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0篇)

來源:才華庫 2.97W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精選3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汙染。

過程和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

佈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

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汙染的圖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佈置:安排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類統計工作。(學生可以視訊記載,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課做分類和稱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護環境需要讓家長幫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裡有些什麼?教師微課展示自家“垃圾的分類和稱量”情況。

2、學生展示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

三、關於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來源。

2、教師彙總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彙報後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有關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確以下幾點:

(1)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各類生產、商業活動,學校學習等均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後,會造成環境嚴重汙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學的處理,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5)垃圾的處理是一件費時費力消耗資源的工作,並且處理垃圾的過程會對環境有二次傷害。

四、課堂小結:

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垃圾問題。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

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

對於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

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匯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徵,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麼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絡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徵,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麼?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瞭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麼做的?有什麼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麼氣體?怎麼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於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麼現象?說明什麼?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麼現象?說明什麼?

4、根據實驗所得資訊,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並說明為什麼。

5、小結並延伸閱讀:並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四、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於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那麼混合之後杯子裡的物質會是什麼呢?課外蒐集。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3

消失了的恐龍

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一定的瞭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到人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有關恐龍種類、生活方式及絕滅原因的圖文資料。

●學生準備:紙板、石膏粉、布條、水粉顏料、鐵絲、報紙、膠紙帶等製作恐龍模型的材料。

教學步驟:本課教學時間為兩課時。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恐龍和其他滅絕及瀕危動物資料。

1、研究與恐龍有關的問題。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進行研究,最後寫出一份研究報告,然後在班級內交流。

2、搞一個恐龍博覽會。每個小組可根據愛好選擇其中的活動,做一兩件作品。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恐龍頭骨影印件、恐龍爪子的製作過程圖。

如有條件,教師最好課前製作好樣品。如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後完成。

3、瞭解其他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並調查它們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通過各種資訊源,調查相關資料,讓他們有一次心靈上的震撼。

4、討論:恐龍等物種的滅絕給我們什麼啟示。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制約作用,使他們感悟到,如果人類再無視自然規律,肆意破壞自然環境,那麼,人類也終將退出生命的`舞臺。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瞭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瞭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通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課件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匯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查學生關於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⑴瞭解學生關於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通過什麼瞭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是什麼?生物為什麼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於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並把問題記錄下來。

⑶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匯入新課。瞭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於化石你們知道些什麼?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麼是化石?化石有什麼作用?化石是怎麼形成的?"等問題,用於展開後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麼?化石是什麼?"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的見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是推算地質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濟上和工業上的用途。化石經常用來協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於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化石還有多種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用價值。

4.瞭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麼。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著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後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為桫欏、水鬆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為桫欏葉化石。由於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儲存在沉積岩中。

5.通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瞭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於化石的其他資訊。

⑴看一看課本3頁分別是什麼生物的化石。

關於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麼?

⑵這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麼不同?

(下面內容選擇學習)

⑶利用網路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於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蹟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於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於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於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麼是遺蹟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通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魚死後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於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屍體不會腐爛。

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7.佈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資訊。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瞭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徵、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境等。

檢查學生蒐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麼?"匯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著豐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們應該通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的技術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資訊。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麼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麼不同特點。

⑵根據其牙齒的不同特徵,推測它們分別吃什麼。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凶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於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

長著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特徵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⑴身體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寬。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態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子吃糧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鷹凶猛,鴿子溫順。

3.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徵。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為:

⑴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自己蒐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後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後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為活化石。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5

過程與方法: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

●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數。

●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科學知識:

●知道什麼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

●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

●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教學步驟:

1、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

2、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為什麼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4、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5、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6、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7、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並將自己的發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8、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9、你還能對生活中發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汙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

過程與方法:

1、調查家鄉水環境汙染和治理情況。

2、學習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增強保護家鄉水環境的責任感。

2、水汙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教學重點】

調查家鄉水環境汙染和治理情況。

【教學難點】

學習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課前實地踏勘家鄉可供學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選定地點。

2、有關家鄉水域狀況的錄影或照片。

3、採集水樣的瓶子,放大鏡或顯微鏡。

【教學建議】

本課活動的開展最好是跟學校或者少先隊取得聯絡,一起組織活動,特別要做好安全工作,並在後續活動中做好學生考察報告的撰寫。

【教學過程】

一、制訂計劃:

1、談話匯入:

家鄉自然水域裡的水有沒有受到汙染?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汙染……要真正瞭解家鄉的環境狀況,就要去實地考察,考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這一次,我們將一起到去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地點就定在xxxx。

2、討論:考察前我們應做些什麼呢?考察時要注意什麼?(確立考察主題,設計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組討論制訂考察計劃。

計劃包括這些內容:目的、地點、時間、器木才、考察程式、考察內容、人員分工、注意事項……

可參考教材84面的樣稿。

二、實地考察:

1、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取樣。考察地點宜離學校較近。考察過程強調紀律。

2、考察時先看水域周圍是什麼樣的環境,有沒有廢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顏色怎樣,水裡有沒有動植物,水面有沒有汙染物,最後取一瓶水樣,帶回學校進行檢驗觀察。

3、對採回的水樣進一步觀察。

(1)把水樣靜置一段時間後,看有沒有雜質沉澱下來,雜質是什麼?

(2)用顯微鏡檢驗水中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

三、觀察討論:

1、回學校後,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報告”提示觀察水樣,填寫報告。

我的考察報告

水域名稱

地點

水域周圍的環境

有沒有汙水排到水裡

水中生活著什麼生物

水面上漂浮著什麼雜物

水質情況

顏色

氣味

是否渾濁

水中雜物

其他

2、與自然水和生活汙水比較,判斷家鄉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汙染?如果已汙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汙染,討論為什麼?

3、請學生就如何保護家鄉的水環境提一提建議。可以組織學生撰寫相關的環保小論文。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範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祕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及探索範圍擴大方面的成果,並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

2、根據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並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於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祕密。

【教學重點】

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

收集整理資料,並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彙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彙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並進行試演示,以節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

在放大鏡發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如印刷品及螢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解析度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解析度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

(n是奈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奈米)

二、各組彙報展示

1、課前佈置學生分醫學、農業、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尋找相關資料。

2、資料內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的最新發現、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後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是文字、圖片或圖文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容。錄音、錄影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裡張貼。

4、在展示彙報的過程中,彙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容,大家有什麼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祕密,對此我們人類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

板書設計:

微小世界和我們

肉眼 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 能看清小於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 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

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裡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裝置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例項: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物件,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實踐活動:藉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依據生活中各種現象,對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釋。

2 、能夠製作火箭及其發射器裝置。

3 、能夠設計出能力大小與物體運動關係的實驗方案。

4 、能夠選者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書研究能量知識的過程和結果。

5 、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體做不同的工作或運動。

4 、知道能量大小對物體運動有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願意合作與交流。

2 、意識到能量對於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三、教學難點:

能控制變數研究能量對於物體的影響。

四、教學準備:

捲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筆、膠帶。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 、讀詩:神奇的能量。

2 、過渡: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頁的圖片。

2 、提問:這些物體靠什麼“工作或運動”?

3 、學生看圖分組討論。(認同的觀點進行記錄)

4 、師生小結:什麼是能量。

5 、討論:能量看得見嗎?

你能做個小實驗證明給大家看。

6 、小結。

三、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過渡:生活中存在著各種能量,它們又有什麼作用?

2 、小組比賽: 說說能量,講講它的作用。

3 、畫卡通:能將一種能量表現出來,並能反映出作用。

4 、學生繪畫。

5 、展評,思考:這種能量會給物體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這種變化你還在其它地方見過嗎?

6 、提問:如果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社會沒有能量會怎樣?舉例。

7 、小結。

四、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 、過渡:出示小水車,用怎樣哪些方法可以讓它轉的更快?

2 、學生上臺演示並說出方法。

3 、思考:這個實驗我們有沒有用到能量?

4 、過渡:通過實驗我們再一次證明了能量就在我們身邊,能讓物體運動起來,那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讓我們通過下面實驗來進行研究。

5 、製作火箭和發射器。

教師說明製作方法及具體步驟。

學生製作。展評。

6 、設計方案。

我們利用這套裝置來研究什麼?

(橡筋拉深後產生的能量與火箭發射高度的關係)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通過它來了解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設計研究方案(預測、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

學生彙報研究方案。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什麼問題?

7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8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9 、小結。

五、鞏固應用

1 、什麼是能量?

2 、太陽能熱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佈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圓頂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點,可以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用已有知識對常見弧形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作解釋。

●發展觀察、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科學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完整的和對半剖開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開的塑料飲料瓶。

教師自己準備:類似拱形、圓頂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關圖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紙條(演示拱形拼成圓頂形和球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周圍有許多圓弧形的東西。它們和拱形有沒有關係?

二、認識圓頂形、球形,研究它們承受壓力的特點。

1、觀察:觀察課本中圓頂形建築和物品的插圖,或觀察教師提供的圖片。

2、這些物體的形狀可以叫做什麼形狀?

3、演示:圓頂形與拱形有聯絡嗎?演示幾個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個半圓形

4、提問: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為什麼做成圓頂形?圓頂形承受壓力的能力如何?

5、觀察、實驗、分析:觀察剖成兩半的乒乓球,看球殼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軟硬。你們估計一下,把半個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壓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壓力?現在我們在三個這樣的半個乒乓球上摞書,看能摞多少本?實驗演示。你們認為圓頂形承受壓力的能力如何?試著解釋一下,為什麼半個乒乓球能承受這麼重的書?(適時提示:拱形的拱腳是要用力抵住的,圓頂形為什麼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幾個人手牽手圍成一個圓,每個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開嗎?為什麼?)

6、教師講述:兩個半球形可以組合成一個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個拱形的組合,球形硌個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個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勻地分散開來,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狀都更堅固。巨大的貯油罐做成球形就是這個道理。電燈泡為了更透光,玻璃殼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較堅固了。

三、塑料瓶形狀的分析

1、談話:在我們周圍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強度的例子很多。我們來做一個“關於塑料瓶形狀的研究報告”。你們可以先觀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狀,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與剖開的塑料瓶對比,試一試強度上的差別,寫出發現。

2、小組研究,教師巡視。彙報交流。

四、認識生物體結構中的拱形結構

1、談話:我們研究了人工設計的物體。我們自己身體中存在著拱形結構嗎?人的肋骨是什麼形狀的?有什麼好處?頭骨是什麼形狀的?有什麼好處?人的腳骨也是拱形的嗎?它能使人的腳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彈性。

2、提問:

觀察龜殼、貝殼、蛋殼等,說說這些形狀對它們自身有什麼意義?

3、小結:研究了拱形後,你們有什麼感想?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1

植物角里的科學

教學目標:

1、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藉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3、樂於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藉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於植物的書籍,準備好資料本。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麼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裡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麼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後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

三、分析與總結

師:這麼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於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颳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後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麼辦呢?我們常常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計劃與組織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麼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後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2

《在實驗中探祕》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並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籤紙4張;紙盒四隻;水壺一隻;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於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裡肥料分佈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麼?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麼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數是什麼?怎樣控制變數?請各小組討論後製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後,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後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餘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後,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彙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於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彙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數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數之間的關係,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髮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國小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祕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3

《研究仍在繼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就是在不斷髮現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延續和進步的。

2、讓學生再一次經歷從問題發現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

新的問題仍在發現中,研究仍在繼續中,本課將主要引導學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學準備:

油菜種子、不透光的紙盒四個,剪刀、膠帶、花盆四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為什麼會長歪時,我們還有了新的意外的發現。你發現了哪些問題?

學生說一說。

二、合作探究。

1、反思與提問

學生交流自己的問題,教師引導進行選取。( “植物的根為什麼會偏向有水的一邊?”“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嗎?”)假如學生能提出更有價值且適宜他們研究的問題,教師也要加以鼓勵和指導。

2、猜想原因,設計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 “研究根吸水的實驗”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證實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具體方法見教材。實驗中,還可以在瓶中的水裡加入1-2滴紅墨水,這樣將有助於觀察。

第二個實驗“探究根的向水生長實驗”,是觀察大豆或稻子等種子發芽後根的生長方向來說明根具有向水生長的性質。

三、分析與總結

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所觀察到的實驗結果,並做出結論。 課文中的“知識連結”是對學生本單元探究學習的知識補充和綜述,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第二課時

一、匯入

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植物有許多特性,這對於我們更好的種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幫助。

二、表達與交流

1、教師引導學生學生採用適當的形式進行成果交流,並應用到實踐中。

2、寫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議書並交流。

三、回顧與反思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內容,理清教材脈絡。

2、試寫出本次“旅行”經過的地方。

3、師生交流評議。

四、拓展

1、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進一步瞭解植物的生活習性。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4

設計意圖:

《蹺蹺板》一課是青島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常見的力》的第三課。“遊戲”是孩子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蹺蹺板”這一活動更是孩子們樂於參與的。教材從引導學生回顧玩蹺蹺板時的發現入手,引領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利用槓桿尺“想辦法找平衡”。使學生在動手中尋找槓桿平衡的規律。

探究怎樣才能讓天平和槓桿保持平衡;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槓桿尺平衡作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槓桿尺平衡規律。

2、學會在遊戲中合作交流,善於提出和發現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槓桿原理的技術成果,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槓桿平衡的條件,瞭解天平的主要構造,瞭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教學準備:

1、槓桿尺、鉤碼、蠟燭、火柴等。

2、有關平衡現象的圖片、製作簡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1、觀看資料-玩蹺蹺板

師:看過這段資料後,你們有什麼發現嗎?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

2、學生交流彙報。

3、師: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蹺蹺板平衡的祕密。(板書:蹺蹺板)

(二)制定計劃,實驗探究

1、師:請看,這是一個特殊的蹺蹺板,它叫槓桿尺,這是底座、豎杆、平衡尺,仔細觀察槓桿尺,大家有什麼發現?從中間往左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從中間往右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邊第一格和右邊第一格到中間的距離是一樣的,那麼左邊第4格和右邊第4格到中間的距離也是一樣 。這是鉤碼,它可以掛到槓桿尺上。我在左邊第一格掛1個鉤碼,有什麼現象發生?(左邊沉下去了)看到這裡,你有什麼想法?你想怎樣做?其他同學的想法和他一樣嗎?好,你來試一試,如果成功了,給他點掌聲好不好(鼓掌),現在我把他的方法記錄在槓桿尺圖上,貼到黑板上。

2、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祕密,僅靠一種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們還想怎樣玩,使槓桿尺平衡呢?

學生自由發言,如實驗中要做好記錄,教師予以鼓勵。

3、師:同學們使槓桿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槓桿尺平衡,注意兩點要求:一是小組要分工,要有操作員、記錄員、彙報員、問題員,問題員可以隨時提問題,讓操做員講一講為什麼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槓桿尺可以放到一邊,別亂動。開始做吧。

(師巡迴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問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平衡?兩邊比較,兩邊掛一樣多鉤碼會怎樣,兩邊不一樣多時會怎樣?)

4、師:同學們找到這麼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著平衡了的槓桿尺作介紹,可以展示你的槓桿尺圖,誰的玩法有趣,我們就把它貼在黑板上。

(學生在實物投影前介紹,教師提問“你怎麼想的?”“一邊一個還可以怎樣掛”“大家看他畫得對不對,誰畫這種玩法的圖了?”“有沒有一邊掛兩個的嗎?” “誰能給他提問題,誰來補充一下?”等,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如“你的想法真奇妙,還有別的掛法嗎?”“你的掛法還挺複雜呢?有沒有用很少的鉤碼讓它平衡的?”)

5、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6幅平衡圖,你們有什麼發現?你們覺得哪些槓桿尺的平衡很相像?(學生彙報)

師板書:一樣多(重)一樣長(格),平衡;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師:如果一樣多,不一樣長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師生討論分析第二類為什麼能平衡?總結出掛的多的一邊離中間近,掛得少的一邊離中間遠;重的一邊離中間近,輕的一邊離中間遠。)

(三)聯絡生活,知識應用

師:同學們,平衡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你們瞭解多少?

學生自由交流,如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秤、天平、體重計;挑水時扁擔放到肩部中間;起重機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做動作時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並說出其中的道理。

(五)總結評價,拓展活動

1、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哪個同學表現最好?你覺得自己表現怎麼樣?除了你們小組之外,還有哪個小組表現最好,你們覺得老師今天表現怎樣?

2、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幹什麼? (學生交流。)

師:(出示關於平衡的小玩具)請同學們課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動動腦,動動手,看誰製作的更好,更新穎。系列資料

第3課《蹺蹺板》教學設計指令碼樣稿

教學流程 素材說明

(一)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需要課件或圖片“玩蹺蹺板”

(二)制定方案 實驗探究

1、提出活動指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學生預測。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3、進行探究實驗。交流實驗情況及發現。

4、總結槓桿尺平衡的規律。 出示槓桿尺、鉤碼、實驗記錄單等

(三)聯絡生活,知識應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有關天平的資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圖片,如走鋼絲。

(一) 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並說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蠟燭蹺蹺板”。

(五)總結評價 拓展活動 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5

第一部分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探索紙的祕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第一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包括:認識各種各樣的紙、觀察各種不同用途的紙、瞭解紙的發明及造紙材料、比較各種紙的不同,重點比較紙的吸水效能和承重效能、瞭解紙的消耗等。要完成這些內容並非一節課所能解決的。所以,在教學安排上我將《研究紙的吸水性》作為本課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透徹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時間為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紙的吸水性,並能進行簡單分類。

2、設計實驗研究,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效能(重點和難點)。

3、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製造了不同特點的紙,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4、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教學設想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圍繞“科學探究”這一主線展開:提出問題——進行預測——制訂方案——交流討論其方案的科學性——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通過這樣一個活動過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定的瞭解,產生科學探究的熱情,為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一課將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其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1、問題的提出。

對於問題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另一種是由教師直接提出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其設定的情境進行假設,產生多種不同的意見,從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問題。既照應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又涉及到今後的認知規律,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2、問題的解決。

是直接探究問題,還是從已經瞭解這些問題的人那裡找到答案呢?對於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毫無疑問應選擇前者。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設計檢測方案,並進行反覆交流、討論和相互質疑,通過實驗研究,用事實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問題的延伸和拓展。

本課研究紙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過程,而它的知識目標對於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讓學生了解紙的發明,體會到人類的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的重要原因,從而萌發要設計一種新型紙張的美好願望。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具體體現。

教學準備

滴管,水、水槽,小夾子,紙(餐巾紙、廣告紙、牛皮紙、硬板紙、報紙),水杯,尺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每一小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來看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學生髮言,教師貼上各種紙標。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紙能吸水”。

(1)猜測:將這些紙都放進水裡,會有什麼現象?

(2)學生預測。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認為紙能吸水,有的紙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紙吸水比較慢,比較少。(板書:快、多;慢、少。)

(4)教師提出問題:在同一時間內,哪些紙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紙吸水又慢又少?

(5)學生猜測,引起爭論。

2、探究紙的吸水性。

(1)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各自的預測。

(2)彙報研究方案,小組間相互質疑、補充,使其方案更科學化。

(3)小組選擇工具進行實驗探究。

(4)彙報實驗結果。(你們小組是怎樣做的?得到什麼結論?)

(5)比較預測結果和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提出課題:研究紙的吸水性。)

3、瞭解紙的發明,意識到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發明了各種不同的紙。

(1)瞭解紙的發明。

(2)思考:為什麼有的紙容易吸水為什麼有的紙不易吸水?

(3)拓展: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紙。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節選)

內容:分小組設計“研究紙的吸水性”的方案。

師:剛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組已經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現在請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來談談你們小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組成員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建議,進行補充。

生1:我們第三小組的方案是:分別往每一種紙上滴水,看哪種紙上的水印“長”得最大。(這時很多同學相繼舉起手來。)

生2:我同意他的意見,但我認為應該分別向每一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再來比較哪種紙“長”得大。

師:你為什麼要求在每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麼來滴一滴水?

生2:因為只有向每一種紙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確比較出水跡的大小 。我想借助講臺上的那個“吸管”(滴管)來滴。

師(拿起滴管):是這個嗎?這叫滴管,用來滴少量水。

師:其他同學,你們同意他們的這種方案嗎?(大家表示同意。)

師(指向第三小組):同學們都同意你們小組的方案,能演示給大家看一下嗎?(第三小組演示:由一個同學依次向每一種紙滴一滴水。)

師(激發矛盾):老師看到這位同學先在牛皮紙上滴了一滴水,然後又在其餘四種紙上各滴一滴,同學們對他這種做法有什麼意見?如果每隔十分鐘往一種紙滴一滴水,這樣做行嗎?

生:不行,應該同時往每一種紙都滴一滴水,因為不同時滴的話,那麼先滴水的紙上,水跡肯定會大些,這樣會影響實驗效果。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想法嗎?(學生表示贊同。)

師:那麼我們將這一小組的方案定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我們這一小組是將所有的紙都放在水裡浸溼,然後分別將每一種紙上的水擠到一個瓶子裡,再來比較哪一瓶裡裝的水多一些,就說明哪種紙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對他的方法有一點補充,應該將所有的紙同時放入水裡浸溼,然後還要同時取出來,再擠出水來比較。

師:這位同學說的意思你們聽明白了嗎?大家對他們這種方案還有什麼建議?(沒有人回答。)

師(舉起一大一小兩張紙放入水中):是不是這樣同時放入水中再同時拿出來?

生5:不對。在這個實驗中所有的紙應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紙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這個實驗就準確了。

師:你們小組接受他的建議嗎?(學生點頭。)那麼我們將這種方法確定為第二種方案。(板書:方案二:擠。)其他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6:我們小組與第五組的方法有相似之處:也是將同樣大小的紙分別放入五杯水中浸溼,並且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再比較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認為不行。這五杯水要一樣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樣多,五個杯子也要一樣大小。

師:你們小組同意他們提出的想法嗎?(學生同意。)那我們就將這種方案定為方案三。(板書:方案三:降。)

又有同學舉手。

生:我們還有一種方法,是將這些紙全都同時插入水中,紙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後同時取出,看哪種紙吸上來的水跡高,就說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師:你能做給我們看一下嗎?

該生走上講臺,選擇了夾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將五個夾子分別夾住一種紙,再將夾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時放入水中,同時拿出來進行比較。

師:你們認為這種方法怎樣?

生9:我覺得不行,他剛才拿棍子時,棍子是傾斜的,這樣,有的紙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紙插得少一些,結果就會不準確,我認為應該將棍子兩頭固定起來,各種紙插入水中同樣多,結果才會準確。

生10:我還要補充一點,夾子在夾各種紙時也要注意夾入部分同樣多,保證露出紙的長度相等。

生11:各個夾子之間還要分開一點,以免各種紙粘到一起,影響最終結果。

師:同學們都很不錯,想到了這麼多方法,我們就將剛才這種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嗎?(板書:方案四:插。)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搖頭。)

師:好,根據同學們剛才的討論,我們有了四種方法:滴、擠、降、插,每種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說,同學們已注意了紙的規格,要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現在請各組討論一下,選擇一種方案,想想看,你們都需要些什麼工具,每組派一名同學來領取所需用具,進行實驗。

第三部分 教學後記

新課程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發揮餘地,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來取捨課程資源。

在教學《探索紙的祕密》一課時,我們就經歷了多次反覆的實踐。剛開始,教師給學生呈現出多種不同的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提出問題,並確定研究的主題,結果學生熱熱鬧鬧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紙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較紙的厚薄,有的研究紙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紙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與彙報時,同學們還在忙著“研究”自己的主題,而不理會別人的發言。這樣,他們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義上,而沒有絲毫的改變與提高。這種研究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種真正的研究。我們意識到:讓三年級的學生搞研究,不能趕熱鬧,各搞各的,而是要讓他們結合大家的智慧,通過共同探討,不斷完善和提高。於是,又經過幾次嘗試,將研究的主題由多個遞減為三個,兩個,一個。最後發現,選取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主題——研究紙的吸水性,讓學生之間、各小組之間相互合作、相互質疑,共同努力,最終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而對於剩下的內容,則可以抱著“授之以漁”的心態放手讓學生自己課下去研究。所以,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處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低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按照教師所設計的方法做實驗,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走進“坐吃山空”的誤區。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

例如,學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來研究各種紙的吸水性時,就經歷了同學們相互之間不斷提出質疑,不斷進行改進的過程,並通過實驗演示,在教師再次激發矛盾後才確定其方案。剛開始,學生只說分別向每一種紙滴水,看哪一種紙上的水跡大,馬上就有學生指出:應向每一種紙滴同樣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這個工具,研究方案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學生對此方案已沒有異議,但這與比較科學的方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教師正準備直接給學生一些提示,可一個念頭打消了這種想法。與其直接暗示給學生,不如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只有讓學生不斷思考、反覆實踐,才能達到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讓學生來演示這個還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實驗還沒演示完,就有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原來,他們發現:用滴管向每一種紙滴水時,不能一個接一個地滴,應該同時滴,再來比較水跡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經很完善、很科學了。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逐漸成熟起來,他們已明白要做比較的實驗必須在同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總之,討論和質疑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學生正是在這種討論和質疑中,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師要捨得花時間,給學生創造的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討論和質疑,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不隨意發表意見,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一點暗示或點撥、引導,使學生的討論“柳暗花明”。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6

教材簡析:

《食鹽地水裡溶解了》是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實驗,讓學生辨別常見的幾種物質是否溶解在水中,認識溶解的幾個特點,形成關於“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鑑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麼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教學準備

1、 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於水的物質。(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教學流程:

(一)故事引入,質疑激趣

1、老師講一個關於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二)演示實驗,學會操作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瞭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彙報實驗情況。

(三)親自實驗,瞭解“溶解”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各自的特長,組內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彙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

(四)分離實驗,解釋“溶解”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瞭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一步:折濾紙:先把濾紙對摺,再對摺,然後把濾紙開啟,一面三層,一面一層,跟漏斗一樣的形狀;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溼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三步:放漏斗在鐵架臺鐵圈下放好一個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鐵架臺鐵圈內,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彙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和水混合後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五)總結實驗,拓展延伸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瞭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放入水中後,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佈在水中,並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象。

2、佈置課外作業,

學生課後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7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鑽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資訊源獲得相關資訊。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並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鑽、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鑽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於鑽木取火的話題,匯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鑽木取火是怎麼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後,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鑽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麼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麼能?

蒐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後,學生知道了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8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效能源和可再生效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效能源和可再生效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護不可再生效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並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瞭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裡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麼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並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並彙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效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於不可再生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瞭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並思考你有什麼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後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佔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並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製作可再生效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19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髮現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這一現象後,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種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然後通過查閱資料,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後通過實地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猜想後,從中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科學的問題,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以前的科學課和語文課等的學習中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進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知道莖有運送養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知道風、雨、蟲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植物產生影響。六年級的學生會運用網際網路查閱資料。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某一現象的原因、條件、結果進行猜想的能力。沒有藉助資料進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

能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藉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

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於植物的書籍,聯網電腦,準備好的資料資料夾。

教學過程

一、 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麼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裡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 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麼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後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請同學們開啟電腦,從老師的資料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請同學們查閱資料,並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記錄下來,有利於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內容。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三、 分析與總結

師:哈哈,這麼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

學生迷茫。

師: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於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颳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後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麼辦呢?我們常常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 計劃與組織

如果時間充足,詳細進行這個環節。否則,佈置成作業。

師:你準備研究哪個問題呢?研究第一個問題的同學請舉手,你們可以坐在一起,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坐一組。現在就可以分組了。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麼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後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0

教學內容:

青島版P22~P23

教學目標:

1、 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簡單表格整理有關實驗資料;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 願意合作與交流;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的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3、 認識牛奶常見的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

知道牛奶有哪些變化,牛奶的用處。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同學們喜歡喝牛奶嗎?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麼好處嗎?牛奶中富含維生素A,可以預防面板乾燥及暗沉,使面板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設

大家收集的資料真全面啊!那麼關於牛奶,你還想知道什麼問題呢?看來你們都是注意觀察的好孩子,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誰願意把我們小組的實驗設計說出來與大家分享?我們小組四位同學每人進行其中一種混合實驗。一定要記錄好實驗現象。

(四)實施探究

1能具體說說哪些東西能讓牛奶發生哪些變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現混合物凝集現象。

將啤酒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有絮狀物產生。

將食鹽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沒有變化。

將檸檬汁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中有沉澱生成。

2、交流有關引用牛奶的知識

有人習慣空腹喝牛奶,這不科學。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熱次數過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膠水。

誰願意把你們小組的製作方法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步:將40l的脫脂牛奶倒入一個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攪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紗布過濾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將紗布中收集的固體物質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適量小蘇打,攪拌。

(六)拓展創新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棒。讓老師來聽一聽,你們都有哪些收穫。那你知道這麼好喝酸奶是怎麼做出來的嗎?下面老師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1

《做酸奶》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單位

韓城市新城三小 薛亞煥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主體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做酸奶的實踐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細菌與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學生頭腦中錯誤的認識。在做酸奶的過程中,學生們經歷了一次成功的體驗,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穫的喜悅。

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瞭解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認識乳酸菌以及細菌與人類的關係,討論鮮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以及細菌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教學目標

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

教學重點和難點

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鮮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溫杯等。

教學過程:

一、自己動手做酸奶

1.談話:你們喝過酸奶嗎?你們能向大家說說酸奶是什麼樣的嗎?

學生交流。

2.猜測:你們知道酸奶是怎樣做成的嗎?

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作任何評價。

教師分別給每組學生提供一個空的酸奶瓶,並讓學生進行觀察。

學生從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鮮牛奶、蔗糖、乳酸菌。學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學生可能會提出“乳酸菌是什麼”的問題,教師可以讓知道的學生說一說,隨後在第二環節——認識細菌中全面地解決問題。

3.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師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鮮牛奶(在電飯鍋裡剛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幾分鐘。每組發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鮮牛奶(放在罐子裡)。

學生自帶保溫杯和勺子(事先要用開水燙過)。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圖,學生看圖,製作酸奶。

待牛奶冷卻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人消過毒的保溫杯中,並往裡面加入適量的酸奶,蓋上蓋子。

測一測:在製作酸奶時,放入的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是多少?

講述:大約保溫8個小時後,酸奶便製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變質的酸奶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製作感受,畫好“心情曲線”。

教師在座標的橫軸方向上設計幾個時間段,讓學生在豎軸方向上畫出做酸奶前後的感受,即畫出“心情曲線”。等學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後,再讓他們交流自己的感受。

評析:做酸奶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科學課的教學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創造條件,儘量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願望,讓他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控制好鮮奶的溫度以及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學課中常用的一個術語,也是進行科學實驗的一項基本技能,適當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後,學生利用曲線圖繪製做酸奶時的心情,將活動延續到課後,關注自己做酸奶時的情感波動。“畫心情”是一種新穎的評價方法。

師:當你們聽說這節課要做酸奶的時候,你們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興。

生:很激動。平時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動手做酸奶了。

師:如果用一條曲線表示你做酸奶時的心情,可以怎樣表示呢?

生:將曲線向上畫,表示心情激動。

生:畫一條波浪線,因為心情激動時心跳會加快。

師:這兩種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我們也可以在座標的豎軸上畫一些心情指數,用線條起伏的高低來表示自己的心情。

師:開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樣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鬆下來了。

生:還有一點點緊張,怕做不好。

師:如果心情放鬆下來,我們怎麼用線條表示呢?如果心情緊張又該怎樣表示呢?請大家在記錄表中的幾個時間段裡畫出自己的心情曲線。

評析:當學生們參與某一項活動時,他們的心情肯定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設計了心情曲線圖(教學評價表附後),讓學生在幾個特定的時間段裡畫曲線來表示自己的心情變化。我們發現,當學生準備做酸奶時,他們的心情是激動的;當他們開始做時,心情趨於平和;等待時,心裡有一點點的緊張與焦急;酸奶做好後心情又是高興的;在品嚐後,他們的心情是多樣的,或是喜悅或是激動,證明他做成功了;失敗時則表現為灰心喪氣。當然,在具體評價時還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製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更好地發揮心情曲線的作用。

二、認識細菌,解釋酸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

1.提問:做酸奶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製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應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衛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

2.提問:鮮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

學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從而引出細菌的概念。

3.學生交流課前收集來的有關細菌的資料,資源共享。

4.教師小結: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細菌的種類;細菌的繁殖;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細菌對人類有功也有過。自然界中的腐生細菌可以將動植物的屍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既淨化了環境又為植物製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們也經常利用細菌,如制醋離不開醋酸桿菌,做泡菜離不開乳酸菌,有的細菌還可以製藥。但有的細菌也可以使人類得上這樣或那樣的疾病。 ,

5.討論:細菌的傳播方式及預防辦法。

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病菌傳染的一些傳播途徑以及預防的辦法。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病從口人,病從鼻入,外傷感染。根據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預防傳染病,即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鍛鍊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2

[教學目標]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辯證統一”的藝術規律,體會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藝術之美。

二、學習作者舉一反三地說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淺出、明白曉暢的說明語言。

三、培養學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內容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體會作者引入音樂、舞蹈、繪畫藝術來說明建築藝術特點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如何有機統一。

[教學設想]

分汲取、解讀(第一課時)與探討、拓展(第二課時)兩個學習步驟,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發現,體會作者廣博的學識,領略中國藝術博大精深之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說明:在於引發學生對作者以及作者的學識深入探討的興趣)

你去過西安、見過西安的城牆嗎?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牆不拆,現在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嗎?

“北京的城牆可以建成環城公園,這將是一個長達3975公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立體公園。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納涼遊憩。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這段話是著名建築家、本文作者樑思成在50年代對保留北京城牆的意義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遺產”意識深入人心,人們保護古建築的覺悟越來越高,當年,樑思成為保留中國古建築和北京城牆的奔走呼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是什麼賦予了這位建築學家極富穿越感的遠見卓識呢?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文章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在哪幾段?並試著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觀點。

點撥:學習運用關鍵句(體現行文思路的句子)確定文章主要內容,學會從各段的重複性語句中提煉概括作者觀點。

明確:作者觀點——重複與變化的有機統一構成了建築之美,兩者缺一不可。

(可通過關注第1段對“重複與變化”的解題和第2段段尾、第8段過渡段落中反覆出現的“統一”一詞,作出提煉與概括。)

主要內容在第8段到文章結束,舉例談重複與變化統一的審美原則是如何在建築上體現的。

(根據第8段明顯的過渡語句“上面所談的那種重複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築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斷。)

2、鋇1段到第7段談的是什麼?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什麼關係?

學生閱讀之後提煉各段內容要點:

第1段是全文的總綱,談的是在有持續性的藝術作品中,重複與變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談在音樂中是通過主題(重複)與變奏(變化),體現重複與變化相統一這一審美原則的。

第4段,談舞蹈也是通過動作的重複和音樂的重複結合,又給以相應的變化,來突出要表現的某種感情和藝術效果。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瞭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瞭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隊成員彙報資料,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

(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遊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遊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遊戲瞭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

2、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隊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資料,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資料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資料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槓桿可以分為省力槓桿、費力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槓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槓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型別的槓桿。

【教學重點難點】

對不同槓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準備】

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遊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裡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開啟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裡。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槓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麼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槓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彙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槓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麼桿秤的稱砣這麼小,卻可以“壓住”這麼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杆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瞭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瞭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組成員彙報資料,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

(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遊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遊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遊戲瞭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

2、 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資料,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資料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資料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邊實驗邊思考,對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做拱形的紙,鐵墊圈若干。

教師自己準備:相關的圖片資料。學生自己準備: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讓學生看一些拱橋的圖片。問為什麼橋要做成拱形,特別是在古代,材料還不是很多,強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裡?同學們原意和老師一起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嗎?

二、拱形承受壓測試

1、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壓力嗎?

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3、要求:測試紙拱能承受多大壓力。觀察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強,形狀有什麼變化。

4、 分組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1、怎樣使紙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2、提示:根據拱形受壓變形的現象,尋找克服變形的方法。

3、學生組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工,並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變的。

四、長壽的石拱橋

通過資料讓學生感受我國曆史上豐富多彩和發達的造橋工藝。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橋樑有多種不同結構,有的橋樑把多種結構合為一體。 橋的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比較、描述和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賞橋樑的形狀結構之美。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吸管或竹片、粗線。為全班準備:木板或瓦楞紙板、繩子。

教師自己準備:各種橋樑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過:“橋樑是一種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築物。”

二、美麗的彩虹橋-拱橋

出示圖片,觀察比較這些拱橋,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各有什麼優點?

實驗:用木棍做一個拱,然後兩個做對比,看是那一個面的受力更大。

1、 (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橋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產生的向外的推力。橋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緊,還增加了橋面的抗彎曲能力。)

三、拉索橋

1、觀察拉索橋,它們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實際例子說明。觀察這些橋的結構是怎樣的。拉索橋究竟有什麼優點?

3、實驗:模擬做一個拉索橋。在實難中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當演示完成後回答。

(1) 兩人同時用力拉繩把“橋”吊起來。我們朝什麼方向用力?

(2) 把繩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覺用力有什麼變化?

四、結合我們的生活自己來製作橋

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讓學生分組完成也要以獨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評定其水平。讓學生說出自己設計和製作橋的想法和原理是什麼?

自己設計的橋有什麼特點,請做得好的學生演示講解,從而進一步體會本單元的知識。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8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並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籤紙4張;紙盒四隻;水壺一隻;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於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裡肥料分佈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麼?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麼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數是什麼?怎樣控制變數?請各小組討論後製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後,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後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餘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後,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彙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於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彙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數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數之間的關係,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髮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國小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祕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2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儘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螢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匯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裡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儘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螢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影象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祕密在哪裡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穫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影象、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後記: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學設計3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汙染、白色汙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於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影、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汙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

二、關於大氣汙染:

1、說一說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汙染狀況和原因的內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汙染大氣?人們採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量好的旅遊、名勝地,簡要說明那裡為什麼空氣質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並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麼?

關於白色汙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汙染嚴重地區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汙染的內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汙染嗎?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做?

4、人們想出了什麼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於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為什麼稀少?閱讀教科書,瞭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在採取了什麼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境問題:大氣汙染、白色汙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汙染

白色汙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