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九篇

來源:才華庫 1.86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九篇

清明節的作文篇1

今天是四月五日,我們一家與大伯、二伯以及兩位伯母約好到山上祭拜爺爺奶奶。

在門口等了一會,二伯的汽車便開來了,大伯他們也已經坐在裡面。我向車裡的親戚一一打了招呼,不久,父親便拖著一袋泥土走了出來。大家一年沒見,都有很多話要說,於是父親便首先跟兩位伯伯聊起天來了,我也跟堂哥說笑著。聊了一陣子後,時間已經不早,大家便都開始準備出發。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於二伯的車子裝了不少東西,車子最多可容許坐六個人,所以在我上車之後車子便滿座了,父親跟母親只好另外騎車去了。

鄉間的小路雖算不上崎嶇,但卻因為昨晚下了一場大雨而變得坑坑窪窪。所幸過去的一些小路都已經拓寬了,並鋪上了水泥,所以經過一小陣顛簸之後,我們便順利地把汽車停在了山腳,不久父親跟母親也到了。像往常一樣,大家分配好各自需要攜帶的東西,便開始上山。在所有人之中,最輕鬆的自然是我了,我被分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袋子,裡面裝的都是一些紙做的冥具,所以我的步伐是最輕快的,一會兒我便把大家甩在了後面。微風迎面吹來,帶來了一陣泥土的芳香,走在山路上,腳下踩著樹上落下的松子簌簌作響,讓我感到一陣的輕鬆。就在我認為自己已經走在最前頭的時候,卻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我前方慢慢的前進著。好奇地,我加快了步伐,跑近一看,啊,竟是父親!父親此刻正扛著那滿滿的一袋泥土不快不慢地走著,背後的衣服已經打溼了一大片。因為山路比較崎嶇,父親走得很踏實,並沒有發現身後的我,而我也放慢了步伐,緩慢地跟在他的身後。路上零零散散地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父親幾次被絆到,搖搖欲墜的時候,我都緊跟在他身後伸出攙扶的雙手。幸好,每一次絆到了石頭,父親都能十分迅速地找回平衡,擦一擦汗,便又繼續前進。

終於,父親第一個來到了爺爺奶奶的墳前,把肩膀上負荷往旁邊一摔,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我亦隨之跟到,當我再次看到那一袋似乎比我還要重的泥土時,我忍不住問了:"爸,你扛這袋泥土上來做什麼啊?"父親看了我一眼,說:"待會你跟我一起給墳跟上這些土。"我雖有些不滿,但還是點了點頭。不久,大伯他們也到了,於是大家便忙著一起給爺爺跟奶奶的墳除草,我跟父親還給墳跟上了新泥,兩位伯母也點燃了蠟燭,分別給爺爺跟奶奶上了香,我母親也在墳前擺好了杯子,並一一給倒上了茶跟酒。接著,大家便一一跪在墳前,給爺爺奶奶"敬酒"、"敬茶"。像往年一樣,就在我認為一切都快要結束的時候,一聲細微的抽噎傳入我的耳朵,接著令我吃驚的一幕出現在我眼前:二伯突然跪倒在爺爺墳前,埋著頭哭了!山林一片寂靜,樹上的枝葉也停止了搖擺,蒼綠的四野只剩下斷斷續續的悲慼的哭泣聲。聽著那抽抽搭搭的哭泣聲,我望著二伯一臉的不相信,我從未想到,在我眼中高大堅毅的二伯竟會有如此的一面。氣氛在此刻變得更加嚴肅了,似乎連空氣也變得十分凝重,看著二伯埋頭低泣的樣子,我心中充滿了不解:"爺爺都已經逝世這麼多年了,二伯怎麼還……"

想到這裡,我無意間瞥見了父親那斑白的兩鬢在烈日下正滲出一顆顆碩大的汗珠,就在那一剎,我一下子便怔住了。下一刻,我突然理解到了二伯的心境。

當我們開啟那塵封在腦海深處的記憶時,我們將會看到,父親用他那堅強的臂膀為他的兒女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而在這片天空之下,我們將永遠都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清明節的作文篇2

二十四節氣當中,對清明的印象尤為深刻。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節,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著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裡,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臺,任由清涼的春風撫著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著讓人心碎的溫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著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國小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我們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裡。每逢週末,就是我們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裡的集市給我們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說,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我們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我們送到村口,揮著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著,叨唸著,我們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這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裡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著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著,我聲嘶力竭。守靈時,媽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說: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著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媽媽哽咽著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著,我分明觸控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溫暖與熟悉呀。顫顫地開啟它,和著迸流的淚水,我吞嚥著,吞嚥著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媽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著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說著,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著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篇3

星替更移,日月輪迴。

當柳芽泛綠、春意漸濃的時候,一年一次的清明節也在渾然不覺間悄然而至了。

清明前夕,浮窗眺望著遠處朦朧的山影和天際間逐漸清晰的星星,面對著魂牽夢繞的故鄉,我按奈不住滿腹的悽楚,無盡的悲情哽咽了我的喉嚨,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別人“斷魂”尚在去祭拜掃墓的路上,而我卻只能阻隔在的孤寂的屋子裡暗自傷神,黯然垂淚。

老爸!我生命中最親近、最可愛的那個人,離開我整整兩年半的時間了。可是,就在我把他老人家送上山安葬妥當的那一天,我便臥病在床,一病不起,從此,便不能親自到父親的墳前供奉上香,不能親自去看看他老人家,每每想及此事,我便悲從心起,心裡萬分的難過!

父親:你知道嗎?這兩年多來,我好想好想能親自到你的墳前,雙膝跪地,給您恭恭敬敬地敬上一炷香,燒上一張紙,斟上一杯酒,獻上您愛吃的紅燒肉和燉羊肉。

爸爸:你知道我有多麼想你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每當我紛亂的思緒有了片刻安寧的時候,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你慈祥、微笑的面容;耳畔時時會想起你和藹可親的聲音。

曾記否?每次下班回家,您總是來不及脫下滿身油汙的工裝,便迫不及待地把我高高舉過頭頂。

曾記否?在低矮的小炕桌旁,在昏暗的油燈下,您握著我笨拙的小手,手把手地教我寫字、畫畫,啟迪著我幼小心靈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奠定了我一生勤奮好學、不懈追求的品格。

曾記否?那一次我患了重感冒,高燒四十度不退,昏迷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當我睜開眼睛看到的便是你那疲憊的面容和那雙充滿血絲的眼睛。媽媽說:您整夜未閤眼,就這樣握著我的手在我身旁坐了整整一夜。

曾記否?那年我去省城上大學,凌晨五點多鐘,您冒著冬日凜冽的寒風把我送上了長途汽車。當汽車啟動的那一刻,我看到您蜷縮著身子獨自一人站在路旁昏暗的路燈下變得越來越小的身影,我第一次突然感覺到:您老了!為此,我流淚了。

曾記否?我開回家一輛高階豪華小轎車,就發現您圍著車子轉圈,弓著身子、隔著車窗玻璃專心致志地向裡觀望。我知道,從解放戰爭初期開始,您就為黨、為國家開了四十多年的汽車,也開過各種各樣的車,還就是沒開過這種豪華轎車。當我微笑著把車鑰匙遞到了您的手中時,你立刻眉開眼笑地招呼著孫子、外孫們上車,拉著他們出去美美地兜了一圈。那一刻,我第一次看到了您滿足、舒心的笑容。

曾記否?在您第一次得病之後,我拉著您和媽媽去省城旅遊,您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跟我要這要那。每次我都儘量滿足您,就是為了能看到你那孩童般的笑容,雖然花掉了我很多錢,但那是我覺得這一生最值得的一筆開銷。

曾記否?您每一次病重住院,我坐在您的病床前,望著您憔悴的面容,我心裡最大的願望就是盼著您有一天能重新站起來。那時,我就會拉著您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讓您天天都笑得明媚燦爛、開心暢快。

然而,您一病不起了,而且這一病就是十幾年,再也沒能站起來,最終還是撒手人寰,離我而去!

父親!那個最疼我、我疼愛的人如今長眠於地下,與我陰陽兩隔,永不能相見。而我,又不能親自到您的墳前拜謁,只能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矗立在您的遺像前,默默地注視著您慈祥的容顏,與您輕輕述說著深深的思念,細細回味著與您一起走過的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年。

爸爸!今天是清明節,不孝兒不能親自到你墳前看望你、祭奠您,陪您說說話兒,兒子只能在您的遺像前,為您點上一柱香,鞠上三個躬,由衷地祝願您老人家在天堂過得愉快、幸福,還像個孩子似地歡心、歡笑。

爸爸!我想您,永遠懷念您。

陝北老農寫於清明節前夕

清明節的作文篇4

對於很多節日我其實是很麻木,沒有多少知覺的。一直不喜歡那些形式的東西,而節日於我總也認為那是人為痕跡太重的形式。

有次同事們閒聊時說到:這人啊,是不是年紀越來越大,心就會越來越硬,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冷漠,有時甚至冷酷冰涼到讓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突然心裡一動,是啊,我似乎也有這樣的感覺。

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是誰也無法逃避的宿命。但在沒有真正面對這些的時候,我想大家應該都是極少甚至不會去思考這些似乎離大家很遙遠的問題的。小時候,我很怕有人去世,完全是出於本能的害怕,害怕鬼魂。村子裡有人過世,我從來不敢去看,就是放過的那些鞭炮,我也不敢踩上面走過。有一次村裡有個我奶奶去世了,她家人把她的衣服、被子都堆在一起燒了,下晚自習從那裡經過,我嚇得毛骨悚然,也只有撐著膽子裝著自然地從旁邊走過,可才走過那片灰燼,我就撒開腿,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飛跑,回到家,很久,心還在怦怦地跳。

對於爺爺,我沒有任何印象,爸爸說,他6歲時就沒了父親。一直到大學畢業,我奶奶,外公外婆都還健在,所以,我對於清明的感受也還僅停留在那首婦孺皆知的詩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至於路上的行人是如何的欲斷魂,我仍然無法感同身受。

後來聽到一句歌詞:要不是痛徹心扉,誰又記得誰。我有的也僅是愛情上的感受:因為痛,所以記得。但是,大學畢業後的三年,對於生老病死,對於清明的感受,我卻是有了切身體會。

因為,畢業後的三年,我連續失去了我生命中三個重要的親人:先是慈祥可敬的外公,然後是疼我有加的外婆和至愛的我奶奶。那段時間,我陷在一種深深的悲痛和恐懼裡,常常為人生的無常和無奈嘆息。然後,清明這個詞在我的人生字典裡也漸漸立體起來,凝重起來。

再後來,婆婆去世,這是我第一次直面親人的離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冰涼到心底的顫慄。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我看到了骨肉分離的痛心摧肺,我感受到了緣份的短暫,我感受到了人生有來無還的無奈。

清明前一天,朋友跟我聊到:父母皆不在了,傷心欲盡,感覺自已也不在了。兔死狐悲,他們能走,不久的將來,大家也會走的,為他們難過,也為自己難過,今年我葬花,來年誰葬我。

我安慰他說,不要太難過,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人生有限,正因為如此,所以大家才要懂得珍惜。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對已故親人最好的懷念。

他總是這樣多愁善感,總是這樣憂鬱低沉。當然,他應該是個很重情的人,一個愛自己父母的人,一個愛自己家人的人,必定是個滿懷愛的人。百善孝為先,我認為沒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啊,清明,這是一個傷心的節日!

時近中午,大弟來電話了:“姐姐,大家已經到家了,要不要我去接你來吃午飯?”

一早起來就趴在網上的我,面對網海里瀰漫的濃郁得令人忍不住要流淚的清明氣氛,似乎有很多話要在空間裡傾訴,可坐得人都發麻了,結果一個字也沒擠出來。而頭晚又是熬夜很晚才睡,早餐都沒吃,人都發暈了,我對弟弟說:“不要來接了,我休息一下,下午我自己坐公交車回家。”

弟弟顯然覺得他們老姐有點不可理喻,但也習慣了,在他們的印象中,他們老姐就是個奇怪的人。

當然,下午時,弟弟還是來接我了。他知道,要等我回去,還不如他親自來一趟讓人安心。5分鐘的公交車,我也會拖成至少50分鐘的。

天知道,今年的清明,我又多了更多的感喟,添了更多的傷感。

清明節的作文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寫的清明時特有的景象。春天又是新的開始,萬物皆生,空氣中瀰漫著夏的氣息。清明節年復一年,寄予了人們對老一輩人的無限哀思和祝福,也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每逢這個時節,遊子們都充滿了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家人的思念,有何嘗不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哥哥們也千里迢迢回到家來,為祖先獻上一份誠心。而我們的清明節也如往年一樣是一個登山之旅。

早上,爸爸媽媽,伯伯們早已準備好的大包小包的祭祀品和乾糧放滿了一車。幾輛車開上了咱的老家——寶石,那裡可是一個有山有水、風光秀麗的好地方,那裡大石頭廣佈,雖然也很普通,但身臨其境,你便快樂似神仙呀!一路上,爸爸跟我們說;“以前這裡一個寨子的人親如一家,幾戶人一個廳吃飯,一起生活,一起勞作,後來才蓋了現在還算完整的小瓦房,大家富裕點了,才搬出去的,我們可是在這土生土長的啊!”我想爸爸、伯伯他們更能感慨這種“物是人非”的心境吧!

回到了老家,看到了那件舊瓦房,看到了那棵小時記憶中的小楊桃樹現在變得魁梧了。等到大人們忙好分祭祀品,安排了幾個人一個地方,咱們便興致勃勃的拎了幾袋東西,還扛了一個大鋤頭,跟著伯伯一起。說我們那時還真聰明,“我記得路,小的們跟我走,走嘞!沒錯,這條路走。”走了大半天,哥哥在後頭喊到;“一群小傢伙,你們往哪裡走?”“天啊,走錯了,誰也不怪,就怪那幾個石頭長的一個樣,真是唬弄人!”前面一段路還是田間小路,後面到了爬山環節,可讓人膽戰又心驚,根本無路可走,只能用工具開闢道路,哪裡都是滑溜溜的,稍不走穩,就一屁股坐著,來個溜滑板!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一番番曲折終於上到了,找著了墓地,上到氣喘吁吁,還有一些心有餘悸!弄得一身狼狽,我想,祖輩們看到我們這麼有誠意一定很高興吧,接著休息一會兒,我們不堪重負,便也學著大人們興高采烈的把那些長得密密麻麻的野草來個一掃而光,雖然很吃力,但看著大夥們一起也來勁兒,大家分工合作,你割,我鋤,他拔,這樣也就加快了速度,一下子,就敞亮多了。墓碑有的也很舊,只是一些黑石頭圍成的,大伯說;“這已經有200多年了,相隔幾十代,是清朝時的祖先。”哇!好遙遠哦!可見一切事物都隨歲月的變遷而變化著。還有那,那是爺爺奶奶的墓地,媽媽和伯母們又在一起訴說著爺爺奶奶生前的陳事,也許那就是情感的交接,他們的思想品質都在世代相傳,那又是一種多麼偉大的傳承精神。他們同樣是一個父親母親,而最後他們永遠也不忘留下給兒孫們一個堅定的信念和一個優良的品行。聽著聽著,好像看到了未曾謀面的慈祥的爺爺奶奶,他們欣慰地笑著,他們看到我們今天幸福生活而笑,看到我們健康快樂而笑……

接著就開始祭拜,擺滿了三牲、水果、粄食、茶酒等,然後點燃香火,沒人手拿三支香一齊跪拜。此時,一切都好像變得莊嚴起來,我心中懷著深深地祝福和敬意敬上了三鞠躬,同樣我也熱切的祈求老祖輩們保佑我們每一個人都健康快樂的生活。然後是燒紙錢,我們不勝其煩,小傢伙們都可喜歡這個了,每個人手上都能分到陰幣,放進火堆裡,燃起了炎炎的烈火,隨著叢叢山風,灰燼也飄揚於空中,越飛越高,也許他會把我們心中一切的祝福和哀思都捎給祖輩們。

最後,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心迎著山中悅耳的鳥鳴,帶著暖暖的心意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清明節的作文篇6

又是清明節。

窗外,雨瀟瀟地下著,風冷冷地吹著。風雨交織著,嗚咽著,如一首悲涼的哀樂。

我撐著傘,又來到你的墓前。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百墳拱起,千碑林立。 一片荒涼,一片悽迷,一片死寂!

記得多年前的那天,也是黃昏,外面也下著小雨,醫院清清靜靜。當我出現在你面前時,你先是一怔,接著眼裡掠過一絲驚喜。畢竟我們整整三年沒有見面了,彼此變化都挺大。你瘦了,但依然清秀,瓜子臉,尖尖的下頜,清澈的眼睛,小巧而秀氣的鼻子,還有恰到好處的劉海。你穿著白大褂,胸前掛著聽診器。那一刻,你的飄逸、嫻雅與清純永遠定格在我心靈深處,你如同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我們開始慢慢聊,你不是那種漫無邊際的人,話不多。聽你講話如聽優美的小夜曲,串串美妙的音符輕輕敲打著我的心扉,房間裡瀰漫著溫馨的氣息。不知不覺,天黑了,我起身告辭。臨走時,我再次凝視你的眼睛,從你的眼睛裡我讀到了一種留戀和期盼,同時也讀出了一種憂鬱和傷感。

上班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而相聚的時刻卻又總是那麼短暫。和你漫步在寧靜的夜晚,即使並肩無語,也能體會到彼此心靈的默契。閃爍的星星、柔和的路燈、搖曳的柳枝都成了我們相依相偎的見證。那天,我終於向你吐露了真情,懇求你與我終生相伴。可你卻說已經不可能了。我愕然地望著你的眼睛,眼淚順著你的臉頰無聲地滑落下來。我拼命地搖著你的肩膀追問原因,可你痛苦地搖著頭,哭著跑遠了……

一連三週你不願見我。忽然有一天傳來了你病危的訊息,你說想見我最後一面。我發瘋似地跑到醫院,可看到的是你永遠閉上了的雙眼。你靜靜地躺著,依然美麗,依然沉靜,眉宇間寫滿了遺憾。你就這樣離我而去了,想不到那晚的見面竟是與你的訣別。握著你還有餘溫的手,我的淚滴在你的臉上……

你留給我一個包,開啟包,是一個日記本,你向我傾訴了一切……

那年,你父親做小本生意,母親下了崗,弟弟妹妹還在上學。一家人生活本來就很拮据,父親又受人陷害背上了一大筆債務。父親東借西湊,無乃只是杯水車薪。他心急如焚,一夜間鬚髮全白了,母親精神病復發。債主三番五次登門逼債,凶神惡煞一般。你父親走投無路,大病不起。望著奄奄一息的父親和精神失常的母親,望著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你淚如泉湧,心如刀絞。為了多掙點錢,你每天下班後都到歌舞廳唱歌。那一次,債主在歌舞廳看見了你,他用猥褻的目光掃視著著你,臉上掠過狡黠和得意。一曲終了,他走向你,口出汙言穢語。你怒不可遏,一記重重的耳光打在他的臉上,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不久,傳出了關於你的風言風語,父親又氣又急,撒手人寰。連你最要好的朋友都對你投來了懷疑的目光。你徹底絕望了。迎著無邊的暗夜和蕭瑟的夜風,你失魂落魄地一步一步向湖心走去……

夜漁的老漁夫救了你。不幸弟弟又出了車禍,成了終生殘疾。你悲痛欲絕,心力交瘁,身體越來越虛弱。就在我和你最後一次見面的前一天,當醫生把診斷通知放在你面前時,你已是癌症晚期……

站在你的墳前,你可曾聽見我的呼喚?風裹著冰冷的雨吹打著你墳前那剛剛綻放的花朵,落花飄零在水上。我心中那朵最純潔最美麗的花永遠地凋謝了……

淒雨燕分飛,落花人獨立。我的淚灑在風雨中,灑落在你的墳前……

清明節的作文篇7

對於很多節日我其實是很麻木,沒有多少知覺的。一直不喜歡那些形式的東西,而節日於我總也認為那是人為痕跡太重的形式。

有次同事們閒聊時說到:這人啊,是不是年紀越來越大,心就會越來越硬,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冷漠,有時甚至冷酷冰涼到讓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突然心裡一動,是啊,我似乎也有這樣的感覺。

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是誰也無法逃避的宿命。但在沒有真正面對這些的時候,我想我們應該都是極少甚至不會去思考這些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問題的。小時候,我很怕有人去世,完全是出於本能的害怕,害怕鬼魂。村子裡有人過世,我從來不敢去看,就是放過的那些鞭炮,我也不敢踩上面走過。有一次村裡有個奶奶去世了,她家人把她的衣服、被子都堆在一起燒了,下晚自習從那裡經過,我嚇得毛骨悚然,也只有撐著膽子裝著自然地從旁邊走過,可才走過那片灰燼,我就撒開腿,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飛跑,回到家,很久,心還在怦怦地跳。

對於爺爺,我沒有任何印象,爸爸說,他6歲時就沒了父親。一直到大學畢業,奶奶,外公外婆都還健在,所以,我對於清明的感受也還僅停留在那首婦孺皆知的詩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至於路上的行人是如何的欲斷魂,我仍然無法感同身受。

後來聽到一句歌詞:要不是痛徹心扉,誰又記得誰。我有的也僅是愛情上的感受:因為痛,所以記得。但是,大學畢業後的三年,對於生老病死,對於清明的感受,我卻是有了切身體會。

因為,畢業後的三年,我連續失去了我生命中三個重要的親人:先是慈祥可敬的外公,然後是疼我有加的外婆和至愛的奶奶。那段時間,我陷在一種深深的悲痛和恐懼裡,常常為人生的無常和無奈嘆息。然後,清明這個詞在我的人生字典裡也漸漸立體起來,凝重起來。

再後來,婆婆去世,這是我第一次直面親人的離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冰涼到心底的顫慄。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我看到了骨肉分離的痛心摧肺,我感受到了緣份的短暫,我感受到了人生有來無還的無奈。

清明前一天,朋友跟我聊到:父母皆不在了,傷心欲盡,感覺自已也不在了。兔死狐悲,他們能走,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走的,為他們難過,也為自己難過,今年我葬花,來年誰葬我。

我安慰他說,不要太難過,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人生有限,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懂得珍惜。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對已故親人最好的懷念。

他總是這樣多愁善感,總是這樣憂鬱低沉。當然,他應該是個很重情的人,一個愛自己父母的人,一個愛自己家人的人,必定是個滿懷愛的人。百善孝為先,我認為沒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啊,清明,這是一個傷心的節日!

時近中午,大弟來電話了:“姐姐,我們已經到家了,要不要我去接你來吃午飯?”

一早起來就趴在網上的我,面對網海里瀰漫的濃郁得令人忍不住要流淚的清明氣氛,似乎有很多話要在空間裡傾訴,可坐得人都發麻了,結果一個字也沒擠出來。而頭晚又是熬夜很晚才睡,早餐都沒吃,人都發暈了,我對弟弟說:“不要來接了,我休息一下,下午我自己坐公交車回家。”

弟弟顯然覺得他們老姐有點不可理喻,但也習慣了,在他們的印象中,他們老姐就是個奇怪的人。

當然,下午時,弟弟還是來接我了。他知道,要等我回去,還不如他親自來一趟讓人安心。5分鐘的公交車,我也會拖成至少50分鐘的。

天知道,今年的清明,我又多了更多的感喟,添了更多的傷感。

清明節的作文篇8

今天是清明節,天氣非常好,秋風陣陣,晴朗的天空瓢潑般下著牛毛細雨,我們全校師生懷著興高采烈的沉痛心情,沿著坑坑窪窪的平坦馬路,仨一群倆一夥地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著超女紀念碑走去。

早晨臨出門的時候,奶奶對我說:“乖孫兒,聽說你今天要去拜神,現在又出新神兒了?在哪裡,奶奶也要去拜拜。”我含沙射影循循善誘地說:“奶奶,我們是去紀念超女,哪裡是拜什麼神?你不懂得。”奶奶不高興了:“我哪裡不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嘛,你小小年紀知道個啥……”我沒時間給奶奶解釋,只好說:“奶奶,我要遲到了,不和你說了。”說完,我就三步並作兩步、顫顫巍巍地跑出了家門。

我走在隊伍裡,猛地抬頭一看,只見高大巍峨、搖搖欲墜的超女紀念碑已經矗立在了我的面前。碑頂上是春春和筆筆那高大的形象,碑身是用花崗岩腦袋砌成的,四周是漢奸白玉的欄杆。在碑身上有八個草書的鎏金大字:“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我隨著隊伍走到紀念碑的後面,只見後面刻著幾行字,是這樣寫的:

“半年以來,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比賽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兩年以來,為實現自己和全家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比賽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兩千零四年,從那時起,為了實現七大姑八大姨整個家族輝煌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比賽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在碑身上,還有八幅巨大的浮雕,栩栩如生炯炯有神地刻畫了春春和筆筆的漫長人生經歷,以及她們的奮鬥過程。這些浮雕有“堵門抽菸”、“今天起膩”、“心駭歌名”……等等等等。

我們全校師生莊嚴肅穆地站在紀念碑前,耳邊響起了悲傷感人的樂曲聲,那樂曲唱道:“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告訴你我的情誼並不假,我的眉毛為了你畫……”聽著這哀婉的曲調,我們全校師生人人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眉飛色舞。

這時,一男一女兩名同學走到前面,開始朗誦我們漫不精心創作的詩歌:《春春筆筆啊,你在哪裡?》

只聽他們聲情並茂、勾心鬥角地朗誦道:

我對著藍天呼喚,春春啊,你到底在哪裡?

我對著大海呼喚,筆筆啊,你到底在哪裡?

我對著太陽呼喚,春春啊,你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月亮呼喚,筆筆啊,你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火星呼喚,春春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裡呀?

我對著木衛四呼喚,筆筆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冥王星呼喚,春春筆筆啊,你倆到底有沒有來到這裡……

緊接著,就是獻花儀式,一個凝結著我們全校師生無情無義的大花籃被敬獻到了紀念碑前,花籃的緞帶上寫著:得成玉米何辭死,願做筆迷不羨仙。

最後,是隆重的玉米幫新成員入幫儀式。我和其他十幾位同學光榮地成為了玉米幫的新成員,我和這些同學們面對著春春和筆筆的塑像站立著,莊嚴地舉起右手宣誓:

我志願加入中國玉米幫,服從春春的領導,遵守春春的決議,保守春春的祕密,時刻準備著為春春貢獻出我的一切。從今以後,生是玉米幫的人,死是玉米幫的鬼,海枯石爛,永不叛幫,如有違反,三刀六洞,願受懲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

瞻仰超女紀念碑的儀式終於結束了,我的心情澎湃起伏、七上八下,遙望著春春和筆筆的塑像,我在心中暗暗發下毒誓:春春姐姐和筆筆姐姐,長大後,我一定要成為像你們一樣的人,也站到石碑頂上去。

回到家裡,奶奶正在給菩薩上香。她問我:“拜神回來了?廟裡熱鬧不熱鬧?”我不耐煩地說:“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我們這不是拜神。真是的,怎麼就是搞不明白?”奶奶受了我的搶白,有些不高興,轉過身去,一邊點香,一邊嘮嘮叨叨地說:“不明白,不明白,我只明白呀,從古至今,凡是人,都要找個神來拜的。”說著,把一束香敬獻到了菩薩面前,而我,則把一幅春春的最新寫真貼到了牆上。

清明節的作文篇9

清明節到了,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清明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詩人杜牧要把酒與清明緊緊聯絡在一起。

對所有的人來說,清明節都註定是一個傷感、悲傷的日子。昔日朝夕相處的親愛之人離己遠去,那份痛苦與無奈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彌補的。“人間最大悲與苦,無非生離與死別。”生離雖則不堪,但總還存有一線相見的生機;而死別呢?只有永久的分手。所以對於人類來說,死亡的恐懼並不在於死亡本身,而在於一件珍貴物品的破裂且無法修復。因此,死亡於人而言,才顯得如此可怕。因而除了緬懷親人這個主題之外,人們賦予清明節的另一個含義還有自身對生的渴求。清明節也就衍生出許多習俗:諸如戴柳、放風箏、盪鞦韆等等。揮之不去的清明節喲,你是縈繞所有人心中的結……

清明前後山中盛開的杜鵑花十分美麗,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滿山鮮豔,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

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她是稱得上花、葉兼美的花卉。白居易贊曰:“閒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藥皆嫫母”足見人們對杜鵑花的厚愛。最小的植株只有幾釐米高,呈墊狀,貼地面生。最大的巍然挺立,蔚為壯觀。杜鵑花花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杜鵑花,群眾又叫映山紅,泛指各種紅色的杜鵑花,形容它那如火如荼的鮮紅的光彩把山都映紅了。其實杜鵑花哪隻紅色,現今植物分類學上僅把“映山紅”作為其中一個種類(包括許多栽培品種)。我國雲南一省有近300種之多,中國是杜鵑花的原生地,而云南又是其分佈中心。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作了許多贊誦映山紅的美文詩句,如宋代楊萬里的一首“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頌揚了映山紅質樸、頑強的生命力。

登上那鬱鬱蔥蔥的山巒,你會看到火紅火紅的映山紅在青山綠樹之間雲蒸霞蔚,一團團一簇簇,開得那麼熱烈,那麼絢麗。朵朵花兒如紅色的瑪瑙,迎風玉立,嬌豔欲滴,花瓣兒密密匝匝,蕊靠著蕊,瓣貼著瓣,相互依偎競相輝映,引來無數的蜂蝶飛舞。每一朵花兒,都空靈含蓄,如詩如畫,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

杜鵑花的體態風姿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枝葉扶疏,有的乾枝百千;有的鬱鬱蔥蔥,俊秀挺拔,有的曲若虯龍,蒼勁古雅。真的各具風姿,儀態萬千,煞是好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