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遊學生名人故事

來源:才華庫 2.01W

與一般大學生4年讀完一所大學不同,張文用4年時間“讀”了4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

當代遊學生名人故事

2007年6月,張文大學聯考發揮失常,懷著進京求學的夢想,他來到北京的一所民辦高校。進校後不久,張文就感到失落:身邊的同學整天抽菸、喝酒、打牌、逃課、通宵上網……張文說:“我不甘平庸,我要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張文決定退學。他說:“我要走訪國內各頂尖大學,遍訪名師。”從2008年起,他在京滬的4所名校各旁聽一年。4年下來,張文聽了200多門課、100多場講座,積累了50萬字的課堂筆記,還加入了100多個社團。

一年用了6支錄音筆

積極、刻苦,是張文遊學生活的寫照。在復旦大學的課堂上,張文總是積極提問。中文系駱玉明教授的《古典詩詞導讀》是復旦大學的精品課程,駱教授主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他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朗誦,但響應者寥寥。在一次課上,駱教授再次邀請學生朗誦詩經中的《蒹葭》,按捺不住的張文舉起手,登臺朗誦起來。

在北京大學時,因為覺得“好課實在是太多了”,他上午同時選了3門課,所以準備了3支錄音筆。課前,張文在3棟教學樓間一路小跑送錄音筆,自己聽一門,下課後再跑到另外兩間教室取錄音筆。晚上9點下課後,他來到未名湖畔,一邊散步,一邊聽白天的錄音。晚上12點回到燕南園繼續聽,有時他聽著聽著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醒來又倒回去繼續聽。在北京大學一年,張文先後用了6支錄音筆。

清華大學讓張文感受到另一種不同的氛圍:“教室裡坐得滿滿的,老師講得激情滿懷,同學們奮筆疾書記筆記。”

“中國人民大學散發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課堂上,同學與老師之間總是有著激烈的'爭論,這種爭論從課堂延續到老師的辦公室。”張文說,“該校密集的講座讓我大開眼界,好多外國的總統、中國的部長、經濟學家、商界名流登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講壇。”

全方位參與大學生活

上課、記筆記、聽錄音,並不是張文遊學生活的全部。在北大,張文報名參加了100多個社團,足跡遍佈各種學科興趣小組、文藝演出、講座論壇、體育運動、志願服務等。用張文的話說,加入這些社團是為了“完善人格、砥礪品德”。

張文做事積極主動、隨叫隨到。社團負責人覺得張文不知疲倦、任勞任怨,於是給他一定的職位,為社團做事。

張文認為,最值得他驕傲的一件事是去內蒙古一所高中捐贈圖書。他從一名家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根河市的學生處得知,根河市有半年時間是被冰雪覆蓋著的,教育條件極差。

於是,張文找到辦活動時認識的兩位公司老總,希望他們能出資給根河二中圖書館添置圖書。他又輾轉聯絡上文化部前副部長丁一先生題寫館名,並邀請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院士題詞。最終3500冊圖書送到了根河二中。

張文的積極參與,也曾遭到過其他學生的質疑,甚至引起相關學生組織的不滿。2011年12月,有人在北大BBS上發帖說張文不是北大的學生,卻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很多社團擔任職務,發帖人聲稱要把他趕出北大。這件事深深地傷害了張文的自尊。

我還要去香港大學、去哈佛、去耶魯

張文喜歡和各種各樣的“牛人”打交道,他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在張文看來,到一所大學首先要認識其校長。他在復旦大學時,就去楊玉良校長的辦公室請教過問題。他曾經讓周其鳳校長給他推薦精品課,周校長勉勵他要好好利用北大的資源,廣泛接觸名師,並說:“你這樣的學習方式比那些只想拿文憑、整天混日子的同學更能學到真東西,北大學生應該向你學習。”張文也曾給顧秉林先生寫信,顧先生回信鼓勵他:“不管你能不能拿到文憑,都要練就一身真本領。”

總結這4年的收穫,張文說:“復旦大學讓我認識了自己,自我覺醒;北京大學拓寬了我的視野;清華使我懂得要腳踏實地,知行合一;中國人民大學讓我從個人奮鬥轉變為關心國家、社會,立學為民,治學報國。”

現在張文在某大型地產集團兼職做董事長助理。他找工作的經歷也很傳奇:張文在中國人民大學聽該董事長的講座,並與其建立了聯絡,該董事長知道了他的遊學故事,被他的毅力感動。

如今,下班後的張文還是會去學校聽課、讀書,但這不是張文的終點。

剛剛參加了托福考試的張文,準備明年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做義工,之後還要去美國。這個機會源於他的毛遂自薦:“聽說基金會招募義工,我就給在美國的執行主席雷克先生寫信表達了我的意願,並介紹了我遊學和做公益的經歷,不久,雷克先生就回信了。”

張文的夢想是在香港做義工之餘,去香港大學聽課;等到了美國,他還想去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見識一下純正的美國精英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