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2.25W

感動是內心真實情感的渲洩,是心靈分明的震顫,感動是一種善良的情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通用7篇)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1

感動是內心真實情感的渲洩,是心靈分明的震顫,感動是一種善良的情感。

央視年年舉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它用質樸精悍的話言,一段段英雄生活的視訊,一句句唯美的語言,總結出什麼是大愛,什麼是最美麗的人性,它折射出人性的光芒,詮釋著這個世界永遠不變的主題——愛。我想央視舉辦評選活動的初衷,莫過於給予我們常人愛的照示,留住我們的感動,並將其傳遞。

你可知道他們是怎樣普通,即又如此偉岸的人?你可知道他們擁有怎樣的大愛與高尚的人性?他們不過是普通人,普通的人農民工,為了讓其他的農民工好合家團聚;懷揣26萬元;只為了“信義”二字卻丟失了自家5口的生命……你可知道他又有怎樣的堅強,他又是抱著怎樣的遺憾在巨大的泥石流挽救他人生命而錯失了妻子最後一通電話,一下子痛失五個親人的生命啊……有人,他是愛所有的人,他胸懷至高無上的愛,摸爬流打徒手挖泥,望情地救人而封閉自己內心的悲傷……

一片赤誠心,更勝卻榮華富貴。留學歐美,卻毅然拒絕暫泊日本的輪船,錢偉長丟掉了護照,卻拾起了民族氣節;棄文從理,只為用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救國,錢偉長放棄了他的強項,卻在國際物理界發現了一顆又一顆璀璨的明珠;離富近貧,為新中國開創了近代科學教育體系,錢偉長無視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卻讓中國科技界人才輩出。也許名與利留不住,可他對中國科技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永遠銘刻在歷史的碑柱上;他的一腔報國熱血,永遠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身體裡。也許,真正令人感動的,不是他“科學泰斗”的身份,而是他那一顆赤子之心。

無聲,無息,他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將自己化為一團熾愛之火,點燃了他們的生命之燈。一個園丁,以教書育人為為自己的天職;一個仁者,在災難之中彰顯“平凡”的大愛。他;只知道著火的民房裡還有孩子的等待救援;他,卻不知道災難悄然降臨在他的身邊;他,全身燒傷面積達98%,生命危在旦夕;他,卻時刻惦記育人之職責,令人辛酸落淚!他,在我們的身邊悄然結束年輕的生命;他,卻讓無數人在感動落淚銘記大愛之魂——王茂華。

沉靜,沉默,他在那片廢墟殘埂坦之中,將言語變為場奉獻的甘霖,滋潤著人們即將枯竭的生命。一個社長,在平凡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一個鐵漢,在災難面前力能扛鼎,用大愛溫暖生命。平凡,在災難面前,他無法征服自然的偉力;不平凡,在生命面前,他會產生無聲的悲憫與痛苦。平凡,他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救人有限;不平凡,他不眼不休,不離不棄地搶救生命;平凡,他同樣感受到失去三位親人的巨大痛苦,不平凡,他能拼盡氣力去救更多的人!何等沉的愛,何等悲壯的景!不平凡的舉動用博愛之火造就堅強的靈魂,卻仍是一個外表平凡普普通通的他——才哇。

砥礪、砥柱,他在渾濁的泥石流上,將潛藏的力量造一條繩索,從死神手中救出哀狗的生命。讓災難本身都火之悖嘆。砥礪,他在默默磨鍊堅強性格和高尚節操;砥柱,他在危難之時,用大山的力量載著無情的擊打;砥礪,他剋制自己去顧大家而舍小愛;砥柱,他用行動去希望生命,用信念去喚醒奇蹟;砥礪,他磨鍊出仁者的品格;砥柱,他在民族不屈脊樑上鐫刻大愛之魂——王偉。

是生命在交換生命,是博愛取代了私人情感,他們將淚強下嚥,將撕心裂肺的疼痛留給自己……你看,那一片藍色天空在閃光,那是人性耀眼的光芒。

昨日淚流滿面,模糊了的視線看不見,那些美麗動人的臉,心靈卻久久氾濫著感動的波瀾,不能停息。

感動中國人,不知道你是否真正受到了震撼,感動,是否思考過什麼?當下社會物質水平快速提高,精神文明是否如同物質不平的發展?高速發展的時代正是因為此刻人們的腳步匆匆,在正是因為這些行色匆匆導致人們精神方面的某些情感缺失。越來越多的冷漠充斥在人與人之間,不文明的行為舉動正在衝擊著某些人的思想觀念,我們是需要快節奏學習、工作、可快是相對性的,生活中人們善意的舉動需要我們為之讚揚與感動,而不是漠然地走過去,鳥的反哺之心需要我們感動與感謝。生活是多方面的,生活的真正充實快樂需要內心的真實情感作為載體,情感享受的慢節奏與奮鬥生活的快節奏相濟,生活才美。

你可原意,享受奢華的物質,面對冰冷的鋼筋水泥?填補心靈的空洞,留住感動。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2

就像央視節目主持人白巖鬆所說:感動應該是水,有水,這個世界才不會乾枯。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節目又出現在了大眾的眼前,雖然不能去現場感受那種濃濃的氛圍,但還是由衷的欣賞和喜歡這種昇華心靈的節目。特別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人們在瘋狂的追求物質需求同時,慢慢的疏忽了自己內心的那扇心窗,尤其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時尚,滿足虛榮,卻漸漸忘記了自己本真的心靈。尤其最近幾年,美國人喬布斯的“蘋果”在中國掀起了一陣狂潮,對於那些低收入群體來說,有些人不惜整自己存了好幾個月工資來買這部據說堪稱“手心裡的寶”的“蘋果”。甚至我還聽到這樣的說法,擁有了一部“蘋果”就能證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就能讓別人用高尚和崇敬的眼光看待自己。而更多的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這種現象,越來越突出的反映中國社會的病態心理,金錢物質需求開始取代人們心裡的位置。於是開始了明爭暗鬥,開始自私自利,開始不擇手段……漸漸的,人們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看不到人性的本真和善意,反而取代的是金錢物質勝過一切。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個人更欣賞像《感動中國》這種美麗的節目出現在大眾的視野,會讓人們有一絲絲的溫暖和感觸,會讓人們又看到自己本真的善意。雖然我不是他們,也沒有資本和金錢去滿足和這些物質慾望,其實我更欣賞的是那些外表看似平凡樸實,內心卻特別充實飽滿的人,那種活的有追求,有夢想,執著信念,堅持不懈的人。這是我的精神盛宴,也是對自己未來的一種鼓舞。

何為大義?你的'活著能讓更多的活得更好,就是一種大義。沒想過自己的未來到底怎樣,但我在努力,很少有人站在成功的舞臺,夢想可以有很多,但是實現的卻很少。然而,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寬。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3

4月19日晚,在青海衛視和湖南衛視舉辦的“永不放棄,向生命致意”賑災晚會上,湖南衛視主持人張丹丹深情講述了一個《省委書記與村支部書記的碰頭禮》的故事

喜歡看湖南衛視的觀眾都知道,張丹丹是比較會煽情的那種主持人,許多次主持節目的“聲淚俱下”,讓人們忍不住流淚。但是這一次眼淚止不住掉下來,並不是因為張丹丹的聲情並茂,而是因為省委書記和村支部書記的故事,很真實,很樸質,卻很感人。

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4月17日上午,青海省委書記強衛來到玉樹震災最嚴重的結古鎮以及周邊村莊進行視察。扎西大同村263戶村民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塌了。強衛來到這裡,結果村裡的村幹部都不見蹤影,為此一向溫文爾雅的他十分生氣,發火了。

隨後他路過一個物資發放點,居然發現村幹部全在那裡。

強衛親切地拉著扎西大同村村支部書記才哇的手問道:“你家裡面怎麼樣?”這時,旁邊別的幹部給才哇充當起了翻譯,“家裡死了三口人……但是他一直沒顧上,白天晚上一直在為村裡的事情忙活……”強衛這才知道,才哇和他們村裡的所有幹部和黨員這幾天一直在幾個物資發放點忙著分發物資,安頓災民,基本沒有合過眼。

強衛書記哽咽了,那一刻,他無法表達對這些基層幹部的敬意,因為在這份真愛面前語言顯得太蒼白了。同樣,那個七尺康巴漢子的村支部書記才哇也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省委書記的感激,省委書記比誰都操心、比誰都累、也比誰都難受,說再多感謝的話都顯得蒼白無力。就這樣,兩個鐵血男兒本能地將頭碰在了一起,那一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也感動了電視機前廣大同胞。

“碰頭禮”是藏族最親密的禮節。行禮時雙方臉擦臉、額觸額或頭碰胸部。這種禮節只有在家人或最親密的人遠行時才舉行。作為一個省“最大的官”和“最小的官”,一個是省委書記,一個是村支部書記,按說應該地位懸殊,親疏有別。

可是在這樣的地方,在這樣的場合,此情此景,怎能不百感交集?不是親人,就是親人,在困難面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他們用最親近的“碰頭禮”,傳遞著一種信心、一種力量和一種希望。

這一“碰”,碰出了黨群幹群的魚水之情;這一“碰”,碰出了藏漢同胞的血脈之親;這一“碰”,也碰出了災區人民的必勝信念。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4

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充滿了淚水,但這些淚水不是因為悲傷和痛苦,在這裡的所有淚水都來自感動!那十位平凡的人,來自不同的崗位,卻一次又一次的給我們帶來令人震撼的感動。

最令我感動的是張寶豔、秦豔友夫婦。1992年,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豔、秦豔友夫婦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後的焦急,雖然最後找到了孩子,但那些走失孩子後的焦急和失望是他們永世不得忘記的。此後他們開始關注尋親資訊,並嘗試為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幫助和安慰。

2007年,夫婦二人建起“寶貝回家尋子網”,幫助家長們尋找孩子。成立8年來,“寶貝回家尋子網”不斷壯大,志願者發展到15萬多人,遍佈全國各地,成為照亮寶貝回家路的一支中堅力量。8年多全身心的投入,張寶豔常年坐在電腦前,腰部和頸部會經常犯病;放下飯碗就上網,胃部經常不適。對此,秦豔友會經常要求甚至“脅迫”她離開電腦,去走一走或者休息一會兒。

然而每當QQ群閃動,她還是要第一時間去看。甚至家裡停電上不了網的時候,她也會拿起手機,去處理各種事務。 寶貝回家,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包含了多少父母的悲傷和期望,又包含了多少父母找到孩子後的興奮和喜悅。沒有報酬,甚至要自己搭錢,還要經常遭遇各種非議和謾罵威脅,是什麼支撐這對夫婦走到今天呢?當記者提出這個問題時,張寶豔笑著說,“一開始,我的願望是能給尋親者帶來一些幫助。現在支撐我的,是找到親人後,尋親者臉上的笑容。”

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寶貝回家,路有多長?茫茫暗夜,你們用父母之愛,把燈火點亮。三千個日夜奔忙,一千個家庭團聚。你們連綴起星星點點的愛,織起一張網。網住希望,網住善良。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5

磨刀老人吳錦泉的事蹟,在南通早已家喻戶曉。老人繼去年入圍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候選人後,今年再度入圍。上個月22號,中央電視臺開放2015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投票平臺,老人得票數目前已經突破191萬。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堅持為老人投票。

吳錦泉,一位磨刀老人的事蹟感動了通城。儘管已到耄耋之年,僅靠磨刀為生,生活非常清苦,他卻樂善好施,將磨刀得來的微薄收入用於慈善公益。年復一年,老人共捐出了4萬多元。老人說過,堅持公益是他的一份心意。人們競相為他投票,正是被他的精神力量感染,被他樂此不疲地投身公益慈善的熱情所感動。

吳錦泉是一位老人,他自身屬於需要關懷的弱勢群體。但他並沒有簡單地滿足於被關懷,而是努力地發散自己的光與熱,為公益慈善事業貢獻力量。4萬多元,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位以磨刀為生的老人來說,他的這4萬多元可能就是他收入的絕大部分。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人持之以恆地投身公益慈善事業,他的這份執著值得其他人學習。通城百姓競相為他投票,從老人的得票數我們能夠感知到社會道德文明的溫度。這說明,他的事蹟已經感動了很多人。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堅持為老人投票,這是道德的力量、文明的力量。

人們被磨刀老人感動,更需要拿出向磨刀老人學習的實際行動。磨刀老人磨刀一次也就賺個一兩元,4萬多元是他磨刀上萬次才能得到的收入。不少人幹著的工作比老人光鮮,掙的也比老人多。我們要努力掙錢,做物質上的富翁,同時也應該努力做精神上的富翁。人皆有同情心、惻隱之心。我們的身邊或許就有老弱病殘孕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對於他們,我們不能一毛不拔,而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其實,人生的際遇千變萬化。我們的幫助,能夠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堅定生活的信念。磨刀老人能夠積極為公益慈善事業貢獻力量,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為建設文明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為困境中的人提供幫助,社會道德文明之花將才會激情綻放。

我們都是社會的成員,社會成員之間需要守望相助。2013年12月,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釋出“鄰里守望”志願服務活動倡議書,號召人們從關愛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你我做起、從日常做起,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和殘障人士,用志願服務使每一個遇到困難、渴望幫助的人得到及時的關愛。磨刀老人,樹立了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的標杆。投身公益慈善事業,讓守望相助精神落地生根,每個人都要激發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形成守望相助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道德文明的溫度,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6

在來鳳縣,一個破舊的樓房裡,住著一位95歲高齡的老人,這就是張富清老人。如果他不說沒有人知道他為祖國做了多大的貢獻,如果他不說他只能把自己的功績帶入黃土。張富清在解放戰爭期間榮利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多次充當突擊隊員在戰鬥中衝鋒陷陣。這位為祖國做出突出貢獻的戰鬥英雄,甚至一直沒有向親人誇耀。他的兒子只是知道他的父親是戰鬥英雄,直到去年來鳳縣進行退役軍人資訊採集工作,才發現這位戰鬥英雄。

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這些戰士冒著生命危險,付出血的代價換來的。可是多少退役軍人他們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張富清老人對記者說,自己多少的戰友已經犧牲了,可是自己還活著,就應該知足。他不願榮華富貴,只求無愧於心。他思念當時戰友的同時也在感恩,感恩現在生活的幸福,感恩自己簡單卻幸福的活著。當問他戰鬥中的經歷時,他說一次戰鬥中感覺自己的腦袋被人重重的踩了一下,當緩過神來時繼續戰鬥,可是發現自己的腦袋出了很多血,腦袋一塊皮被截掉,原來是一顆子彈擦著頭皮經過。張富清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他沒有畏懼,他說在戰鬥中只是想著怎麼消滅敵人,決定勝敗的是信念和意志。

就是因為他的信念和意志,就是因為對戰友的深情,張富清一生堅強,仁愛,豁達,清廉。當老人88歲高齡時,因為疾病,整個左腿被截肢,本想可能老人以後就要在輪椅中度過,可是他卻憑藉老戰士的精神,自己用一隻腿學會了走路。試想已經88歲高齡,可是沒有放棄自己,他一次次跌到,也磕過,他磕破的血把自己家的牆都染上鮮紅的血跡,即使那樣他還是努力學會了走路。一步步,這為老人沒有抱怨,沒有灰心,也沒有淚水。這就是戰爭年代的勇士給我們留下的榜樣。張富清老人對記者講述這些事蹟時,他都是笑呵呵的說,看到他笑的只剩下一顆牙露在外面,他的牙要沒了,他的皺紋也深了,可是他還是微笑的面對生活,微笑的看待過去的那些崢嶸歲月。

戰爭的那些歲月離我們很遙遠,可是多少人在戰鬥中犧牲,活下來的是有著堅毅毅力和英勇無畏的人。我們無法回報那些已經犧牲的戰士,那些無名的英雄。可是更應該敬重像張富清這樣為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人的精神能夠決定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成敗也需要我們用積極的精神去對待。這位95歲高齡的老人就是用這樣剛毅的精神,使自己的人生活的堅韌。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在今天這樣幸福時代中感謝他們。

感動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7

隨著熟悉的旋律和熱烈的掌聲,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緩緩拉開帷幕。

每年的英雄人物不一樣,但那顆溫暖又偉大的心永不變。用大半生守護敦煌的學者,不顧安危救火的森林英雄,救了全中國孩子的醫者……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盲人中醫師——朱麗華。

正如頒獎辭中所說的:“不幸關上了你的門,但你幫別人打開了窗。”朱麗華不僅是位中醫師,更是一名扶貧捐助者。視訊開始時,只見一位老奶奶憑著一根導盲棒和記憶中熟悉的路線來到了銀行。一進銀行她就開口問:“看看我的卡里有多少錢?全部匯出去好了。”也是這句話震撼了我——一位年過六旬的盲人來到銀行,並不是為了取錢給自己用,而是要捐給希望工程,幫助上不了學的孩子們;而且一出手,就是四十萬啊!因此,我也越發地想了解這位不尋常的奶奶的故事。

十八歲意外失明後,朱麗華奶奶也絕望過,她甚至無法想象活下去還能做什麼,但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朱麗華奶奶聽到了張海迪的故事,又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之後,朱麗華奶奶成了中醫師,並開始為福利院的腦癱兒童治療。世上有許許多多的盲人,但她們不一定都像朱麗華奶奶一樣充滿希望,併為別人開啟窗;世上有能力的人許許多多,但他們不一定能溫暖他人。當朱麗華奶奶得知有許多孩子因貧困而失學後,她決定捐贈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張張公益事業捐贈發票堆積在桌上,累計公益捐款也達到了三百七十三萬元。這一分一角不僅是朱麗華奶奶的善良,更是汗水和愛心的結晶。

從家庭的“包袱”到家庭的“頂樑柱”,這不僅是朱麗華奶奶的人生,她也讓這樣的人生影響更多的盲人,成為了更多盲人的人生。在朱麗華奶奶的頒獎詞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你能感受到。”是啊,朱麗華奶奶本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一個可以抱怨命運的人,一個渺小如草芥的人,卻憑藉自己的努力給自己“打開了另一扇窗”。她用自己的愛心給腦癱兒童造了一座房,用自己的堅持為失學兒童搭起了一座座橋,用一生的抗爭突破了生命的枷鎖。這種“美”不高調、不奪人眼球,卻美得動人心魄、浸潤心田。

世界無邊無際,需要人心來填充。從現在起,我不再為一些小事自怨自艾,不再為自己的一己私利找藉口,而是要去幫助他人、溫暖他人,做一個小小的“朱麗華”。努力去開啟我生命中的更多的視窗,設定新的生活模式,過更有意義的充實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