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

來源:才華庫 3.39W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1

聽過楊老師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議》,真的有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感覺。楊老師雖然年齡小,教齡短,但課堂上的那份成熟的確值得大家學習。

楊老師由齊讀課題並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直奔課題,讓高效課堂從上課伊始就得以展現。在完成“雙基”任務後,以追尋“李大釗是什麼樣的人”為主線,展開和組織教學活動。用“讀一讀”、“悟一悟”、說一說“的形式,把學生的讀、想、說有機結合,動態地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情感的體悟。並通過圍繞“李大釗是什麼樣的人”這一立體骨架,再次深入文字速讀、初想、略說,將這幅骨架,漸漸變得豐滿,變得圓潤,變得生動。

楊老師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做到了面向全體,並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較好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學生在深入理解本課的思想內容中,受到情感薰陶,並能較好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過程。教師從引導學生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結合的方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究能力為重點,較好而又全面地發展了學生智力。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富有創新。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教師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這句支撐李大釗壯舉,凸顯李大釗人品,激發學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應該說,這一點抓得準,抓得妙。

我個人認為,楊老師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一是在學生讀完體會文字背後的深意的時候,多給學生點時間去感悟、去體會;二是老師的話還是有些多,要放手讓學生去說,當好學生學習的領路人;三是充分利用評價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走進學生心靈,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活力。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2

聆聽了xx老師執教的這篇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很有收穫。縱觀本課,我個人以為教師在解讀文字,設計教學,把握課堂有較大進步,呈現以下特點:

1.課堂教學比較平實,做到了講練結合,讀寫結合,以文導寫,教給了學生知識和方法,也培養形成著學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書在總結的時候引導學生髮現首尾照應的寫法,感悟寫法的好處,繼而在文中為給定的句子尋找照應句,讓前後照應的寫法深入人心。在抓關鍵詞理解句子時必要的點撥和牽引,使學生領悟了文章為了體現李大釗的崇高品質多抓住人物語言和神態描寫。

2.教師教學設計有創新。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教師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這句支撐李大釗壯舉,凸顯李大釗人品,激發學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試圖用一詠三嘆的回扣朗讀,深化學生的認識。這一點抓得準,抓得妙。

值得探討的地方: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教學設計多,關注學生表現少,因而不能及時敏銳的捕捉學生反饋資訊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問,將學生高度概括的語言細化為緊扣文中關鍵詞理解感悟的語文能力訓練。

2.教師情感在文字之外,引讀缺乏激情,朗讀效果不很顯著。本班學生朗讀課文語速普遍較快,看來教師平時教學中齊讀方式運用的多,個體朗讀指導的少,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

3.新課改我們倡導對文字採用整體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時抓關鍵詞、關鍵句讀懂文字,習得方法依舊很重要,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有語文味。如:“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僅一個咬緊牙不但有我對反動派的恨,有對父親的愛,更有下定決心繼承父親意志。一個“勉強”把孩子失去父親的突然,不能接受,不願接受的心痛表現的淋漓盡致,正是對這些關鍵詞的體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敬佩和懷念,明白課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語句倒裝的深情。

4.教學環節設計還能實用些。比如:最後出示中共中央對李大釗的墓碑評價。我們發現,評價的話語高度概括,遠離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沒有實效,完全可以根據配套練習,設計為李大釗寫悼詞或者你想對李大釗說些什麼的語言表達訓練,讓有限的時間實現更多的產出。

5.對於文字思想內涵的挖掘結合現代生活讓其有新意,更具時代特徵,比如:李大釗堅貞不屈,毫不畏懼其實都是對自己本職工作的高度負責,責任意識,社會擔當,在任何時代都有說服力,這一點挖透了,文字解讀就有新意了。

熱門標籤