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來源:才華庫 1.98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粽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裡,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七年級糕、八年級粽、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中學生作文《國中寫端午節的作文》。

糕是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麵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鬆鬆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八年級,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粽子。洗好的粽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看著一片片粽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裡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緻的粽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來提在手裡沉甸甸的。就那樣提著棕葉的梗一併放進大大的鍋子裡,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裡幾乎家家都買得起。九年級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裡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オコ跛囊輝紓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著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乾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裡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幹艾葉放在鍋裡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裡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初五是過端午節的高潮。家鄉民俗認為,五月為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蘭草、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榕葉的“五味草”,當然還要在午時上井裡打一桶甘甜的清泉。這水,都是泉眼裡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汙染。在端午節這天,水最涼,喝起來也最可口,喝了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據說是水鄉蚊蟲多,用“午時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節前,村裡的小孩都會纏著母親或祖母給打個“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絲線結成一個精緻的網路子。用“五味草”煮鴨蛋,會把鴨蛋染得黃黃的。裝進網路子裡,掛在胸前衣襟的鈕釦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黃漬。出門一碰上小夥伴,就把鴨蛋掏出來,對碰撞,誰的蛋殼先破了,誰就輸了,就剝了殼吃掉,有一種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對於雞蛋很感興趣,並不是因為他們特別的喜歡吃,而是因為他們特別的喜歡“鬥蛋”。帶上幾隻蛋,早早的來到教室,幾個一群在課桌上拿蛋對撞,誰的蛋被撞破誰就輸了,好勝的小孩們玩得可開心啦。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端陽的下午,四鄉八鄰小孩們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岸上人頭攢動,翹首瞻望;溪面龍舟燦爛,一字排開;船隊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飄揚;一聲炮響,船如箭發。執旗手站在船頭,揮動令旗,助威吶喊;鑼鼓手敲起鑼鼓,節奏聲聲,扣人心絃;划槳手赤膊上陣,齊心協力,溯流奮進。競渡完畢,奪標龍舟披紅綢,插紅花,放鞭炮,搖頭擺尾繞江向觀眾致意,似英雄凱歌頗自豪…… オダ肟家鄉好多年了,隔著遙遠的時間和空間我仍能嗅到那股棕葉的清香。妻子和我都 是從家鄉出來的,每年端午節,妻子也會用“五味草”煮一些鴨蛋,也會從市場買一點螺煮給女兒吃。現在,超市可以買到各種的粽子,有包紅棗蜜餞的、有包蛋黃果肉的;妻子也會包一些粽子,但我怎麼也吃不出母親包的感覺,怎麼也感覺不到端午節那個鬧烘烘的氣氛。 20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懷念家鄉的故土,懷念家鄉的人——勤勞善良的人民,簡單而古樸,充滿生活情趣的人,永遠忘記不了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每一條彩繩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題記

前兩天大連一直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天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天,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著頭,漫不經心的走著,突然看到地上躺著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判斷,這裡前一陣子應該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後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裡。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著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國小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的自己那麼無邪,那時的日子那麼溫暖。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著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起,編成好看的結。然後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小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麼溫暖,卻那麼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為什麼不好好保護自己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現在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歷無數風雨坎坷的見證。繫好後,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傑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裡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彷彿還能夠感覺到奶奶的體溫和目光。只是後來,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麼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為我係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麼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裡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裡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我們老家的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小時候也不知道究竟為何要過這一五月節,只知道這一天在農忙之餘還能有好吃的粽子。所以端午,最忘不了的是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我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晒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其次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插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我們家鄉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以艾條插於門楣,懸於窗戶。端午插的艾草,我們稱之為家艾,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可見,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的早晨,天剛露出魚肚白,媽媽就去自家的菜園地的角落採集艾草。那些散發著香氣的艾草一拿回家,滿屋清香。早飯後,爸爸端起板凳,放在門檻上,將一把艾草整整齊齊的豎著插到門上。微風搖曳著艾草,散發出陣陣清香。我們的家鄉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端午艾,是藥草,家家戶戶離不了;門上插把端午艾,蠍子蜈蚣無處逃。”

艾草又是一種天然蚊香。到了晚上,天將黑的時候,媽媽就拿出早已上一年端午節用過的幹艾草,點燃起來,然後薰遍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艾草冒出的黃色煙霧,散發出的特殊香氣,充滿了整座房子。我好奇地問母親,為什麼要用艾草薰。母親總是慢騰騰地說:“燻草香,香滿堂;薰蚊蟲,辟邪惡。家裡上上下下,裡裡外外,薰艾草,一年裡人也不會生病。”記得夏天,只要我們身上生了痱子,媽媽就用陳年的艾草燒水,給我們洗澡。秋天或者冬天,身上有寒氣,也是用陳年的艾草薰燒,一出汗,馬上就好了。

在端午節的這一天,家裡人還會上街,花上幾分錢或者一毛錢,給我們這些孩子買來香囊,掛在身上。我記得自己佩戴過的香囊,最喜歡的是紅辣椒形狀的。傳說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最後就是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喝雄黃酒。雄黃其實是一種中藥材,中醫藥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所以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諺語俗語。在碘酒未發明年代,我國人民就是用白酒調配雄黃和白礬水來塗抹毒蟲蜇傷和蚊叮蟲咬的。人們熟悉的《白蛇傳》裡,端陽節,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而顯露出了原形。現在不少地方在端陽節還要在屋內外噴灑雄黃水,並在兒童的耳、鼻、額頭上塗抹雄黃。不過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不宜內服。

家鄉的端午節,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多想再過一次家鄉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飛絮悄然隱沒在濃濃的綠蔭中,綠色開始濃重起來。最早的那些花在幾場漓漓落落的小雨裡散盡,下一場花事不久便會繽紛而來。

一些果實,隱約在枝頭,搖曳著芬芳的五月。記憶裡那個五月的節日,此時姍姍而來,

北方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粽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願,在幼小孩子們的心裡有了關於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直到自己長大了,做了母親,又把這些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們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們似乎什麼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我們這樣的大人有什麼意義。

五月裡的這個節日,在我們這裡叫五月節。一直是記憶裡那個溫暖,淳樸,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繫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繫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裡幸福的標誌。院子裡的臉盆裡,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湧進鼻孔,清爽,還有那麼一絲芬芳。媽媽忙著早飯,五月節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的習俗。五月節,這個節日應該是意味著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是從七年級開始的。七年級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繫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裡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裡面裝著香草,隨著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為我們縫製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籤粗細,用紅線纏繞著,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後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現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後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樑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為了紀念什麼,他們只是延續著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為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我們小時的五月節不能缺少的是自己親手疊的葫蘆。也最樂於做這個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紙,經過幾道繁雜的工序,放在嘴邊,用氣一吹,就成了一個裡面空著的立方體,還帶著兩個或四個靈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針串上半尺左右彩條紙,一個完美的葫蘆就做成了,盯著母親手裡的彩紙靈巧地翻來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親的指點去做。時常為了一個葫蘆,要練習半天,疊完了又拆,然後再疊,才能七擰八歪地疊成一個葫蘆。再從自家的樹上折下一小節樹枝,把葫蘆三個或五個栓在樹枝上,插在窗戶和大門上,翠綠的樹枝間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這是北方五月節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風景。那些花花綠綠的葫蘆隨風飄起,彷彿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災禍擋在外面,我們在親情的呵護,祈願裡,幸福而安寧。

我想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裡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地拽著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如今,又到了這個節日,徜徉在街邊,看不到手疊的方方正正的葫蘆,還有那縫製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種溫馨的喜悅在心裡淡了,遠了。年紀大了的母親也已經不再親自疊葫蘆和縫製香荷包了。看著這些機器作出的葫蘆很漂亮,那各種的樣式也是手工疊不出來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時尚。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種親切和質樸,包括那記憶裡散發著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種香味已經變的有些枯燥和飄浮。

畢竟,有一些記憶也漸行漸遠,然後淡去消失。歲月的年輪在一年年遞增,而歷經過那種溫暖我們,已經牽著如自己那時一樣個頭的兒女們,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裡,懷著心底的眷戀,淡然行走在季節濃郁的風裡,時光靜淌,而我們的溫暖依然在心裡。

無論季節遠近,芬芳的節日依然還會如期而至,疊加在歲月的長河,蜿蜒綿長,靜謐無聲。我們守在與這個五月相約的路口,用目光裡的餘熱,溫暖掌心的記憶。在一份平淡的相守裡,靜靜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溫婉。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粽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裡,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七年級糕、八年級粽、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麵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鬆鬆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八年級,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粽子。洗好的粽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看著一片片粽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裡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緻的粽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來提在手裡沉甸甸的。就那樣提著棕葉的梗一併放進大大的鍋子裡,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裡幾乎家家都買得起。九年級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裡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初四一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著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乾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裡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幹艾葉放在鍋裡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裡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初五是過端午節的高潮。家鄉民俗認為,五月為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蘭草、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榕葉的“五味草”,當然還要在午時上井裡打一桶甘甜的清泉。這水,都是泉眼裡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汙染。在端午節這天,水最涼,喝起來也最可口,喝了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據說是水鄉蚊蟲多,用“午時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節前,村裡的小孩都會纏著母親或祖母給打個“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絲線結成一個精緻的網路子。用“五味草”煮鴨蛋,會把鴨蛋染得黃黃的。裝進網路子裡,掛在胸前衣襟的鈕釦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黃漬。出門一碰上小夥伴,就把鴨蛋掏出來,對碰撞,誰的蛋殼先破了,誰就輸了,就剝了殼吃掉,有一種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對於雞蛋很感興趣,並不是因為他們特別的喜歡吃,而是因為他們特別的喜歡“鬥蛋”。帶上幾隻蛋,早早的來到教室,幾個一群在課桌上拿蛋對撞,誰的蛋被撞破誰就輸了,好勝的小孩們玩得可開心啦。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端陽的下午,四鄉八鄰小孩們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岸上人頭攢動,翹首瞻望;溪面龍舟燦爛,一字排開;船隊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飄揚;一聲炮響,船如箭發。執旗手站在船頭,揮動令旗,助威吶喊;鑼鼓手敲起鑼鼓,節奏聲聲,扣人心絃;划槳手赤膊上陣,齊心協力,溯流奮進。競渡完畢,奪標龍舟披紅綢,插紅花,放鞭炮,搖頭擺尾繞江向觀眾致意,似英雄凱歌頗自豪……

離開家鄉好多年了,隔著遙遠的時間和空間我仍能嗅到那股棕葉的清香。妻子和我都 是從家鄉出來的,每年端午節,妻子也會用“五味草”煮一些鴨蛋,也會從市場買一點螺煮給女兒吃。現在,超市可以買到各種的粽子,有包紅棗蜜餞的、有包蛋黃果肉的;妻子也會包一些粽子,但我怎麼也吃不出母親包的感覺,怎麼也感覺不到端午節那個鬧烘烘的氣氛。

20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懷念家鄉的故土,懷念家鄉的人——勤勞善良的人民,簡單而古樸,充滿生活情趣的人,永遠忘記不了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韓國以“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並得到批准,這表明韓國對端午的重視不亞於中國人。其實端午早傳到韓國、日本、越南,古代韓國也像中國一樣在端午節放假,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舉辦“端午祭”慶典;日本古代每年舉行端午慶典,成書於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第二章載:“五月端陽節,人人急於入朝參賀。”這天日本男人騎馬射箭,女人穿著中國服出外遊玩一慶祝節日;古安南(越南)有個國王的名字名叫陳端午。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從文明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

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樑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琴操》:“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嘗君生於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年,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勳《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五月,東井、七星大凶,胃、參致死。”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東,故稱。這雖見於秦代,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為凶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騖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周禮·壺涿氏》:“午貫象齒”鄭注:“午故書為五。”端五後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為大不吉。《抱朴子》:“或問闢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闢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祕言》稱五月五日為“地臘日”,《楊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問疾,名地臘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與粽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沒有關係。

端午節時宮觀寺廟舉行驅鬼祈福儀式:第一,道長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第二,道長畫符鎮鬼,並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第三,道長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道長彙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採藥登山,使萬病不幹其體,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驅鬼除病。可見,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為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為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顏似渥丹,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為“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係臂為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驅除惡鬼。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由於屈原影響大,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為公侯:“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為“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7

夏至的風,吹的空氣好溫熱。布穀不時地唱著算黃算割的歌,路旁的樹木枝葉茂盛,田裡的麥子,已經開始收割。時間過的還真快,馬上又要到了端午節了。無事在菜市場轉悠,有商販已經開始賣粽葉了。綠綠的粽葉,一捆一捆在地上,整齊地擺放著,讓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看著一些人將它買走。

又到一年端午節時,我的回憶,也隨著排列整齊的粽葉飄向很遠,很遠......

每逢農曆五月,便是粽葉飄香的時候。粽子對於生活在南方的人來說彌為珍貴,而對於生活在大西北的人來說,顯得就不是那麼重要。

記得小的時候,好像沒有吃過粽子。歸納起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家窮吃不起,二是西北人不講究吃粽子,就像不善吃大米飯一樣,我們平常的的主食,基本上是麵條和饅頭,也叫饃饃。不吃,母親也就不去研究她咋個包,咋個吃。說起來母親的麵食做的不錯,可是母親卻從來不會包粽子。遇到過端午節,母親就買些香粉,也叫雄黃粉,再找出點零碎花布頭,給我們做成香包戴上,說是能防蚊蟲叮咬。母親的手很巧,做出的香包各式各樣,很讓我們喜歡。有時看到我們實在饞了,就讓父親蒸一碗甜米飯,算是給我們過過癮。父親在外工作,不會做飯,可父親的甜米飯和凍肉做的很好。所以每每過節,就拿父親蒸的甜米飯當粽子吃也有點過節的滋味。

上中學起,開始瞭解了有關粽子的故事。知道了在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遭他人嫉妒。後來,屈原的一些主張便被他人反對,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不斷詆譭屈原,使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得詩篇。

後來,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屈原被流放。在流放途中,屈原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後,紛紛來到江上將米和雄黃酒倒入江中,為的是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傷害。從此,每年的農曆五月,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所以,每年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後來,我們家裡的生活條件也逐漸好轉。這時候,街面大食堂也開始賣起了粽子。因為看過了屈原的故事,很是佩服屈原。就一直有一個心願,什麼時候能吃個真正的粽子,看看她到底是什麼滋味,也能祭奠一下心中的大英雄屈原。自從告訴了父親我的這個想法,每年的端午,父親就會買幾個粽子回來給我和母親四姐品嚐。雖然數量不多,但總算是品嚐到了粽子的真正味道。

高中時,母親突然因病突然走了,這對我們猶如晴天霹靂。這個時候。其他姊妹也都相繼工作了,剩下我和父親一起生活。每每端午,父親怕我想母親難過,就做一大碗甜米飯,再買幾個粽子回來,讓我吃個夠,不會胡思亂想。看到我一大口一大口的吃著粽子,父親比他自己吃更高興。

成家後,因老公老家是四川人,我開始習慣吃大米飯的生活。公公婆婆又很會做吃的,菜燒得特別棒,讓人聞一聞就饞言欲滴。特別是每年到了端午節,他們包粽子是一絕。有甜的,鹹的,豆的,棗的,還有臘肉味的,各有各需,百吃不厭。在跟公公婆婆相處的日子裡,我不僅學會了包餛燉,也學會了包粽子的技巧。所以父親就不用買粽子了,年年是我送一些給他吃。

再後來,父親,公公婆婆相繼離我們而去,端午就讓我感覺到世事的滄桑和悲涼。好在這時有孩子和老公相伴,倒也不覺寂寞,其樂融融。

現在,每次到了端午,我就會和老公一起包粽子。雖說沒有公公婆婆包的那麼周正好看,卻也耐吃味正。再送幾個給朋友鄰里,他們也樂的品嚐,笑意感謝寫在臉上。

“要粽葉嗎?”一聲親切的問話,將我從回憶裡喚醒。又是一個勤快的女商販,挎著一籃粽葉向我兜售。我笑著搖了搖頭,大步向著菜市場的深處走去。走在端午的路上,看著行人匆匆忙忙。他們是去上班,還是在為家人準備飯菜香;走在端午的路上,粽葉的香味已經飄遠,而父母,公婆的微笑依舊,忙綠的身影閃現在身旁。那殘留的點點滴滴,模糊了誰的記憶,打溼了誰的心房。或許應該放下一顆忙碌的心,靜靜的守在那個地方,重拾舊時熟悉的夢幻,還有過去的美好溫暖善良。就讓我們的心,如同糯米越粘越緊。我們的情,如同粽葉越煮越香。我們的快樂,如同滾開的水,不停翻滾向上。

端午,我聞到了粽葉的香,也聞到了很濃、很濃的粽子香。走在端午的路上,願我們的心情,像粽子一樣甜蜜綿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