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粵劇的作文300字

來源:才華庫 3.24W

篇一:粵劇

關於粵劇的作文300字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嘉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不同的戲劇有不同的特點,像浙江的越劇,曲調清悠婉轉,優美動聽,長於抒情:河南的豫劇,豐富多彩,唱詞通俗易懂:四川的川劇,生動細膩,別緻傳神,詼諧風趣……廣州的粵劇也別具風味:一、唱詞、唸白全用北音,俗稱“戲行官話”,武生、小武、小生、老生、旦角的唱曲唱腔各自一家,行當分明,;二、一段唱腔中,梆子腔、二黃腔、西皮腔、牌子曲各成段體,從不互相滲雜,一腔到底;三、旋律較簡單,節拍較快。除此之外,廣東民間有些失明男女藝人和部分的歌(未成年的歌則稱之為“琵琶仔”),他們用粵語演唱很純粹的廣東地方通俗曲藝如南音、粵謳、板眼、龍舟等,仍未被當時的粵曲所吸收。

廣州著名的粵劇有許多:《帝女花》、《紫釵記》、《西樓錯夢》、《牡丹亭驚夢》、《三笑姻緣》、《李後主》、《雷鳴金鼓戰笳聲》、《柳毅傳書》、《樓臺會》、《九天玄女》、《山伯臨終》、《客途秋恨》、《三看御妹》、《醉打金枝》、《昭君出塞》等等。

粵劇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篇二:我瞭解的粵劇文化

我本來是不喜歡聽粵劇的,總是覺得曲中敲打的樂器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音,簡直就是在製造噪音,唱曲的人在那兒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唱什麼,反正就是感覺很吵鬧。我外婆卻是一個粵劇謎,幾乎每天都會去公園聽“私夥局”唱曲。看見外婆這麼如痴如醉,我懷著質疑粵劇魅力的心情,決定上網去了解一下粵劇文化。

原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崑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為粵劇的美稱。

粵劇又稱“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間。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臺上演,審閱通過之後,新班才可以乘著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粵劇結合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吸取弋陽腔、崑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戲曲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隨著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看來是我不會欣賞粵劇這一人類文化遺產,是我誤會了粵曲所蘊含的文藝特色。粵劇簡直一個無窮無盡的海洋世界,以後我還要多點去了解粵劇文化,掌握更多粵劇知識,讓身邊的人都認識粵劇。

篇三:我愛粵劇

受奶奶的影響,我從小就愛上了地方戲。像淮劇,黃梅戲……我都愛聽,並且喜歡哼幾句,唱兩聲,而其中最喜歡的還是粵劇。

有一回,跟奶奶看了《金殿讓子》出來,一路上跟奶奶又說又唱,行人還以為我們“瘋了”。回家躺在床上,時鐘敲了十一下,可我還是興奮的睡不著。想著戲中的那兩位好母親,感到母親的偉大……這麼想想,不知不覺學著戲中寇王的唱段竟唱出來:“哎呀——母親啊!”這樣一唱,我覺得我的心情非常愉快,從此,我越來越愛粵劇了。

還有一回,上課時,我唱歌時竟唱出了粵劇的調,害得同學們都看著我。下課了,同桌問我:“你怎麼這麼喜歡粵劇?”我說:“我也不知道,反正我非常喜歡粵劇,就像愛我的家一樣,因為粵劇讓我非常快樂同時也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趣味。

國小畢業前,學習特別優秀,可是還是忘不了粵劇,爸爸和媽媽不允許我看粵劇。一天放學後家裡沒人,桌上有一封奶奶的留言,,上面寫著:“我去買西瓜,你到4點左右下來幫我拿,這時我腦子裡湧起了粵劇的波浪,我看了一下表,還沒到4點,於是我打開了電視機,看起了《五女拜壽》,因為我非常喜歡越劇,所以一看粵劇就把幫奶奶拿西瓜的事忘的一乾二淨,突然,媽媽和奶奶拿著西瓜進來了,我怕媽媽嗎打我,就趕緊跑進我的房間。從此,我再也不敢看粵劇,唱粵劇了,直到接到了中學的錄取通知書。

你說我為什麼這麼愛粵劇呢?我想,也許是粵劇讓我的生活變的豐富多彩!

篇四:參觀東莞粵劇博物館

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也是我市粵劇博物館成立一週年的日子,作為2007年“走進東莞文明”活動系列的重頭戲。“粵暉園杯“粵曲曲藝私夥局大比拼也在今天啟動,為粵劇博物館一週年生日增色不少。於是,學校組織我們去粵劇博物館參觀。

我們來到粵劇博物館。當粵劇兩個字映入我眼中時,我想起東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李春浩說過:“各界對粵劇博物館比較重視,一年來搞得比較活躍,搞得比較有聲有色,許多年輕人對粵劇不是太懂,通過看粵劇博物館,他們可以瞭解到粵劇是我們嶺南的文化瑰寶,逐漸喜歡粵劇,為振興粵劇具有促進作用。”在博物館內,我知道了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的。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於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相提並論。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先生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淨醜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小生為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馬師曾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醜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地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篇五:風行粵劇路

“我今獨抱琵琶望盡把哀音訴嘆息別故鄉盡把哀音訴嘆息別故鄉唉悲歌一曲寄聲人汗邦……”

——《昭君出塞》

一個個文字,一個個音符,一個個旋律,久久地在我的腦海裡打轉,不停地打轉……這首歌從紅線女的口中不斷地跳動起來,紅線女是我的偶像耶,雖然她沒有哪位名人的偉大歷史文獻,也沒有“快男”“超女”等影視偶像萬人擁戴的架勢,只是一個粵劇表演藝術家,可是從她身上卻能感受到一種非凡的藝術魅力,使人回味無窮……

這就是紅線女的歌唱魅力,帶來了我的第一首粵劇——《昭君出塞》,使我認識到粵劇的更大空間,更大魅力,更大喜愛。

沒聽粵劇大概也有三個月了吧!今天因為語文作業的緣故,見到了我的第一個粵劇朋友——《昭君出塞》,卻有種潸然淚下的感覺。

我和粵劇也走過幾年的歲月吧,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怎麼喜歡粵劇的,讓爺爺生搬硬拉地去聽,常常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後來。我認真聽國這一首曲子——《昭君出塞》,我開竅了,被那優美的旋律打動了,被那動聽的音符打動了,被那舞臺的漂亮花旦打動了……

我很希望有朝一天能登上銀光閃閃的舞臺,想可敬的紅線女女士獻上芬香的蘭花,感謝你這幾年帶給我的歡樂,感謝你這幾年給我的世界創造了七色的彩虹,感謝這幾年給予我一個唯美的粵劇世界……感謝你為人類創造的歡樂,給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

由一個憎恨粵劇的小孩漸漸走上與粵劇不離不棄的道路,就這麼簡單。

謝謝你——《昭君出塞》

篇六:粵劇班的酸甜苦辣

一年的粵劇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像廚房裡的一個個調味瓶,有各種不同的滋味: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就聽我慢慢訴說吧!

酸就是一種十分獨特的味道,當自己沒有像他人一樣幸運,這種滋味就湧上心頭。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剛到粵劇班時,什麼都不知道,只好模仿同學們。有一次訓練,我模仿的同學做錯動作了,我也不例外,跟著也錯了。但是老師只發現我錯了,課後把我叫了過去,狠狠地批評了我,我頭埋得很低,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淚,心裡默默地想著:“為什麼老師不去說她,而來說我呢?我真是不好運。告訴老師那個同學也錯了吧!不!如果這樣,老師會知道我模仿別人,不經思考亂來的,以後再也不能這樣了,“笨鳥先飛”我要比別人更努力。

從此,我課上仔細聽講,課後努力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可以去演出了,所謂的甜也隨之而來。

在一次次集體演出中,我儘量把表情和動作做得標準一些,在觀眾的掌聲中,又心滿意足地下來。就有一次,萬佳演出中,恰好外婆、叔叔和阿姨也有來看了,演出後,他們都說我演得好,我心裡甜滋滋的,比吃了一罐蜜還要甜許多。

當然除了快樂的事兒,也免不了不愉快的事,苦和辣就是其中的兩種。

苦——因為快要參加“粵劇節演出”了,排練的時間也比平時多了半個小時。什麼壓腿呀,甩袖呀,練聲呀,都像一座座小山似的,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有一回,在壓腿的時候,我偶然發現了一個排練留下的傷疤,漸漸地越壓越痛,我咬著牙,最終堅持下來了,回到家,還要背演出的譜。一天下來,我已經累得苦不堪言了。

辣——老師教我們“走步”時,同學們要一個一個做給老師看,輪到我時,我心慌極了,希望可以“蒙”過去。我小心翼翼地走著,生怕走錯了哪一步。結果,老師說我走步像挑扁擔似的,根本不自然,同學們也捧腹大笑,羞得我滿臉通紅,辣辣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難受極了。

粵劇班的五味瓶在我心中連綿起浮,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既長知識,又磨練意志,這就是我短短一年粵劇班生活的樂趣。

篇七:粵劇

呼呼的風吹動了柳樹葉子。

後生們在幕後定定地站著,雙手緊緊地並在褲邊上,頭抬得高高的,靜靜的等待著開幕。

“咚咚咚嗆”戲曲上演了,這聲響震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醒了沉睡的天空!震醒了沉睡的萬物!可謂驚天動地!

個個角色如猛虎——瘋狂地跳躍;如賽車——瘋狂的奔跑;如星星——瘋狂的眨眼;如鋼琴——瘋狂的嘶叫。

吵!鬧!( )

整個場面宛如波濤洶湧的黃河,宛如滔滔不絕的巨龍,宛如雷轟電擊的夜晚,演員們個個生龍活虎。

吵!!鬧!!吵地雄偉!鬧地壯觀!

當戲曲演到中斷時,突然安靜下來,後生們說話了。

“小二,拿酒來!”我猜這應該是武松。

“客官,別喝那麼多,山那頭有著凶暴殘忍的大老虎。”無疑,這就是《水滸傳》中的故事——《武松打虎》。

“大老虎?呵!我是誰,我害怕它不成!”武松大力地拍了拍桌子,叫道。

武松向著那頭山走去,突然,“咚”的一聲,把我們嚇了一跳,隨後便是一陣急速的音樂,老虎出現了。

眼看老虎就要追上武松了,我們都為武松拈了一把汗。又是“咚”的一聲,武松騎到了老虎的背上。“咚咚嗆”,三聲下來,老虎死了。

頓時,鑼鼓喧天,那是鄉親們在慶祝武松。

吵!吵上加吵!

“嗆!”,這是戲曲的最後一聲響!

呼呼的風迎著後生們走下臺。

世界出奇地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

只聽見遠處有一聲渺遠的雞啼!

篇八:廣東粵劇

在廣東什麼最受歡迎的呢?當然是出了名的廣東粵劇。粵劇是廣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由於它產生於廣東,所以稱被為粵劇。

這得從明末清初說起。

當年,弋陽腔、崑山腔、梆子、徽調、漢調等,傳入廣東,廣東的一些本地戲班匯百家之長,所唱聲腔是一唱眾和,被稱為“廣腔”。清代道光年間,廣州的戲班分為本地班和外江班。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山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為主要唱腔。後來又以“梆簧”作為基本唱調。此時的本地班已經與外江班“判然迥殊”,進而逐漸形成粵劇。

粵劇的基本聲腔為“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一段唱腔中,梆子腔、二黃腔、西皮腔、牌子曲各成段體,從不互相滲雜,一腔到底。粵劇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板腔體有梆子、二黃兩類,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嘆板、煞板等板式;二黃也有首板和慢板,還有二流、滾板等板式。

粵劇的樂器可多了,主要分為管絃樂和打擊樂兩大部分。前者以高胡、二絃、揚琴、喉管為主要領奏樂器。除民族樂器外,粵劇音樂還大膽地採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薩克管等中低音樂器。

粵劇的戲服更是五花八門,讓你看的頭暈眼花。粵劇的戲曲服裝是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改良後而形成現今傳統程式化的形態。粵劇服裝的分類有蟒、甲、褶子、帔及衣五種。

粵劇的角色原分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以後行當愈來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戲班論位”的慣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總生、小生、公腳、大花面、二花面、男醜、女丑,此外還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戲班實際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醜五行,其餘行當成為次要的行當。

粵劇開場時,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創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從電影、話劇中借鑑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粵劇就是這樣,一代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篇九:戲曲大舞臺之粵劇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粵劇則產於我的家鄉——廣東。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也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且有世代相承的藝人、固定的班社組織、同業行會和傳統演出場地,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吉隆坡的“普長春”。

明末清初,弋陽腔、崑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繼而出現了廣東“本地班”,所唱聲腔是一唱眾和,稱為“廣腔”。在後來粵劇常演的開臺例戲《六國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賀壽》中,仍儲存了這種聲腔。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漢調西皮和祁陽戲“北路”的曲調)為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為基本唱調。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廣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漸形成粵劇。

辛亥革命時期,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藝人,受春柳社新劇(俗稱文明戲)的影響,紛紛組織“志士班”,與工人、學生一起,進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傳,編演了《文天祥殉國》等戲。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開始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覆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1920年前後,不少粵劇大班社經常集中在廣州、香港、澳門演出,習稱“省港大班”。他們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很快使自己豐富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肅清了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影響,積極挖掘、繼承優秀傳統,藝術上也進行了全面革新,不僅演出了不少優秀劇目,而且培養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廣東粵劇院。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等所謂“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1868)以後,又有《黃花山》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葉,出現了側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等,稱為“大排場十八本”。“省港大班”階段的劇目有根據西文電影、小說改編的《賊王子》等。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傳統劇《平貴別窯》、《鳳儀亭》、《趙子龍催歸》、《寶蓮燈》、《西河會》、《羅成寫書》以及現代戲《山鄉風雲》等。已經攝製成影片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粵劇的基本聲腔為“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

粵劇的腳色行當原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省港大班”時期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髮、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

粵劇的著名演員早期有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後建立“大成國”自稱平靖王的二花臉李文茂,建立粵劇同業行會“八和會館”的老生鄺新華等。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被稱為“薛馬爭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覺先和醜生馬師曾對粵劇的革新都頗有貢獻。他們和小生白駒榮、小武桂名揚被稱為粵劇“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醜的廖俠懷)。實行男女合班後,上海妹創造了粵劇女腳特有的抒情唱法,後以紅線女影響最大。同時,廣州的羅品超、文覺非、陳笑風和香港的新馬師曾、何非凡、林家聲等也都各有擅長,頗有影響。

現在你是否感受到它的內涵了,是否品味到它的韻味了,不如你也向我介紹一下你的家鄉戲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