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尋根歷史徵文500字

來源:才華庫 2.34W

  導語:“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承文化尋根歷史徵文,請大家認真閱讀!

 

【傳承文化尋根歷史徵文1】

秦人賈平凹,對於秦地的熱愛、對於秦文化的思考,我們從其散文、小說中都能夠了解到。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視作分析賈平凹“尋根”情愫的很好例證。當然,這似乎和已然被我們認作是尋根文學代表作品的賈平凹的《商周系列》有著一脈相承的地方。

我喜歡從“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關係來讀這部作品。這主要也是因為我在閱讀賈平凹其他作品的時候發現,他的情感及其所生髮出的文字都源於對秦地文化的深厚熱愛。由此,我們不禁想到文學史上,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尋根作家”的作品。這些文學作品都觸及了作家們對於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存異”。《秦腔》中,作者在開篇就給了我們他自己對於地域文化的理解。顯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認同的。

這篇文章的結構思路很清晰,由議論展開、夾敘夾議;先後寫了等戲、看戲、議戲的場面,生動、形象,有感染力。想必給讀者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這種場面的描寫,地域色彩濃厚,給讀者一種對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認識。而透過這些作品內容,我們能夠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帶文化具象後的影子。秦地自然條件的惡劣連結著秦人悲苦而又奮爭的生命;秦人的釋放和粗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藝術。秦人、秦地、秦腔就在這種必然的聯絡中完成著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綿延千年而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也許,有人說“文化的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我不否認這種觀點,我只是想明確一個小問題,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鑑一定不可忽視自身文化的價值。

“尋根文學”,乃至“文化尋根”不是復歸傳統,而是為西方現代文化尋找一個較為有利的載體。

在對於西方現代文學歷史和作家的狀況有了較多瞭解之後,迫切要求文學“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經意識到,追隨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為獨創性的藝術創造。在他們看來,以“世界文學”的視鏡從中國文化尋找有生命力的東西,才應該是中國文學更為可行之路。而這種“尋找”,正是“尋根文學”曾經做出的有力探索,正是像《秦腔》這樣的文章背後隱含的、給予這個時代的巨大訴求。

在當今這個城市現代化、鄉村城鎮化的時代,我們見到的`是街道兩旁西式建築林立、高校教舍競仿白宮。那些涵養國人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似乎止於考卷而距我們漸行漸遠。這種退變是對自身文化忽視的必然。文化就似植物,倘若只顧枝葉而不重根基,那麼再豔麗的枝葉也只是表面的繁榮。

“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後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②。我們應當珍惜這種文化的傳承和積澱,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然而,凡是都要立足正反兩面去看待。從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以來,尋根文學的興盛在文學上引起了很多尋根作家在創作時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在文化上,也引起了人們對文化繼承問題的思考。但是,大多數作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們往往抓住某種民俗、習慣便刻意進行渲染,而忽略了對"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執,一味迷戀於挖掘那種凝滯的非常態的傳統人生,缺乏對當代生活的指導意義,而導致作品與當代現實的疏離,這造成了幾年後"尋根文學"的衰微”。這也啟示我們如何在外來文化影響和自身文化有效傳承之間擺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這種關係。

我想,“尋根文學”所帶來的“文化尋根”可以被視作為一種文學干預現實的努力。“尋根文學”和“尋根作家”的認識飽含著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告訴我們在分析現實問題時,不應當、也不能忽視文學作品的智慧。

【傳承文化尋根歷史徵文2】

上海,一個經濟快速發展、走在時代前端的金融大都市,浦東,上海最大的金融聚集地,作為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區,其之繁華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人們紛至沓來,欣賞和感受金融大都市的魅力,當人們的目光聚焦在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的同時,在浦東的一些特色鄉鎮,獨有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也全面展現了老一輩上海人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浦東的特色文化城鎮——高橋鎮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千年古鎮,在古鎮西街上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其中高橋絨繡館就是一個展示浦東特色手工藝的展館。高橋絨繡因其精美的工藝聞名世界,這項技藝起源於歐洲,本是教堂裡修女打發光陰、養心修身的勞作,後傳入社會,成為貴族婦女消閒的女紅,於19世紀末傳入上海。到了中國,絨繡就不是消閒的遊戲了,而是上海農村婦女補貼衣食的勞作,這就是開始最早的“來樣加工”,浦東的農村婦女依樣繡制坐墊、壁掛、包袋等生活用品,外國商人便將其帶回國牟利。

高橋絨繡具有形象逼真、色彩豐富、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等藝術特點,絨繡藝術精品曾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有的更作為禮物贈送外國元首,享譽國內外,已作為國寶陳列在世博會聯合國館的貴賓廳裡,成為了浦東一項特色藝術形式的代表,向全世界展示了浦東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技藝,也因其在傳承上頗具難度,被列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列,其價值極其珍貴。

另一個能展示浦東歷史底蘊和民俗文化的景點是“高橋人家陳列館”,其是當年高橋眾多大戶人家的縮影,這些民國初期的創業者們抓住上海城市快速發展的機遇,成為營造、航運、米糧業的領軍人物,為上海城市發展和繁榮做出了貢獻,給古鎮留下了50多座優秀歷史建築。館內幾百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整體佈局力求身臨其境,其中西合璧的特點,展現了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

這些歷史文化產物見證了上海城市發展的史實,折射出吃苦耐勞、勤奮好學、與時俱進、敢闖敢拼的人文精神,使後代受益匪淺。身處現代化的大浦東,回望這些蘊含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仔細體會著浦東開發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禁感嘆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依附著深厚結實的歷史基礎,靠著年輕一代拼搏奮鬥的精神和熱情,上海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必將走的更寬更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