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故事的事蹟材料

來源:才華庫 1.16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蹟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一起來參考事蹟材料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外名人故事的事蹟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外名人故事的事蹟材料

中外名人故事的事蹟材料1

楊絳先生百歲誕辰之際,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專門做了一期專題節目。現場嘉賓一共兩位,三聯書店的總編輯李昕是其中一位。節目中,李昕談到了楊絳夫婦的精神境界和高風亮節,他們三十多年不換房,不裝修,不買傢俱,但是他們捐出兩人全部的版稅超過1000萬元,在清華大學設立了一個“好讀書基金會”,扶助貧困學生

節目播出後,幫楊絳先生料理版權的友人吳學昭,特意給李昕打來電話:“你們這期節目做得不錯,楊先生看了很高興。但她發現你有個地方講錯了。”李昕聽了心裡一驚,忙問:“什麼地方?”吳學昭回答說:“楊絳夫婦在清華大學設立的是‘好讀書獎學金’,但是被你說成‘好讀書基金會’了。她說,設立獎學金比較簡單,但建立基金會就不同了。那是得按國家有關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需有規範的章程,有組織機構和開展活動的專職工作人員,還要申報民政部門批准,才可向公眾募捐。這兩個概念不能混淆。所以楊先生讓我告訴你,今後若是再提到此事,一定要把說法改過來,不要一錯再錯,造成別人以訛傳訛。”李昕聽了,深感慚愧,請吳學昭代自己向楊先生道歉。

雖然只是個小錯誤,但楊絳先生的嚴謹和認真,令人受教。楊絳先生之所以令人敬仰和欽佩,正是得益於她這種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中外名人故事的事蹟材料2

沒有伯樂,只能懷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多次在國子監考試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詭譎險怪的文句迭出,學子們紛紛仿效,一時形成了怪異浮華的風氣。歐陽修很討厭這種文風,總想整肅一下。

這年,歐陽修主持進士考試,規定凡是寫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個考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想:“這個人一定就是劉幾!”於是戲謔地在其後續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塗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佈。後來發現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考場文風因此發生了改變,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樸素的.文章了。

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現劉幾又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子,以便剷除文壇禍患。”他發現一個考生寫的《堯舜性仁賦》,其中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衝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便將這個考生定為第一名。等到張榜公佈時,發現考生叫劉輝。有人告訴歐陽修,劉輝就是劉幾,為了徹底改變文風,他連名字也改了。歐陽修很感動。

歐陽修通過大力改革文風,發現了許多人才,經過他的提拔,一個個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蘇軾和蘇轍。

中外名人故事的事蹟材料3

1899年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時,他的導師是數學家明可夫斯基。由於愛因斯坦肯動腦、愛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賞識。師徒二人經常在一起探討科學、哲學和人生。有一次,愛因斯坦突發奇想,問明可夫斯基:“一個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做出自己的傑出貢獻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卻被問住了,直到三天後,他才興沖沖地找到愛因斯坦,非常興奮地說:“你那天提的問題,我終於有了答案!”

“什麼答案?”愛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師的胳膊,“快告訴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腳並用地比畫了一陣,怎麼也說不明白,於是,他拉起愛因斯坦就朝一處建築工地走去,而且徑直踏上了建築工人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築工人們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非常不解地問明可夫斯基,“老師,您這不是領我誤入歧途嗎?”

“對、對,歧途!”明可夫斯基顧不得別人的指責,非常專注地說,“看到了吧?只有這樣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跡!”然後,他又解釋說:“只有新的領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無數人、無數腳步涉足的地方,別想再踩出腳印來……”

聽到這裡,愛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對明可夫斯基說:“恩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從此,一種非常強烈的創新和開拓意識,開始主導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行動。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裡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入書本的東西。”

於是,就在愛因斯坦走出校園,初涉世事的幾年裡,他作為伯爾尼專利局裡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在物理學三個未知領域裡,齊頭並進,大膽而果斷地挑戰並突破了牛頓力學。在他剛剛26歲的時候,就提出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科學史冊上留下了深深的閃光的足跡。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啟發了愛因斯坦的創新和探索精神。其實,在人類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各式各樣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著人們踩出新的腳印、踏上新的征程。

中外名人故事的事蹟材料4

那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餚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乾淨了。朋友後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麼。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這麼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裡,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裡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裡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著,那是宋仁宗。群臣都誇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於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裡的豆子矇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著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後,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臣。

碟子裡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裡,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麼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後,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麼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裡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然則,世界上最複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麼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