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的記憶為話題的作文

來源:才華庫 2.9W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些天,鄰居掂著茶壺來我家接水。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吃水的一些往事。細細想來,我吃過村裡打的深井的水,也吃過別人打的十幾米深的壓井或拉井的水以及二三十米深的可以下水泵抽出來的的水。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說起我們許昌,大多數人都知道是個缺水的城市。如今還清晰的記得小的時候上街時,看見安懷街那一帶的居民掂著大大小小的盛水的器皿、排著長長的隊伍接水的場景。

以水的記憶為話題的作文

而在我們村,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陶製的水缸。吃的水大多是從生產隊的那眼二百多米深的井裡的水。那時生產隊裡有專人負責開水泵,每天把水抽到井房後的一個大池子裡。(那時,我們一個生產隊只有一個用大油桶改制的水箱。水箱和一個用鋼管焊制的架子連在一起。那水箱除了社員用來拉水種菜或是點種莊稼外,更多的時候是供各家拉生活用水。誰家用水箱拉水,先問好水箱在誰家。然後,就推著或扛著力車下盤,抽起架子把水箱放在離車下盤的車軸裡。拉著水箱到那井旁的水池旁接水。)

不論是誰,在什麼時候拉著生產隊裡的由大油桶改制的水箱去拉水,或是肩扛著扁擔、挑著兩隻或是塑料水桶、或是白鐵皮製作的水桶、偶爾也會見到木製的的水桶去挑水,都會解開止水的皮管放到拉著的水箱或挑著的水桶裡,水箱或水桶接滿後再把那皮管紮好。拉著滿箱的水或是挑著兩桶水就各回各家了。滿水箱的水拉到家後,家裡人會找來水桶,拿起水盆,放在接水的水管下面。因為拉回一車水,要跑幾百米的路。因而都知道水來之不易。之後,一人壓著車把,因為水箱如果不放平,滿箱的水會順著承口邊緣流灑在地。一人抓著水箱下面的皮管往水桶裡放水。水桶滿了之後,一個人抓好皮管不讓水浪費掉。一個人掂著滿桶或大半桶水倒進水缸。很多時候,因為拉回一箱水,在路上因為路不平,拉到家後滿箱的水會剩大半箱。因為全隊只一個水箱,沒法用水箱拉水時,只好停用扁擔挑著水桶一挑、一挑往家挑水。我們家的大水缸能成十三桶水,因而用水箱拉一趟就夠了。若用扁擔挑,得挑六七趟。挑一次水肩膀壓得受不了。因而一說挑水我就害怕了。因為知道挑水或拉水很不容易,用水時也很知道仔細。就這樣,不知多少年裡,家家戶戶每天的生活用水多使用這些方式(或拉或挑)解決的。

1983年底,土地承包制政策在我們村實施後,生產隊也解散了。隊裡的東西也都作了價。通過抓鬮落到了各家各戶。那水箱作價十八元,父母和鄰居叔叔抓鬮後,付了錢。就這樣,那水箱跟隨我們多年。雖然,後來有人想用那水箱拉尿,但母親說啥也不肯。因為拉水了,那水箱還能多用幾年。如果拉尿,早早就壞了。前些年,父母才把那水箱當作廢品賣掉。

也記得小時候,家中也曾打過一口壓井,只是沒用多長時間就不出水了。維修時,父親讓我頭朝下用手提水管,儘管有父親和鄰居的哥哥拽著我的雙腳,但是我很害怕。我沒能完成那個任務。後來,一個看風水的說那口井的位置不好,就被父親給封上了。那時或遠或近的鄰居家也打有壓井,我呢,或是挑著或是挑著水桶,走幾十米或是一百多米路,到家門時先喊幾聲:嬸嬸、叔叔或爺爺、奶奶,我來挑桶水。他們開門後我進院子。有時他們正押著井,不用去找引水;有時就需要先去他們的灶房,拿著用葫蘆破開的水瓢,或是用白鐵皮做的舀子從缸裡舀些水,倒進桶裡。然後抽起壓桿兒,倒了水後連壓幾下,出水了還行,不出水就再去舀些水。有時,他們的井旁邊都放有水桶,桶裡也剩的有水,是專門為下次壓水備用的。有時他們也會交代一下:你走時先往那隻桶裡接些水。

1985年後,隨著我村造紙行業的迅猛發展,原來的那眼深井,被村辦紙廠使用。我們兩個生產隊合用一眼另打的水井。並且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管。剛開始的時候,兩個對合用一眼井,逐漸的因為村裡的造紙廠用水量很大,並且造紙廠的工業廢水也讓村裡的生活用水受到嚴重汙染。地下水過分開採,那眼井供一個隊吃水也是很困難。即便如此,沒多久我家的自來水管就接不到水了。因為機器開的時間有限,只有中午一個多小時,都接水時,我家接不到水,都不接水了也到了關機器的時間。因而想吃水,就只有去鄰居家或是對門的嬸嬸家一桶桶地掂,或是去路邊的加油站用水箱往家拉水。記得1986年大學聯考前一天,我還拉著水箱走了二里多路到村辦造紙廠拉水。

1999年開始,隨著市政府的碧水藍天工程的實施,我村的造紙廠陸續被關閉,村旁的河流在多年的整治中,如今家鄉的河流再不是昔日的臭水河了,不僅河水變清了,河面上還經常能夠看見野鴨、水鳥等在遊蕩,在飄飛。河岸一年四季都是綠葉長青。居民的飲用水也得到徹底地改善。如今的家鄉再也看不到排著長隊接水的場景了。雖然不缺水,但節約用水的標語和橫幅卻隨處可見,時時提醒著人們保護環境。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只是,那時的水還有如今得水的水質都不是很好。那時的水缸裡很容易見到一圈一圈的`水鏽,如今燒開的水仍會看到厚厚的白色茶鏽。

就這樣,二十多年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生活用水。特別是除夕那天,母親又會交代我們把缸裡接滿水。那水缸陪伴了我們多少年後,直到2007年自己在大門外打了一眼二十多米深的機井。一個新的不鏽鋼水箱代替了那口用了多年的水缸。如今那水缸也挪到了院子裡,當做了一個大花盆,水缸也成了一種記憶。打的自備井也只是用來洗個衣服或是供父母洗菜。吃水還得從里居家一桶桶掂。而這眼井,只用了八個月後,生產組組長籌措資金打了一眼一百七十多米深的水井,對組裡的水管進行了徹底改造,各家各戶都用上了新型的自來水管。家家戶戶每天二十四小時都通自來水,群眾再也不為吃水難而犯愁了,只是水質漸漸變壞。

生活中人們有常用吃過某地方的水錶示自己曾到過的地方,仔細想想我自己,從小到大卻沒有吃過多少個地方的水。除了1997年隨好友去了兩次武漢,也算是吹過長江水之外,更多的時候吃的是黃河水。雖然離黃河還有二百多裡地,雖然也去過本省的一些地方,但也是黃河岸邊的人。因而也可以說還是黃河水養大了我。說起黃河母親,又讓我想起了前些年好友對著河南省地圖問我的一句話:你說說看,咱們河南省的地影象啥?我瞅瞅也沒看出什麼特別地方,隨後他說:由左向右看,你不覺得像個女人的乳房嗎?這一提醒,仔細一瞅,還真的如此。(記得臺灣作家林清玄說過臺灣省的地影象一塊甘薯)我明白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明白了為什麼群雄逐鹿中原。就是因為我們中原是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中原腹地就是能養育人。因而,我更愛腳下的這片熱土,我愛家鄉的一草一木,更愛哺育我多年的母親河,更為自己是河南人而驕傲。

1952年10月30日,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的設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的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經過我們這裡的南水北調路線屬中線,於2003年12月30日正式開工,計劃到2014年汛期後全線通水。我熱切盼望著南水北調工程早日完工,我們也能吃上甘甜的丹江口水庫裡的水。

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驚人!這話也在時時提醒每一個人要懂得感恩!更要知道報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