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5.99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1

一本名著,是一杯清涼的水,能滋潤別人的心靈。高爾基先生也曾說過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我很小的時候就酷愛讀書了。在茫茫的書海里,我最喜歡《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了,它能讓我學到許多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它能讓我們瞭解歷史,更能讓我們知道怎樣做人、做事。

《紙上談兵》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教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誇誇其談,要有實戰的經驗。我們學數學也是同樣的道理,背再多的公式,定理,不會應用也一樣是白費功夫。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以多練為主,熟能生巧,吸取《紙上談兵》的失敗經驗。

讀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後,我深深的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也體會到了主人公那虛心好學的精神。它主要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人叫楊時,他雖然已是一位學問淵博的人了,但是他仍不斷地學習,請教別人。有一天,他遇到了難題,便去請教老師,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而老師也在休息,他一直在門外等候了兩三個小時,等老師發覺到,他腳下的積雪已有一尺多深,手腳早就凍僵了。楊時這種虛心好學、尊敬師長的精神怎能不值得我們學習呢?

然而,令我映像最深的還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廉頗那知錯就改的精神太值得我去學習了,他能跪下來,揹著荊條誠懇的認錯,而我呢?做錯了事情不但不認錯,還說別人有錯在先,死都要承認自己是對的。我和廉頗比起來,如同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現在,我明白了知錯就改這個道理,做錯事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承認,肯不肯改正。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本書不但給我帶來了數不清的精神財富,而且還成為了我德、智、體、美、勞五面發展前進的動力。它像一條江河,源源不斷地流入我那知識海洋裡。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2

成語——是我們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是我國古代人民在自然界、社會以及在征戰過程和政治鬥爭中所發生的歷史典故,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結晶、語言精華。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成語能提高自身的素質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我很喜歡讀《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這本讀物,它不僅有對成語由來的小故事,對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詳細的解說之外,還增設了歷史典故、人物介紹以及道理等。它還包括歷史成語故事、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成語故事。其中我最喜歡歷史成語故事,因為它能讓我瞭解歷史上的一些典故,能讓我更好的學習歷史。(.)

這不,今天我又讀了一篇《三顧茅廬》這個成語,這則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說的是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早操失敗,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經過多方打聽,得知諸葛亮住茅廬草棚,精研史書,是個傑出的人才。於是專程到隆中去拜訪。而諸葛亮得知後故意躲開,劉備兩次撲空,第三次看見諸葛亮在睡覺,不敢驚動他,一直等他醒來,諸葛亮為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一起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建立蜀漢政權。而現在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來表示誠心實意的邀請。在請求別人幫助時,一定要有誠意,這不只是禮貌的問題,更是態度問題,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同時通過讀了這則成語也激起了我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了。

《中華成語故事》讓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識,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讓我懂得了要多讀課外書的道理。我喜歡讀這本書。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3

我在今年的暑假讀完了《中華成語故事》,它使我增長了一些知識。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的成語。每個成語都有釋義、出處、指點迷津和一個成語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語是——刮目相看。這個成語講的是三國時期,吳國將軍呂蒙的故事。呂蒙常常打勝仗,但是他識字很少,孫權勸他以後要多讀書,呂蒙卻說軍事很多,孫權知道呂蒙是在找藉口,就給他說了許多道理。從此以後,呂蒙天天用功的讀書。後來有一天,魯肅來看呂蒙,發現呂蒙對打仗和國事都有獨特的見解,再也不是以前那個粗莽的武夫了,不禁感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就是說有志氣的人,分別三日,就要重新審視了。我們要像書中的呂蒙一樣,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發奮圖強,這樣你才會有所進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我們也不要總用老眼光看人,因為每個人經過努力都在進步,

還有一個我喜歡的成語——班門弄斧。說的是“詩聖”李白,特愛喝酒。有一天,年老的李白把船停在採石江邊,晚上,月亮又大又圓。李白喝了個大醉,他看見倒映在水裡又大又圓的明月。於是就伸手去抓,結果就掉到江裡被淹死了。從那以後,那兒出現了李白墓、謫仙樓等名勝。引起了很多遊客的興趣,就在李白的墓碑上亂寫亂畫、胡言亂語,非常可笑。有一個叫梅之渙的是人看不下去,就寫了詩諷刺他們,他認為他們在大詩人的墓碑上亂寫詩,很不自量力。

通過讀了《中華成語故事》,不僅使我增長了知識,還對我的說話能力有所提升。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4

暑假期間,我讀了許多書,其中一本叫《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內容豐富,時而讓我興奮,時而讓我嚎啕大哭,時而讓我又驚又喜,時而讓我……

這本書有許多成語,成語裡面的故事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故事情節活靈活現。讓一個個生動的成語故事映入我的'腦海裡,有的人簡直是個饕餮,比如秦檜,是南宋著名奸臣,內外勾結,陷害忠臣岳飛,加速了南宋的滅亡,他去世後,世人把秦檜夫婦像鑄成跪像,赤身長跪於岳飛墳前,遭到了世人唾罵;有的人卻心地善良,比如陶侃,東晉人,他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去世後,供奉於武成王廟內,受世代人祭拜,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有的人卻足智多謀,比如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發明家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有的人強詞奪理,比如郭默……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不少成語的來歷,比如拔幟易幟,講的是劉邦的手下,張耳帶著士兵攻擊趙國是怎樣勝利的故事,意思是拔掉其他人的旗幟,換上自己的旗幟,多比喻取而代之;黔驢技窮,這個故事描寫的很生動,驢看著很生猛,其實沒有什麼本事,被虎活活咬死,也揭露了一個真理,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它。現在多用於一個人用盡了全部的力量,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還有很多很多成語:四面楚歌、狐假虎威、邯鄲學步、四大皆空等等。

作文時,一個個活潑可愛的成語從我腦子裡跳出來,彷彿在說這時個時候用我最合適。

如果大家對《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感興趣,強烈推薦大家看看!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5

前幾天,老師推薦我們一些書,每本書對我來說都是受益匪淺,同時又能陶冶情操,真讓我愛不釋手。

比如說《中華成語故事》一書,它讓我學會許多成語,也知道每個成語的由來以及成語背後隱藏著一段精彩的故事呢。

其中有一個成語叫“一諾千金”,在之前,我不知道這句成語的意義,讀完這個故事後才明白。我們說每一句話都要極其有用,更要守信用。不像我每次答應爸媽的話我都很難做到,以致讓爸媽不太相信我,說我說話不起作用,這讓我很慚愧!

還有“欲速則不達”一詞,意義:做任何事不要圖快,不要只顧小利。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於是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星期天,媽媽騎著電動車,揹我出去辦事。臨近十字路口時,紅燈亮了起來,媽媽為了趕時間,加快速度就“嗖”的一下,闖過紅燈。正當媽媽沾沾自喜時,“砰”的一聲,“哎呀”我和媽媽連人帶車摔倒了。原來,媽媽和人家撞車了,這時媽媽好像意識到什麼?就忍著痛,連忙站了起來向那位阿姨道歉!幸好沒什麼大事。為了趕時間,媽媽紅著臉繼續向前去啊。唉,這真是欲速則不達呀。

好多,好多的成語故事,真的讓我看不完,學不完,講不完。每讀完一則故事都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而且又加強了對成語的理解。總之,讀書它會讓你輕鬆,也會幫助我們去分析那過錯,並能教會我們學會尊敬別人,學會審視自己哦!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6

前幾天,媽媽買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給我,我愛不釋手,不管到哪兒都帶著它。

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這本書裡的故事分三種: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寓言成語故事是《濫竽充數》。這篇故事是這樣寫的: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子,按著竽眼兒,裝出來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後,他兒子齊泯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以次充好,要真本領,矇混是混不了多久的。像這種寓言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說:《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都是寓言成語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都是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深動有趣,令我感動至今。

歷史故事是古時候真實的故事,《紙上談兵》、《臥薪嚐膽》等一些故事都屬於這一類,其中《三顧茅廬》這篇故事最為突出,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裡的一篇故事,講的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兩次上山拜訪都沒遇到,卻在第三次遇到諸葛亮,以誠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便陪劉備出山打天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