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顆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朱亞光

來源:才華庫 1.34W

導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回國潮,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時代現象。那時的中國,貧窮落後,百廢待興。這些在美國和歐洲工作、留學的中國學者、學生,原本有著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優越的工作環境,但面對祖國的召喚,卻能自願捨棄,義無反顧、百折不饒地選擇了回國,從而成為建設新中國的一代棟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朱亞光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有顆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朱亞光

導讀

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擲兩枚震驚世界的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同時也喚起了中國人制造原子彈的夢想。

1946年,年輕的朱光亞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從事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以全A的成績連續4年獲得獎學金。

新中國成立沒多久,身在海外的朱光亞熱血沸騰地期盼著回到祖國。1950年初,他聯合51名旅美留學生,起草了著名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

1950年2月28日,即寄出《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的第二天,朱光亞登上了駛往香港的“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郵輪從舊金山出發,途經洛杉磯、夏威夷、日本的橫濱、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地。

在《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上簽名的52人中,許多人與朱光亞一起同行。許慧君因為還有一個學期才結束學業,她與朱光亞約定,半年後回祖國去找他。

此前,朱光亞已得到通知,他獲得了美國經濟合作署提供的救濟金,可以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但朱光亞拒絕了。他的心已經飛回了祖國。同時,他也預感到美國政府的政策正在改變,一股敵視人民中國的反共潮流正在形成,必須趕快離開,回到祖國去。

朱光亞慶幸自己能夠順利回國。在漫長的航行途中,這些回國者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對祖國的懷念和回國後的打算。朱光亞是暢談時的中心人物,因為他收集了不少新中國的資料,交談時讓大家感到很新鮮。

有時,他們也會聚在一起唱歌,那首《趕快回國歌》是大家百唱不厭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回國潮,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時代現象。那時的中國,貧窮落後,百廢待興。這些在美國和歐洲工作、留學的中國學者、學生,原本有著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優越的工作環境,但面對祖國的召喚,卻能自願捨棄,義無反顧、百折不饒地選擇了回國,從而成為建設新中國的一代棟樑。

是什麼信念和力量支撐著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為什麼這樣強烈?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為什麼能夠延續不斷?

這些問題,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們去思考。朱光亞曾言簡意賅地回答說:忠誠報國。

回到祖國的感覺真好

1950年4月1日,“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抵達香港。

按照事先的約定,朱光亞在香港短暫停留,去香港大學拜訪曹日昌教授。

曹日昌是中共地下黨員,1948年由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任職香港大學,並受黨委派,祕密聯絡和爭取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及中國學者,回來參加新中國建設。

朱光亞與曹日昌見面後,曹日昌交給了朱光亞來自北京大學的一份聘書。北京大學曾是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所大學之一,因此,也算是朱光亞的母校。歸國前,朱光亞給母校寫信,表達了自己想到母校工作的願望。

這封聘書由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湯用彤簽署,聘任朱光亞為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當時,朱光亞才25歲,在北大物理系教授、副教授中是最年輕的。從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對人才的渴望和重視。

1950年4月3日下午,朱光亞一行離開九龍後,到達深圳。那時的深圳,還是一個小漁村,卻是新中國的大門。

邁進國門,大家不約而同深深地作了一次長長的呼吸。那是祖國的空氣,真甜!

在深圳稍事休息後,朱光亞一行又乘車去廣州,抵達時已是次日的凌晨。

朱光亞在給遠在美國的許慧君的信裡寫道:

四月三日中午我離開九龍,到達深圳,已是晚飯時節,換車再往廣州,四日清晨到廣州東車站。因為警備未解除,我暫在東站旁中央酒店內中國旅行社招待所休息,到早上六點才住入安排好的太平南路新亞酒店。沿途疲乏,本擬在新亞休息,躺下去卻睡不著,只得逛大街。廣州的市面很冷淡,大商店都關了門,而路旁人行道上的地攤卻不少。吃的東西都買得到,價錢卻不低。四日那天到旅行社去買票,弄了半天也沒有弄妥,最後約好五日再去。下午來了一次空襲警報(新中國成立之初,盤踞臺灣的國民黨空軍,經常轟炸大陸的沿海城市——作者注),解除後到中山紀念堂去瞻仰,因為空防的緣故,六時以前趕回新亞,皋園也沒去成。

重回故鄉,難捨親情

1950年4月7日13時45分,火車到達武昌東車站。

朱光亞自1938年夏還是少年時離開武漢,已有12年之久。朱光亞不由得想起了唐朝詩人賀知章所寫《回鄉偶書》中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眼睛禁不住地溼潤了。

當時,武漢三鎮之間還沒有長江大橋,來往要靠渡輪。下火車後,朱光亞登上由武昌至漢口的渡輪。望著滾滾奔流的長江水,兒時的記憶,頓時像放電影似的一幕幕地在他腦海裡閃現。

對朱光亞回來,全家人異常興奮。朱光亞在給許慧君的信裡深情地寫道:

這次回家,有兩件憾事。第一,不能在家多住些時日,我得立刻北上;第二,因為旅途的不方便,沒有買什麼東西回來分送給大家。離美時,本計劃到香港後再買,到香港後才知道,由陸路走東西不能多帶,饋禮更不能多買。沒有法子可想,只得把為自己置購的和以前舊用的一些日常用品拿出來分送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隨身用的鋼筆現在已只剩了一支了,連我最喜歡用的一支Esferbrook牌舊筆都送了人,由此可見我之狼狽情形。

原本,朱光亞想在家裡好好地待上幾天,盡心侍候父母,盡情享受親情的幸福與溫暖。然而,一封來自北京大學的加急電報催他儘快到職任教。

1950年4月10日上午,朱光亞離開武漢,乘火車赴北京。

前後算來,朱光亞在家只待了兩天半。望著病中的父親和已顯蒼老的母親,朱光亞的眼睛再次溼潤了。

短暫的相聚,難捨的親情。朱光亞的心裡很是歉疚。他在日記中寫道:“遊子離家多年,如今又要遠行,總是不能伺候年老的雙親,深感內疚。”

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

1950年4月12日上午,朱光亞來到北京。

這是朱光亞第一次來到這個北方大都市。武漢已是春光明媚,但這裡還有幾許寒意。

到達北京的第二天,朱光亞就給許慧君寫信。信中寫道:

北京城比我想象的還大許多許多,昨天早上車由東面入城至東車站,八時三刻到達,有北大教員徐敘瑢和三位學生代表在車站佇候。徐君是我西南聯大同班同學,畢業後就在北大服務,他告訴我饒毓泰老師臥病,正盼望我來協助系內的功課教授工作。我們同乘車來北大理學院,系裡已為我預備好兩間小房,就在理學院院內,和辦公室、課室俱在一處。

當時,北大物理系位於北京一個名叫沙灘的地方。這裡離故宮、北海、景山等地不遠。因教學樓是紅磚紅瓦,大家稱之為紅樓。如今,紅樓已成為著名的歷史文物,受到國家保護。

朱光亞在信裡還寫道:

北大理學院都是些舊宮殿式的小平房,環境安靜可愛,唸書、做學問,真再好也沒有了。記得我對你說過嗎?我是一個愛靜的人,能有一些想看的書,在一個恬靜的地方住下來,我會感到很快樂的。心境靜下來了,也才能踏實地做一點工作。

到北京大學理學院報到時,朱光亞給理學院帶去了他在美國採購的一批用於物理實驗的器材。這是他用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為學校購買的。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1950年4月14日下午,北大物理系召開了一個有部分師生參加的歡迎會,歡迎朱光亞到北大任教。朱光亞在給許慧君的信裡,寫下了當時的心情:

鄭華熾先生告訴我,今天下午物理系師生有一個聚會,算是歡迎會,要我出席。心裡惶恐得很,不知道到時候該說些什麼。以前也教過中學生,學生群中比我年歲大的也有;出國前在聯大也教過大一的學生。只是時隔四年,現在再作人師,一切都好像有了許多變化似的。

這一兩年,在工作上真要加倍地努力,上面說過,這一路來北京,感觸很多,一時也真說不了。新的中國在誕生;回到家看見年輕的一群,有的加入了團(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作者注),有的還在努力學習,都瞭解了一些勞動創造世界、為人民服務的真諦,真令人興奮。回想到當初在中學時代,理想、抱負都有一些,哪能趕得上他們?然而,另一方面,又感覺到革命過程中新生一代與衰退的一代之間的'衝突日益深刻,不愉快的現象也與日俱增。感覺到自己的負荷很沉重,也感覺到還該拿出更大的勇氣。

這是朱光亞當時真實的思想寫照。朱光亞時年25歲,雖然是北京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但與那些年輕的學生一樣,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青年一代,有著夢幻般的革命理想,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革命激情。難能可貴的是,朱光亞還有著冷靜的思考,顯得更為成熟。

朱光亞雖然是副教授,年齡卻比學生大不了幾歲,與學生們相處得很好,就像個和藹的兄長。他講的課很受學生歡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肖慶當年是朱光亞的學生。他回憶道:

1950年4月,只有25歲的朱光亞從美國學成回國。他帶著在國外採購的有關物理實驗的材料趕到北京任教,成為當時北京大學物理系最年輕的副教授。在北大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朱光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教學第一線,同時講授光學和普通物理課程。他以一貫的認真、精細和踏實準備好每一堂課,還在教學中旁徵博引,枯燥的物理學概念經他深入淺出的講解也變得生動了。

朱光亞的宿舍,簡樸、乾淨。最多的物品是書籍,都是朱光亞從美國帶回來的。還有就是唱片,有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亨德爾等著名音樂家的。這算是最“養眼”的了,讓人想起“主人”是剛從美國回來的。後來,一些喜歡音樂的學生,常常來到這裡,看看書,聊聊天,欣賞著這些音樂家的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