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9篇

來源:才華庫 1.92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9篇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春到了,清明節也就來臨了。每每這時,人們又會匆匆地趕著去祭拜自己身邊那些死去的親人、朋友和先烈了。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就會想起我的太公、太婆;每當到了這一天,爸爸、媽媽都會帶著我到他們的墓前去清掃墓塵、去祭奠,這是從我約摸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如今已有六七個年頭了。

今年清明節,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太公、太婆那裡掃墓,準備想把自己即將畢業的事情和考試成績告訴“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剛好學校放假三天,正遂了我心願。

今天一早,我就和爸爸到街上買了倆籃子的香菊花,昨晚我還特意讓媽媽為我做了幾朵紙的白花,準備戴著,顯得更有誠意和敬意。今天天氣不算好,沒有那麼陽光燦爛,幸好沒下雨,不會像詩人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那樣纏綿惆悵。但是天空灰濛濛的,倒更增添了幾分我對太公、太婆的懷念和哀思之情。

一路上,我們全家十二口人共同驅車,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靈峰山山腳下。在路上,我看見了許許多多的叔叔、阿姨、大伯、大媽、哥哥,妹妹等,她們懷著無限虔誠,也紛紛地向自己親人的墓碑走去,絡繹不絕。我想:清明節這個祭日,真是有凝聚力,每個人都要去朝拜自己的祖先。邊想邊下車,隨著人流,我們慢慢拾級登上了靈峰山。來到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公太婆的墓地很寬敞,澆上水泥,比較平坦。爸爸媽媽和奶奶拿出紙錢用小石頭壓在墓前,並在墳墓的四周插上紙標,我也過來幫忙,把菊花籃擱在太公、太婆墓碑面前。接著奶奶拿出了一些水果、餅乾、糕點等祭品,擺在墳前,這是慣例。以前我認為這是一種迷信,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意識到這是對一種傳統模式的繼承和發揚,還蘊涵著對死者的尊敬的習俗。隨後奶奶拿出了一把香,點燃了分給爸爸媽媽、大伯大媽等人,我也拿了一枝,媽媽還把事先準備好的白花佩在我們身上,然後我們排成一行,朝著太公、太婆行禮祭拜。在行禮時,我還聽到奶奶嘴裡在念叨著:“爸、媽,我把兒孫們都帶來一起看您們了,請您們看看她們吧,您的小曾孫都已經上五年級了,成績很棒,知道嗎?請您們好好安息吧......”聽著奶奶的默禱,我似乎又看到了太公、太婆那熟悉的面孔,尤其是太婆,她是在我剛剛滿六歲的時候去世,記憶很深。

那時侯,爸媽上班忙,經常不在家,爺爺奶奶也上班,我就經常跟著太婆,她給我餵飯,穿衣服,還帶著我到鄰居小店去玩。別看太婆年紀大,八十多歲,還挺有力氣,我一不乖,她就揹著我,等我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她就想辦法哄著我睡覺,還給我買東西吃,直到爸媽回來,才放心地離開。還有一件事情我記憶特別深,就是太婆很勤勞,那時候,我們住在老家,沒有礦泉水,太婆就經常為我們燒開水,記得我泡奶粉的開水,都是她燒的。聽阿爸講,太婆直到去逝那一天的上午,還在燒開水給我們吃。因為腦溢血,一下子就走了,而且永遠的離開我們了。想到這裡,我不由得鼻子一酸,嗚咽地說:“太婆,我真的好想您了!”。是啊,這麼多年來,太婆對我的疼愛和關心,我始終不會忘記,尤其是她勤儉樸素的身影更讓我久久揮之不去。正是她的這種勤勞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在學習上不斷奮進,考取了好成績。我想:她的勤儉不正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的一種龍族精神嗎?不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嗎?往上追朔,一代一代延續,我們不能棄根,應該發揚下去。

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在山上過去了一個多小時。將近中午,又到了即將告別太公、太婆的時候了,我有些不捨,但又無奈,只能在心頭默默地祝禱:“太公、太婆,您們好好安息吧!讓這裡的青山和碧水永遠伴著您們長眠;讓這裡的綠樹紅花永遠為您們遮風避雨。”

再見了,讓明年的清明我們再來看望您們。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二十四節氣當中,對清明的印象尤為深刻。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節,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著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裡,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臺,任由清涼的春風撫著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著讓人心碎的溫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著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國小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我們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裡。每逢週末,就是我們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裡的集市給我們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說,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我們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我們送到村口,揮著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著,叨唸著,我們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這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裡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著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著,我聲嘶力竭。守靈時,媽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說: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著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媽媽哽咽著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著,我分明觸控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溫暖與熟悉呀。顫顫地開啟它,和著迸流的淚水,我吞嚥著,吞嚥著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媽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著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說著,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著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我印象中的清明節就是為烈士掃墓。那個年代,上墳祭拜逝去的親人是封建迷信活動,是落後行為。那個時候啊,人們的思想的確很單純,大都是要求積極進步的。這些被認為是落後的、不健康的行為,社員們還是很自覺地迴避的。即使有人想去上墳給親人燒紙,表一表思念之情,也都是悄悄地去,在墳前跪一跪,燒點紙錢,低聲哀哀地念叨著,讓住在地下的親人趕快把錢收好了,別讓那些孤魂野鬼給搶了去。

記憶最深的就是為外祖父上墳。外爺去世那年我上國小,許多事對我來說還是混沌不清的。記憶中的外祖父是一個脾氣很不好的老頭兒,我們小孩子都有些怕他。外爺脾氣好的時候也給我們講歷史,他是見過些世面的,早年在統治的社會裡做過糧店的小店員,穿長袍馬褂,頗有種不俗的氣質的。至今,舅家掛在牆上的相框裡還儲存著外爺在糧店做事時和同事拍的老照片,那是個已經被歷史湮沒了的時代,讓年幼的我對那樣一個神祕而久遠的時代產生過無盡想象和好奇。對於他的壞脾氣,我只記得這麼一件事,大約是在我四五歲的光景,我弟弟也就兩三歲,他特別喜歡去舅家,常常由媽媽帶著去,一住就是好幾天。那天媽媽帶著他高高興興去了舅廈,結果當天就返回來了,弟弟臉上的淚痕還沒有擦淨。原來是外爺不高興,發脾氣,摔了一隻碗,正好砸在了弟弟腳上,砸出一個大口子,流了好多血。弟弟疼得哇哇大哭,外婆很生氣,和外爺吵了幾句,讓我媽媽抱著弟弟回家了。

外爺那次生氣是因為舅舅的不孝,為此,當時生產隊幹部還進行過調解。那時外爺雖已年近七十,但身體很硬朗,還在生產隊出工勞動。他是個剛強人,能動彈的時候絕不會躺著讓人伺候。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一九七五年夏天收麥時節,外爺在生產隊麥場值夜班看麥子,半夜突然發病,一個人在麥場痛得打滾,直到天微明才被人發現抬回家。舅舅趕緊打發人去叫我媽媽,然後請醫生診治。那天的天氣很燥熱,躺著睡椅上的外爺渾身是汗,不住地喊難受,讓人扶他坐起來,可是坐一陣也難受啊,他又讓人扶他躺下,如此反覆。當等到匆匆趕過來的醫生時,外爺已處於昏迷狀態。醫生診斷是突發性腦溢血,這種病最忌諱被挪動,應該就地搶救。但是他從發病到凌晨被人抬著一路顛簸回家,到後來躺在睡椅上不停的起身,都對病情產生了極不利的因素,也因此耽誤了最佳的搶救時機。中午時分,剛強了一輩子的外爺永遠地合上了他那勞累一生的雙眼!那年外爺剛剛七十歲,我媽媽也只有三十五歲。

清明節,媽媽帶著我和我姐去給外爺上墳。他的墳是新的,孤零零地堆在一塊麥田裡,媽媽說這裡是舅家的祖墳,可是那些墳堆早已不見,被剷平了,上面種著綠油油的莊稼,清風吹過,麥浪起伏,是不是傳遞著外爺思念親人的喃喃細語?外爺是突發性病亡,生前沒有多少病痛折磨,但我的媽媽卻因沒能見在自己的父親生病時床前盡孝而留下了終生憾恨。跪在新墳前媽媽放聲痛哭,我和姐姐也輕聲嗚咽。麥浪湧過來,又湧過去,陪我們一塊哭泣,一塊思念……

外爺去世後,我和姐姐就常常去陪外婆。然而誰又能料到,就在我外爺溘然長逝的第二年冬天,我親愛的外婆帶著滿身的病痛,帶著對相濡以沫走過一生的老伴的思念,走完了她艱難苦命的一生。外婆走的那年也是整七十,我媽媽才三十六。兩年之內痛失兩位最親的人,這讓媽媽心裡承受多大的痛苦!可是她的哭聲再也喊不回親孃眼睛的睜開;給老人守靈的夜間,舅舅和媽媽兩兄妹在母親的靈前低低私語,傾吐心事,我聽見媽媽在低泣,也聽見舅舅在嗚咽。窗外漆黑深遠的夜啊,怎掩得住失去親人的悲痛之情!

清明節,清明節,新草繞墳心悽然,紙灰紛飛淚朦朧。就讓我們在這個不同尋常的節日裡,以虔誠的心祈禱,安撫那些已然逝去的魂靈。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時間似飛箭,一去不復返。現在回頭想想,爺爺逝世距今已有四年了。今天,當我跪在爺爺碑前燒紙時,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事,或許正如胡歌所作“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我獨自走在寂寞的長街,回憶一幕幕重演……”當聽到這句歌詞時,我不由得想起了爺爺那清晰的臉,想起了他那純真的笑,想起了他那舊時的模樣,想起了他的好,想起了他的壞,想起了他……

爺爺是一名懂醫術的人,是一名正宗的土醫生,爺爺醫治了很多的病人,可是他卻無法醫治我心中的傷疤。爺爺給我的印象一直不好,他始終在我心裡留下了陰影,我無法忘記他們的迂腐,無法放下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原諒他們所做的一切。

事隔多年,回憶往事依然歷歷在目,我多想忘記曾經的事情,去勇敢的生活,可是它卻像噩夢一樣的時時纏著我。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腦海裡,爺爺一家人除了和媽媽爭吵與不和之外,沒有其他的。或許一直就是冤家吧!記得以前他們曾經爭論不休,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媽媽好幾次做了走的'打算。與此同時,我想起父親,想起了他的迂腐,想起了他的殘忍,想起了他的絕情,想起了……這一件件事情,清清楚楚地烙在了我的心裡,腦海裡,從來不曾模糊過,現在回想起來就彷彿發生在昨天一般。往事一件接一件,一環扣一環,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

一陣冷風吹過,我不禁打了個哆嗦,頓時感覺好冷,好淒涼。一陣風把我吹出了回憶,吹回了現實,一陣風吹乾了我臉頰的心酸淚,卻無法吹走我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吹走那噩夢般的記憶。

回憶往事是多麼令人心酸,回憶往事多麼令我心痛,我多麼希望爺爺的走能帶走所有噩夢,可是轉眼凝視著他的墓碑,他卻什麼也帶不走。最後只能高歌一句“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對於我家鄉的人們來說,清明節是個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家鄉的清明節有很多講究,今年的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道回老家祭祖掃墓,深切地感受到家鄉清明節的與眾不同又節味十足。...

清明節的前一天,爸爸到學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開車回老家。清早我們到姑奶家,她家是小賣部,我們在她家買了清明用的紙錢人民幣彷彿像真的一樣。串錢是圓圓的如同一個個小卡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著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著濛濛細雨到來了。

xx月5日,第一個成為法定假日的清明節到來了。呵呵,老天似乎很賞臉,清明節一改以往“雨紛紛”,變得晴朗,而路上行人呢,不再是“欲斷魂”,都懷著喜悅去踏青,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祭奠。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前夕,我們全校師生來到岱山公園門前,開展了“承傳民族精神,爭做車城主人”清明節主題大隊會活動。主題大隊會開始了,經過出旗後,一位大哥哥向我們講述了陳岱山同志的事蹟。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著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裡,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臺,任由清涼的春風撫著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著讓人心碎的溫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部隊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著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國小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我們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裡。每逢週末,就是我們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裡的集市給我們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說,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我們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我們送到村口,揮著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著,叨唸著,我們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部隊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裡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著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著,我聲嘶力竭。守靈時,老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說: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著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老媽哽咽著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著,我分明觸控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溫暖與熟悉呀。顫顫地開啟它,和著迸流的淚水,我吞嚥著,吞嚥著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老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著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說著,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著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陽春三月裡,大地上的野草蓄積了一個冬季的力量,在三月柔柔的春風裡,輕輕地舞蹈著。山中的布穀鳥兒歡聚在一起,一聲陰,一聲陽,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充滿思念的清明節即將到來。在布穀鳥兒的聲聲呼喚聲裡,我尋根之情、懷念親人之情交織著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座落在大巴山深處的一個偏遠鄉村,那個村子裡有我的根。我一顆虔誠的心,早已縈繞在那座給我了靈魂的老屋,孤獨的木牆青瓦的老屋在風中顯得有些無奈。老屋後那山坡上的墓碑和祖墳,無時不讓外出的遊子在傳統的節日裡倍加思念。小時候,隔壁八十多歲的劉大爺告訴我,在清明節這天,已逝先人的靈魂會在墓門前等候著子孫們到墳墓前上墳燒香,如果自己子孫沒有來上香,這些靈魂就會闇然神傷地離去時,或許會喃喃自語:唉,我的後人沒有了。劉大爺的話說得有點玄外,但說得沒有錯,前傳後教的鄉間世俗,恐怕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緣由吧。

在清明節前幾天,村裡的大人們就開始了籌劃清明的民俗儀式。長輩們在相互的嘮叨中忙這忙那。那一陣陣匆忙的腳步寫滿了對祖先的思念,長輩們的一切活動都在潛移默化著後生們。祭奠先人用的紙錢是到鄉場上買的有黃色的毛邊紙,再由長輩們在黃色的毛邊紙上列印上一些小孔,說這是給先人們用的錢。如今村裡的人在清明節祭奠祖先再也不用這些比較粗糙的黃色毛邊紙,而是到市場上買現成的冥幣。既不費事還十分美觀,這也讓長眠於地的祖先們好好享受一下潮流與時尚。“祖先們都在天上唸叨了,該去添添土、祭祭墳了。”一天夜裡,春雨拍打芭蕉葉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長輩們,第二天長輩們趕緊把柳枝悄悄插於屋簷和門窗上的,清明粽、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清明節這天,一場不大不小的春雨總會溼潤著大地,這真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吧,給人無限的傷感。綿綿的細雨打在堅硬的青石板上,無聲無息,情思不斷,“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竟然躍然於鄉村院落。長輩們一手提著裝滿了酒、肉、香火與紙錢等祭品的小竹籃,一手牽拉著後生的小手,行進在鄉村纖細的山路上,去向祖先們表達一年一度的思念。鄉村裡的清明祭品遠沒有城裡人的雅緻,時尚的鮮花對於鄉里人來說是難得的奢侈之品,不過鄉里人也時興採摘山中的野花擺放在先人的墳墓前。墳墓上的亂草被後生們打理得十分乾淨,大人們帶領後生娃兒們給墳墓培上幾把新土,擺下幾杯冷酒,點上幾支香燭,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人,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清風徐來,仙逝的親人們的面龐在繚繞的青煙中漸漸清晰起來……也許仙逝的祖輩們不再有痛苦與絕望,不再理會今生的塵埃是非。仙逝的祖輩們可以得到永遠的安息,得到生命的另一種昇華。面對墓碑,面對墓碑上的文字,活著的人們會感悟到的是一種緬懷與繼承的重負,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短暫和做人的尊嚴與誠信。

此時此刻,鄉村大地上有一種無形的默契,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音,使沉寂了許久的墓場像過年一樣,熱鬧起來了。鄉野裡的油菜花正盛開著,縷縷清風,帶著春天的氣息,裹著油菜花的芳香,讓人們一次次深深地呼吸著,這份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體,溶進血液,盪滌全身。中午時分,鄉村裡清明粑的香氣飄在風裡,那獨一無二的清香,吃起來是情短絲長,把一腔女兒心,男兒情牽牽扯扯到永遠。老家的鄉里人過清明,多了鄉里人的虔誠之心,沒有斷魂,只有內心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清明,像靈動的手指,撥著我善感的心絃,在花花綠綠的記憶裡唱一支憂傷的悼歌。

——題記

多少次,夢裡,醒著,耳畔都響起那仿如驚雷的一句:“阿婆,過了!”然後是愛人一驚而起的身影。那一幕發生時,天還沒亮,但薄薄的晨曦滲進窗戶,讓我永遠地記住了那一刻。

阿婆,是我愛人的奶奶。我和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日子還不到十年,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足以讓我永生不忘。

我結婚那一天,下起了陽曆年的第一場雪。當迎親的隊伍來到我家時,我看到了愛人手裡捧著的一個小炭盒,鮮紅的緞面裹著的圓溜溜的小東西。他遞給我,小聲說:“這是阿婆給你暖手的。”我接過來,心頭一陣暖和。

在以後的日子裡,和阿婆的交往不知不覺多起來了。每到寒假暑假時,我都在婆家長住。那時,公公——我愛人的爺爺正在病中,飽受著種種的煎熬,阿婆忙著照顧和自己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老伴。偶爾外出有事,也總是牽腸掛肚。

記得有一次,在叔叔們的一再催促下,阿婆被接去長沙療傷,幾天後匆匆趕回家,直奔公公的病床,拉著老伴的手,不及開口,早已淚眼婆娑。七八十歲的老人,分離數日,竟然相對飲泣,這讓我懂得了人世間最古老最純樸的愛情。

年邁的公公熬不過歲月的剝蝕,帶著絲絲縷縷難捨的情意,永遠地離開了。阿婆默默地為老伴送行,甚至沒有太多的哭泣,但隨之而來的憔悴久久不去。

看出了阿婆的孤獨,我們回家的日子更多了。只要有空,就儘可能回去一趟,哪怕只是小住一宿。算起假期,阿婆總會痛惜地說,跑一趟太累了,如果沒時間,不要費心費力地往家趕。但每次回家,我們都分明感覺到她的快樂溢於言表。甚至,只要愛人在電話裡說我們就要回家了,阿婆的聲音都會不由自主地快活起來。

而每每她有些好吃的東西,也會執著地留著,直到我們放假回家一股腦兒搬出來。

二00四年夏初的一天,愛人給阿婆打電話時感覺她聲音有點嘶啞,便問她是否感冒了,阿婆堅持說沒感冒。可沒過兩天,家裡來電話說阿婆中風了。待我們趕到醫院時,病情已穩定,但一向身體硬朗的阿婆再也不能行動自如。

打針,吃藥,痛苦的折磨降臨在命運多舛的阿婆身上,全不顧念她曾用自己矮矮的個子挑起兒女生命的輝煌。

病中的阿婆,也明顯地感到了自己無法承受的苦悶,但她努力在晚輩面前剋制心底的煩躁。我也試著多和她回憶過去的美好,看她慢慢從過去的歲月撈起久違的成就感,看她咧開嘴露出孩子般的笑。

小姑常和我說起她的父親母親,滿臉的敬意。在那捉襟見肘的困難時期,為了送兒女上大學,阿婆和公公毅然變賣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在天寒地凍之時,他們睡在冰涼的席子上。說起過去的種種,四十多歲的小姑會情不自禁地流淚,我也不由深深動容。

和阿婆在一起的日子越多,我對她的瞭解也越多,對她的敬意也越深。放假回家看望阿婆陪阿婆聊天成了我重要的生活內容。阿婆對我們的依戀也日益明顯。我們收假離家時,行動不便的阿婆總要挪到門前,看我們上車。好些次,我分明看到她老人家的眼裡閃爍著淚光。

二0xx年八月二十日晚,我和愛人接到了學校的會議通知。第二天大清早離家時,阿婆還沒起床。我推開她的房門,輕聲叫了聲阿婆,看她稍微弓著身子睡得正香,便輕輕地合上門出來。昨晚已經告訴她我們要去開會的訊息,也算是告別了吧,我這樣想著,中國教&育文摘.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像往常一樣安心地上了車。

哪裡料到,這一次告別,竟成了永別!阿婆稍微弓著身子睡在床上的模樣,竟是活著的阿婆和我訣別的模樣!

當我聽到噩耗,和愛人一起趕回家時,我們的阿婆已經睡在冰棺裡,永遠地睡去了,再也不能睜開眼看我們,再也不能張開嘴和我們說話,哪怕是瞭解我們的工作情況,哪怕是詢問她最關心的我們的身體狀況。

再回家,看到空蕩蕩的房間,看到鏡框裡阿婆和藹的笑臉,我只有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到了,花花綠綠的紙球在風中搖搖擺擺,那是天人永隔的思念嗎?

我只有無盡的思念了!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8

今天是四月五日,我們一家與大伯、二伯以及兩位伯母約好到山上祭拜爺爺奶奶。

在門口等了一會,二伯的汽車便開來了,大伯他們也已經坐在裡面。我向車裡的親戚一一打了招呼,不久,爸爸便拖著一袋泥土走了出來。大家一年沒見,都有很多話要說,於是爸爸便首先和兩位伯伯聊起天來了,我也和堂哥說笑著。聊了一陣子後,時間已經不早,大家便都開始準備出發。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於二伯的車子裝了不少東西,車子最多可容許坐六個人,所以在我上車之後車子便滿座了,爸爸和媽媽只好另外騎車去了。

鄉間的小路雖算不上崎嶇,但卻因為昨晚下了一場大雨而變得坑坑窪窪。所幸過去的一些小路都已經拓寬了,並鋪上了水泥,所以經過一小陣顛簸之後,我們便順利地將汽車停在了山腳,不久爸爸和媽媽也到了。像往常一樣,大家分配好各自需要攜帶的東西,便開始上山。在所有人之中,最輕鬆的自然是我了,我被分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袋子,裡面裝的都是一些紙做的冥具,所以我的步伐是最輕快的,一會兒我便將大家甩在了後面。微風迎面吹來,帶來了一陣泥土的芳香,走在山路上,腳下踩著樹上落下的松子簌簌作響,讓我感到一陣的輕鬆。就在我認為自己已經走在最前頭的時候,卻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我前方慢慢的前進著。好奇地,我加快了步伐,跑近一看,啊,竟是爸爸!爸爸此刻正扛著那滿滿的一袋泥土不快不慢地走著,背後的衣服已經打溼了一大片。因為山路比較崎嶇,爸爸走得很踏實,並沒有發現身後的我,而我也放慢了步伐,緩慢地跟在他的身後。路上零零散散地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爸爸幾次被絆到,搖搖欲墜的時候,我都緊跟在他身後伸出攙扶的雙手。幸好,每一次絆到了石頭,爸爸都能十分迅速地找回平衡,擦一擦汗,便又繼續前進。

終於,爸爸第一個來到了爺爺奶奶的墳前,將肩膀上負荷往旁邊一摔,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我亦隨之跟到,當我再次看到那一袋似乎比我還要重的泥土時,我忍不住問了:"爸,你扛這袋泥土上來做什麼啊?"爸爸看了我一眼,說:"待會你和我一起給墳和上這些土。"我雖有些不滿,但還是點了點頭。不久,大伯他們也到了,於是大家便忙著一起給爺爺和奶奶的墳除草,我和爸爸還給墳和上了新泥,兩位伯母也點燃了蠟燭,分別給爺爺和奶奶上了香,我媽媽也在墳前擺好了杯子,並一一給倒上了茶和酒。接著,大家便一一跪在墳前,給爺爺奶奶"敬酒"、"敬茶"。像往年一樣,就在我認為一切都快要結束的時候,一聲細微的抽噎傳入我的耳朵,接著令我吃驚的一幕出現在我眼前:二伯突然跪倒在爺爺墳前,埋著頭哭了!山林一片寂靜,樹上的枝葉也停止了搖擺,蒼綠的四野只剩下斷斷續續的悲慼的哭泣聲。聽著那抽抽搭搭的哭泣聲,我望著二伯一臉的不相信,我從未想到,在我眼中高大堅毅的二伯竟會有如此的一面。氣氛在此刻變得更加嚴肅了,似乎連空氣也變得十分凝重,看著二伯埋頭低泣的樣子,我心中充滿了不解:"爺爺都已經逝世這麼多年了,二伯怎麼還……"

想到這裡,我無意間瞥見了爸爸那斑白的兩鬢在烈日下正滲出一顆顆碩大的汗珠,就在那一剎,我一下子便怔住了。下一刻,我突然理解到了二伯的心境。

當我們開啟那塵封在腦海深處的記憶時,我們將會看到,爸爸用他那堅強的臂膀為他的兒女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而在這片天空之下,我們將永遠都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9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