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奇才---貝多芬

來源:才華庫 2.05W

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被世人尊稱為“樂聖”;他,用自身的痛苦換來了全世界的歡樂。他,就是身殘志不殘的貝多芬。

曠世奇才---貝多芬

羅曼·羅蘭說:貝多芬震撼人類心靈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悲慘的童年生活,身體器官的損害,讓這個曠世奇才失魂落魄。但是,一個不幸,貧窮,孤獨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就創造歡樂給予世界。

肖像上的貝多芬,是堅定的。即使命運摧殘著著他的人生,他也不放棄。他要用自己來證明給世界看,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那青春洋溢的臉上,氾濫著天才的光輝。同時,那深邃的目光後,悲慘的命運在喧騰。

貝多芬也曾輝煌過,但輝煌過後卻是暗淡。暗淡後的貝多芬,沒有為此沉淪。

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於是乎,《第九交響曲》誕生了,這代表這那狂野般的意志力激發了。

朋友的散亡,使貝多芬感到孤獨,以至於他給裡希諾夫斯基的信也由文字變成了五線譜。那種孤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一位耳聾的人,聽不見任何聲音,朋友們也無音信,怎能叫人不孤單?

我想貝多芬最孤單的時候應該是剛聾的那一段時間吧。當時,他被勸離開的指揮團。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最大的悲痛莫過於不能在舞臺上展示自己。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他把自己封閉起來,投身於大自然。他說:世界上無人會像我一樣喜愛田野的……我對一棵樹比對一個人還要喜愛……在樹林裡,我快樂

———每一棵樹都在傳達著你的話語———在這樹林裡,在這山丘上———一片寂靜———為你效勞的寂靜。

然而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傷心過後,他又重新投身於音樂。他認為,無聲的音樂,才是最震撼人心的音樂。

這就是貝多芬,一位身殘志不殘的曠世奇才。

那麼,我們有什麼想法呢?如果你的天賦不如別人,那並不代表你永遠不能超過他。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穫。正因為天賦不高,所以才要更加努力。為什麼我們不能像貝多芬呢?即使他耳聾了,也要口含小木棍感受音樂的震動而譜曲。我們都是健全的人,又有什麼理由不奮進呢?

相信吧,只要心中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