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撐起一所學校名人故事

來源:才華庫 7.49K

“第一,每天進門之前脫下外衣抖一抖,把所有的不快都留在家外;第二,不要闖紅燈,一定要在綠燈亮了以後再走。”

一個人撐起一所學校名人故事

這是趙曉春在哈爾濱市一農民工家長學校裡上課時,讓農民工家長們堅持做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讓他們學會減輕壓力,以快樂的心情來面對孩子,避免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第二件事是讓他們遵守規則,珍愛生命,不要活得那麼匆忙,並以此影響自己的孩子。

這些授課內容,有些人覺得沒什麼,但是前來聽課的農民工家長們感到很受用,他們很喜歡趙曉春講的課,即便再忙,也要堅持來學校聽課,在聽完課後都有一肚子的感受,就寫在留言簿上。一位家長這樣寫道:“以前,我對孩子就是簡單粗暴,總覺得不聽話、不好好學習就要打……現在聽了課後,再回想自己小的時候,忽然明白,是孩子哪有不犯錯的。我以後一定多陪他聊天,多瞭解他在學校的表現,不能光盯著學習成績。”

在趙曉春看來,來自農民工家裡的這些變化才是對他最大的獎賞,有了這個獎賞,黑龍江省婦聯、省教育廳、省文明辦授予他的學校“黑龍江省示範家長學校”的榮譽稱號才真正有了意義。不過,這個榮譽在讓他感到高興的同時,也讓他感到慚愧,因為這所農民工學校只有他一位老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加上一個U盤,就是我們學校的全部。”他希望能有更多熱心人加入進來,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學會如何教育孩子,讓他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生活。一個人,加上一個U盤,等於一所學校,這確實是實情,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趙曉春授課的課堂效果和在農民工家長那裡的受歡迎程度。在第一次開辦講座時,他就向大家承諾:如果有5%的家長聽課中途離開,他就再也不來了。此後,“5%”的“目標”始終沒有實現,4年來,6000多名農民工先後走進趙曉春一個人專為他們開辦的,而且是流動的、免費的學校,來聽一門關乎他們自身幸福和孩子未來的課程:家庭教育。

趙曉春何許人也,竟能讓生活壓力巨大的農民工們“抖去不快”“等綠燈亮了才走”,走進他的家長學校,一心一意地來聆聽他的課程?

趙曉春自大學畢業後,工作場所就是一個接一個的街道辦。街道辦為他提供了一個觀察社會的視窗,他在這裡也養成了關注基層人物生活狀態的習慣,促使他開辦農民工家長學校的原因正源自這種關注。

那是在2008年農曆新年前的一個清晨,在上班路上,趙曉春看到一位穿著土黃色棉衣的農民工母親,正在水果攤邊上大罵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孩子學習不好。這讓他很難過,沒想到,接下來他又看到一位農民工父親,一邊責罵孩子學習差,一邊在大街上打孩子耳光。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們委屈無助的哭泣強烈地刺激到了趙曉春,他很快著手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民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存在著“四無”現象:無時間、無心情、無方法、無目的,這必然帶來家教的簡單粗暴,而這種家教帶給孩子們的傷害是很大的,潛在的危險也是不容忽視的。於是,他決定為農民工家長們開辦一所家長學校。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趙曉春在2008年3月第一次開辦了自己的講座。面對前來聽課的幾十名農民工家長,他“現身說法”,講到自己小時候因為學習成績不如意,父親習慣對他進行“巴掌教育”。有一次他捱了父親的揍,傷心而痛苦地回到家裡,母親默默地拿出平時幾乎不動的白麵,專門為他做了一碗手擀麵,親自端到他手裡,說:“春啊,以後好好學習啊。”“也就是從這碗麵和這句話開始,我的人生改變了。”趙曉春動情地說,臺下一些家長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趙曉春說,只要他在媒體上看到一些新的、好的案例和故事,就會及時充實到課程裡,他還把《弟子規》這樣的傳統文化加到課程裡。其中還不乏一些很新鮮的概念和理念,比如“孩子不僅是家長的孩子,更是社會的財富”。多位家長講,正是在趙老師的'課堂上聽了這些新鮮的家教理念,他們才明白:自己的孩子,哪怕是學習排在倒數第一,他們也是珍貴的。

“我不是專家,來聽課的人也不是學員,我們都是兄弟姐妹,我是揣著一顆真誠的心來和大家交流的。”趙曉春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唯有真誠和平等才是他的課程能夠深入人心、取得紮實效果的最大法寶。

面對記者的採訪,趙曉春始終沒有提到開辦農民工家長學校的困難和自己所做的犧牲,快樂的表情一直浮在他的臉上,這是奉獻的快樂,也是希望帶來的快樂。我們相信,加入農民工家長學校的人會越來越多,這份社會事業會越來越壯大美好,惠及全社會的人,也惠及我們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