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歷史典故

來源:才華庫 2.42W

閱讀歷史典故是瞭解歷史文化的一種常見的方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選歷史典故,歡迎參考閱讀!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釋義】烹:煮燒。飛鳥打盡,弓被擱置不用;兔被捕殺後,獵狗則被烹食。比喻事情辦成,功臣被害。

【歷史典故】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復國,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他的兩大功臣:范蠡和文種。

勾踐打敗了吳國,稱霸一時。就在歡慶勝利的時刻,范蠡急流勇退,隱姓埋名,棄政經商去了。他出走之後,給文種寫了一封信說:“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種以為范蠡太多心了,不過,從此以後他也不大過問國事了,終日稱病在家。可是,勾踐並沒有放過他。一日,他借探病為名,來見文種,問道:“先生曾以滅吳的七種手段指教過我,我只採用了其中的三種,便將吳國滅了,剩下四種,你打算再怎麼去使用呀?”

文種說:“我看不出它們還有什麼用處。”

勾踐說:“請先生帶了這四種手段,到九泉之下去輔佐我的先人吧!”說罷起身登車而去,留下了一把名為“屬鏤”的利劍。

文種明白,勾踐容不下他了,便自刎而死。

【成長心語】

鳥盡弓藏,對於一些掌權者來說,有能力的人是他們的工具,用完了不會讓其與自己分享勝利果實,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但兔死狗烹之事有違正道,乃小人之流的卑鄙行徑,長此以往,必然大失人心,眾叛親離。朋友是處出來的,關係是走出來的。朋友之間的幫忙也需要講究感恩之情。

時刻記住別人對你的好、對你的幫助,你就會對他好,迴圈下去,你們彼此友好地處下去,友誼不是更堅固嗎?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歡迎別人,以施惠於人為樂,享受施與的快樂,那才是人間最美的事。

掩鼻之讒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

【釋義】本意指遮掩了鼻子,泛指女人因嫉妒而進讒離間加害別人。

【歷史典故】

戰國時,楚懷王沉迷於生色犬馬,整天和她的愛妾鄭袖遊宴,過著腐朽糜爛的生活。後來,魏國國君為了討好楚懷王,也為了腐蝕他的鬥志,獻給他一名絕世美女,楚王非常寵愛。

夫人鄭袖順承楚王之意,也很喜歡新來的美人,她為美人購來衣物,備下宮室臥具,任美人選擇,其喜愛美人的程度超過了楚王。楚王知道鄭袖不嫉妒美人,很感激她。這時,鄭袖對美人說:“大王很喜歡你的漂亮容顏,但不喜歡你的鼻子,你以後見了大王,就用手掩住自己的鼻子。”美人照鄭袖說的辦了。楚王見美人一到自己跟前就掩鼻子,就向鄭袖詢問原因,鄭袖遮遮掩掩地回答不知道。楚王一再逼問,鄭袖回答說:“不久前她曾說大王身上有臭味,她聞見難受。”楚王聽了非常生氣。

次日,楚王又召鄭袖、美人三人同坐,鄭袖事先告誡楚王身旁的人說:“大王今天如有命令,必須立即執行。”三人坐下後,楚王讓美人靠前,美人又遮掩了鼻子,楚王勃然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當然,沒有鼻子的美人再也不能與鄭袖爭寵了。

【成長心語】

自古以來,君子常常就鬥不過小人。小人的卑劣手段層出不窮,而君子要忙於正事,無暇分心與小人糾纏。現實中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小人,對這種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傷害。如果過分地接近小人,對自己而言是一種負擔;冷落了他,又會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懷何鬼胎。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是上策。這樣,你就不會被那些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小人所傷,你的人生也不會出現許多不必要的波折。

毛遂自薦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釋義】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一個門客;薦:推薦,薦舉。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去做某項工作。

【歷史典故】

趙國的平原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他的門客據說有數千人之多,毛遂便是其中的一個。公元前257年,秦國軍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惠文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請求援助。但楚王不是個容易對付的角色,於是平原君帶了二十個門客前去,如果能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固然最好,萬一不行就用武力強迫楚王同意。可是他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

這時,有個人站起來,對平原君說:“主公,我自認為符合去的條件。”

平原君覺得他眼生,便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多長時間了?”

門客說:“我叫毛遂,來了3年了。”

平原君說:“有才德的人,就像錐子在口袋裡一樣,很快就會顯露出來。你在我門下這麼久了,卻從未聽到有人稱讚過你,可見你才能一般。這次任務關係重大,我看還是免了吧。”

毛遂說:“正因為您沒有把錐子放在袋子裡,所以才沒有冒尖。”平原君聽毛遂出言不凡,剛好又找不到更為合適的人選了,就決定讓他跟著一同去。

到了楚國,楚王果然沒有合縱抗秦的打算。眾門客都束手無策,只見毛遂不慌不忙,拿了寶劍,來到平原君與楚王面前,楚王命他退下,毛遂按著寶劍說:“你用不著仗著人多勢眾,如此嚇唬我。如今我離你只有十步之遙,我主公在這裡,你發什麼火!”

楚王看他拿著寶劍,便和氣地說:“那我倒要聽聽先生的高見了!”接著,毛遂向楚王詳細分析了與趙國結盟有百利而無一害,楚王聽了當即與平原君歃血為盟,並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前去援助趙國。毛遂也因此贏得了平原君和其他門客的尊重,一舉成名。

 【成長心語】

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一個人要使自己脫穎而出,得到最佳的發展空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應該有毛遂自薦的勇氣和精神,這也是我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那些習慣於守株待兔的人都將被淘汰出局。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身上具有別人沒有的閃光點。唯有自信的人,才敢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侃侃而談,才敢將自己的鋒芒展露出來。同理,在交往中,如果你想贏得別人的友情,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主動交往。只有躬身自省、主動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洗耳恭聽

【出處】(元代)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釋義】恭:恭敬。洗乾淨耳朵,恭恭敬敬地傾聽別人講話。形容態度誠懇地聆聽別人講話,也是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

【歷史典故】

堯帝,因封於唐而被後世稱為“唐堯”。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領導下,各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到了堯老年的時候,由部落聯盟推舉他的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了舜。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又經過了長期考察後,才放心地將首領的位子給了舜。

堯舜時代,有一位賢人,叫許由。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聽說許由是個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他。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並傳話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訊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裡,正巧牽著一頭小牛來讓它飲水,便問許由幹什麼。許由就把事情告訴他,並且說:“我聽了這樣不乾淨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名聲大了,惹出麻煩來,完全是你自找的,還洗什麼耳朵!別玷汙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這個故事中的“洗耳”與後來“洗耳”的含義完全不同。許由是因為不願意聽,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後世所說的“洗耳”則是準備領教的意思。

【成長心語】

傾聽,是有效溝通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招數,一個成功的傾聽者首先是一個虛心向別人請教的人,他非常尊重別人的經驗和積累,總是把對方擺在自己之上,無論對方是什麼人,他總是認為對方必定有某些可以借鑑的東西,在某些方面高自己一籌。傾聽,或許會讓你失去很多表現的機會,或許會給你喧譁亂耳虛實混雜的煩惱,但善於傾聽者,一定能從別人的聲音裡分清鮮花和荊棘、珍珠和廢渣,收穫各種自己所不瞭解的知識與資訊,然後聽到機遇與成功的腳步聲,最終獲得成功。

晏子贖越石父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

【釋義】晏子,即晏嬰,齊國自丞相。晏子把越石父贖了出來。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齊相晏嬰出使晉國,路過中牟地方,看見一個人頭戴破帽子,反穿皮襖,身背飼草,正坐在路邊休息。

晏嬰問了他幾句話,知道他叫越石父,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便把拉車的馬解下來,用這匹馬把越石父贖買下來,並與他一起坐車回國。回到相府,晏子沒跟越石父告辭就進了自己的房門。越石父很生氣,要求與晏嬰斷絕關係。晏嬰派人對越石父說:“我不曾與你結交,談和絕交?你當了三年奴僕,我今天看見了才把你贖買回來,我對待你還算可以吧?你怎麼可以恩將仇報,說什麼絕交?”

越石父回答說:“我聽說,士人在不是知己的人面前蒙受委屈,在知己面前揚眉吐氣,所以君子不因為自己對人有功就輕薄人。我曾做了別人三年奴僕,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現在你贖出了我,我把你當成知己。先前您坐車,不同我打招呼,我以為是你一時疏忽。現在您又不向我告辭就直接入屋門,這與把我看做奴僕是一樣的。你不能對我以禮相待,我還不如去做別人的奴僕。”

晏子聽了越石父的回話,走出來,請求和越石父見禮。晏子說:“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現在理解了客人的內心。我聽人說過,考察他人行為的人不助長人家的過失,體察他人實情的人不譏笑人家的言辭。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拋棄我嗎?我誠心改正錯誤的行為。”晏子命令人把廳堂打掃乾淨,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說:“我聽說過,最高的尊敬不講究形式,用尊敬的禮節款待人不會遭到拒絕。先生以禮待我,我實在不敢當。”

後來,晏子把越石父奉為上賓。

【成長心語】

一個人幫助了別人,不能居功自矜,輕薄別人。如果與受助人有著長期的交往關係,就應該徹底放棄助人後的恩德意識,不以恩德傷禮遇,始終給對方以人格的尊重。越石父在原來的主人面前能經受住為人奴僕的痛苦而毫無怨恨,卻受不了晏嬰的一點怠慢,是因為他感到患難逢知己,對晏嬰有著高得多的感情要求。可見,人們在生疏的、或者相敵對的關係中,會有很大的忍耐性,可以承受住一定的委屈、打擊和傷害;但在親近的'關係中,在知己面前,其感情的承受力極為脆弱,經不起稍多的委屈和傷害。所以,我們只有時刻以禮待人才能結交到知心朋友,而且幫助別人也不能以恩人自居。

曲突徙薪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

【釋義】曲:彎;突:煙囪;徙:遷移,移動;薪:柴草。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歷史典故】

霍光,字子孟,他是西漢中期的權臣,漢武帝臨終時,霍光遵從遺詔輔佐漢昭帝。漢昭帝死後,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又迎立漢宣帝。霍光執政二十多年,輔佐漢昭帝、漢宣帝兩代帝王,有功於漢朝,受封為博陸侯。

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生活過度奢侈,曾經多次上書漢宣帝,請求不要過分放縱霍家,對於他們奢侈成性的生活應該及時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後患,但都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霍光死後,果然有人告發霍光的後代陰謀叛亂,漢宣帝下令鎮壓,給舉報、鎮壓的相關人給予了獎賞,而茂陵徐生沒有受到任何獎賞。因此,有人給漢宣帝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筒的,在周圍還堆滿了乾燥的柴草,便對主人說:“要把煙囪改成彎曲的,並把乾燥的柴草搬到別處去,離開煙囪越遠越好。否則的話,將要引起火災。”主人聽了不置可否,心想: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沒有什麼事,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過了不久,這家果然失火了。鄰居們紛紛趕來救火,大家共同努力,終於把大火撲滅了。主人於是殺牛擺酒,感謝救火的鄰居們。凡是救火時被燒傷的都被安置到上座,其餘的則依次而坐。主人舉杯敬酒,感謝鄰居們的幫助,卻始終沒有提到那個建議改建煙囪、搬走柴草的客人。

於是,有一個人對主人說:“假如聽從客人的勸說,就不會發生火災,也不用殺牛擺酒了。現在感謝各位前來救火的鄰居,卻忘掉了那位勸您防患於未然的客人。”主人聽後才明白過來,趕緊命人請來了那位客人。

漢宣帝聽完了這個故事,深有感觸,於是就賞賜給茂陵徐生絹帛十匹,並任命他為郎官。

【成長心語】

習慣是很可怕的,如果你習慣於安逸的生活,便會失去改變的勇氣;如果你習慣於一個人的照顧,便會失去自理的能力……當一切都變成習慣時,人生也就變得平淡如水了。並非所有的習慣都會將你引向如水的幸福,有些習慣本身是具有危險的。一味地按照習慣去考慮問題,不僅不能使危險遠離自己,防患於未然,反而會使危險一步步逼近,直到爆發。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將危險排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