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思考論文2000字

來源:才華庫 2.49W

南海問題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實質是南沙爭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南海問題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思考論文的內容,歡迎檢視!

南海問題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思考論文2000字

南海問題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實質是南沙爭端。爭端方為中國、中國臺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一般稱之為“5國6方”。西沙爭議僅存在於中越兩國之間,由越南單方面挑起,是其蓄意將南海問題擴大化和複雜化。縱觀20世紀後半葉的南海局勢,儘管南海及其周邊地區一度成為冷戰的前沿陣地,爭議各方之間圍繞島礁主權、海域管轄權和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爭議,也曾發生過零星的衝突,但南海局勢相對平靜,南沙爭端的國際影響也十分有限,表現為一般性的區域問題。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南海周邊國家實施海洋戰略、強化海上執法力量建設,實施海洋管轄成為其鞏固佔領島礁、控制爭議海域、保證資源開發的主要手段,有關爭議問題逐步顯化;加之全球戰略格局的深刻變化、以美國為首的區域外大國介入南海問題力度加大,導致南海地緣政治競爭逐步加劇,南海問題進一步為國際社會所關注。

2012年是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馬尼拉宣言》30週年,也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署30週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10週年。深入梳理、分析當前南海形勢以及面臨的挑戰,有助於我國統籌內外兩個大局,積極應對和妥善處理南海問題,踐行我國和平解決有關領土主權爭端的政策主張,維護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一、南海問題面臨的挑戰

我國作為擁有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里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的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利益。但與此同時,我國仍然面臨嚴峻的海上形勢,維護海洋權益和海上穩定的戰略任務依然艱鉅。特別是在南海方向,儘管南海局勢總體上保持穩定、可控,但消極因素和不穩定因素增多,南海問題的複雜性和艱鉅性進一步凸顯,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大局面臨新的巨大挑戰。

(一)周邊國家加大南沙主權聲索和管控力度

自上個世紀南沙島礁佔領格局形成以來,爭議的表現形式以主張爭議為主,即有關當事方通過各自發布官方宣告來聲索主權。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沙爭端有從主張爭議向管轄爭議轉變的趨勢。有關周邊國家加大了對南海的法理聲索力度,通過國內立法形式提出所謂的主權聲索。例如,2009年2月17日菲律賓國內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我國黃巖島納入到菲律賓所謂的領土管轄範圍。2012年6月21日,越南國會通過《越南海洋法》,將我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包含在所謂越南“主權”和“管轄”範圍內。我國政府對此均提出了嚴正抗議,並且重申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對上述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有關南海聲索國強化對所佔島礁和附近海域的實際管轄,增加了南海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南海有關爭議問題已由單純的外交鬥爭轉變為政治、外交、法理、資源、軍事等各領域的全方位較量,“明爭”與“暗鬥”相結合,鬥爭更加複雜,手法更加隱蔽,處理更加困難。在資源開發方面,南沙油氣資源的爭奪進一步加劇,南海聲索國近年來加快了油氣勘探開發的步伐。特別是馬來西亞、越南海洋油氣開發正在從近海大陸架向南海深海持續推進,開發方式主要是自主開發、聯合國外石油公司開發和對外招標,其中越南和馬來西亞的部分割槽塊已侵入到中國南海傳統海疆線內。目前在南沙擁有石油承租權並從事油氣勘探和開採的國際石油公司大約有200多家,南沙油氣開發已呈國際化的勢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地區近年來呈現區域軍備競賽態勢。有關南海周邊國家紛紛採購先進的武器裝備,加強軍事演習、軍事管控等海上軍事活動,推動軍事現代化戰略轉型。這種區域軍備競賽態勢持續發展,必將使影響南海區域安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未來引發南海區域性地區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增加,對南海地區安全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區域外勢力介入導致南海地緣政治競爭加劇

隨著全球戰略格局的新一輪調整,亞太地區有關軍事聯盟強化,南海地緣政治競爭明顯加劇。以美國為首的域外大國出於全球和區域戰略佈局需要,通過軍售、軍援、聯合軍演和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等方式提升與部分南海周邊國家的合作水平,以所謂“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為藉口介入南海問題,不斷強化與南海周邊國家的軍事聯絡,通過軍事交流與合作,持續增強其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縱觀美國的戰略佈局,美國介入南海問題不是短期政策作為,而是受美國亞太戰略的支配。美國為防範和排擠中國漸進式地擴增地區影響力,繼而謀求在東南亞地區事務中的主導權,一直以來都將東南亞有關南海聲索國與中國視為兩大對立陣營,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分而治之”的均勢政策。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採取“主動試水,但避免被拖下水”的策略,繼臺海問題之後,南海問題很有可能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又一個抓手。2012年6月舉辦的第11屆香格里拉對話上,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明確表示,美國在2020年前將60%軍力部署到亞太地區。未來中美圍繞西太平洋海權之爭勢必顯化。美軍加強在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新加坡的前沿軍事部署,旨在提升美國在南海地區、巽他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軍事影響力,從而構成對以中國為首要防範目標的東亞新興大國的戰略威懾力,最終目的在於謀求美國亞太主導權的戰略目標。在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的背景下,日本、印度以及澳大利亞等域外大國追隨或呼應美國的亞太戰略佈局,以多種方式介入南海問題,通過與部分東盟國家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將軍事力量的觸角延伸至南海,不斷增加在南海問題上的話語權,藉此作為加強自身在東南亞影響力的突破口。南海地區大國利益的錯綜交織使得地區局勢有“巴爾幹化”的隱憂,其結果是,一旦南海區域有關摩擦、衝突事件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引發大國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將危及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

(三)區域內外國家推動南海問題多邊化、國際化

越南、菲律賓等有關南海聲索國背靠東盟,企圖憑藉東盟一體化“抱團”制華。其積極發展與區域外大國的關係,將南海問題列入雙邊或多邊協商機制,增強區域外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南沙爭端中的介入程度;或者利用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案”的機會和召開有關所謂南海問題學術會議,製造國際輿論影響,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和南沙海域經濟資源開發活動國際化,從而謀求增強與中國抗衡的整體力量。在區域內外勢力的交織作用下,一些看似影響有限的區域性事件可能將會持續發酵,從而使南海問題從區域熱點迅速升溫成為國際熱點,引發區域內外強烈反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