斯諾遇害的訊息。

全書三十萬字,共分十二章,介紹了中共多位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徐海東、李德等人。斯諾注重於領導人們的私人經歷,因為在斯諾的採訪中發現,諸多中共領導人對於自己的經歷是不在意的,當他們成為一名蘇維埃主義者時,當他們參與到中國紅色革命的洪潮中去時,他們已經完全融入集體中去了,在他們口中再難聽到“我”、“他”等字眼了,他們的表述往往變成“委員會決定……”、“根據會議……”等等,似乎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已經在集體決議中得到充分體現了。斯諾每每刻意地詢問關於他們自己當時的看法,他們已經說不出所以然了。而且,斯諾也在中共領導人的身上發現了一些相同的特質:他們幾乎都是貧苦人家出生;他們從小便表現出抗爭精神;他們在身居高位的時候,依舊保持著平易近人的品質。這些特質使得斯諾如沐春風,並與諸多的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書中也穿插介紹了紅軍的成長曆史和目前的形式和政策。從蔣介石發動的五次圍剿,到劉志丹在西北開創蘇區。我們都可以從這些記錄中感知到中共發展的不易與容易。“不易”來自於國民黨的鎮壓和打擊;“容易”來自於底層人民的支援和歡迎。在這麼多年的國共鬥爭中,紅區不斷的擴大,我們可以推斷出,易與不易,愈來愈取決於人民自己的選擇,而非執政黨的意願。中共能夠贏取人民的支援,在斯諾看來,主要是兩大政策的實施:土地改革,建立統一戰線抗日。在這兩點下,人民認識到了共產黨才是真正可以救國救民的政黨。

斯諾的文字優美,風格詼諧,嚴肅的報告文學中也能透露出一點輕鬆,正經的紀實文學中也有著玩笑般的描述。在這種愉快地閱讀氛圍中,將那個年代的共產黨的形象刻畫得深入人心。

浮躁生活的我們,對當下的一切充滿了質疑與否定,我們似乎已經不是斯諾筆下生活在蘇區的那群農民,對共產黨交口稱讚。但我們何妨,去讀讀這本書,輕鬆自在。看看最苦難的日子裡,它最可愛的模樣。

《紅星照耀中國》800字讀後感11

斯諾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家裡現存的那本是17年前我從老家調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時買的,扉頁寫有“生命旅途,願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書本記述的1936年是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的關鍵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壓手段威脅中國接收廣田三原則,大規模增兵天津和華北,德國和日本簽訂防共協定。戰爭一觸即發,智慧之光何時照耀中國引導全民合力抗戰?帶了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斯諾於六月間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冒了生命危險,衝破了國民黨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革命的嚴密的新聞封鎖,進入陝甘寧邊區,成為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它不僅是一部採訪錄,還是一部詳盡的歷史資料。在誕生後的七十多年裡,一直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是國外研究中國問題的首選讀物。

斯諾首先在當時蘇區臨時首都保安(即志丹縣)和毛澤東同志進行長時間的對話,蒐集了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第一手資料。然後,經過長途跋涉,他到達了寧夏南部的預旺縣,這已經是和國民黨中央部隊犬牙交錯的前沿陣地了。最後他冒著炮火,從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順利地到了西安。當他回到北平時,正是西安事變爆發前夕。他在北平首先為英美報刊寫了許多篇轟動一時的通訊報道,然後彙編成一本書,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這是一本真實描述紅色中國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瞭解了中國共產黨。

作者以出色的紀實文學技巧記錄了正在成長中的紅色蘇區一幅幅立體而豐富的影像,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鬥爭,以及西安事變爆發前夕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伯渠、徐海東等中共領導人對時局的看法以及他們各自的傳奇經歷。除了領導者,斯諾還描寫了許許多多的黎民百姓,從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著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是組成陝北蘇區最真實鮮活的畫面。

“我以前從未見過任何中國青少年有這樣一種人格尊嚴……隨著我更深入蘇區,我發現在這些紅紅臉蛋、歡樂愉快、精神飽滿、忠誠不渝的“紅小鬼”身上,洋溢著一種令人驚奇的青年運動的蓬勃精神。”斯諾看慣了羸弱無助的中國孩子,“紅小鬼”表現出的蓬勃朝氣讓他著迷。隨後接觸的那群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紅軍戰士震撼,“有時我幾乎不能相信,只是由於這樣一批堅決的青年,有了一種思想的武裝之後,竟然能夠對南京的千軍萬馬進行了群眾性鬥爭達十年之久。”斯諾筆下的蘇區普通百姓活靈活現,真實生動,他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蘊藏在民眾思想裡的智慧之光,這是正義的力量,也是中國的希望。

“讀史使人明智”,中華民族復興之時,再讀《紅星照耀中國》,不僅讓我們重溫抗日戰爭那段非凡的歷史,領略真實鮮活的紅色中國,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奪取中國革命勝利併成功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原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