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會考滿分作文彙總

來源:才華庫 1.24W

  以誠為本,以信為天。社會需要誠信,我們少年兒童更需要誠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婁底會考滿分作文彙總,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婁底會考滿分作文彙總

【優秀作文】

  我身邊的誠信

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社會需要誠信,我們少年兒童更需要誠信。

朋友,也許你只是路旁一株普通的小草,無法如鮮花般燦爛迷人;也許你只是山澗一條不為人知的清泉,無法如大海般浩瀚奔騰;也許你只是芸芸眾生中一平常之人,無法如偉人般驚天動地舉世矚目……朋友,你可以如此普通、平常、默默無聞,但絕不可以丟掉誠信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要讓誠信與你同行。

那麼,就讓誠實變成清晨一縷溫暖的陽光,讓誠實成為小鳥在耳畔的請啼,讓誠信成為寒冷時身邊的烘烘爐火,讓誠信變成烈日下頭頂的一片綠蔭,時刻伴隨你和我,與我們同行。如果春天沒有七彩的陽光,就不會有蝶兒的滿山翻飛;如果人間沒有誠信,那就是一個蒼涼而荒蕪的世界。誠信,如同一輪明月,曾普照大地,以它的清輝驅盡人間的陰影,她散發出了光輝,可是,她並沒有失去什麼,仍然那麼皎潔明麗。誠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誠和信任,贏得的是友誼和尊重;誠信如一束玫瑰的芬芳,能打動有情人的心。無論時空如何變幻,都閃爍著誘人的光芒。有了她,生活就有了芬芳,有了她,人生就有了追求!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流傳著無數感人的美德故事。他們追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他們恪守誠信,與人為善……今天,我們重溫我們優秀的道德文化傳統,並在這豐富的道德資源中,汲取到中華民族騰飛的持久動力。身披一襲燦爛,心繫一份執著,帶著誠信上路,將踏出一路風光。俗話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國。”沒有誠信的個人是社會的危險品,沒有誠信的民族是民族的悲哀。誠信,是中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精神紐帶,也是人際關係的最高原則,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會發現,中華民族歷來都把“誠信”作為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一種文明,人人追而求之,歌而頌之。誠信的故事俯拾即是。商鞅立木取信,獲得百姓信任,從而推行了新法;臾駢不負信,獲得世人尊敬;季扎掛劍了卻徐國國君的心願,傳為千古佳話。同時,我們也看到,商紂失誠信,加速了國家的滅亡;楚懷王失信,不但忘了國,還使一代賢臣飲恨汨羅江……故我們不但看過謳歌誠實鞭打無信的故事,我們還傳頌著“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無信”之類的民間諺語。不難理解,誠信是人們立身、修德、處事的根本。擁有誠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擁有誠信,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傾倒一個季節;擁有誠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飛濺起整個海洋。相信誠信的力量,它可以點石成金,觸木為玉。

  成長中的誠信

俗話說“誠信是金”。人們篤信誠信是金、誠信有情、誠信是德、誠信是則。誠是做人的核心,信是做人的根本。可是我卻做過一件不守誠信的事情。

那天我要出去玩的時候,媽媽說讓我玩兩個小時,我同意了。

我和夥伴們陸續來到約好的比較隱蔽的野炊地點。爐灶已經提前搭好,我們把平底鍋架上後,便在灶裡燒火。我們掰來枯竹,先用紙把枯枝點著,再往上面放竹子。竹子著得很好,既愛著,燒的時間又長,而且沒有煙。

第一鍋是豆腐炒小蔥。把豆腐、蔥和香腸放進鍋裡,便開始翻炒。潘鑫園掌勺,我燒火,李博文和武志成掰枯竹,謝浩含拔白菜。沒有油和鹽,就是幹炒。豆腐裡的水已經炒出去了,炒得越來越碎。我們拿起勺子吃了起來,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真的很好吃。

第二鍋是香腸炒香菜。我們又添了些枯竹,便開始炒。我又去掰片白菜,在回野炊地點的路上我聞到了香味,走到跟前的時候香腸剛剛好。我把白菜給每人都分了一塊,把香腸、香菜和小蔥包在白菜裡吃,又香又爽口。我們把鍋裡的香腸渣都吃了,還沒有吃夠。

我們打算下次還要來。張佳棋家開燒烤店,他要帶一些竹籤子和燒烤料,我還要帶饅頭。

我早已把時間和對媽媽的承諾忘到了腦後,到家的時候已經超過半小時。

媽媽開始教育我,做人不能不講誠信,如果你不講誠信,就沒有人會信任你,你最好的朋友也會疏遠你。如果你講誠信,人們就會親近你,把你做為能夠依靠的好朋友。

詹姆斯曾道:“好的習慣愈多,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誘的力量也愈強。”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有很多故事,但這件事讓我記憶猶新,讓我知道了人一定要守誠信。如果養成了守誠信的好習慣,人生前進的路程就會更加通暢。

  話說誠信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千百年來,人們追求誠信。誠信之風樸實憨厚、歷史悠久。她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成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我們不難發現,誠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長,利益取代了美德,誠信讓位於欺詐。這些不良社會現象也不時侵蝕著潔淨的校園,對學生的成長及教育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誠信已成為廣大中學生急需學習的課程。

如果要問:什麼是誠信?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從言”。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誠”通常表現為真誠、誠實、誠懇;“信”通常表現為講信用、守信用、重承諾。“誠信”的含義,就是講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於人,對他人給予信任,從而獲得社會的普遍信任。“誠信”,是人的內心狀態,不僅本身是一種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質的基礎。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誠信始終作為一種“善德”為社會各階層所推崇;“誠信之光”始終普照著人類從矇昧走向文明。用今天的話來講,“誠信”是一切思想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有了“誠信”的思想觀念基礎,才能建立德育金字塔。誠信教育中的“誠”是“本”,是人們一切思想行為的始發點;“信”是“表”,是人們思想行為的以“誠”為本的表現。對於這一點,有專家如是說: “誠信”是人們心靈中無時不在的警察,它約束和規範著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這一論述形象表達了誠信對規範人們思想行為的重要價值。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人類社會共有的一項根本性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是我國自古以來尊奉的道德原則和立身治國之本,也是當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動的一條重要原則,中國人歷來是一個講信用的民族,中國的老字號一般來說都有8個字的經營方針;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正是這種誠實信用的原則,造就了百年老店全聚德和300多年不倒的同仁堂。中國入世後,“誠信”更是一張重要的“通行證”。作為一名中學生,將來必然和世界上所有的人站到同一個賽場上,誠信就成了除了能力以外的.必備條件。可以說:誠信是國家、企業、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古代的許多著作和文獻中,都講了很多關於誠信的典故。其中,劉基在他的名著《郁離子》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非常有錢的富商,他為人很不講信用,常常欺騙客戶以謀取額外的錢,還時常坐地起價,客戶們只因為他壟斷貨源,而且被騙去的錢不是很多,也就放過他,不計較那麼多。一次,富商出去與客戶談生意,途徑一條大河,在過河時因觸礁翻船,他在水中大聲呼喊:“誰能救我,我就給他100兩金子!”一個善良的漁夫把他就上了岸,可是富商覺得一個窮漁夫的工作不過是撈撈魚,賣賣魚,一天下來也就只能賺那麼兩三兩銀子過活,100兩金子實在太多了,一個過慣了窮日子的窮漁夫應該花不完那麼多的錢,給了他也是浪費,弄不好他還會被別人當成是賊,於是他認為要想出一個與漁夫的身份相襯的價錢。經過再三的思索,富商最後只給了漁夫10兩銀子,還覺得自己做了件大好事。漁夫指責富商不講信用,商人則訓斥漁夫太貪婪,但是礙於周圍很多旁人開始圍觀,而且剛才也有很多人聽到他剛才的許諾,就又拿了10兩銀子給漁夫,說:“你可拿好了,別再多要了,本來不該給你這麼多的。”說完,大搖大擺地走了,漁夫不甘心,不是因為錢太少,而是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拿著漁篙往富商腳底一扔,本來只是想讓富商嚐嚐栽跟頭的滋味,但沒想到,富商被漁篙一絆,掉到了水裡,富商照舊在水中喊:“誰能救我上岸,我給他100兩金子。”漁夫拿起漁篙頭也不回的走了,旁人也覺得富商言而無信,都不再管他,任憑富商結果沒人救富商,他淹死了。其實富商剛接了一筆大買賣,身上帶了數千兩金子,他完全有能力付給漁夫許諾的錢,可因為不講信用,從而丟了性命。

在我的身邊有很多同學對於講誠信滿不在乎。有的同學面對與別人約好的事情,要麼遲到一兩個小時才赴約,要麼讓對方等了半天后,才告訴對方沒有時間來赴約,要麼就乾脆不聞不問,事後裝作忘記了,其實是自己記得這件事,但懶得去赴約。這是最輕微的一種不講誠信,常常出現在那些沒有時間觀念的同學身上,那些同學對於對方事後的憤怒,總會迴應說:“一點小事那麼計較幹嘛?沒什麼大不了的,你何必那麼小氣呢?”其實他們不是說這話給對方聽的,而是給自己聽的一種自我安慰,因為我們還只是小孩子,不會死死地記得哪個人曾經與自己失約,但他們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內心多多少少會覺得對不起別人,與此同時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富商一樣,反咬對方說對方小氣,洗脫過錯,求得心裡的安慰。這不過是一件芝麻大點的小事,但這足以看出他們是一個不講誠信信的人。而且,如果不改掉這種壞習慣,而而是一直伴隨著他們長大成人,這個壞習慣會不斷的侵蝕他們的心靈,會讓他們做事沒計劃,不會安排時間——也就會事事無成,習慣性地說大話,不守誠信——也就會被社會孤立,過度地自我原諒,不會自我反省——也就不會為做過的錯事負責,甚至不為自己負責,自暴自棄,到最後,就算沒有漁夫仍漁篙到他們腳底,他們的人生也會毀滅。

就像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樣,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不講誠信的事也有可能讓一個人的人生大廈倒塌,我們要時時謹記這一點。

  樂在其中

許多人嘆息讀書之苦---密密匝匝的方塊字,艱深難懂的人生哲學都令他們對讀書二字十分厭倦,覺得那是索然無味的無用功。可我卻要大聲呼喊:“我讀書,我快樂!”

猶記兒時,母親送我一套《十萬個為什麼》。當時對科學一無所知,起初我好奇地閱讀,漸漸地,書中淺顯易懂的科學道理如同一把把鑰匙,解開了我童年時對許多現象的疑惑,同時也打開了我的知識大門。每每明白一個現象的成因,我的心中便會有說不出的歡喜。那神奇的酸鹼中和、雷電成因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於是在一個個問題的指引下,我開始發奮學習,試圖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每每我收穫成功的喜悅時,我都會在心中感謝那套《十萬個為什麼》,是它告訴我了閱讀之樂,點燃了我對未知的探求。

帶著閱讀的樂趣,我在五年級時開始接觸四大名著。書中許多晦澀難懂的文言曾令我滿頭霧水,不知所措。我也曾想放棄,但每每問題解決後收穫的那份喜悅又支援著我前行。就這樣,我對這典雅卻又有些難深的文字深深吸引,帶著我看到黛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傲骨冰清,讀懂梁山好漢的豪邁情懷和為現實所迫的無奈。當我讀到諸葛亮使空城計時,不得不被他的超凡智慧所折服;當我讀至黛玉葬花與憂傷而嘆息。在這些人物的喜怒哀樂之間,我尋找到了飽嘗人世滄桑後又趨於平靜的樂趣。當我的心被這瑰麗的文字所折服時,無意間購得的一本詩詞選集更是激起了我心中的千朵浪花。徜徉在古詩詞的殿堂中,我既看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奇景色,也讀出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無盡惆悵與淡淡喜悅。在這文字的洗禮下,我擁有了武松的堅毅豪邁,也具備了李清照的細膩情懷。每個方塊字如夏日清泉,使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格外的快樂。

讀書十年,收穫最大的並非什麼深奧的思考,而是“樂”之一字。我體味到生活的苦盡甘來之樂,體味到學海無涯之樂。閱讀其樂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