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戲曲的七年級作文(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3.22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戲曲的七年級作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戲曲的七年級作文(精選10篇)

戲曲作文1

現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歡京劇,可我對京劇卻十分感興趣。

我對京劇感興趣都是受了爺爺奶奶的影響。他們酷愛京劇,只要電視裡有京劇節目,如《九州戲苑》之類的,他們總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發現,京劇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精華。

可說實在的,我對京劇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劇講究的是“唱唸做打”,只知道京劇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為一談,甚至有時統稱她們為“小旦”。完整的戲我只看過三部:《秦香蓮》、《九江口》、《九道本》。現在文藝節目或是綜藝晚會中所演出的京劇,大多是名劇名段,像這樣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較喜歡的是《鎖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蘇三離了洪洞縣”一段。

有人認為京劇節奏慢,聽著不耐煩。其實不然,京劇節奏感強,速度有快有慢,但這都是根據劇情而定的。快,快得讓你聽都來不及聽,還沒弄明白是什麼意思,它已經唱過去了。像《秦香蓮》中“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電視機螢幕上不打字幕的話,那是根本聽不清的。為什麼這樣快呢?就是為了表達包公憤怒的感情和急於讓陳世美認下秦香蓮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個字拖半分鐘的音。像《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唱詞多慢啊,這是為了體現楊貴妃那雍容華貴的氣質和失落的心情。

總之,京劇藝術極富魅力,只要細細鑑賞,就能發現無窮無盡的妙處來。我會繼續看京劇、研究京劇的,並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劇,喜愛京劇!

戲曲作文2

大家可能想不到,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各種戲劇中,惟一吸引我的竟是呂劇,這讓人感到很驚訝。不過,這實在沒有什麼稀奇的。我喜歡呂劇,是因為我們村裡的呂劇迷特別多,而且每年都要唱戲。時間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之間,地點就在我們村的舊學校裡。戲臺後面原是教室,此時成了化妝室。上國小時,我總愛跑去看,一場同樣的戲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當時,雖然看不懂演的是什麼,但那豪華的場景、鮮豔的服裝卻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像每次去主要是為了看那些衣服、頭飾,去看熱鬧,而不是去聽戲。

現在我已是一名中學生了,去看戲不再只是為了看場景看服裝,主要是聽戲。你看,帷幕一拉開,只見一個個姑娘蓮步輕移,環佩丁當。這時,我會目不轉睛地看個夠。常演的呂劇有《李二嫂改嫁》、《王二小趕腳》、《牆頭記》、《龍鳳面》、《雙蝴蝶》等。印象中,劇裡的人物個個清秀美麗,形象動人。記得一位戲劇家曾說過,民間藝術是在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我感覺,呂劇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是它與我們農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差不多每一出呂劇都是根據人們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情編寫成的,因而具有樸素真實的特點。人們歌唱它,演奏它,總是有感而發的,所表現的感情是真摯的。應當說,這便是呂劇的魅力所在。呂劇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而吸引了我。

我喜歡呂劇的另一個原因是,爺爺是演了幾十年呂劇的老演員,我從小耳濡目染。我很敬佩爺爺,他不但能唱出男女不同的聲音,還能夠唱出感情。有時,唱著唱著,他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現在,爺爺雖然已年邁,但唱上幾段還蠻有滋味。平時走路,他還不自覺地顯露出演戲時的姿勢。因為經常聽爺爺講述,並常跟他去看戲,所以,我對呂劇更加喜愛了。

呂劇是我們山東的地方劇種。呂劇人美、舞美、曲美,極具表現力,我想,這大概是呂劇擁有成千上萬呂劇迷的根本原因吧。但願心愛的呂劇久唱不衰,永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戲曲作文3

翻開我的記憶,發現關於戲曲的內容是非常少的,因為學校開展的特長訓練我才對川劇的“變臉”有所認識。川劇經由國務院批准,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懷著對川劇的好奇,在一個微風習習的週六,我哼著“藍臉的竇爾敦盜玉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打開了電視機,端坐在沙發上,等著觀看川劇“變臉”。

隨著音樂的響起,表演者穿著精緻的表演服,搭配各種各樣美麗的扮相,邁著他們特有的步伐走上舞臺,或是低頭間換了臉;或是抬手間變了臉;或是轉身間變了臉;或是揮扇時又是一副臉孔。一舉手一投足都讓我落不開眼,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這麼多的臉譜到底是怎麼藏起來的呢?這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演繹,真的好神奇!雖然我聽不懂唱的是啥,但是這一點也不影響我的觀看。

不過在我心中有個疑問:“每個臉譜怎麼那麼奇怪呢?”通過查閱資料,我瞭解到,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在面對凶猛野獸的時候,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的形態,以嚇跑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其實後來才聽媽媽說,我哼的不是川劇臉譜而是京劇裡的臉譜,原來戲曲不僅僅是川劇,還有京劇,崑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秦腔等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奇葩。戲曲原來有那麼多的種類和表現形式,作為一名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會去多去了解學習併發揚中國的傳統藝術。

戲曲作文4

上個星期週末,老師佈置了一個實踐的作業,讓我們回家學戲曲。

放學後,我匆匆回到家,開啟手機找戲曲。我還沒有想過要唱什麼劇、什麼歌曲,所以我去網上搜索。我看了很多很多東西,最後選定了唱黃梅戲。可是黃梅戲裡有好多歌,不知道唱哪一個好,我只好又到網上搜索。我看了一些排行,排在比較前面的黃梅戲只有《女駙馬之誰料皇榜中狀元》。聽網友說這首戲曲比較好學,很快就學得起。

我跑到後面的房間裡,關上門,聽這首歌。我聽了很多遍,還是一點都不會唱。我想:這樣下去不行,得試試其他的辦法。我覺得可以先背歌詞再學歌。於是,我就去搜索歌詞。但是,我歌詞也記不住。這就是那位網友說的很好學嗎?我乾脆閉上眼睛,跟著音樂輕輕的哼。我終於有一點會了。我還是繼續哼,哼到不會跑調。我有了一點成就感。我又開啟手機看歌詞,一句一句和上歌詞,最後全部連起來唱一遍。前面唱的有一點感覺了,但是後面還是不太熟悉。我本來想再練一下的,但是要吃晚飯了。

我匆匆地吃完晚飯,又開始練了。這一會兒,我想應該只練第二段,把第二段練熟一點。我連第二段的方法和第一段一樣,所以比第一鍛鍊的時候快。現在,我終於可以勉勉強強地唱出來了,我要練得更熟一點。

我有點信心了,所以就開啟一個錄歌的軟體,想要錄下來聽一下。開始了,我前面安然無恙地唱下來了,但是,後來很多地方唱錯了歌詞。我把錄下來的聽了一遍,然後把唱得不好的地方練了幾遍。

我終於會唱這首戲曲了。

戲曲作文5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戲曲作文6

在我很小的時候,心裡就埋下了一顆戲曲的種子。聽爸爸媽媽講,我小的時候,電視只要調到有戲曲頻道,我就表現得很專注、很安靜,我被戲曲人物華麗的服飾深深吸引了。後來,爸爸媽媽有意識的培養我在這方面的愛好。聽戲、看戲成了治癒我幼兒時期哭鬧的“良藥”。

慢慢長大了,我對這種“咿咿呀呀”的表演形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知道它叫秦腔,是我們陝西人的家鄉戲,更是我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它的服裝顏色鮮亮,頭彩濃豔乾淨。每一套戲裝就是一個故事,每一張臉譜都書寫著忠奸義膽。我喜歡秦腔的故事美,懲惡揚善,滿滿的正能量。我喜歡它的唱腔,男聲粗獷豪放,一個個豪傑令我歎服;女聲委婉清亮,一個個奇女子令我神往。

爸爸媽媽也是儘可能給我創造看戲的機會,我更是樂此不疲,像著了魔似的。省戲曲研究院、易俗社等趕著趟兒地跑,看著臺上的喜怒哀樂,聽著似懂非懂的戲文,我的臉上竟然留下了淚水,我是真的愛上它了!想不到那詩意的臺詞,豪放的唱腔,舞動的水袖,鏗鏘的鑼鼓,亮麗的妝容竟有這麼大的魔力。

回到家隨口哼著秦腔的曲調,拿兩塊毛巾搭在手上當水袖甩。大人們說戲的時候我也會參與其中,不由得說上幾句。忽然發現,秦腔在我的世界已經無處不在了。當我撫摸身上的戲服,坐在鏡前,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變成曾經痴迷的模樣,那一刻,幸福滿滿,夢想照進現實。

當同齡人聽著流行歌曲,瘋狂追星的時候,我的愛好好像跟他們有些格格不入。但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繼續我的戲曲夢,用心去唱戲,用戲來做人。

戲曲作文7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個劇種,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韻味以及內涵:如京劇的雍容華美,崑劇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還有越劇的輕柔婉轉……

可這些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腳根。如今的藝術形式日漸豐富了,傳統戲曲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挑戰。它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歡追流行,認為在流行中能夠展現西我,獲得滿足。“棄之戲曲,投之流行”。

為什麼傳統戲曲會面臨如此的抉擇?是它乏味?不是。是因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強撼衝擊。流行是什麼?引領潮流,追求時尚。不可否認,“流行”,也是一門藝術,但是現實中的藝術。

打個比喻,流行就像劃過天際的一顆流行,一劃而過,短暫卻璀璨,更多人驚豔於它的閃亮,於是拋傳統追流行,心中只覺得流行放射出的奪目光彩才為自己矚目。殊不知,一劃而過的背後,是寂靜,沒有任何追求後的精神享受。而傳統戲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顆並不耀眼奪目的恆星,雖然若隱若現,但它始終保持自己的韻律哼唱寧靜。它擺脫了喧囂與浮華。深夜,一個人靜靜地坐著,閉目養神地聽一段戲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會兒戲劇節目,你定會感到超脫的自然與靜心,感覺古老卻清新的戲曲很美,很美。

這就是戲曲的魅力,如一襲清風吹拂著,精神與靈魂,此刻,都能得到昇華。其實,中國傳統戲曲,根本不存在什麼“去”與“留”,它一直是我麼民族的瑰寶,是東方的歌劇,是永恆的歷史文化。

聽,風的拂動,葉的擺動,雲的笑聲,是我自失地又想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韻律。

戲曲作文8

有一支戲,曾經必然是這樣的:從那戲子銀鈴般的嗓音滾落,或圓潤,或尖細,或流水般婉轉,又像旭日般慷慨。於是,那一顰一笑,一吟一唱,便穿過水袖飄飄,滑落繚繞雲絲,復又化作陣輕風兒,掛在了一樹老海棠,搖曳不定……

那戲子,定是素手柔荑纖細蔥白,身著一襲青衫飄飄。輕抬手,掩朱脣;眸子若彎月點點氤氳,聲似銀鈴,或是輕嗔,便有無限韻味。

有一支戲,曾經必然是這樣的:那青袖女兒默然獨立,一抹黛眉如煙,一汪清眸若水。袖兒飄飄,嬌嗔間輕起腔,似悲似喜,像那杏花撲面,又若細雨淋漓。上演一出西廂記牡丹亭,將那人間世事演盡。那看戲的人,沉浸戲裡;那演戲的人,如痴如醉……

關於戲的名字,必然曾經有一段這樣的故事:在《詩經》之前,在《楚辭》之前,在倉頡造字那時節,人們將歌舞吟唱融入到一個故事裡。於是那故事,變得多情,多姿,多了一分韻味。水袖輕甩,紅幕半掩,演繹一場悲歡離合,潸然淚下……

那時的人們苦苦思索,輕啟脣齒,便予了它一個名字——戲曲。

優伶啟嗓咿咿呀呀一曲別離相遇,婉轉水袖間瓏玲袖線輕揮而過,留下剎那間的芳華。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是柔如水,還是金戈鐵馬,將那戲臺上一出又一出繁錦傳奇演繹……

所有的戲,都交給看客去評述,去品味。所有的梨園子弟,都掩在華麗的紅幕後,那戲臺旁的千百顰笑與回眸,便儲入彩袖飄飄,任它們再一一去回憶罷了。

戲曲曾經必然是這樣的,還是它仍藏在哪個角落?願能透過望不盡的高樓,走出看不完的電子螢幕,去追溯從前的那一角梨園……

戲曲作文9

一處涼亭,一戲子;一曲高歌,一文化;一縷留聲,一約定。

一月的雨,把空氣洗得格外清涼。天空像被紅袖浸透的紙,朗潤而朦朧。陽光透過樹隙,流淌了一地的暖。

“聽戲?”小時候的我,稚嫩童真,對這未接觸過的名詞也是尤為好奇,正一臉疑惑,便被奶奶帶到了望海樓的湖心亭。

猶記得那時,一個建在水面的亭子高高地立在面前,巨大的黑影籠罩著我,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戲亭,只因心中的一絲恐懼,便對戲曲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今想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心裡正打著小九九,音樂便乍起,一聲“當”驟然間將我的心緒拉了回來,又瞬間被驚住。一句“當——一輪明月掛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讓我愣了神,高亢、激昂、剛正、憤怒,一瞬間交織在一起,長矛舞動,劍影襯暉,讓人彷彿能看到古代史上那個為國著想,拳拳之心的伍子胥,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我欣賞著,心中有種微妙的情感。

從那時起,我便與戲曲有個約定。

現在長大了,奶奶也老了。

“聽戲?”長大了的我,活潑成熟,終是在奶奶的請求聲裡想起了我與戲曲的約定。於是,我攙著奶奶,坐著公交,又來到了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

十月的黃葉,飄落;十月的落花,飄香。再次來這兒,耳畔是蕭瑟的秋風,剛下過雨的地,也格外清冷。然而,那一聲熟悉的“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立刻觸動了大腦深處那片隔膜,將塵封已久的記憶又一次開啟。

我坐在那裡,靜靜地聽著。

我在這浮華塵世之中,停下腳步,品味沁人的餘聲,攜一方曲月,傳承這千年戲曲文化之香。

我與戲曲有個約定,一直,永遠……

戲曲作文10

“書房門前一支梅,樹上鳥兒對打對……”

婉轉,悠揚——我這樣形容它。別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沒錯,就是它——戲曲。

也許你會笑我喜歡它。“戲曲?不會吧?你也太土啦。現在哪兒還有人聽這個啊!”原本,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我今天才發現了真正的它,然後,喜歡上了它。你聽見了嗎?它在訴說。訴說著千古的絕唱,訴說著永恆的經典,訴說著世界的驚歎。我想,它需要聽眾,我願意聽它訴說,用心。

第一次真正打動我的戲曲是它。那濃烈的依依不捨之情溢於言表。無數次的暗示,而那木頭腦袋又屢敲不響,無奈於傷心離別。那顆心是火熱的。我能感覺,我能觸碰得到。而那股莫名的感動便也就通過我的指尖刺激了神經。

《梁祝》——一個不老的神話。人們驚異於它的悽美。又該怎樣讓它更廣為人知呢?戲曲便為它插上了雙隱形的翅膀,讓它飛躍了國界,在世界自由翱翔。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讓它來訴說這最初的神話,自然就成錦上添花,給予了它最好的詮釋。於是,便有了千古絕唱。

經典,何謂經典?依我看,能繞樑三日,使人齒舌留香,便是經典。而那相容二胡的溫宛、銅鑼的剛勁、琵琶的飛揚、月琴的優雅的戲曲又豈是“繞樑三日”?它是一種力量,穿透你身上的每個細胞;它是一股清泉,沁透了你的心脾;它是一縷陽光,貫穿於你的髮梢到足底。於是,便有了“永恆”的經典。

聞聲尋去,世界驚歎的源頭在哪兒?掀開那神祕的面紗,欣然,原來早已有種命定的情愫牽絆著你我。作為一箇中國人,早已有那潺潺的戲曲之流在血液中流淌。

於是,你找到了我,我也找到了你。欣喜若狂的打聲招呼,然後相伴一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