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格律是什麼

來源:才華庫 3.21W

導語:“格”是一種樣式,是形式上的東西;“律”是規律、規範。下面讓我們瞭解一下詩歌格律是什麼吧!

詩歌格律是什麼

“格律”不是詩的唯一,僅是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詩分意境與格律,古今論證不休的矛盾並非格律之爭。而是意境與格律的天枰傾斜,救“意”還是保“律”-由個人喜好而定,個人意志不足以強化到群體的共同意志和規範。所以這種爭論會一直延續下去,只要還有詩詞的存在,指責與被指責,自得與自衛就會輪番上演,但格律本身並不矛盾,比如隋朝遵循陸法言的《切韻》至南宋以後推廣劉淵的《平水韻》,到今天由中華詩詞學會發起的按新華字典聲韻而修編的《新韻》,每一歷史時期都有嚴格的格律規範和運用。

格律是一種規範,本身沒有商討還價的餘地,而詩詞作者遵守格律與否,即通常所說的把握格律嚴、寬程度,嚴就不必廢舌,對於寬的限度也是大有爭議:比如常說的平仄上的2、4、6分明,1、3、5不論。其實還可以寬,只重“格”每句字數相同,都以偶數句結束。棄平仄只注韻(而且還不計韻的平仄,如本人)適當上下句對仗等等。

古音與今音,發音、發聲大多都貌合神離。喜古而不復古,那是回憶裡最亮麗的風景,但越逾千年的距離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醉風個人提倡今人寫新韻,畢竟我們寫詩是給今人讀的,而不是給古人看的。

他人學詩皆從格律入門,這傳統的教學模式醉風不再妄自誹薄。根據個人實踐心得,學詩亦可從意境入手----先修煉內涵再框以格律。如同先學會做有骨頭的人,再來打造自己的形象。意境是真身,格律是衣服,表裡如一方能魅力無窮。(意境套格律,這裡要有個轉型的“度”,至少要達到意境上的得心應手,收放自如。不要太急功好利忙於求成,須知根基不穩大廈將傾。格律入門與意境入手的區別是,前者在籠子裡造房子,後者在房子裡做籠子。束縛與反束縛,是思想上的'解放與嘗試。)

很反感非格律不成詩的論調,對於意境與格律,醉風個人嚴重傾向意境修煉。格律是前人所規範的,休要拿來賣弄或作為橫加指責別人的工具。熟不知你不過是拿著別人的東西炫耀著自己,好比走在老虎前面的狐狸,這“勢”是借的,只不過你時間多了點,學的早了點,記憶力好了點,除此無他。意境是純個人的情感流露,宣洩,也體現個人的文學功底。醉風有時就想不明白為什麼拿別人的東西跟純自己的東西比較,還那樣理直氣壯,聲大氣粗。是底氣不足?是心虛?疑是分不清別人的自己的?混淆了他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這是明目張膽的剽竊和毫無羞恥的掠奪),或是本性好鬥使然。

“格”是框定的形式上的視覺,“平仄”是朗誦時聲音上抑揚頓挫的聽覺。“韻”則是收與放產生蕩氣鏗鏘的味覺。什麼是好詩?保持口感上的流暢與通順,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或拗口,韻味蕩氣迴腸餘味無窮,意境不重複顛倒,延伸有序。如同開啟的歷史畫卷。同寫作,有開場白,有過程,有結尾,張弛有度;濃筆淡墨,要根據自己的寫作手法,或作者本人予以抒發的情感,輕重緩急來決定重心與浮力。

“詩”忌直,忌露,忌奧。“直”顯得生硬,“露”少迴旋餘地,“奧”不使人知。詩不要成為雞肋,食而無味,棄之不捨。要視覺上讓人情願讀下去;要聽覺上讓人讀來爽乎;要味覺上讓人履嚼有味,引人深思哲理,探索你內心的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或認知。

“詩風”取決個人的態度和秉性。有人生性懶散放浪,有人自律拘謹正統,所以手法不一,筆鋒各異。莫一味強求的依附他人,當定位形成自己的風格,有靈魂的血肉做詩風的堅實後盾,再滲入紮實的文學功底,何作他人衣?

現代詩體主要依從唐詩遺留下來,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六種基本形式。前兩種無嚴格格律規範,(為我們“寬”找到歷史的依據)後四種有嚴謹的格律框定,尤其是五律七律,除大眾盡知的平仄平韻外,還講究對仗,沾對,防孤平,三平收尾,等等諸多細節。“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也是非“律”不聯。“詞”初被貶為'詩餘’又名“曲”等等,相當於現代的音樂,所以它重音律。

因此律詩,楹聯,詩餘,若冠之以名就要所依其律。否則引人嗤之以鼻,貽笑大方,也是咎由自取。這也是沒有折中和商量的餘地,沒有任何藉口可以開脫無知的歷史依據。(但醉風尤為喜歡詩餘那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而海選的格式以及它特有的抑揚抗墜、變化多端的長短句。卻獨獨不喜歡遵循它原有的定律。而根據自己的口感和抒懷去肆意放縱。又何嘗不可?但這也有個前提,就是標明無仄或無韻。當然也不能稱之為詞,至於叫什麼,你自己想好了在告訴我)

限於本人文筆和知識的貧乏,閒敘至此。

將在下面回帖欄裡張貼些通用的詩詞,楹聯基本格律,供業餘愛好者觀摩學習,免去查經據典的辛苦。若對以上觀念有所出處,或加以完善,修正,請回復留言版。醉風及時予以更正,在此先行謝過諸師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