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的故事

來源:才華庫 1.28W

導語:我們有時候會遭到別人的誤解,這時候我們經常會很惱怒。讓我們來看看托爾斯泰是怎麼做的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托爾斯泰的故事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大文豪,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享譽世界的名作。但他的妻子卻是有名的潑婦,脾氣甚壞。她是一位醫生的女兒,托爾斯泰跟她結婚時已經 34 歲了,而她卻是一位芳齡 18 的天真少女。托爾斯泰年輕時風流成性,玩弄過不少女人,他為了真誠地對待這位少女,便把詳述過去荒唐事情的日記,交給了她。這位少女雖吃了一驚,仍然勇敢地重申她的諾言。於是她們結合了,開始了一種互相忠誠又互相苦惱的生活,一直維持了 48 年。

48 年中,他們生了 13 個孩子,然而兩人的情仍有介蒂,性格與脾氣也大異其趣,經常是吵吵鬧鬧的。托爾斯泰曾寫有三種日記:第一種是夫妻可以同看的,第二種是隻寫給自己看的,第三種是寫了自己也不再看,死後才可讓人看的。有人問他成名的祕訣,他說,“因為我娶了一個脾氣不好的太太!”

但托爾斯泰最終還是與太太分離了。82 歲那年的一個嚴寒的冬天,他為了永遠躲開吵吵鬧鬧的妻子,在黑夜之中離家出走了。他坐上一輛又慢又冷的火車,漫無目的地行駛。但他沒走多遠便突然得了急性肺炎,不得不在阿斯他波佛車站的站長室休息。他的太太趕來後,為了不影響他的病情,未能及時見面。直到他昏過去後,她才被准許入內,在他聽不到的耳邊說了她的愛,在他無感覺的嘴脣上印下了她的吻。然而,為時已晚,托爾斯泰竟因年老體衰而承受不了心身打擊,已經長辭人世。托爾斯泰離家出走的悲劇就這樣結束了。

托爾斯泰的故事2:托爾斯泰與老子的故事

托爾斯泰這樣來介紹老子的一個基本論點:“他(老子)教導人們從肉體的生活轉化為靈魂的生活。他稱自己的學說為‘道’,因為全部學說就在於指出這一轉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學說叫做《道德經》。”

1891年10月,托爾斯泰在給出版商列傑爾列的一封信後面,附了一份“給我留下印象的作品”。這份書目羅列不足50部,記錄了托爾斯泰自童年至63歲這個階段閱讀並留下印象的作品。這些作品,根據閱讀印象,分為強烈;非常深;很深三種程度。書目中,涉及中國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數種,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強烈”這個專案中的,列入這個程度的作品,僅僅不過十部左右。

雖然,托爾斯泰接觸老子是比較晚的,那是在已創作出為他贏得世界聲譽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後。1880年左右,托爾斯泰思想出現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間,托爾斯泰寫出一篇表現這種困惑的長文《懺悔錄》。他在探索生命意義的精神活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在探索生命問題的答案過程中,我的感受和一個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覺完全相同。”

一段時間,他開始與貧窮、樸實、沒有學問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農民接近,“我愛上了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聽到和讀到的像這樣活著、也像這樣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熱愛他們,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當然,直到《懺悔錄》寫完幾年,托爾斯泰仍沒能從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繼續。

就在這時,托爾斯泰遇見了老子。有明確記錄的時間是1884年。在當年3月6日,他的日記裡,出現了這樣的字眼:“我在翻譯老子,結果不如我意。”3月9日:“讀了一點關於中國的東西,騎馬在城裡轉了轉。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讀老子。翻譯過來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

由此看來,托爾斯泰接觸老子的時間還應當略略靠前一點。因為不可能還沒閱讀就開始要翻譯它。托爾斯泰閱讀的老子《道德經》,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譯本。後來,他與波波夫一起,將《道德經》翻譯成俄文。這項工作甚至激起了托爾斯泰寫一本介紹中國哲理,尤其是探討人性善惡問題的書的願望。

就在1884年,托爾斯泰剛接觸中國先哲不久,他寫了一篇近乎提綱的文章《中國的賢哲》。文章分了三個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學》”,“中國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經》”。

在托爾斯泰眼中和筆下,老子是很難表述的,所以在前引的日記裡有“翻譯過來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這樣的句子。在《中國的賢哲》中,有關“中國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經》”一節,托爾斯泰不得不完全藉助老子。他摘譯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等若干原文,而自己未發議論或引申,似乎老子本身就可以自然說明問題一般。

當然,老子還是對托爾斯泰的處世思想產生了影響。1884年3月10日日記裡,有這樣的記載:“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間。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於是責備他。我臉上的表情一定是惡狠狠的……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托爾斯泰與中國聖哲老子,真可謂時距千年,相隔萬里,與老子的相遇,為其對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個參照系統,並使其獲得了“良好的精神狀態”。儘管誤讀不可避免,但在人類精神活動裡,這種交觸現象,卻是值得我們認識和探究的。

托爾斯泰的故事3:托爾斯泰和一枚硬幣

托爾斯泰雖然很有名,又出身貴族,卻喜歡和平民百姓在一起,與他們交朋友,從不擺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作長途旅行時,路過一個小火車站。他想到車站上走走,便來到月臺上。這時,一列客車正要開動,汽笛已經拉響了。托爾斯泰正在月臺上慢慢走著,忽然,一位女士從列車車窗裡衝他直喊:“老頭兒!老頭兒!快替我到候車室把我的手提包取來,我忘記提過來了。”原來,這位女士見托爾斯泰衣著簡樸,還沾了不少塵土,把他當作車站的搬運工了。

托爾斯泰趕忙跑進候車室拿來提包,遞給了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說:“謝謝啦!”隨手遞給托爾斯泰一枚硬幣,“這是賞給你的。”

托爾斯泰接過硬幣,瞧了瞧,裝進了口袋。

正巧,這位女士身邊有個旅客認出了這個風塵僕僕的“搬運工”就是托爾斯泰,就大聲對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賞錢給誰了嗎?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呀!”“啊!老天爺呀!”女士驚呼起來,“我這是在幹什麼事呀!”她對托爾斯泰急切地解釋說:“托爾斯泰先生!托爾斯泰先生!看在上帝面兒上,請別計較!請把硬幣還給我吧,我怎麼會給您小費,多不好意思!我這是幹出什麼事來啦。”

“太太,您幹嗎這麼激動?”托爾斯泰平靜地說,“您又沒做什麼壞事!這個硬幣是我掙來的,我得收下。”

汽笛再次長鳴,列車緩緩開動,帶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

托爾斯泰微笑著,目送列車遠去,又繼續他的旅行了。

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能夠做到遭人誤解不但不惱、反而注意不傷害對方的面子的人,品德是高尚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