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3篇

來源:才華庫 1.24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3篇

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XX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著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裡,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XX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XX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XX縣等地,習慣吃壽麵。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出生在深秋、日漸寒冷的季節,母親說,我的家就是爸爸的集體宿舍,天越來越冷,沒有暖氣,一個小小的火爐遠不能為襁褓中的我禦寒,媽媽怕我凍著,就把一個灌滿開水的鹽水瓶子包上毛巾塞進我的被窩,毫無育兒經驗的母親哪能想到,毛巾是會被蹬掉的,結果,慘劇發生了:我的小腿被嚴重燙傷……看著被燙的血肉模糊的傷口,母親的心都快要碎了,她說,那一刻,她恨不得將自己撕碎了,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和大意,鄰居們都說,這孩子夠嗆,就是活下來也一定會留下殘疾,然而,奇蹟發生了:在父母精心的呵護照顧下,我的傷好得出奇的快,而且一點殘疾也沒有留下,只是一個隱隱的傷疤,記錄了當年帶給父母的撕心裂肺。

我八個月大的時候,因為感冒發燒,到醫院打了一針,回到家沒多久,母親發現了我的異樣,當父親聽到:孩子嘴發青,臉蒼白,呼吸有點快…..的描述,第一個念頭就是:不好,藥物過敏…….聽母親說,當時爸爸下樓時絆了一跤,都沒來得及站起來,他是連滾帶爬,爬下來的,把我抱到醫院,醫生的診斷應驗了父親的判斷:青黴素過敏遲發反應,。醫生說,幸虧發現及時、搶救得力,否則….鄰居們說,這孩子命大,將來必有後福,事實證明,我的福,就是讓我擁有了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庭。

六七十年代,別說人們沒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物質的匱乏是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無法想象的,記得那時候,每個人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或者一塊大餅,能吃到白麵饅頭就是一種奢侈,相比同齡人來說,我的父母還真沒讓我體會過忍飢挨餓是什麼滋味,可就在那個時候,我偏偏得了貧血,為了給我補充營養,母親規定我每天必須吃一個雞蛋,可我偏偏不識抬舉,堅決不吃,儘管母親軟硬兼施,就是不能打消我對雞蛋的厭惡無奈的母親後來居然不再強迫我吃雞蛋了,我暗自慶幸,以為自己勝利了,哪想到,為了能讓我吃上雞蛋,母親居然將雞蛋“隱形”了,——她把雞蛋和在面裡烙成餅讓我吃。雞蛋餅,在現在可不是什麼好東西,然而在那個年代,它可是媽媽硬從全家人嘴裡省出來的,那每一個雞蛋餅都是媽媽瞞著我,趁我熟睡的時候“偷偷”烙出來的,無法想像勞累一天的母親還要在晚上為我熬夜開小灶,做偏食,那裡面凝聚著的該是多麼濃厚的母愛啊,後悔的是,這一切在當時我卻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弟弟嚷嚷:為什麼我姐姐的餅比我的好吃?我仍然不知其中原委,“偏心眼”的母親仍然極力掩飾:瞎說,明明是一個鍋裡做出來東西,哪來的一個好吃一個不好吃?難為了我的母親,竟然將這個祕密保守了四、五年而我不吃雞蛋也只是心理障礙而已,不懂事的我,硬是這麼折騰了母親好多年,。今天,當我想象當年母親熬夜為我做偏食的'情景,忍不住愧疚、淚流......

好朋友們常常會責怪我:看你!絲毫也不像個老大,就好象是你家的老小似的,!朋友的責怪不無道理,因為從小愛哭,父母從未大聲批評過我,就連跟弟弟打架也是先批評弟弟,記得有一天我兒子問母親:姥姥,我媽媽小時候捱過打嗎?母親嗔怪的說:你媽媽啊,我大聲批評她一句都會哭上半天,哪能打她…..母親說,女兒就是要嬌慣著養。

儘管缺乏挫折教育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夠堅強,可就是這寵愛裡面凝聚的又何嘗不是濃濃的母愛。

在同齡人穿著布衣服的時候,我的母親讓我在全班同學中第一個穿上了的確良襯衣,日漸長大後才知,那件粉紅色、繡花的的確良襯衣,是媽媽託回上海探親的同事捎來的,別的阿姨都是給自己捎,唯獨我的母親把漂亮給了女兒。前些時候帶母親去買衣服,竟然發現母親的背駝了,腰也彎了,那一刻,忍不住傷感,媽媽啊!女兒還沒好好報答您呢,你咋就在不知不覺中老了!

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從未強迫我們姐弟做過什麼,即便是升學選擇學校、專業,婚戀、嫁娶,父母給了我們充分的自主權,爸爸常說:我們的意見僅供參考,最後的主意自己定,也正是因為我們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我們才會更加珍惜、更加負責地經營日後的生活。

忘不了媽媽仍然收藏著當年被我淚水打溼的書信;忘不了為了能讓回家探親時生病的我按時歸隊,爸爸專程護送我回學校;忘不了為了能讓我如期趕赴外地執行任務,媽媽派弟弟專程來接走我的孩子,好讓我工作無後顧之憂;......忘不了.......忘不了......

無以計數的忘不了,凝聚成一句話:爸爸!媽媽!我愛您們!

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著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裡,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習慣吃壽麵。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