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與多元思辨何以成為大學聯考作文主流

來源:才華庫 2.47W

全國及各省市大學聯考(微博)作文命題在2008年之後有兩個顯著特點:

材料作文與多元思辨何以成為大學聯考作文主流

一、形式上,話題作文淡出,2009至2011年標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幾乎平分秋色,去年和今年除了江蘇卷為給材料加標題、天津卷為給材料加半標題,其餘均為讓考生根據材料自主擬題。

二、注重多元思辨,大多不設定主題,讓考生就材料相對或相關的因素進行提煉。如今年,上海卷“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與世界上還有更重要的事”,北京卷“愛迪生與手機”,安徽卷“發生的事情與從未有過的事物”,福建卷“自由與不自由”、江蘇卷“探險者與蝴蝶”等,都是如此。

上海卷2009年以來一以貫之,其材料都以二元或多元構成,注重理性思維的考察。

話題作文較難引發深入思考

話題作文,如上海卷2003年“雜”、江西卷2005年“臉”、安徽卷2006年“讀”;標題作文,如北京卷2004年“包容”、天津卷2006年“願景”、四川卷2009年“熟悉”等,這些題目很開放,為考生提供了思維空間,但缺點也明顯:

一是容易套題。如上海卷2004年以“忙”為話題,當年有的學校在大學聯考前模擬考試的作文題是“《微軟革命》中說:‘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將永遠休息。’請以‘休息’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這個學校的學生在大學聯考考場只要將各自寫過的作文中的“休息”改為“忙”與“不忙”就完全符合題意。所謂“話題作文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就是指這種情況。標題作文除了不用再擬一個標題,與話題作文並沒有區別。

二是不能引發學生做深入思考。如上海卷2003年的題目:“‘雜’的含義很廣,有褒有貶。請聯絡生活、科學、文化、藝術,以‘雜’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中立意方向、行文思路都有了:按提示語,對“雜”或先褒後貶,或從生活、科學、文化、藝術依次寫來即可。如此,結構是清晰的,但易流於膚淺,不利於考察考生思維的縱深層次。

材料作文重在考察思維水平

近兩年各地的命題專家都意識到了以上這類話題和標題作文的不足,於是今年都採用材料作文,並大多在材料中設定二元對立的因素命題。

好的作文命題既要有限制性,又要有開放性。為防止將準備好的作文臨場套題,題目必須限制;為了讓不同的考生根據各自的積累和思考選材立意,開放也不可或缺。

材料作文的限制是通過文字材料使審題立意帶有一定隱蔽性,需要考生思考辨析。如今年上海卷題目:“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還有更重要的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不盡相同。請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題中“事情”是開放的,可廣泛聯想。同時也有限制:要圍繞“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和“還有更重要的事”選材立意。如將“事情”定為“環保”,全文只談“環保”如何重要,是不合題意的。要確定一個與“環保”對應的事,如“快速發展經濟”,立意為“環保比快速發展經濟更重要”。行文要在“快速發展經濟”與“環保”二元對立的推進中突出“環保”更重要,這樣才符合題意。

材料作文限制的程度一般與文字的多少有關。上海卷2009年的題目關於鄭板橋的書法,其難度明顯比今年要大。材料作文限制的程度一般與文字的多少有關。上海卷2009年的題目,其難度明顯比今年這道題大:

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型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根據以上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考生先要逐句分析理解:“板橋體”源於“用隸書參以行楷”——借鑑、繼承;又“非隸非楷,非古非今”——發展、創新;“單個字型看似歪歪斜斜”——個體,“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整體;“不可無一”——不能沒有“板橋體”;“不可有二”——不能都去模仿“板橋體”。之後才能確定材料中至少有三個二元對立的立意角度:借鑑和創新、個體和整體、特色與模仿。

如此審題立意的過程,就是考生分析理解、抽象概括的過程,審題準確與否,可以看出考生的理解力和思維水平。分數的高低與考生的理解力和思維水平成正比。

命題模式切忌固定化

材料作文與多元思辨已經成為當下許多大學聯考作文命題的取向,這對增強作文的限制性和考察考生的理性思維無疑是有效的,但應注意絕對化的傾向,不要陷入命題模式的固定化。

話題、標題、材料,只是形式,看一個命題的優劣,一是限制和開放是否適度。限制過強,會窒息考生的聯想;開放過於寬泛,會容易套題。二是能否啟用考生的積累,使不同考生都能充分發揮,展現各自真實的寫作水平。

還應注意的是,雖然多數命題文體不限,但其內在傾向多為議論,這或許是出於要偏重對理性思維的考察。如今年上海卷“……人們對此的思考不盡相同。請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顯然,其預設是讓考生寫議論文,這與下面要求中的“不要寫成詩歌”,也就是“文體不限”是矛盾的。據說,閱卷時一些記敘文得了高分,如此“思考後”宜加上“體驗”或“想象”。

有的題目,如2009年江西卷以“圓明園獸首拍賣”為材料,要求“必須寫議論文”。這頗值得商榷:學生所學課文,國中自不必說,高中也大多是記敘、抒情類;人的思維特點,有的長於邏輯思維,有的長於形象思維,這是客觀存在,而大學聯考卻要求“必須議論”,這對長於形象思維的考生是不公平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