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作文600字六篇

來源:才華庫 3.38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作文600字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作文600字六篇

邊城作文600字 篇1

看慣了現代都市的喧囂與繁華,沈從文的《邊城》就像是夜幕之下鉛華褪去的星空,直達每個人心靈的最深處。

《邊城》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錯過與等待的故事。翠翠、大佬、二佬,這三個本不相干的人因一條渡船被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他們的命運也因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後來的故事發展便奠定了這部作品永恆的憂鬱基調:大佬溺水身亡、船伕潸然離世,還有翠翠永遠的等待。一切都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在這樣一個如詩的邊城。

我們一定會感動於湘西的塔樓、河流、雨露陽光、一草一木,甚至相信那裡的空氣也一定瀰漫著詩的氣息。在作者的筆下,邊城已不再是一座邊陲小城那麼簡單,作者把自己全部的理想與期盼傾注其中,喚醒我們這個民族田園詩的記憶。

而就我們生活的世界來看,這是現實與理想的衝突,醜惡與良知的相遇。我們無法改變什麼,我們無法祈求什麼,當我們一再地尋找世外桃源式的樂園,一再地摸索邊城的入口時,我們是否真正審視過自己?真正思考過?或許,不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對,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錯的。我們的身軀可能依然流淌變成人的血液,但我們的心變了。我們的周圍可能依然有渡船停泊,但情趣變了。

是的,一切都變了。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這樣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這是懷疑的時代。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們的世界再貼切不過。如此看來,美與醜、善與惡,這看似對立的詞彙是辯證而客觀地存在的,對立是相對的,而存在則是絕對的。

《邊城》裡的人性絕對完美,但正因為太過完美,反而顯得不再真實。我想,我們可以把邊城式的生活當做一個理想、一種信念、一次追求,但不可強求。所以,人沒有錯,需要改變的是思維。所以,請對我們的時代多一點信心和希望吧。

就像在船邊等待的翠翠,他不知二老何時歸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縱使望穿秋水也依然無悔,演繹著自己的詩意人生。

擁有希望的等待,又何嘗不是一種美。

邊城作文600字 篇2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說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敘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著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說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邊城作文600字 篇3

《邊城》裡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裡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著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裡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與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作文600字 篇4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與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與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與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作文600字 篇5

翠翠盤坐在高高的山崖上,望著渡河的盡頭。想著儺送此時正在幹什麼的翠翠,看著腳下崖壁的虎耳草,心裡好似蜂蜜一般的甜美。爺爺在擺渡,他的身體一日弱於一日,那竹篙越來越沉重,好似那多日未用的石碾子,推起來總會咯吱咯吱地響著。

“爺爺,爺爺,我在這兒。”翠翠朝著渡河喊去。夕陽在水面鋪開一片金紅,爺爺在一片金紅裡朝著翠翠揮了揮手。晚霞在爺爺身後拉出了長長的影子,那影子,像是個遊子,越走越長,越走越遠。

翠翠等啊等啊,虎耳草的葉子新長了一片又一片,儺送依然沒有音信。爺爺在一個晚風微醺的晚上安靜地睡了,從此再也沒有醒過來。他的笑聲、他的歌聲都在翠翠的世界裡迷路了,找不到出口。

翠翠一個人撐起了渡船,沒有渡客的時候,翠翠就自己坐著發呆,清凌凌的河水倒映著她的影子,就像是那柔軟的夢一般,夢中有著美妙又悠遠的歌聲,有著翠色的虎耳草。

蟲子在草叢中竊竊私語,翠翠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面板逐漸粗糙,漸漸地忘記了那美妙的歌聲,只是偶爾發呆時,才覺得好像曾經做過那樣一個柔軟的夢。

“翠翠,我來了。”夢裡的歌聲又出現了,這個夢好真實。翠翠起身了,她要去渡口了,生活總要繼續,爺爺還在天上看著她、關心著她哩。

開啟門,翠翠愣在那裡了,二老來了,他真的來了!神色疲憊的二老站在門口。翠翠擦了擦眼睛,她怕這又是一場她不願醒過來的夢。她伸出手感受到了二老的溫度,這不是夢,這是彩色的生活,蟲鳴聲退去,山水退去,世界裡被微笑的二老填滿了。

二老在院子裡的牆角下種下了大大小小的虎耳草。翠翠明白了爺爺的愛,她也愛上了這個色彩繽紛而又生機勃勃的邊城。

邊城作文600字 篇6

習慣城市的喧囂,習慣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

它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容,也並無什麼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於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吧。

對農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著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有著近似的景,至於情,是在認識這座小村莊後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並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脫,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乾魚,睡艙板;人們的面板被陽光染上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盪著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五十年,身板仍硬朗著。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這裡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和不受任何雜質玷汙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著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人嘆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溫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更深的思考和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和船伕,這個麼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著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