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六篇

來源:才華庫 2.27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六篇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古時稱為上元節,中國民俗傳統,說的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節日夜晚,天高月懸,彩燈盞盞,老人孩子觀燈猜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夜幕降臨,燈市裡人流如潮,佳人執扇遮面,才子作畫賦詩。一路燈謎誰解,煙花誰讀,甚為遐意。天公作美,連日來陰雨綿綿,可到今天,麗日普照,是夜定為萬里無雲的好時光。

考史知,元宵節源於漢代,說是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惠帝劉盈死,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而後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而元宵的起源據民間相傳,春秋楚昭王在某個正月十五日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昭王請教孔子,孔子道“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令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是寄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浮萍果這一說法很有意思。

燃燈觀燈起源於中國三大教其一的道教“三元說”。其內容是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燃燈觀燈,漢時已有此事。到唐時,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風靡習俗。詩人盧照齡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述元宵節燃燈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何等壯觀啊。經歷朝歷代傳承,節日燈式漸漸繁多,燈的名目內容也目不暇接,鏡燈、鳳燈、琉璃燈等,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話,前些年上過央視的“恐龍之鄉”的四川省自貢市,燈節更為曠世。其採用各式材料製作各式精巧花燈並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遐邇。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再說說“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新增活動,首現於宋時。南宋臨安每至元宵節制迷,猜謎。初始為把謎語寫於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著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著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不少地方節慶時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上元節,吃“五穀飯”、喝“聰耳酒”,以期五穀豐登,耳聰目明。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伴有各種遊戲,過去有“火炬戰”,比火炬亮的時間長短;“車戰”,兩臺車相撞,比哪輛結實;“石戰”,兩夥人互相扔石頭,看誰能抵得住。搞這些活動時,全村男女齊出動,或參加比賽,或敲鼓助威,或吹簫鼓勁。晚上進行“迎月”、“踏橋”等娛樂活動。迎月,大家紛紛舉火炬上山。山高處迎圓月,據說誰先登山望見初升的圓月,誰當年就最有福。迎月之後,男女老少伴著歡快的歌舞,在月光下踏橋。傳說,在上元月光下來回踏橋,可以康寧無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國對家的概念非常講究,雖然新年才過,很多人已奔赴異鄉打拼,在這節日裡,都會遙望故鄉祝願親人安康如意。家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忙碌人世,為的就是一個安穩和睦的家庭,老人孩子以及相伴終生的愛妻。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我最喜歡的傳統新文化是做湯圓。有一天,奶奶說:“做湯圓了,做湯圓了。”我一聽到,就飛快地下樓了。 我一下樓就看見他們在做湯圓。我說:“我也要做湯圓。”媽媽說:“好啊。”我就很快地做了起來。我看他們怎麼作湯圓,我就學著怎麼做。我先把白麵粉放到桌上,然後把他揉起來,又把他敲扁。我發現自己做錯了,做成了扁扁的湯圓了。他們看見了,就哈哈大笑。我傷心極了,決定重心做。我又照著他們做。之後,終於做出來了。

後來,我又多做了幾個,就這樣我學會了做湯圓了。做湯圓的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細心做,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關於元宵節作文:元宵的製作方法

關於元宵節作文:元宵的製作方法 肉湯圓

原料:適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冬菜末、蔥花。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麵粉。

2.在鍋中倒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酒、薑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3.熟肉末涼後,加入適量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裡冷凍,切小塊為餡心。

4.將麵粉加入適量冰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圓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衝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核桃酪湯圓

原料:幹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麵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麵粉、桂花少許。

做法:

1.將白糖放入碗內,加桂花、麻仁、麵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成湯圓餡。

2.將江米麵放入簸箕裡。湯圓餡放在漏勺裡,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內,用雙手搖動,使湯圓餡沾滿江米麵,連續3次,即成湯圓。下入鍋內煮10分鐘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衝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淨,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核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勻,用小磨磨一遍,成為細漿。

5.淨勺放開水,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將核桃仁漿下入,攪勻成粥狀,至熟,盛於碗內,將煮熟湯圓撈入即成。

橙羹小湯圓

原料:糯米麵2500克,白糖750克,熟麵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青紅絲、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熟麵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將用50克熟麵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粉,將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適中的湯圓。將橙子切成兩瓣,擠出汁。

3.水煮沸時,倒入湯圓,湯圓浮上水面後,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後盛入碗內。

拔絲小湯圓

原料:糯米粉300

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覆3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並用筷子撥開,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將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酒鍋湯圓

原料: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麵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青紅絲、掛花醬、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紅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麵粉打成漿糊,倒在一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麵,把切好的小方丁進水浸一下,放在籮筐內的糯米麵上,用手搖動,使糯米麵掛在剩餡上,連續多次,搖成玻璃球大小的湯圓。

3.待鍋內清水燒開後,將湯圓下鍋,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連湯一起倒入已備好燒酒的酒鍋內,將酒鍋端於桌上,再將鍋內酒點燃。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那年和秀才王去韓國,正趕上春節和元宵節期間,沒想到竟在異國他鄉吃到了“元宵”,甜蜜的異國元宵節。

原來,與青島近在咫尺的韓國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春節和元宵節也是比較大的傳統節日。韓國的元宵節雖然沒有國內熱鬧華麗的燈會和喧囂的煙花鞭炮,卻以傳統的民俗表演來演繹著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農民們還在這一天祈禱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應韓國客人金老闆之邀,我們在一家江邊的小酒店小聚。

那天夜晚天上的月亮很圓很圓,潔白的月光灑在江面上,我眺望著江心的圓月出神,微風吹來,不經意將浮在不斷晃動的波光上的圓月亮吹碎了,不由,一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若有所失中,一鍋土豆元宵端了上來。我吃著韓國的元宵想起那一年飛雪中逛元宵節的情景。

青島有個賣元宵的很出名,還被榮獲青島特色小吃和山東名小吃的稱號。這就是“元宵大老李”,青島人都知道。大老李湯圓的特點就是滑、軟、粘而不沾牙,爽、香,甜而不膩口,個小圓勻,皮薄餡大,開水下鍋,一漂就熟。在餡料的品種上,除了人們熟悉喜愛的黑芝麻、花生,黃豆,豆沙,棗泥,桂花。玫瑰,水果、八寶餡外,還有無糖系列的芝麻、花生、黃豆、豆沙餡,更結合青島的特色開發出海鮮、鮮肉、香菇油菜、藥膳型的雞腿蘑菇等,讓糖尿病者和肥胖者在元宵節都可以吃上這寓意吉祥的美味佳餚。所以,一般青島人逛元宵節都要品嚐大老李的元宵。

紛紛揚揚的小雪飄著,我和愛人走在有些冷清的元宵山會裡。一對戀人正巧在我倆的一旁邊走邊爭吵。

“你不能不走嗎?”是男的聲音。

“啊,我出去也不是不理你了,留完學就回來。”女的說。

“那誰知道呀?在青島邊工作邊考研,不是一樣嗎?”男的勸道,元宵節簡訊《甜蜜的異國元宵節》。

“啊、啊……”女的不說話了。

這顯然是剛大學畢業的兩個年輕人,正為女的要出國留學在拌嘴呢。

“瞧,前面就是大老李元宵了。”愛人提醒我。

只見大老李的元宵大棚前仍有不少人在排隊。兩個戀人走在了我倆前面排在隊尾,我和愛人也走過去排在了他倆後面。大棚旁的高大松柏上落滿了潔白的雪花,寒風吹來,松柏的樹梢搖曳著,飄下一層淡淡的白雪落進煮元宵的那口大鍋裡。

兩個戀人還在前面嘀咕著,只是聲音顯然放小了。

大鍋上冒著濃濃的蒸汽,升騰的蒸汽裊裊上升,愈來愈淡薄,遇到冷空氣後便化為烏有。

快排到兩個戀人了,正好煮熟的元宵買完了,只見大師傅又將一些雪白的元宵放進大鍋裡。一個個滾圓的元宵紛紛爭著跳進滾燙的沸水裡,慢悠悠沉到鍋底雪藏了,剛才還滾動著的熱水此時偃旗息鼓平靜下來。爐火很旺,不一會兒工夫,熱水微瀾的水面又“咕嘟咕嘟”沸騰起來。那些被雪藏的白精靈一個個奮勇爭先地冒出來,一個、兩個、三個,越來越多,轉眼間幾乎佈滿整個鍋面了。那一個個白色的元宵,在不斷滾動的沸水裡變換著隊形,像是在排兵佈陣等待著檢閱。

“熟嘍,來,要多少?”大師傅問兩個戀人。

兩個戀人開始坐在大棚裡的飯桌上吃元宵。我和愛人也坐在他倆旁的桌前吃起來。

“你先吃!”男的用小勺小心翼翼盛了一個雪白的元宵,放在嘴邊吹吹,然後才放在了女朋友前面的小碟裡,並關照道:“先涼一下再吃,別燙著。”

“好……”女的顯得有些激動。

“啊,你如果真要去,可要經常給我打電話,越洋過海的,我在家鄉吃元宵時,一定想著你,替你多吃幾個。”男的說的很動情。

“噢……”女的眼圈有些溼潤了,她輕輕咬了一口芝麻元宵,一股甜香的暖流溢入口中,頓時一種難以言表的濃郁鄉情湧上心頭,“噢,誰說一定要出國啦,到那裡我上哪兒吃這大老李元宵呢。”女的嘴裡一邊嚼著元宵一邊說,臉上帶著微笑。

“啊,真的?太好了!”男的說罷,一口吃進一個大大的元宵,興奮之情躍然面龐。

棚外,雪花仍在飄著,棚內,熱氣騰騰,多情的元宵傳遞著濃郁鄉情。

“喔,又出一鍋!”大師傅吆喝著。

我看見,一旁的那兩個戀人已經在竊竊私語了,青春的臉上盪漾著幸福與甜蜜……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說起來元宵節也是個大節。一來它宣告一年一度的春節到此畫個句點,所謂好好的收個尾。二來也是個吃節,雖然春節已經吃飽了撐的,但是意猶未盡,再來點圓圓的湯圓,有著一份傳統的美意。到此為止,大家皆大歡喜。第三個更重要,鬧元宵、賞花燈,民眾恣意狂歡,有情人更是趁著熱乎勁,喧囂的場面,來個你依我依的約會親密,演繹一個浪漫的“情人節”。

今年的春節來得稍微早些,導致原本應該在開學後才過的元宵節,在寒假期間就與春節一起過了,作為小孩子不免有些失望,不過這也應正了元宵節作為春節的句號的意義,讓上學的學子們“安心”開學。

近幾年總有文章說,現在的年輕人只記得西方的節日,而忘卻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拿七夕節來說吧,沒有多少人會記得過,而2月14日的情人節卻有很多人記得。這也是沒辦法的,因為傳統與西方實在是難以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今年卻非常巧,元宵節與情人節撞在了同一天,元宵節本身也有情人節的成份。據說在今年的元宵節,民政局擠爆了棚,來的都是婚姻登記的,因為兩個情人節在同一天是千年難得一遇,許多夫婦都踩著好兆頭,白天登記,晚上辦婚禮,正好讓家族的人聚到了一起過元宵節。

我們家是經典的“南漂”一族,即使是在春節也不常回去,而元宵節通常都是前一天晚上去超市買一袋速凍湯圓,當天早上吃一碗湯圓就算過了節。今年的元宵節有些不同,爸爸媽媽和幾個朋友約好了去一個朋友家吃飯,這讓我有了些許的期望。

早上6點多我就醒了,這是我假期裡醒得最早的一次,我穿著一套粉色的睡衣,披著白色的羽絨服,走過客廳,伸手推開陽臺門,隨著陽臺門吱吱推開,一陣冷風把我本來就凌亂的頭髮吹得更亂了,同時也吹走了還殘留在我腦海裡的一絲倦意,我走到陽臺上,看見太陽從東邊升起,但被些許灰色的雲遮住了一部分,感慨萬分:“又是一年春節的結束!”我回到房間,換好衣服,媽媽已經做好了早餐,早餐果然又是湯圓,讓我詩人般的感覺,一下子拉回了現實世界。

好不容易捱到了下午,我和媽媽動身去了那個朋友家,到那裡時才下午三點,對於要吃晚飯的我們來說好像太早了點,不過早到總比晚到好。大人們去廚房裡忙活了,我一個人霸佔了整個電視機和所有的零食,沒人跟我搶,也沒人說我。我看著往年湖南電視臺元宵節晚會的節目,度過了一整個的下午。

下午6點多鐘,其他的客人陸陸續續都來了,晚飯開吃了,阿姨做了一整條燴鯿魚,一大鍋羊肉,一大碗湖南扣肉……還有其他的美味佳餚,都是湖南帶著辣味的地道菜色,大人們都讚不絕口,可是對於十四歲的我來說,它們都太辣了,每吃一口都要喝一大口飲料,我只對白切雞和青菜感興趣,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兩歲就和爸爸媽媽定居在食味清淡的廣東生活,家鄉的味道早就在我心中變得模糊不清,模稜兩可了。我是最早放下碗筷的,雖然阿姨說後面還有湯圓,但我已經被心中一縷莫名的悲傷包裹住了,起身去看電視。小我兩歲的子鑫不久也過來和我看電視,他被電視裡的小品逗得哈哈大笑,可我卻怎麼也笑不起來。叔叔突然間舉起一本紅色的本本說:“你們來看我和小芳的結婚照,五年前的今天,是我們結婚日子!”大家都予以祝賀,喜慶的氣氛感染了我,我開始被電視裡的節目逗笑了。

誰也改變不了生活的節奏,因為他太快了,太壞了,讓很多人無法回到家鄉,可是節日卻能拖住他,雖然不能讓他停下來,但能讓他慢下來,給我們休息的時間。今年的元宵節是不一樣的元宵節,給了我很多的感悟。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月圓之夜合家歡,萬物復甦始於元。

孩童皆喜元宵夜,故人眾盼此刻聚。

張燈結綵家家樂,喜慶團圓年年有。

傳統習俗綿不絕,元宵佳節聲不息。

——題詩

中國傳統節日繁多,而我們身為中國人對此卻是一知半解。用明星劉德華在某廣告中對香港服務行業的一句話:今時今日這種態度是不行的。

我在這麼多傳統節日裡,唯獨喜歡“它”。就如東晉宋初時期“田園詩人”陶淵明獨愛菊花一樣,引用《愛蓮說》裡的詩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每種喜歡都是有一個必要理由的,而我喜歡“它”,是因為一種人月兩團圓的幸福感。“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漢族古俗中,“它”﹑盂蘭盆節﹑水官節合稱三元,都是非常傳統重要的節日;“它”有三寶: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

“它”就是我最鍾愛的元宵節了。或許會有人問我,我對元宵節的瞭解又能有多少?其實我覺得答案不是一知半解,也不是一板一眼文縐縐的,而是我真實感受出來的元宵節。

我眼中的吃元宵:曾經聽長輩們說過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會更好吃,所以從小就是吃貨的我,寧願拋棄出面與小夥伴玩的機會,都硬要乖乖在家學做元宵。晚上吃到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時,的確是覺得好像比媽媽阿姨她們做得更好吃,當時還樂呵呵地認為自己有做廚師的天賦。

我眼中的賞花燈:書上常說古代的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走在街頭彷彿有種依然是早晨的光明。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會去賞花燈,只是區別在於皇家貴族是豪華奢靡,而平民百姓則是樸實繁華,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普天同慶。在現代,不太可能會有家家戶戶張燈結綵這一場景,不過有“花燈會”就不愁熱鬧這問題了。每年在吃過湯圓後,一家子就直奔花燈會去,各式各樣的花燈簡直使人眼花繚亂,而且還可以現場自己DIY花燈,在賞花燈的同時,還會有一些特色表演來調劑氣氛,花燈會無疑是一場“視覺的享受”。

我眼中的猜燈謎:看花燈當然少不了猜燈謎,我覺得在古代最重要就是這環節,因為才子佳人可以在此刻突顯自己的才情,然後遇到自己的知己伯樂。小時候去猜燈謎,是因為有獎品拿,所以總會纏著家人去猜燈謎贏取一些小玩意。而長大後去猜燈謎,除了想挑戰自己的知識量,更多的是體會過去,彷彿能從猜燈謎中穿越到古代,充當一回才子佳人。

我是元宵節的“狂熱粉絲”,狂熱到可以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對元宵節的瞭解不會僅限於此。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話“無雞不成宴”,每逢元宵節這天家裡人都會大肆鋪張,明明一桌子上沒多少親戚,卻硬是要求在餐桌上加多一味關於雞的菜,還很有理地說“無雞不歡”。小時候不懂,大人們點什麼菜就吃什麼,反正又不用我操心。可長大後就不同了,每次飽餐後看到餐桌上依然還剩著不少菜,最浪費的是那強調無數遍的`“雞”居然原封不動,都有種被螞蟻啃骨頭的感覺,渾身不舒服。

剛才提到的“花燈會”,它除了最大的特色是賞花燈之外,還有就是在花燈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說到小吃當然少不了一次性的塑料包裝盒和竹籤之類的。基本上花燈會過後第二天會產生一種垃圾堆積成山的現象,而這些垃圾大部分是使用過後的一次性塑料物品。

或許大家每次過年都不曾發現這些小細節,但是生活中往往都是細節決定一切。環保口號中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是“地球是我家,大家愛護它”。任何事物都是雙向性的,我眼中的元宵節是喜慶的,也是浪費的。或許我們的作風能使節日過得更加多樣性,但是同時我們也浪費了不少資源。我們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不能把這種陋習當成傳統文化一樣傳承下去,不能因為一時慷慨造成日後資源短缺問題,嘗試合理消費,以不浪費為標準,這樣會使過節變得更美好與輕鬆。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我喜歡吃元宵。輕嗅香甜,入口絲滑、軟糯,脣齒留香。由此愛上了元宵節。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節日裡,元宵節閃耀著獨有的魅力。

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慶豐、團圓、祈福、祝願,被賦予了太多的內容,所以熱烈、忙碌,一點也不輕鬆;還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除夕,無一例外,也都承載著特定的寓意。所以,中國人總是忙忙碌碌,好像永不停歇一樣;總是前思後量,凝重端莊,好像有無盡的要事忖度。

想來,這大約是中華民族“勤勞”、“遠慮”特質的真切體現吧。

唯獨元宵節,沒有被賦予多少特定的內容和框框,就是男女老少同歡共慶的節日。放下手頭的事項,走出家門,湧向街巷,張燈結綵,萬千扮相,打情罵俏,亦莊亦諧,恣意張揚!

下一個節日就是二月二的“青龍節”了,那意味著杴钁上肩、重回田間地頭,意味著年年勞作的又一個輪迴的開始!就連學子們也要在元宵節後收心斂興,重回日復一日的伏案苦讀了。

所以,元宵節的華麗,有時竟讓我莫名地產生一種奢侈感!似乎唯有這一刻,我們可以放鬆身心,盡情地享受這個節日,把平日裡的忙碌和凝重,都拋到九霄雲外。

元宵節是傳統節日裡最浪漫的節日。是中國的狂歡節、情人節。即使在理學規矩最繁多,對女子禁錮最苛重的宋明朝代,年輕女子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此時此刻也可以上街遛巷,拋頭露面、顧盼巧笑,無需縮肩斂襟。

從中國曆代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和唯美。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我國自古就有鬧元宵的習俗,一個“鬧”字凸顯了元宵節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狂歡節相媲美。

兒時,元宵夜是一定要到街上觀花燈、看“扮玩”的。人們將花燈紮成萬千模樣,有樓臺仙閣,有動物花卉,有昆蟲游魚,還有身姿嫋嫋、裙袂飄飄的雲端仙子……;“扮玩”的隊伍像長龍,一撥一撥走過,甚是壯觀。隊伍裡各色人物粉墨登場,詼諧幽默。尤為活躍的是各類丑角兒,扮相怪誕,表演滑稽誇張,好像唯一目的就是逗你開懷大笑,肆無忌憚地把笑聲和歡樂拋灑到空中;小商販們也早早地在路邊支起貨架,豎起招牌,賣各色小吃和各種玩具。每一個攤位都人頭攢動,生意紅火。

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從各個角落裡不斷如潮湧出的人。那嘈雜的人流如轟鳴的巨浪,黑壓壓望不到邊。我騎在姥爺肩膀上,在人潮中隨波逐流,任意東西,享受那份“擠”的快樂!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好像“擠”本身就是快樂,就好像要有“撐”的感覺才算吃飽了一樣。人們的歡呼和驚叫聲此起彼伏,似乎比鞭炮聲、夜空裡不斷綻放的煙花還要歡快和燦爛。我就這樣和姥爺隨人群而動,觀花燈、看焰火,聽人們方言十足的嬉笑對罵。好不愜意!

現在的元宵節,失去了往日的擁擠,增加了過去不可比及的華麗。體育場、大街小巷的電子LED燈更加瑰麗、璀璨和奇幻,就像一曲永不停歇的《卡門》序曲一般,氣勢恢巨集,熱烈奔放。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元宵節的焰火燃放總是狂歡節的高潮,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讓人們引頸張望。

隨著一聲聲爆響,黑天鵝絨般的天幕上,不時綻開簇簇朵朵、流放溢彩、奼紫嫣紅的煙花,或絢麗如鑽石、如繁星,或明亮如朗月、如紅日。剎那間,一個童話般迷人的世界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焰火像寫意的畫家,在城市的上空肆意揮灑濃墨重彩,次第暈染出一幅幅梅香、菊韻、富貴牡丹畫卷;焰火彷彿寂寞的舞者,水袖輕揚,瀟灑升騰,凝目間在雲端展露驚世絕俗的笑靨;焰火又是詩意的歌者,引吭高歌,淺吟低唱,讓萬千心願綻放成生命的輝煌爛漫!

看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我已經忘記了腳下的大地,心事如花隨焰火飛昇至九霄雲端一同綻放。

是幸福?是滿足?是憧憬?是期望?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只覺得就是心花怒放,好像幾個世紀的憋屈在這一刻轟然揚灑,消逝殆盡,淋漓酣暢!

燃吧!放吧!這一刻,就讓華夏兒女的心花、夢想在九霄雲端綻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